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絞刑》中“頓悟”的發(fā)生

2015-02-20 14:00義,曲
關(guān)鍵詞:絞刑奧威爾第一人稱

曲 義,曲 樂

(1.大連外國語大學應(yīng)用英語學院,遼寧大連,116044;2.大連海洋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00)

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政治諷刺小說家、新聞記者和自傳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鮮明時代和階級特征的小說、散文與評論。奧威爾生于印度,天資聰穎的他14歲考入著名的伊頓公學,1921年,從伊頓畢業(yè)后考取公職到緬甸做一名英國皇家警察。在那里,他親眼目睹了緬甸人民受國內(nèi)外統(tǒng)治雙重壓迫的悲慘景象,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無時無刻不刺激著他的良知。在其所著的《絞刑》(AHanging,1931)、《緬甸歲月》(Burmese Days,1934)和《獵象記》(Shooting an Ele?phant,1936)等紀實作品中,作家翔實地敘述了自己在緬甸任職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想,這一時期的人生經(jīng)歷因此奠定了作家日后寫作中的政治立場。

《絞刑》講述了作為一名警察的“我”見證并參與處死一個印度囚犯的經(jīng)歷。在這部出色的作品中,作家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為讀者描述了一個鮮活的生命走刑場的全過程,被絞者表情動作的細微變化和行刑者的冷漠與不安都在文字中一一畢現(xiàn),在監(jiān)刑官們的冷漠和囚犯對生命的絕望與渴望瞬間,“我”“頓悟”到生命的神圣性這一人道主義觀念,而這一主題也是作家所有作品的關(guān)注焦點。從文學寫作方法上看,《絞刑》是作家將新聞寫作發(fā)展成一門藝術(shù)的成功嘗試,在這篇具有自傳特點和坦白性質(zhì)的文章中,奧威爾通過動物意象的引入和第一人稱敘事為“頓悟”的到來做了自然的鋪設(shè),在“極其精確和客觀的事實報道外衣下,對現(xiàn)實做了藝術(shù)的復(fù)原和再現(xiàn)?!保?]9

一、“頓悟”的重要瞬間

“頓悟“(epiphany)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一個重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該詞最早為基督教術(shù)語,意思是初生的耶穌在東方三賢的面前突然顯現(xiàn)。后來,詹姆斯·喬伊斯把這一術(shù)語引入小說領(lǐng)域,并在《青年藝術(shù)家畫像》中首次對它做了界定:“所謂頓悟,指的是突然的精神感悟,不管是通俗的言詞,還是平常的手勢,或是一種值得記憶的心境,都可以引發(fā)頓悟。”[2]在喬伊斯之后,“頓悟”不斷被賦予新的闡釋,如《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指在文學中對一個人或情景的潛在真義的突然揭示?!保?]由此可見,“頓悟”的發(fā)生雖然是一種直覺活動,但卻是溝通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一座橋梁,是作品主旨升華的重要步驟。

羅伯特·蘭波曾指出:“‘頓悟’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但同時也離不開對這些事物的觀察,被觀察事物的物質(zhì)性瞬間放射引起觀察者心靈的發(fā)光?!保?]《絞刑》中的頓悟便是作家在觀察囚犯的每一個細微動作時獲得的。作為監(jiān)刑官,作者貌似“客觀地”記錄著他看到的一切,頓悟的生發(fā)經(jīng)歷了從漠然到良心發(fā)現(xiàn)的自然歷程。散文開篇“緬甸,一個雨水浸透的早晨”和“像黃色錫紙的慘淡燈光”渲染了刑場周遭陰郁和壓抑的氣氛。在白人殖民者的治理下,監(jiān)獄像“關(guān)小動物”的籠子,棕色皮膚的犯人像待宰的羔羊,“默默地躲在柵欄后,床單裹著身子”,因為每年要執(zhí)行幾百起絞刑,這種行將斃命的人在當時的緬甸監(jiān)獄司空見慣,或許并不會在“我”這樣的帝國警察心中激起太強烈的漣漪。接著,一個印度囚犯出場,由“六個高大的印度獄卒看守,其中兩個扛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其余人給他上手銬”,相對的是“他站在那里,一點兒也沒有反抗,好像根本沒有注意到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顯然,當作家注意到了力量懸殊的對照時,他已經(jīng)開始動了惻隱之心?!翱煨煨?,這個人現(xiàn)在早該死了?!保?]378此時,監(jiān)獄長悶悶不樂地催促以及獄卒頭子的奴才嘴臉凸顯了他們對行刑所一貫表現(xiàn)出的“公事公辦”腔調(diào)。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此時,一只“不知從哪里竄出來的狗”不合時宜地出現(xiàn)在去刑場的路上,狂叫不止,在大家忙著趕狗打狗的混亂中,“那個罪犯被抓在兩名獄卒手中,一點也不覺得好奇地看著,好像這是絞刑的一部分?!保?]379囚犯旁若無“狗”的狀態(tài)表明他已經(jīng)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真空世界中,那里沒有任何生的希望,等待他的只有終點。恰在讀者誤以為這個印度人已完全絕望之時,一個細微的動作霎時觸動了作家的神經(jīng)。

