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陽
(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教育學】
洛克教育懲罰思想及對當今學校教育懲罰的啟示
劉信陽
(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作為教育史上常用的教育手段——教育懲罰,現(xiàn)如今,遭受著諸多質疑和非議。教育懲罰,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有,應該如何實施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教育作用,成為教師、家長、學校乃至全社會困頓已久的難題。透過《教育漫話》,領略約翰·洛克的懲罰智慧,無疑會給困頓中的我們以些許啟迪。
洛克;教育懲罰;學校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日本學者村井實論定:“如果從教育史的譜系來看,可以說,把教育作為一個近代問題提出來的,是洛克。”英國學者亞當斯在談到英國何以在洛克以后很長時期未出現(xiàn)大教育家這一問題時斷言,這是由于,只要按照洛克的構想造就“小洛克”,對英國說來,這就夠了。[1]17-18經典名著導讀課上,老師推薦《教育漫話》一書時說:“不僅將來做教師要讀《教育漫話》,不做教師也要讀,因為你們總有一天會成為家長”??梢娐蹇说慕逃枷氩粌H為近代教育理念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后世影響深遠。洛克在其對紳士教育事無巨細的娓娓道來中透露出的教育懲罰智慧,為當前學校教育懲罰中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1.先緊后松,及早施教,直抵內心
洛克認為父母都愛子女這是毋庸置疑且無可非議的,但是這種愛一旦離開了理智的監(jiān)視,便容易流于溺愛,這是值得予以提防和應當明確禁止的。誠然,兒童年紀愈小,其理智愈少,其放佚不羈的欲望就愈多。那么,怎樣才能使兒童能夠克制欲望,養(yǎng)成良好的受益終生的行為習慣呢?洛克說,“兒童的理智愈少,就愈應該受到管理者的絕對權利的約束”[2]48,“凡是有心管教兒童的人,便應該在兒童極小的時候早早加以管教,應該使子女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2]49。可見,洛克是主張及早施教的,及早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孩子年幼時;二是在孩子的不良行為初現(xiàn)端倪時。“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察覺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導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變”[2]24,無論是對于孩子的教管還是對于河流的治理,從源頭上及早施行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及早培養(yǎng),否則勢必多受痛苦,多費鞭策,才能改正過來,耽誤愈久,則痛苦與鞭策之所費愈多。
洛克還認為對于孩子的施教應該先緊后松,為什么呢?兒童時期孩子沒有判斷能力,非得有人約束不可,等到成人,一切有自己的理智可以憑靠,專制與嚴厲卻是對待他們的一種不好的方法。從幼小開始嚴加管教,長大后孩子便會順其自然地表現(xiàn)出良好的德行,長大后也無須更多管束?!昂⒆釉谀暧椎臅r候,父母憑借畏懼,取得支配他們的精神的力量,到了子女年歲稍長之后,就要用友愛去維系這種力量。這樣一來,他小時候便是你的一個順從的臣仆,長大了又是你的一位貼心的朋友了”[2]49,這里洛克的假設是父母的作為和說教都是理智和正確的,從而幼小的孩子臣服于父母有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合適的。
洛克還主張,施教要直抵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意識到行為的不適宜進而改正,而不僅僅使孩子耽于皮肉之苦,因畏懼和害怕而改過,不發(fā)生心靈觸動,沒能產生心向轉變,僅依賴于“刺激—反應”聯(lián)結的改過是不持久不穩(wěn)定的?!叭绻幜P兒童的主要目的,不在使他們明白自己做錯了事情,和自己之所以見憎于最摯切的朋友實在是咎由自取,則鞭撻所生的痛苦只能作為一種不完全的治療。它只是彌縫了目前,使傷口結上一層皮膜,對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沒有觸到;只有出自衷心的羞恥心和不愿見惡于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保?]57-58懲罰,只有使孩子明白為什么錯了,并為自己的過錯感到羞恥且決心改過才能有用,否則是沒有好處的,“一個善良的、有道德的、能干的人是要從內心去養(yǎng)成的”[2]50。
2.目的明確,寬嚴適度,避免懲罰副作用
在洛克看來,懲罰是為了使孩子養(yǎng)成堅忍的品質,能夠順從理性的指導,克制自己的欲望,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孩子能夠從教如流、從善如流,進而遵循父母和導師的意志,朝著成為紳士的目標前進。洛克認為“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聽從理智的指導而摒絕目前的快樂或痛苦的糾纏的人,他就缺乏一種德行與努力的真正原則,就有流于一無所能的危險?!保?]51自我克制的習慣是孩子未來的能力和幸福的真正基礎,所以做父母的應該極力設法使孩子養(yǎng)成這一習慣,這就需要用懲罰來抑制其行為中的偏頗與不羈。
