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微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哲學】
《中庸》之“庸”的實踐意義闡釋
余 微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國學經(jīng)典《中庸》所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至今影響著國人各方面的思維判斷和處事方式?!吨杏埂分坝埂钡膶嵺`意義可以從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修齊治平三方面加以闡釋。
中庸;庸;平常;用;變通
“中庸”二字最早見于《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以乎,民鮮久矣。”[1]91對“中”字的解釋古今學者并無異議,即《說文解字》中解釋的“內(nèi)也,從口丨,下上通”[2]8,為事物的內(nèi)部,以“口”作字根,中間的一豎“丨”,表示上下貫通。然而對“庸”字的理解各有不同?!稜栄拧め屧b》:“庸,常也?!薄妒酚洝ぶ懿袀鳌罚骸安拍懿贿^庸也?!盵3]2080朱熹《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盵1]17而莊子早已以“用”釋過“庸”。《莊子·齊物論》中云:“唯達者知通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盵4]13郭象注云:“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薄吨杏埂?、《莊子》這兩部著作相隔的時間不遠,并且是相對觀點的兩方,所以有理由推測“庸”是作為同一個含義,雙方由此展開不同主張的辯論。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庸’用也。從用庚。庚,更事也。說從庚之意?!睆纳鲜隹梢妼Α爸杏埂钡摹坝埂钡慕忉屩饕袃煞N觀點:一是以朱熹為代表的以“庸”為“?!?;一是以郭象為代表的釋“庸”為“用”。對“庸”的兩種解釋,我們暫不論是非對錯,因為這兩種解釋都具有各自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結合兩種解釋對《中庸》的“庸”在社會實踐中的運用進行解讀。
從近年來學者們的學術研究中可見,人們多把目光聚集在“中”上,而忽略了“庸”的重要性。而“中庸”之道是需這兩個字結合運用,不能割斷理解?!坝埂笔墙⒃凇爸小钡幕A上,有錦上添花之效,更有畫龍點睛之妙?!爸杏埂笔且圆蛔儜f變,而萬變又不離其宗,規(guī)律運行于萬事萬物之中,這可以從《荀子·儒效》“千舉萬變,其道一也”[5]157中得到印證。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說道:“孔子之所以取得這種歷史地位是與他用理性主義精神來重新解釋古代原始文化——‘禮樂’分不開。他把原始文化納入實踐理性的統(tǒng)轄之下。所謂‘實踐理性’,是說把理性引導和貫徹在日?,F(xiàn)實世間生活、倫常感情和政治觀念中”[6]52,因此可以說,儒家正統(tǒng)地位從逐步確立到不可動搖這一過程與“中庸”思想的實踐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下面就從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修齊治平這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中庸”可稱為一種整體哲學思想或理論,“中”是其具有指導意義的世界觀,而“庸”是作為一種具有實踐要求的方法論,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被反復使用和實踐?!坝埂睙o論作為“用”還是“常”的意義,運用在人類社會中都是說來容易,實則最難。在反反復復之間,用與不用,變與不變,堅持與舍棄都需要一種理論來指導判斷,由此達到相對的均衡狀態(tài)。
在今天看來,我們的衣物飾品的結構與花紋等很多都講究中正對稱之美,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的手工藝制品中更是屢見不鮮,今天在貴州少數(shù)民族刺繡圖案中,不難發(fā)現(xiàn)花、草、飛禽、走獸等圖案多是以對稱型呈現(xiàn)。這多與人們遵循對稱和均衡的美學原則有關,這種原則可以給人平緩、穩(wěn)定、恒久的感受,這也是“中庸”之道可以在服飾元素中反復運用的原因。
民以食為天,無論在烹飪還是食物方面都可以看出人們時刻在運用這平常之道。以烹飪制作過程來說,鹽和醋太多或過少都不能制作出美味佳肴,必須在烹飪時把握好各種佐料的度,融合于一鍋之內(nèi),方能產(chǎn)生一種醇美的味道,給人一種溫柔敦厚的感覺。食禮方面也有記載,《禮記·曲禮》云:“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nèi)。蔥渫處末,酒漿處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盵7]1241-1242儒家食禮在人際交往中實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有效方式。中國古代在宴飲活動中表現(xiàn)出對食禮的遵從,其中“中庸”、“謙和”等思想體現(xiàn)在有序的飲食過程中,以達到儒家以人事為本的追求與和睦團結、凝聚親和的訴求。
“中庸”之道亦融于建筑之中。根據(jù)考古發(fā)掘資料發(fā)現(xiàn),至少在周代,院落空間呈均衡對稱分布,出現(xiàn)了中軸線,并且這種對稱性的設計風格見于宮殿、壇廟、庭院等建筑。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說過:“以多座建筑合組而成之宮殿、官署、廟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齊之絕對整齊對稱之布局庭院四周。繞以建筑物,庭院數(shù)目無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線之成立一切組織均根據(jù)中線以發(fā)展?!盵8]10從故宮、天壇到尋常人家的四合小院,都顯示了中庸思想指導下的對稱之美。又如對聯(lián)、燈籠、婚慶賀禮等,成雙成對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方面。
正因為“中庸”之道已深入國人內(nèi)心和意識中,所以當社會生活及審美的多元化出現(xiàn)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具有對稱性強迫癥的人,他們對非對稱性事物的抵觸實則是對“中庸”思想的潛意識捍衛(wèi)。
《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9]24“費”指“廣博”之意,“隱”是“深藏不露”的意思,“費而隱”即指“博大精深”,而“道”又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就淺層面看,即便是尋常百姓家(愚夫愚婦)亦可知可行可用。
