李明建!
(宿遷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江蘇 宿遷223800;南京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的社會大變革促成了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的快速發(fā)展,伴隨著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先秦倫理學說也因百家爭鳴的影響而有著豐富的內容。先秦儒家流派把仁義道德看作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認為道德生活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極其重要,為了追求道德目標的實現(xiàn),他們對道德修養(yǎng)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注重修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質,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在“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的德性”以及人性論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豐富的修身觀。
先秦儒家學派認為在道德理想實現(xiàn)的過程中,道德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對政治目標的完成以及社會的完善發(fā)展都有積極作用?!叭省笔窍惹厝寮覍W派的核心概念,他們認為這種內在的、抽象的德性情感是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總要求,可謂最高道德原則和最高政治理想,也應成為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鬃影选叭省薄岸Y”加以統(tǒng)一,提出“仁禮統(tǒng)一”的社會倫理要求。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仁”的學說,提出“仁”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則,并提出“仁”與“義”二者結合的觀點。荀子則發(fā)展了孔子“禮”的思想,把“禮”當作社會政治生活的最高理念。他們提出,個人只有加強自身修養(yǎng),才能做到“愛人”,才能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進而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道德修養(yǎng)在實現(xiàn)“仁”的道德目標和政治理想的過程中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梢?,道德修養(yǎng)是個人為實現(xiàn)提升道德品質目標而進行的完善與改造自我的活動,結果不僅是完善自身,還可以完善社會。
孔子強調為政者應該加強道德修養(yǎng),這樣才能實現(xiàn)德治。他說:“政者,正也。子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孟子指出,通過“思誠”才能實現(xiàn)“至誠”目標,他認為天之道為“誠”,人之道為“思誠”,思誠也就是要反省、修身,以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至誠”目標。孟子還高度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作用,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由是觀之,先秦儒家學派高度重視道德修養(yǎng)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道德修養(yǎng)學說在儒家倫理思想中也占據(jù)重要地位。
先秦儒家學派把“成仁”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當然“成仁”最終是為了造福百姓,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鬃痈叨荣澩湃怂v的“克己復禮,仁也”的思想,強調要克制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禮”的要求,愛人要遵守“禮”的規(guī)定。孔子不以“仁人”自居,也不輕易稱贊別人為“仁人”,目標是要使天下人皆向“仁人”努力。孔子還提出了要成為君子必須經(jīng)歷“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及“修己以安百姓”三個步驟。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在他看來,“仁”好比安適的住宅,“義”好比中正的道路,強調“以義求仁”“以義成仁”??梢?,先秦儒家這種“成仁”的道德修養(yǎng)目標,合乎其道德修養(yǎng)應體現(xiàn)道德原則,追求道德理想的邏輯要求[1]。
“仁”“義”“禮”“智”是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學說的主要內容。其一是“仁”,也即人們相互親愛基礎上的最高道德原則??鬃诱f:“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保ā墩撜Z·學而》)孔子認為孝悌是行仁道的根本。孟子所說的“仁”,則突破了“親親”的范圍,包含了沒有親屬關系的人。其二是“義”,也即為人處世所要遵循的原則和標準,是為實現(xiàn)和達到“仁”的道德原則的各種條件的總稱,正如孟子所說的“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其三是“禮”,即禮儀、禮貌、儀式、禮節(jié),也就是以特定程序表現(xiàn)出律己敬人。其四是“智”,智者,知識也,也即要明白日常的東西?!叭省薄傲x”是根本的原則要求,而“禮”“智”則是為實現(xiàn)“仁”“義”服務的。在道德修養(yǎng)的具體內容上,孔子、孟子、荀子等有各自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但他們共同之處則是都強調倫理道德的教化[2]。
1.學、思、行
孔子強調學,認為好學是修身的首要條件,學就是要學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他說:“不學禮,無以立?!保ā墩撜Z·季氏》)也即只有學習“禮”的知識,才能提高自身道德境界。思,即把個人言行舉止與道德規(guī)范對照檢查,查看是否一致。孔子認為,在對照檢查活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言行有違道德規(guī)范要求時,就應改正;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規(guī)范要求時,則應堅持。在學習的重要性問題上,孔子曾對子路說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論語·陽貨》)。荀子認為個人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我、完善自身,是修身的必經(jīng)之路。他在《勸學》開篇就講“學不可以已”,還講到,“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梢娖鋵W的重視程度。荀子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還特別強調行,認為行是修身的高級階段,要通過實踐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安宦劜蝗袈勚?,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可見,先秦儒家強調道德修養(yǎng)過程中學習的重要性,還強調學與思的結合,要邊學習邊反思,通過反思深化學習[3]。
