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穎 王志紅 馮爽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異位妊娠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需要手術的異位妊娠患者84例,隨機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各42例,對兩組進行療效的比較。結果:通過觀察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疼痛程度、手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的各項指標,腹腔鏡組手術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腹腔鏡比開腹治療異位妊娠的優(yōu)勢是: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手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后的疼痛程度較輕、手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減少、手術后肛門排氣所用時間縮小,值得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異位妊娠;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4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083-01
異位妊娠俗稱宮外孕,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其異位妊娠中最常見的是輸卵管妊娠,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輸卵管妊娠是婦產(chǎn)科中較嚴重的急腹癥,并且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如果輸卵管妊娠出現(xiàn)破裂,會導致腹腔內大出血,治療不及時,會嚴重危及孕婦的生命。目前,腹腔鏡手術方法已成為異位妊娠手術治療的首選,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手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后的疼痛程度較輕、手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縮短、手術后肛門排氣所用時間縮短等優(yōu)點,其效果已經(jīng)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目前,我院采用腹腔鏡治療異位妊娠已經(jīng)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已收治異位妊娠的患者84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腹腔鏡組42例,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8歲;開腹組42例,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7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方面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腹腔鏡組采用氣管插管和靜脈全身麻醉協(xié)同的方法。根據(jù)患者的妊娠部位和有無生育要求,來決定需要采用的手術方式。①輸卵管切除術:適用于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夾起輸卵管傘端,將輸卵管系膜及病灶近端進行電凝后,剪斷輸卵管。②卵巢部分切除術:適用于卵巢妊娠的患者。在卵巢孕卵種植部位進行楔行切除術,創(chuàng)面部位需要電凝止血。③輸卵管妊娠囊擠出術:適用于輸卵管妊娠的患者。在病變部位用分離鉗進行擠壓,將妊娠物從輸卵管的傘端排出。④輸卵管切開取胚術:適用于病灶尚未破裂,并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將輸卵管腫塊表面的最薄弱處縱向切開1~15厘米后,從輸卵管壁中分離、取出絨毛和血塊,創(chuàng)面部位需要電凝止血[1]。
開腹組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者聯(lián)合麻醉的方法,當麻醉藥物發(fā)揮藥效時,取下腹橫切口6~8厘米,逐層進入腹腔。根據(jù)不同患者的情況進行手術,對有生育要求的年輕患者,且患者屬于輸卵管壺腹部妊娠及輸卵管損傷程度較輕,可以采用輸卵管切開術,取出胚胎后,再進行縫合;對輸卵管損壞嚴重且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采用輸卵管部分切除術。
13觀察指標通過觀察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的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疼痛程度、手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
14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對兩組數(shù)據(jù)的結果進行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手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與開腹組相比,腹腔鏡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異位妊娠是最為常見的婦科疾病,也是位于急腹癥的榜首,并且輸卵管妊娠的患者比例和致死率最高。隨著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采用腹腔鏡治療輸卵管妊娠已成為婦科手術中最早、最成熟的治療方式[3]。本院將患者隨機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發(fā)現(xiàn)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與進行開腹手術的患者相比,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手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后的疼痛程度較輕、手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縮短、手術后肛門排氣所用時間縮小,此外,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易行等特點[4]。因此,應用腹腔鏡治療異位妊娠的方法,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并且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的身體傷害小,很值得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馬效民.腹腔鏡手術治療異位妊娠50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11(13):272.
[2]宋慶恩.腹腔鏡手術治療異位妊娠64例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0,31(24):4124-4125.
[3]向京.腹腔鏡手術治療異位妊娠療效分析[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1,24(3):305-306.
[4]況剛會.腹腔鏡手術治療42例異位妊娠的療效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5):216.
(收稿日期:20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