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
(九江市水文局,江西 九江 332000)
星子
——湖口相關(guān)分析
王昭
(九江市水文局,江西 九江 332000)
湖口乃鄱陽湖出湖口,分析其水位的變化規(guī)律有利于進一步研究鄱陽湖面積、容積變化,更好的分析長江與鄱陽湖之間的關(guān)系變化規(guī)律。
鄱陽湖;星子;湖口;相關(guān)分析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位于東經(jīng)115°49'-114°46',北緯28°24'-29°46'。是一個吞吐型、季節(jié)性湖泊,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是長江中下游五大平原之一,對長江洪水起一定的調(diào)蓄作用。鄱陽湖匯集江西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等五大河流來水來沙,形成一個完整的鄱陽湖水系,湖口控制流域面積為162225平方千米,占江西省域面積的97%。五河控制流域面積為136726平方千米,區(qū)間面積25499平方千米。五河以贛江為最大,為水系流域面積的49.9%,其次,撫河占9.8%,信江占9.6%,修河占8.0%,饒河占7.0%,區(qū)間占流域面積的15.7%。鄱陽湖以松門山為界,分南北兩部分。南部寬闊,為主湖區(qū);北部狹窄,較深,為入江水道。形似葫蘆,南北長度173千米,東西平均寬度16.9千米,最寬處70千米,北部最窄處僅3千米。其自然地理特征是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線。高水(星子水位22米)時,湖面積達4300平方千米,容積313億立方米,低水位(星子水位9米)時,湖面積僅200平方千米,容積約7億立方米。
鄱陽湖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水系及區(qū)間(五河控制水文站以下至湖口之間的區(qū)域,含湖區(qū)直接入湖河流)來水,調(diào)蓄后經(jīng)湖口匯入長江,構(gòu)成以鄱陽湖為匯集中心的完整輻聚水系。
星子水位站地處星子縣南康鎮(zhèn),鄱陽湖湖口水道上游左岸,是鄱陽湖重要出口,位于東經(jīng)116°02'36",北緯29°26'45",于1934年建站,觀測項目有:水位、降水量、蒸發(fā)量、水溫等。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54.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2295.8毫米(1954年),年最小降水量為774.3毫米(1978年);多年平均水位為13.50米,歷年最高水位22.52米(1998年8月2日),歷年最低水位7.11米(2004年2月4日)。
湖口水文站隸屬于長江委水文局,地處九江湖口縣雙鐘鎮(zhèn),是鄱陽湖出口斷面與長江接口,是中央重要報汛站對長江中下游防洪形勢起了相當重的作用.于1932年建站,觀測項目有:水位、流量、降雨量、含沙量等。流域面積162225平方千米,警戒水位19.50米,保證水位22.50米,歷年最高水位22.59米(1998年7月31日),最大的流量是31900立方米每秒(1998年6月26日),歷年最低水位5.90米(1963年2月6日)、最低流量-13700立方米每秒(1991年7月11日)。
鄱陽湖的入湖水量由五河和湖區(qū)區(qū)間徑流組成。鄱陽湖水系主要包括贛、撫、信、饒、修等五河,五河七口控制站分別為贛江的外洲站、撫河的李家渡站、信江的梅港站、饒河的虎山和渡峰坑站、修水的虬津和萬家埠站,本次將五河七口控制站相加合并成一個站分析入湖徑流特征。鄱陽湖流域面積為162225平方千米,根據(jù)1956~2010年水文資料統(tǒng)計,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436×108立方米,以1998年2429×108立方米為最大,1963年558.3×108立方米為最小,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比值為4.4倍。出湖水量集中在4-7月,占年總量的53.7%,其中5、6兩月占年總量的30.6%。1-7月入江出湖水量小于同期入湖水量,9~12月各月出湖水量大于同期入湖水量。6月出湖水量最多,達224.4×108立方米;1月最少,只有44.2×108立方米;出湖水量最大、最小相差108.1×108立方米,最多、最少月出湖水量比值為5.1倍,小于入湖水量的比值。詳見表1。
入湖水量的年內(nèi)變化很大。鄱陽湖流域4月進入汛期,暴雨頻繁,洪水不斷。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4-7月,占全年總量的61.4%,其中,5、6兩月占36.3%。7月雨季基本結(jié)束,轉(zhuǎn)入干旱季節(jié),入湖水量急劇減少,9月至次年2月各月占年總量的比重都小于5%。最大出現(xiàn)于6月,占全年19.3%,最小出現(xiàn)于12月,只占2.9%,最大與最小的比值為6.7倍。