“我看著那個囚犯赤裸著棕色后背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胳膊給捆緊了,走路有些不方便,但是他走得很穩(wěn),那種一顛一顛的步態(tài)是膝蓋從來不伸直的印度人特有的。他每走一步,肌肉就一張一弛,腦袋上的那縷頭發(fā)上下舞動,雙腳在濕地上留下腳印。有一次,盡管有獄卒抓住他的兩肩,他還是稍微側(cè)身,躲開地上的一洼水?!保?]380

這一動作不經(jīng)意地暗示出囚犯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還在正常思維著,躲避水洼是怕弄濕或弄臟了腳,這種潛意識支配的本能瞬間顛覆了“我”先前的印象,令我恍然大悟。“一直到這時為止,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殺死一個健康而神志清醒的人意味著什么。當我看到那個囚犯閃到一邊躲避那洼水時,我才明白把一個正當壯年的人生命切斷的意義,這種錯誤無法用言辭表達?!保?]380值得注意的是,通篇文章中,作家并沒有提及此人所犯何罪,是否罪有應(yīng)得,因此,“我”直覺的悲憫完全出自人類特有的對宇宙眾生的憐惜,對同類的關(guān)心,對下層受壓迫階級和殖民地人民的同情?!暗趦煞昼娭畠?nèi),啪的一聲,我們中間有一個人就去了——少了一個心靈,少了一個世界。”[1]380“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奧威爾對生命神圣性的人道主義認識體現(xiàn)了他博愛的胸懷和反戰(zhàn)的思想。

這次頓悟之后,作家對站在絞刑架下的囚犯更多了一層感同身受的關(guān)注,他對生命的敬畏和難以擺脫的罪惡感此時投射到了在場的每個人身上。起伏的禱告聲、狗的嗚咽聲和監(jiān)獄長憤怒的叫聲為一個逝去的生命奉上了最后的哀樂?!霸诮g刑以后……你感到有想要唱歌、奔跑、大笑的沖動?!钡杂^者的不安在劊子手執(zhí)行的瞬間并沒有徹底釋放,“有好幾個人笑了,到底笑什么,誰也不知道?!保?]382大家看似輕松愉快的交談中明顯隱藏著莫名的心煩意亂和負罪感。正如奧威爾在筆記中寫道的:“當一個殺人犯被絞死時,在此儀式上只有一人未犯殺人罪?!保?]101文章結(jié)尾處,“我們大家在一起相當親熱地喝了一杯酒,本地人和歐洲人都一樣。那個死人就在一百碼以外的地方?!保?]382為了掩飾內(nèi)心的惶恐,素來彼此懷有敵意的“本地人和歐洲人”竟然親熱起來,這種明顯帶有表演的做作甚至比褻瀆生命更讓人生厭。

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shù)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是奧威爾推崇并為之努力的寫作風格。在紀實性地報道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時,瞬間的頓悟表明了作家分明的愛憎感和強烈的正義感,彰顯了奧威爾高超的藝術(shù)審美能力。

二、人道主義思想的形成

一般來說,頓悟的產(chǎn)生總是伴隨著情感的迸發(fā),而情感的迸發(fā)則需有情感的積累?!邦D”既強調(diào)“悟”的瞬間性也凸顯“悟”的當下性和超時空性,是個體在一個特殊條件或境域中對事物本質(zhì)的把握和領(lǐng)會?!爱斨庇^印象突破語言文字對人的意識的束縛,‘真諦’便顯現(xiàn)了。”[6]因此,“頓悟”發(fā)生的條件離不開現(xiàn)實困境中的煎熬,即離不開與“悟”相對的“迷”。就主題的升華而言,《絞刑》中,作家獲得的瞬間感悟不但是觸景生情的“悟”,也是當時他在緬甸做帝國警察時所不斷經(jīng)受良心上的拷問的“悟”。同時,動物意象的引入和第一人稱的視角為頓悟的自然發(fā)生奠定了敘事基礎(chǔ)。