在實施懲罰時,洛克還講求寬嚴適度,“如果他們因為管教太嚴,精神過于頹唐,他們便失去他們的活力與勤奮”[2]51,這種情況是較之放蕩不拘更壞的?!凹偃绻芙痰搅藰O度嚴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著來的常是更惡劣更危險的心情頹廢的毛病?!保?]53這種兒童雖不吵鬧,也不煩擾,但是無論對于孩子還是他人,終生終世都是沒有用處的。
為使孩子及早開竅,能夠減少極度懲罰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使其變得馴良死板,洛克還提出了一些“軟辦法”。比如,在懲罰的過程中輔之以說理,說理時措辭應該與他們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相契合,盡量簡練、明白、易懂;態(tài)度應鎮(zhèn)定、平和,使他們覺著你對其懲罰是合理的??山柚?guī)則的約束力量,規(guī)則應盡量少,所規(guī)定的行為需在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內,且對規(guī)定的行為要多加練習,待一項規(guī)則所對應的習慣養(yǎng)成之后再做下一個規(guī)定,這就避免了因規(guī)則的繁復、不恰當,孩子因混亂觸犯規(guī)則而引起的不必要懲罰。再者,假如孩子沉溺于某件你不想讓他做的事情,像游戲,那么你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強迫他去游戲,把游戲當成任務分配給他,用不著嚴厲的懲罰,兒童自然會對其失去興趣,甚至表示厭惡,從而戒掉。
3.尊重在前,慎用體罰和斥責,講究策略
洛克認為,“不只是吩咐兒童去做事,一旦他們沒做,或者做的不如我們的意,即加一頓鞭打,就可了事的。這還需要小心注意和觀察,并且還應細細考察兒童的性情,仔細衡量他們所犯的過失,才能夠加以懲罰的。”[2]80可見,懲罰孩子應該針對孩子所犯錯的具體情況,不應不分青紅皂白,即使是一樣的錯誤導致了一樣的結果,由于孩子是出于不一樣的動機、不一樣的心理動態(tài),懲罰方式也應該是不同的。
體罰,如鞭笞,作為一種極其嚴厲的懲罰方式,可能引起孩子對應做事情的厭惡,使孩子失去活力,好處并不多,洛克說,懲罰應該盡量避免,鞭撻尤其不可多用。但是有一種過失兒童是應受鞭笞的,那就是頑梗,也就是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洛克主張“在可能范圍內把鞭撻所給的羞辱作為懲罰的最大部分,不是痛苦,唯有使他們由于做錯了事和被打而感到害羞,才是真正的德行上的制裁”[2]78。此外,在體罰時,還要講究策略,“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鞭笞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保?]79實行體罰要徹底,使孩子能夠知錯,從心理上予以屈服,從意志上變得順從,否則,因顧惜孩子,而打得不徹底,盡早松手,只會使孩子更加倔強和傲氣。對于誰來打的問題,洛克不主張由父母親自去打,“鞭笞的命令應由父母發(fā)出,鞭笞的時候父母也應該在場監(jiān)視,但是鞭笞,最好由別人直接去執(zhí)行”[2]84,這樣父母的威信可以保持,兒童又可把因痛苦所生的怨恨轉移到鞭笞者身上了。關于什么時候執(zhí)行鞭笞的問題,為避免感情用事,洛克建議先給雙方些許反思時間,然后再去實行。在什么場合打的問題,洛克說家里有專門管束孩子的地點,也就是說應該背著外人私下里執(zhí)行,這是因為“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于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于自己的好評;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是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2]59。
對于斥責,洛克認為“斥責過多,尤其是盛怒呵斥,結果也是同樣不好的。萬一有時不能不責備幾句,則話語也應當嚴肅、和藹而又莊重,只消說明他們的過失究竟有些什么不好或者為什么不合適,不可匆匆罵他幾句了事”[2]77。
4.重視榜樣,以身作則,做出表率
洛克認為兒童都是愛模仿別人的,因此,“你不愿意他去效仿的事,你自己便絕不能在他面前去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了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不當心做了,那么,他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他有了這道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shù)姆椒ㄈジ恼腻e誤就不容易了。假如他看見你自己做了某件事情,一旦他做了你又去加以懲罰,你的嚴厲是因為愛護他、望他改過的意思,但他是不會知道的,他一定以為你是倚仗父親的地位,無理專橫,自己有自由,有快樂,卻毫無理由地不許做兒子的人去獲取自由和尋求快樂”[2]73。