五河七口控制站1956-2002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262× 108立方米,其中4-6月占全年徑流量的49.8%(見表2),11月至次年 1月僅占全年徑流量的 9.8%。五河七口控制站2003-2012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163×108立方米,其中4-6月占全年徑流量的48.4%,詳細見表3,11月至次年1月僅占全年徑流量的12.0%。
表2 五河七口出口控制站(斷面)徑流特征統(tǒng)計分析表(1956-2002年)
2003~2012年五河七口控制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較1956-2002年減少99×108立方米,其中7-8月減少36.3×108立方米,(見表3),9-10月減少16.4×108立方米,1-3月增加10.7×108立方米。最大月平均徑流均減??;最小月平均徑流除4、5月減小外,其它月增加。
表3 五河七口出口控制站(斷面)徑流特征統(tǒng)計分析表(2003-2012年)
表4 2003年前后系列五河七口出口控制站(斷面)徑流特征值變化表
鄱陽湖出湖控制站湖口站1956-2002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480×108立方米,其中6-8月占全年徑流量的34.8%(見表5),12月至次年2月僅占全年徑流量的10.8%。在47年系列中,1998年年徑流量最大,為2645×108立方米;1986年最小,為566×108立方米;極值比為4.7。
湖口站2003-2012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383×108立方米,其中6-8月占全年徑流量的34.8%(見表6),12月至次年2月僅占全年徑流量的12.3%。在10年系列中,2010年年徑流量最大,為2217×108立方米;2011年最小,為928×108立方米;極值比為2.4。
表6 湖口站(斷面)徑流特征統(tǒng)計分析表(2003-2012年)
表7 2003年前后系列湖口站(斷面)徑流特征值變化表
2003-2012年湖口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較1956-2002年減少97×108立方米(減少6.6%),其中7-8月減少34.3×108立方米(見表7),9-10月減少8.8×108立方米(占同期徑流量的4.4%),1-3月增加13.5×108立方米。最大月平均徑流各月均減??;最小月平均徑流除5、6月減小外,其它月增加。
入江水量年內(nèi)變化與入湖水量年內(nèi)變化趨勢一致,但由于湖盆的調(diào)蓄影響,各月占年總量的比重不同。入江水量集中在4-7月,占年總量的53.7%,其中5、6兩月占年總量的30.6%。1-7月入江水量小于同期入湖水量,9-12月各月入江水量大于同期入湖水量。6月入江水量最多,達224.4×108立方米,1月最少,只有44.2×108立方米,入江水量最大、最小相差108.1× 108立方米,其比值為5.1倍,小于入湖水量的比值。詳見圖1。
1-6月,多年平均各月入湖流量大于入江流量,湖水位上漲,湖水面面積增大,湖水量相應(yīng)增大;7月五河入湖水量減少,入、出湖水量基本平衡;8月以后入江水量大于入湖水量,湖水位逐漸下降,湖水面面積減小,湖容相應(yīng)減少。
鄱陽湖口的水位平時高于長江,江水不倒灌入湖,當長江上、中游來水增加,則江水倒灌入湖。鄱陽湖對五河和區(qū)間來水起調(diào)蓄作用,在1956-2000年系列中,以1998年的6745立方米每秒為最大,以1963年的1586立方米每秒為最小。湖區(qū)入湖流量以1998年的985立方米每秒為最大,以1978年175立方米每秒為最小。多年平均入江流量為4550立方米每秒,其中五河入湖流量有4074立方米每秒,湖區(qū)入湖流量有476立方米每秒。
圖1 鄱陽湖水系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年內(nèi)分配
(一)鄱陽湖水位特征分析
鄱陽湖水位變化受五河和長江來水的雙重影響,汛期長達半年之久(4-9月)。其中4-6月為五河主汛期,7-8月為長江主汛期,湖區(qū)水位受長江洪水頂托或倒灌影響而壅高,水位長期維持高水位,湖面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現(xiàn)在7-8月。進入10月份,受長江穩(wěn)定退水影響,湖區(qū)水位持續(xù)下降,湖區(qū)年最低水位一般出現(xiàn)在1-2月。
一般以星子站為鄱陽湖水情特點代表站。在實測資料中,星子站歷年最高水位20.63米,出現(xiàn)在1998年8月2日;歷年最低水位5.22米,出現(xiàn)在2004年2月4日;多年平均水位11.38米;年最高、最低水位多年平均值分別為17.21米和6.07米,歷年最高、最低水位變幅15.41米,年內(nèi)變幅7.67-14.19米,平均11.10米。星子站年最高水位主要出現(xiàn)在6-8月,占89.1%(其中7月占58.0%,6月占20.0%)。年最低水位主要出現(xiàn)在12月至次年2月,占94.5%(其中12月占36.4%,1月占34.5%)。