在儒家學說中一再強調(diào)的就是如何平衡人際關系。社會之中,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系都可以用“中庸”之道平常處之。
首先,從言行方面來看,《中庸》提倡言行一致,講究分寸?!吨杏埂罚骸坝沟轮?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盵9]24意思是行不能不勉,而言語則不敢盡。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9]21雖然鄭玄與朱熹對此有不同的理解,但都指出“素隱行怪”、“半途而廢”是夫子所不認同的、有違平常的行為?!把灶櫺?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盵1]24意思是言語的時候要顧及自己的行動,行動的時候要反思自己的言語,要言行一致,不能言行相悖。它教人在言談舉止上要講究分寸,合乎大體,處事上恭敬溫順、恪盡職守。如《荀子》:“故曰:君子隱而顯,微而明,辭讓而勝?!盵10]128中庸之道的心理使國人在言語表達上具有委婉含蓄的特點,行為方式上體現(xiàn)出溫柔敦厚之態(tài),蘊藉含蓄、委婉恭敬,具有以退為進的行事風格,不叫囂乖張,亦不淺顯直露,這也是《中庸》中說到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盵1]18據(jù)此,李澤厚先生認為:“中國重視的是情、理結合,以理節(jié)情的平衡,是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6]53。
其次,在為人處事方面,禮讓并且平常處之是《中庸》所提倡的,亦是相對較好的方法?!盾髯印罚骸肮示觿招奁鋬?nèi)而讓之于外,務積德于身而處之以遵道”[10]128,此處正是呼應《中庸》中倡導的內(nèi)修外讓的大道之處。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对姟吩疲骸タ路タ?,其則不遠’。執(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9]24道所以為道,也應該是離日常生活不遠,或者就是與日常生活互依互存的關系,如果人在社會生活中實行的為人處事之道離開平常之事,那就不是儒家所提倡的道了。君子拿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去對待他人,過而改之,善莫大焉。
所謂忠恕之道亦是如此,于平常中見真諦。何為忠???《中庸》:“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9]24《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盵1]72朱熹《論語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1]72這是朱熹對“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解釋,也是《論語·顏淵》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34的解釋。馮友蘭先生認為:“忠恕皆是推己及人。忠是就推己及人的積極方面說,恕是就推己及人的消極方面說?!盵11]351筆者認為“忠”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方面,而“恕”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方面,但都與心有關,將心比心,而這些都是需要推己及人的,也是在平時的與人相處中實現(xiàn)的。這也是孔子一再強調(diào)的“道不遠人”,也是道不離“?!钡臏蕜t,因為與人相處是平常之事,因為平常所以有道可循,因為有道,所以可常用之。
在待人接物方面,平常之道還體現(xiàn)在與人接觸時的修養(yǎng)上。中正堅定,勿入極端,不奉怪行異,傲而不驕,勇而不莽,直而不失其和,寬而不舍其嚴,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以致于信。《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92“外圓內(nèi)方”是國人在與人接觸時體現(xiàn)出的處世之道,即以寬容的方式去理解對方,盡量達到圓滿的結局,內(nèi)心卻有自己的標準和堅守,這樣來處事方能從容不迫,亦不失去自己。
《中庸》認為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者之交有古今通行不變的常道,即天下之達德:知、仁、勇,這是古今共同的德行,也是在待人接物時需要遵守的品德?!拔暹_道”是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這五種人倫關系;“三達德”是知、仁、勇這三種品質。“庸德”、“庸言”,德要付諸平常的行為實踐之中,平常的言論也需要謹慎,言行相顧,是需要不斷實踐的,也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所以,無論何道何教,萬物的規(guī)律最終都需要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并且反復使用,方能實現(xiàn)其意義和價值。
不僅是為人處事所用“平?!?,它還體現(xiàn)在儒家的宗旨上,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洞髮W》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盵1]3四者有先后遞進的順序關系,不可犯本末倒置的錯誤,但又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如治國與修身的關系就十分緊密,“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28。歸根到底,它們又都訴諸實用,并且是“平?!彼谩?/p>
所謂“修”,即修身。修身先正其心,忿懫、恐懼、好樂、憂患均是心不正的表現(xiàn),想要正心,就需要有一顆平常之心,用平常的心去對待萬物??鬃釉o《詩經(jīng)·關雎》這首詩以高度的評價,《論語·八佾》載:“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66,這就是在教人以溫柔敦厚正其心,或“哀”或“樂”,都需要節(jié)制,以達到調(diào)和狀態(tài),最后以平常之心釋放出來。“溫柔敦厚”也就是“?!睉B(tài),樸實、厚道、溫和既是情之收斂,也是心之平常,如此才能致遠,處于恒定的狀態(tài)。正如《荀子》所言:“故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10]127,“爭之則失,讓之則至”[10]127。雖然學習中庸之道絕不簡單,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其關鍵就在于要“修身”,而修身就要有正確的方法?!吨杏埂氛f:“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9]32由此可以看出,“修身”需要事親、知天、知人。如何做到?子曰:“好學近乎知”[9]33,“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9]42。事必躬親,格物致知,博學細察,反復溫習,篤實敬禮。
