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瀟瀟
(玉溪師范學院 文學院,玉溪 云南 653100)
?
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
——以對泰漢語教學為例
○ 李瀟瀟
(玉溪師范學院 文學院,玉溪 云南 653100)
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多重語言應用能力、漢語轉換能力、跨語言差異敏感力和跨語言歧義容忍與糾錯力等四個方面。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過程中,應從加強漢語知識課程、外語課程、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習和加強見習、實習過程中的指導兩方面入手,提高學生自身的跨文化語言能力,為將來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打好基本功。
跨文化語言交際; 漢語國際教育; 能力培養(yǎng)
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指的是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下以語言為媒介的信息接收、信息分析及信息傳達,最終實現(xiàn)交際順暢的能力。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表現(xiàn)為在漢語文化和學生個體的母語文化背景下實現(xiàn)有效交際的能力。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良好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能使?jié)h語教師在跨文化的教學背景下實現(xiàn)與學生的順暢溝通,提高漢語教師在教學中的交際效率。本文將結合對泰漢語教學的實例,討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并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一些建議。
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包括多重語言應用能力、漢語轉換能力、跨語言差異敏感力和跨語言歧義容忍與糾錯力等四個方面。
1.多重語言運用能力。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漢語為本,通用語和非通用語為輔的“一體兩翼”的語言能力。對于對泰漢語教學而言,這“一體兩翼”即表現(xiàn)為“漢語+英語+泰語”的語言能力。
根據(jù)國家漢辦發(fā)布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合格的漢語教師應掌握漢語語音、詞匯、語法與漢字基本知識,并具備良好的漢語聽、說、讀、寫技能,這是漢語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漢語知識和技能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深入、全面的漢語知識技能讓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游刃有余。比如漢語的詞匯,除了詞義之外,其在句子結構中的位置、語用規(guī)則等也是教師應該掌握的。
除了能在初級階段作為輔助性的教學媒介語使用之外,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通過與漢語的對比分析,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正遷移效果,同時減少負遷移帶來的影響。很多泰國學生經(jīng)常用“給”來代替“讓”進行表達,如“有問題就給我知道”,原因是泰語中“給”、“讓”等意思都可以用 一詞表達。
良好的英語能力對漢語教學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在對泰教學的初級階段,如果教師的泰語水平有限,可以選擇適量的英語作為輔助教學媒介語進行過渡,這對于提高交際效果,迅速建立師生間的信任關系是有幫助的。事實上,很多赴泰實習的學生也是這樣做的,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漢語轉換能力。所謂漢語轉換能力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不同難度等級的詞匯、語法之間的轉換。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選擇適當?shù)燃壍脑~匯和語法,并進行調整和熟練的轉換。在以漢語為教學媒介語的時候,要能夠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簡單的詞匯和表達來解釋新的詞匯或語法,否則會給教學帶來困難,也降低了教學的效率。第二個層面是語體的轉換,面對不同水平級別的學生,教師要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語體。正如劉珣所指出的:“初級階段既不宜過于口語化(不利于掌握基本結構),也不宜過于書面化(難以掌握,缺少現(xiàn)實交際價值),要注意學習口語和書面語都能用到‘中性’語體。從中級階段后期開始,加強兩種語體的區(qū)分和轉換。高級階段要特別加強書面語的教學。”[1]
3.跨語言的差異敏感力。掌握“一體兩翼”語言能力的同時,對外漢語教師要具有一種隨時將漢語放在跨文化背景下觀察,并及時發(fā)現(xiàn)其與其他語言之間差異的敏感力。漢語與其他語言間的差異有些是很明顯的,容易受到學習者的重視,比如對于定語和中心語的前后位置,漢語和泰語是正好相反的,學習者大多都會很注意這一點。但有些差異卻是“微而不察”的,不會引起學習者特別的注意,卻同樣影響漢語的學習。如果漢語教師在學習和接觸這個詞時,憑著差異敏感力多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兩個詞的含義并不完全對等,從而對泰國學生為什么總是說“這家飯店的東西很好吃和很便宜?!钡钠`原因有所了解了。
4.跨語言的歧義容忍力。對模糊不清或有歧義的問題的接受與容忍程度被稱為歧義容忍度[1],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過高或過低的歧義容忍度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教師的歧義容忍度過高,會因為忽略學生的錯誤而使學生錯過糾錯的機會,造成某些語言知識的遺漏;如果教師的歧義容忍度過低,學生的每個錯誤都要糾正,則會影響教學效率,還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對外漢語教師需要一種高低適度的歧義容忍能力,對什么時候糾錯、糾哪些錯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如在初級語音階段,對學生的錯誤發(fā)音一定要仔細糾正,使其養(yǎng)成正確的發(fā)音習慣;但如果是中級階段,學生的某個錯誤發(fā)音已經(jīng)化石化了,教師與其揪著這個錯誤不放,不如把糾錯的重心放在這一階段的重點詞匯和重點語法上,避免學生形成更多的化石化的錯誤。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是未來對外漢語教師的生力軍,培養(yǎng)其良好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是專業(yè)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針對以上提出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的三個層面,我們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漢語知識相關課程的學習。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漢語知識課,很多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相同,如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等,但考慮到今后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這些課程,應更加注重漢語特點的學習,更加強調漢語的結構特征、語用特點和語體特點等與其他語言的不同之處,這也是提升跨語言差異敏感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只有對漢語的特點了如指掌,才能對其與其他語言的差異有更深的洞察力。
二是加強外語課程的學習。這些課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大學公共外語課,也應該結合學生今后的職業(yè)方向,在教學中一方面注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加強目的語同漢語的對比分析,為學生今后使用外語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和語言對比研究工具打下基礎。
三是加強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習。除了一般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理論,還應針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來給學生進行學習和實踐,如一些跨文化的交際策略,特定對象國的交際文化等。
四是加強實踐訓練和實訓指導。見習和實習是職前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加強實踐訓練,一方面是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教師應在課程中增加實踐內容,如在現(xiàn)代漢語課上讓學生練習自己講解語法,在外語課上讓學生就某一語言點與漢語進行對比,或是跨文化交際課中讓學生就某一特定國的交際文化進行調查等,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強對實踐的指導,教師要在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給予及時的指導,在實踐之后和學生一起對實踐進行反思,讓學生在每一次實踐后都有所收獲。
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yè)培養(yǎng)過程中,應該在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訓練,讓他們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練好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功”。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2]陳昌來,朱攀.標準漢語:基礎教程·綜合[M].陳晶晶,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5]聶學慧.漢語國際推廣形勢下教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9).
李瀟瀟,玉溪師范學院文學院。
H195.3
A
1672-8610(2015)07-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