2.存心、養(yǎng)氣、寡欲
與“盡心—知性—知天”的道德根源論相適應,孟子在道德修養(yǎng)上也強調存心、養(yǎng)氣。存心也即保持仁義之心,“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離婁下》)。孟子認為仁義之心如果不注意保持,就會逐漸喪失。養(yǎng)氣也即養(yǎng)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處于高尚道德修養(yǎng)境界中所具有的一種自豪的、無畏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相當于“勇氣”“正氣”“氣節(jié)”或氣壯山河的氣[4]32。寡欲即要減少物質欲望。孟子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他認為,人們如果過多追求物質享受則會壓抑本心,從而使自己不善,所以人們要用理性的力量克制物欲,把欲望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3.內省、磨練、積累
孔子和孟子都強調內省。內省即從思想、情感、言行等方面進行自我反省,尋找過錯,努力改正??鬃诱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內省是自我修養(yǎng)的起點,是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方法。先秦儒家重視自省,認為通過自我反省,知道事情的對錯,明白身上的優(yōu)缺點,從而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孟子則把內省稱作自反,也就是要自我省察。孟子說“君子必自反也”(《孟子·離婁下》)。荀子也主張人們應該在修養(yǎng)中進行反思和自省,“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孟子還強調人要在逆境中磨練自己,磨難能夠使人更好地提升自己。荀子認為道德修養(yǎng)要注重日積月累,強調行要不斷積累提高,“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則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勸學》)。
當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文化建設,必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今天青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也將影響未來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他們也成為道德建設系統(tǒng)工程的一個重要群體。大學生道德素質提升對于社會道德進步也會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大學生道德狀況從總體上看是健康向上的,他們擁護國家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們道德觀念較好。他們認同“中國精神”,能夠認真學習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他們有較強的愛國情感,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感強烈,認同改革開放事業(yè)所取得的成績,有著較強的國家榮譽感。二是大學生們道德意識較強。他們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能夠去關注弱勢群體,關心社會發(fā)展,積極組織走進敬老院、愛心支教等活動。大學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認同感和道德辨別力,他們會尊重道德榜樣,宣傳道德事跡,也會譴責有違道德規(guī)范的人和事。三是大學生們道德實踐活動較多。他們有志愿服務的熱情,在各級各類大型活動中都能見到他們辛勤工作、奔波奉獻的身影。大學生們在道德相關領域的總體表現(xiàn)也令人滿意,他們大多能遵守社會公德的要求,愛護公物,環(huán)境保護意識較強,能維持良好的公共秩序;能夠履行家庭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能夠理解父母,尊老愛幼;能夠理解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接受愛崗、敬業(yè)、奉獻等要求。當代大學生中也很多有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自強創(chuàng)新的道德模范和道德實踐典型事跡。
但是,當前我們仍然處于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期,改革開放事業(yè)在深入推進這一過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成分、就業(yè)方式、分配方式不斷完善,這也使人們的利益訴求、道德觀念呈現(xiàn)多樣化。思想文化領域的交流、交融、交鋒,也給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目標帶來沖擊。大學生的道德狀況也有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一是少數(shù)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0”后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事業(yè)取得一定成績的時期,成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逐步形成的時期,他們個性張揚,不愿意受到太多的束縛,自我意識較強,考慮問題喜歡從自我出發(fā),部分學生表現(xiàn)為個人中心主義突出,集體意識較弱,集體榮譽感不強。二是少數(shù)大學生功利主義色彩較濃。受社會上拜金主義、物質至上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大學生道德選擇上呈現(xiàn)出功利性特點,一些活動中只考慮個人的物質利益或精神利益,能獲取個人利益時,才去參加相關活動。三是少數(shù)大學生道德知行脫節(jié)。一些人具有一定的道德認知,但是實踐中有時難以履行,比如他們認為誠信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很重要,但高校還存在考試作弊、求職造假等誠信缺失問題。大學生中也還存在一部分人明知理想對其成長有著重要意義,但自己的理想信念還很模糊,少數(shù)人缺乏科學的理想信念,缺乏崇高的道德理想。