星子站年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年最低水位、9-10月旬平均水位、1、2月月平均水位等統(tǒng)計情況詳圖2-4。
圖2 星子站年平均、年最高、年最低水位
圖3 星子站9月平均水位情況統(tǒng)計圖
圖4 星子站10月平均水位情況統(tǒng)計圖
從上述圖表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星子站年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年最低水位、9-10月旬平均水位、1、2月月平均水位均值均較1956-2002年低,其中9、10月份水位均值分別低0.93米、2.17米。
(二)三峽蓄水對湖區(qū)的影響
分別統(tǒng)計鄱陽湖星子、湖口站1956-2013年、1956-2002年、2003-2013年、2008-2013年四個系列年月平均水位,從三峽工程運用以來的2003-2013年、2008-2013年兩個系列年月平均水位均低于1956-2002年、1956-2013年兩個系列,年平均水位分別低0.97米、0.78米,年平均水位明顯下降;月平均水位差值最大為10月份,三峽工程運用以來的兩個系列10月份平均水位較1956-2002年系列低2.49米、2.78米,較1956-2013年低1.87米、2.25米,10月份為三峽工程的主要蓄水期。
湖口站的2003-2013年、2008-2013年兩個系列年4-12月平均水位和年平均水位低于1956-2002年、1956-2013年平均水位;2003-2013年年平均水位分別較 1956-2002年、1956-2013年低0.81米、0.57米;2008-2013年年平均水位分別較1956-2002年、1956-2013年低0.78米、0.54米,低于幅度均小于星子站。月平均水位差值最大也為10月份,三峽工程運用以來的兩個系列10月份平均水位較1956-2002年系列低2.53米、2.91米,較1956-2013年低1.89米、2.27米,差值與星子站基本一致,說明江湖水位均同步受三峽工程蓄水影響。
(三)星子站與湖口水位相關(guān)關(guān)系分析
1956-2002年星子站與湖口站日平均水位落差的平均值為0.57米,其中最大落差為3.37米,當湖口站水位在12米以下時平均落差為0.80米;2003-2012年星子站日平均水位比湖口站平均高0.28米,其中最大落差為1.59米,當湖口站水位在12米以下時平均落差為0.35米。詳見表8。
可以看出,2003-2012年星子與湖口的日平均水位落差比1956-200年明顯減小,特別是湖口水位12米以下時落差減小更為明顯,這應(yīng)該是入江水道星子站附近河道大幅度沖刷下切造成的。
表8 星子站與湖口站日平均水位落差分析表
圖5 星子——湖口站水頭差與湖口站流量關(guān)系
鄱陽湖出口段水流阻力(水頭差)在低水位和較大流量時較大。在高水位時較小,水位高于18米時,基本不超過0.3米(圖5)。鄱陽湖出口段出現(xiàn)倒流時,水流阻力(水頭差)滿足相同的規(guī)律。
1、入江水量年內(nèi)變化與入湖水量年內(nèi)變化趨勢一致,但由于湖盆的調(diào)蓄影響,各月占年總量的比重不同。入江水量集中在4-7月,占年總量的53.7%。1-6月,多年平均各月入湖流量大于入江流量,湖水位上漲,湖水面面積增大,湖水量相應(yīng)增大;7月五河入湖水量減少,入、出湖水量基本平衡;8月以后入江水量大于入湖水量,湖水位逐漸下降,湖水面面積減小,湖容相應(yīng)減少;鄱陽湖年平均換水周期為10天,低水平均換水周期短,高水平均換水周期長。鄱陽湖口的水位平時高于長江,江水不倒灌入湖,當長江上、中游來水增加,則江水倒灌入湖。
2、2003-2012年星子站年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年最低水位、9~10月旬平均水位、1、2月月平均水位均值均較1956-2002年低,其中9、10月份水位均值分別低0.93米、2.18米。
2003-2012年星子與湖口的日平均水位落差比1956-200年明顯減小,特別是湖口水位12米以下時落差減小更為明顯,這應(yīng)該是入江水道星子站附近河道大幅度沖刷下切造成的。鄱陽湖出口段水流阻力(水頭差)在低水位和較大流量時較大。在高水位時較小,水位高于18米時,基本不超過0.3米。
3、三峽等上游干支流水庫運用后,水庫的蓄放水將導(dǎo)致中下游徑流過程的變化,水庫攔沙、“清水”下泄將導(dǎo)致中下游河道發(fā)生長歷時、大范圍的沖淤變化,對江湖關(guān)系及鄱陽湖水情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
P33
A
1005-5312(2015)02-02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