為了不消解懲罰的作用,做父母和導師的必須克制自己的性情,時時檢點自己,“如果導師任情任性,那么教訓兒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費力氣的;自己如果行為邪惡,舉止無禮,則兒童的行為邪惡,舉止無禮,也就無法改正,壞榜樣比良好的規(guī)則更容易被采納”[2]88。在洛克看來,榜樣的力量是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洛克主張家庭教育在選擇導師時要多花點心思,并且他認為仆人的行為習慣通常是不好的,要盡量少使孩子與仆人等行為存在不良隱患的人接觸。“父親應以身作則,教導兒童尊重導師,導師也應以身作則,使兒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2]88。由此也看出洛克對榜樣的力量是極其重視的,這與其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哲學觀是分不開的,他假定人生來是張白紙,兒童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兒童理智較弱,不分良莠,經常與行為不良的人在一起,很容易受影響,這也是洛克不主張學校教育的主要原因。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榜樣,使其按照榜樣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懲罰的效果。
洛克的教育懲罰思想產生于十七八世紀的資本主義國家,適用對象是家庭教育,現(xiàn)把情境遷移至21世紀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學校教育,因當時的家庭和現(xiàn)在的學校都是教育的主要場所,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教育在微觀上,尤其是教育管理方式上都持有相對大的獨立性,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1.正確認識教育懲罰的合理性,樹立教育者權威,維護教師教育懲罰的權利
洛克認為教育懲罰是合理且正當?shù)模瑢τ诤⒆恿己昧晳T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強調在實施教育懲罰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教育者權威地位的樹立,主張兒童應受教育者絕對權利的約束,“務使敬畏父母之心變得自然”[2]51,適當?shù)貙⒆拥腻e誤進行懲罰,有利于抑制孩子的欲望使其服從理性,使其養(yǎng)成堅忍的心智,父母是有權利懲罰孩子的。馬卡連柯曾指出:“如果學校沒有懲罰就必然使一部分學生失去保障。解決這一難題的措施就是懲罰。”[3]101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也提到“學校沒有紀律猶如磨盤沒有水”,[4]198嚴格的紀律是必須的,這里的紀律包括對學生的懲罰。鑒于教育懲罰的教育意義,教師也是有必要對違紀學生實施懲罰的,并且自古以來教育懲罰都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教師權威的樹立是教育懲罰起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然而,當下教師懲罰學生的權利逐漸被吞噬,教師的權威地位也在逐漸消解,且不說教師對學生的體罰,嚴厲的批評也是要不得的,動輒就有家長找到學校,告發(fā)教師懲罰不當,甚至直接把教師和學校告上法庭。教師不再敢實行教育懲罰的職權,懲罰也因而不能發(fā)揮其教育意義,懲罰的合理性遭到質疑且大有全盤否定之勢。
為了重塑教師的形象,維護教師的權威,保障教師教育懲罰的權利,發(fā)揮教育懲罰的教育意義,一方面,媒體對教師教育懲罰不當?shù)氖吕鎸嵉貓蟮?,不要只為了追求新聞效果而不顧社會良知地夸大其辭,玷污教師形象,造成家長、社會對教師的懷疑。在此基礎上,還要對教師懲罰的合理做法予以宣傳,讓公眾看到懲罰的教育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國家應該出臺政策依法保障教師教育懲罰的權利,教育研究者應加強對教育懲罰的研究,并密切與國家立法部門合作,使國家政策條文更加明晰可行,使教師在實施懲罰時有據可依。而當前盡管《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提出“嚴禁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和變相體罰”,但對體罰與變相體罰沒有明確的界定和說明,使教師和公眾對兩者與正當、合理的懲罰相混淆,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教學事故,這也是造成當下教師談懲罰而色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教育研究者還應加強對教育理論的研究,認識到年幼的學生是理智發(fā)育不完全的,因此也是“不完整的主體”,不能遵從理智行事,要想使其做對的事情、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成人的規(guī)范、約束、管教乃至懲罰是有必要的,以防止夸大學生主體性,把學生高高架在教師頭頂,使教師對其束手無策。作為家長應該與學校針對教育懲罰的作用達成共識,不要盲目聽信媒體宣傳而因噎廢食夸大教育懲罰的危害,教育懲罰只要運用恰當其教育作用是能夠體現(xiàn)出來的,并且大部分教師還是能夠恰當運用的。家長應該相信教師能夠運用好教育懲罰以促進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傷害學生。最根本的是,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懲罰觀,不斷增強理論知識和實踐智慧,使運用懲罰時更加恰當,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使公眾信服。