影響大學生道德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會轉型期各種變革對道德觀、價值觀的沖擊,學校道德教育實效性的低下,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忽視等等都會使大學生道德素質下降。在大學生道德素質提升問題上,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都應付出努力。而因為大學生主要在校園里生活、學習,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對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提升又顯得更為重要。很多高校也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道德教育實效性整體上不令人滿意。當前高校道德教育還存在“道德教育與社會現(xiàn)實分離、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分離、德性培育與規(guī)范教化分離、灌輸教育與學生主體性分離”等問題[5]。從一定意義上說,高校道德教育中還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四個方面:一是高校道德教育注重外部整體性教育,忽視學生自我道德提升。大范圍的外部教育活動開展較好,但沒有激發(fā)學生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積極性,學生自我能動性作用發(fā)揮不夠,道德素質提升對外部教育的依賴性較強。二是高校道德教育注重理論說教,道德實踐活動較少。道德實踐活動在校園科技文化活動中所占比重較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課程開展道德教育時多是理論闡述,實踐教學活動限于各種客觀條件,開展的數(shù)量、質量和規(guī)模都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道德教育階段性特點明顯,不強調長期積累。一些高校會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一些道德主題教育活動的效果也不錯,學生們會受到教育,但活動往往是短期的,一段時間以后教育活動的影響力也會逐漸減弱。四是道德教育不強調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方法。學生很少主動進行自省、體察等修身活動。道德教育中往往會忽視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實踐方法在今天大學生成長中的借鑒意義。學校對大學生自我修身方法的指導較少,大學生自我學習修身方法的更少。
進一步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傳統(tǒng)美德,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學說的很多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成果,為中國古代修身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其修身思想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論觀點之上而具有一定的唯心主義色彩,且服務于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而存在階級局限性,但諸多思想是從人的實際出發(fā),反映了道德修養(yǎng)問題的一定的規(guī)律,在今天對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資源意義,對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也有很大啟發(fā)意義。
第一,幫助大學生認識道德修養(yǎng)的作用,堅定道德信念,充分激發(fā)其主觀能動性。先秦儒家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修身,因為包含了肉體和精神的“身”都是不完善的 ,“修”就是為了避免缺陷,實現(xiàn)完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應該首先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評價自己。特別要讓學生對自己的道德狀況有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讓他們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能增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緊迫感,這也是促進大學生修身的重要前提。孟子強調道德修養(yǎng)中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及自覺性,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高校德育工作者應該教育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通過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幫助大學生在加強道德認知的基礎上,重視道德修養(yǎng),通過存心養(yǎng)性、省察克治等修養(yǎng)方法,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加強自我道德品質的建構?!皟仁∩鳘?,注重自我修養(yǎng),直接從個體身上下功夫,是建立在個人理性自覺而非外力強制的基礎上,其針對性強,不宜流于形式,易發(fā)揮道德主體的主動性,易切入道德生活,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保?]
第二,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知行統(tǒng)一的能力??鬃又鲝堃孕幸恢拢笆嘉嵊谌艘?,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憲問》)。荀子外向型的修養(yǎng)觀更是強調了道德實踐的重要性,提出學習的過程包括“聞”“見”“知”“行”四個階段,“行”高于“聞”“見”“知”,是最高階段,有了“行”,“知”的東西才更明確。高校道德教育中應該讓學生正確認識并處理好道德知行的關系。在“知”上,要讓學生學習道德基本理論,了解倫理思想發(fā)展史,把握道德基本規(guī)范、體系和范疇。至廣論中華文化的“文明探研”,形成以濰坊、山東為中心的有機結構,無疑是作者學識進步圓融的表現(xiàn)。
我還向讀者推薦這部書后半“序跋篇什”和“懷思類稿”等部分。其中好多文章關系到山東金石學以及考古學的歷史,是像我這樣外地人所不能詳知的。希望孫敬明先生今后在這方面多有新作,對學術史研究更大貢獻。
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一日于北京清華園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曾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F(xiàn)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
(孫敬明著:《濰水集》120萬字,2014年9月,齊魯書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