所謂“齊”,即齊家?!吨杏埂?“《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釉?‘父母其順矣乎!’”[9]27這里引用《詩經(jīng)》及孔子的話,說明怎樣齊家以及齊家的重要性。所謂“家和萬事興”,從調(diào)整家庭關系開始,夫妻之間如鼓瑟琴,兄弟之間和樂且耽,再加上對父母的孝順,以達到和睦的狀態(tài),趨于平常之理。國人頗為重視“家”的概念,家庭的和睦關系到個體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對個人的成敗榮辱有重要的影響。從古至今,“家”在國人心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心理學上講,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生理、心理、社會性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環(huán)境。在家庭中運用中庸之道可以使家庭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睦的狀態(tài)。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和家庭環(huán)境的和諧程度關系到個體在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平常之道能夠提升生活滿意度、幸福感、自我認知等,同時可以排解一些非家庭因素造成的焦慮、抑郁、失落等情緒,有助于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
在治國平天下方面《中庸》提出了“九經(jīng)”:“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9]34“九經(jīng)”是治理天下管理國家必須奉行的九條原則:“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9]34。古代君主在治理國家之時,仍然離不開處理與不同身份的人之間的關系。在不同身份的人之間用不同的方式正體現(xiàn)了中庸這平常之道的靈活變化。
一個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體現(xiàn)在其經(jīng)典中,因而筆者選擇解析《中庸》,因為它直接指向了中國思想的運行方式,影響國人的思維方式,凝聚國人的思想核心。庸,非逞一時之勇,用一時之智,而是在長期的修養(yǎng)積累中,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時時用到的平常之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1]17中庸之道即是平常之道,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要實踐中庸之道,就必須循序漸進,從點滴做起,所謂“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1]25。
中庸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是一種世界觀,更在于它的實踐意義,即“庸”的指導價值?!坝埂本哂衅毡榈膶嵱脙r值,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具有可行性。中庸之道的可貴之處在于它與具體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適用于生活,知曉于夫婦,但其至道至理又高出世俗。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 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 郭象(注).莊子[G]//四庫全書(10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荀況(撰),楊倞(注).荀子[G]//四庫全書(6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7]鄭玄(注),孔穎達(疏).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79.
[8]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2.
[9] 陳戍國(校注).四書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10]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馮友蘭.新原道[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張 琴】
Explanation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ean” in “Doctrine of the Mean”
YU Wei
(LiteratureInstitute,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8,China)
The philosophic thoughts in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influenced Chinese people’s thoughts, judgments and behavior in every aspec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an”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may be explained from three aspects: daily life, etiquette and cultivation.
Doctrine of the Mean; Mean; ordinary; usage; flexibility
2015-06-25
余 微(1991-),女,四川眉山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
1672-2035(2015)06-0009-04
B2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