2.了解懲罰的作用機制,注意實施懲罰的藝術性和科學性,發(fā)揮懲罰的教育性
洛克不但承認教育懲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在懲罰兒童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比如說在時間上要及早,注意先緊后松;重視懲罰作用發(fā)揮的內部心理機制,注意懲罰之后的幫扶;在懲罰時要目的明確,注意把握懲罰的場合和程度;懲罰不等于體罰、斥責和侮辱,在懲罰過程中要體現(xiàn)出對孩子的尊重和愛等等。洛克教育懲罰的一些具體策略無不彰顯著其教育智慧,也給當下學校教育的教師們以諸多啟迪。
當前學校在實施教育懲罰時,往往不注重學生的年齡及個性等特點,實施懲罰簡單粗暴,忽視學生心理動態(tài),致使懲罰的教育效果不佳。那么,怎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在懲罰的時間上要及早,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學生年齡小的時候教育懲罰的效果最明顯。這就給幼兒和基礎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年齡越小,理性越少,越需要教育者嚴加管教,利用懲罰的方式,可以通過教育者對孩子行為的態(tài)度,使孩子認識到行為的對錯,進而對不良行為進行改正??茽柌竦摹叭搅A段”理論中也提到“懲罰與服從”這一階段是良好道德形成過程中所必要的,早期的懲罰可助孩子順利地實現(xiàn)“他律”到“自律”的過渡。二是指在孩子錯誤行為初見端倪之時就應該予以懲罰,從集體的教育管理來說,根據“破窗理論”[5]154-164,在學校中假如一個學生表現(xiàn)出了不良行為,你不予以管制,過不了多久,其他孩子也會出現(xiàn)這種不良行為,時間拖得越長越難以管制。對于孩子自身來說,及早管制也有利于不良習慣的改正,等到其不良習慣根深蒂固時再去加以管制,就像已經長歪了的老樹再想去扶正,是件很難的事情。
在對學生進行懲罰時,教師應該明確懲罰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認識到錯誤并且加以改正。因此,教師在懲罰學生時,應該從思想入手,標本兼治[6]13-15。教師應該留心對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觀察,對于無心做錯了事情并且在對其進行懲罰之前就認識到錯誤的學生,應該減輕懲罰。對于故意犯錯,卻在教師的教導之后依然不知悔改的學生,要不惜對其進行嚴厲懲罰,甚至是體罰,在懲罰時輔之以說教,直到其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并且能夠承擔錯誤的后果。洛克也認為對兒童實施嚴厲懲罰,像鞭笞的目的“不單是因為痛苦,而是因為知道自己不該犯錯,并且融化在真摯的悲悔里面,方才可以停止”[2]87。所以對學生所犯不同的錯誤,懲罰的方式和程度也應該有所不同,很顯然,在教師們所認為最難把握的懲罰的程度的論述上,洛克認為懲罰要徹底,即達到懲罰的目的,不可過早松手,也不可因個人主觀的憤怒和偏見而過重地懲罰學生。
既然教育者懲罰學生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成長,那么在懲罰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體現(xiàn)教育性,體現(xiàn)出對孩子的尊重和愛。俗話說“責之深,愛之切”,事實也是這樣的,所有正當合理的懲罰都是以愛為目的的,都體現(xiàn)著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期望和信任,倘使一個學生在教育者看來是沒有任何希望的,無論實行怎樣的教育方式都不會使其進步,懲罰對于他來說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也不會再對其實施懲罰。教師在懲罰學生時應該告訴學生犯錯誤就要接受懲罰,承擔責任,這是自然且正常的,犯錯誤受懲罰并不是件可恥的事情,可恥的是犯了錯誤不知道悔改,懲罰是對事不對人,不涉及人格的,使學生對懲罰有正確的態(tài)度。教師要在理智狀態(tài)下懲罰學生,避免過于憤怒而引起懲罰失當,跟犯錯學生溝通時要心平氣和,要將懲罰中蘊含的愛與期待體現(xiàn)在語言中,喚起學生知錯悔改的心向。懲罰的教育性還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懲罰后的幫扶上,不應該懲罰后就撒手不管,應進一步教給學生怎樣做是正確的,并幫助學生提防不良行為的發(fā)生,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尊重還體現(xiàn)在實施懲罰的地點,雖然當眾懲罰學生能夠起到殺雞儆猴的目的,但是有損學生人格,尤其是針對偷竊等關涉人格的不良行為時或者是懲罰對象僅為極個別學生時,應當格外慎重。
此外,洛克也提到了制定規(guī)則有助于懲罰的實施,目前學校都有校紀和班規(guī),但教師在利用校紀和班規(guī)對學生實施懲罰時也要講究技術和藝術。首先所有規(guī)則都必須為學生甚至家長所熟知和認同;其次,規(guī)則要具有彈性,尤其是班規(guī),比如說針對上課遲到行為,不能只有一個處罰方式,如幫助值日生打掃當日衛(wèi)生,可以有多種處罰方式供學生去選擇,學生也可以自己申請采用規(guī)則外他種處罰方式,經老師同學同意后方可使用;最后,利用規(guī)則對學生懲罰時要公正、公開、公平,不能依據老師的喜惡和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有差別對待。
3.注重懲罰的外部環(huán)境,家校通力合作,教師、家長都需以身作則
外部環(huán)境指學校以外的環(huán)境,包括家庭和社會,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對懲罰作用的發(fā)揮和鞏固有重要的作用,否則就有削弱教育效果的作用。假如學生在學校犯了錯,教師對其進行了批評和教育,回到家哭訴在學校挨批時,家長不問清挨批的事實,就向著孩子說話,“老師批評寶貝是不對的,我家寶貝最棒了”,此類言語不僅會造成學生的認知混亂,還會使學校教育效果削弱。洛克在《教育漫話》中也提到,孩子犯了錯誤,所有人都要對孩子采取冷漠的態(tài)度,讓他知道行為不良的孩子是不受喜愛的,這樣有利于孩子改正錯誤,洛克還特別強調此時要提防仆人為討好小主人,采取不一致的態(tài)度。不獨家庭,社會上的不良行為也會侵擾學生,減弱學校教育和懲罰的效果,比如學生貪戀網絡游戲,學校對其進行了懲罰,學生也明白學校對其懲罰是對的,但是走在路上聽見路邊的小哥哥小姐姐在興高采烈地談論某個好玩的游戲,看見網吧門口出出進進的同齡人群,學生由于自控力差就會禁不住誘惑,重新陷入網絡游戲的泥潭。誠然,凈化社會環(huán)境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校外鼓勵學生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多接觸有益的榜樣,多留意孩子的行為,禁止讓孩子和行為不良的成人或者是孩子接觸。對于家庭環(huán)境的凈化,更需家長理解孩子成長需要有益的環(huán)境,進而嚴格自律,為孩子的成長做出表率。
在家長對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有眾多意見的當下,學校要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教育、教學要達成良好的效果,教育懲罰要發(fā)揮其教育作用,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加強學校與家長的通力合作,學校要與家長就其管理方式進行溝通,使家長能夠對學校的管理方式予以認同和支持。在制定校紀、班規(guī)時要廣泛征求家長和學生的意見。在對學生實施懲罰時,要加強教師和學校與家長的溝通,防止家長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詞,讓家長了解事實的原委,對教師實施的懲罰予以支持并配合學校共同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針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及時與家長溝通,不是推卸責任,更不是告小狀。加強家校合作與溝通的另外一個作用是,學生有時存在的問題,預示著一個家庭的教育問題,教師與家長共同商討教育學生的良策,也有助于家長改進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此外,在與家長溝通時,要充分尊重家長,體現(xiàn)出共同為了孩子成長的目的,而不是一味跟家長抱怨孩子,甚至指責家長失職,讓家長難堪。
生之錯,師之過。在教師懲罰學生的過程中不要忘記自我反省:是不是教育管理方式有誤,不能很好地適合學生?對學生懲罰是不是不當,懲罰效果為什么不夠顯著?對學生懲罰后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予以幫扶等等。教師時時自省,才能使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教育效果更加顯著。自省還應與自律相結合,作為管理者要嚴以律己,教師犯錯要與學生一樣對待,否則在懲罰學生時就很難使學生信服。
[1] 陳桂生.教育的“四件事情”——《教育漫話》摘編[J].河南教育,2003(5).
[2] 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 馬卡連柯教育文集[M].吳式穎,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5] 李本森.破窗理論與美國的犯罪控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1 (12).
[6] 肖楓.洛克的紀律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教育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7).
【責任編輯 馮自變】
1672-2035(2015)01-0111-05
G40-06
A
2014-09-15
劉信陽(1989-),女,山東諸城人,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