埃里克·亞瑟·布萊爾(奧威爾的原名)出生在一個具有殖民傳統(tǒng)的家族。8歲時,布萊爾進入一所高于自己的階級和經(jīng)濟地位的寄宿學校圣塞浦里安,一個“英帝國學校的搖籃和托兒所,從這里畢業(yè)的學生大多會到海外殖民地做官、定居或當兵”。[7]森嚴的等級和幼者受欺是這所殖民意識濃厚的學校的主要特點。雖然《如此歡樂童年》(Such,Such Were The Joys)一書寫滿了作家對這段生活的厭惡,但從正面意義上說,正是這里的“殘酷”錘煉了布萊爾體力和心理上的堅強意志,也強迫開發(fā)了他的智力,因此,當1917年布萊爾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伊頓公學后,他自覺被毀的人生重新獲得了希望。四年的公學生活為聰敏勤勉的布萊爾提供了一個寬松文明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他給同學留下的印象是“特別成熟、精通文學和慣于諷刺”。[5]57然而,從伊頓畢業(yè)后,成績優(yōu)異的布萊爾并沒有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選擇進入劍橋或牛津?qū)W習,而是考取了到緬甸做警察的公職。從史料上,這雖然與他頑固的父親不無關(guān)系,“他堅持認為在印度任職是唯一一種他容忍兒子從事的職業(yè)”,[5]70但帝國主義精神的影響、金錢、冒險、制服、權(quán)威都成了年輕的布萊爾去東方的動機。

然而,5年的帝國警察生涯中,布萊爾目睹了殖民地生活的殘酷現(xiàn)實和殖民者的不可一世,他對帝國主義的幻想逐漸破滅,對帝國主義的反思也隨著緬甸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愈加深刻。如他的一位也在東方任職過的朋友所言:“緬甸人是絕對無惡意的,但常常被煽動騷亂,他們就必須鎮(zhèn)壓,擊打那些人的頭,”短短幾年中,暴力犯罪翻了一番還多,從1918年的1456起上升到1925年的3257起。一位歷史學家曾提到,“到20年代中期,緬甸監(jiān)獄里人滿為患,乃至在舊刑期期滿之前出獄文件(假釋)就簽發(fā)出來,以便給新判刑犯人騰地方。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的幾乎全是男性?!保?]86布萊爾越來越憎恨這份使自己變得殘忍的職業(yè),他的工作要求他維持法紀,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開明思想過于天真,他努力融入,憑良心工作,相信其工作的正當性,“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工作的虛偽,并為自己蛻化的帝國主義角色感到后悔,離開緬甸后,他原有的關(guān)于警察暴行是正當?shù)恼J識變成了內(nèi)疚感,并讓他永遠無法釋懷?!保?]96為此,在良心上備受煎熬的布萊爾于1927年辭職,并在后來寫下的《絞刑》、《緬甸歲月》和《獵象記》等紀實性作品中對帝國主義的罪惡作了無情的揭露。

1927-1931年間,布萊爾不顧家人的反對,開始了他的流浪之旅,“我意識到我有極重的罪要贖……我覺得我一定要逃離不僅是帝國主義,而且要逃離任何一種一人主宰另一人的行為……那些社會棄兒:流浪漢、乞丐、罪犯、娼妓這些社會最底層者是我當時最想接觸的人。”[5]115在考察底層人民的慘淡生活的旅程中,奧威爾親身體驗了社會的不公和人間的苦難,并在《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and London,1933,出版該書時開始使用喬治﹒奧威爾這個筆名)、《牧師的女兒》(A Clergyman’s Daughter,1935)、《去維岡碼頭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中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他的經(jīng)歷和感悟。這之后,奧威爾在寫作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即把政治與個性結(jié)合起來傳達自己堅定的社會主義革命信仰和人道主義思想,成為當時頗具爭議和影響力的社會評論家。1937年,奧威爾以國際志愿者的身份參加了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代表作《向加泰羅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揭露了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真相。二戰(zhàn)期間,奧威爾為英國廣播公司主持對印度廣播,進行反法西斯宣傳和報道,他的思想在各種社會環(huán)境的實踐磨礪和沖擊中逐步形成,最重要的兩部小說《動物莊園》(Animal Farm,1945)和《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則集中反映了作家對集權(quán)專制制度的批判態(tài)度和政治立場。

如果說奧威爾對帝國主義本質(zhì)的認識和背叛自己階級的努力在童年的寄宿學校就埋下了種子,那么,之后的伊頓公學和緬甸警察的經(jīng)歷則為種子的萌發(fā)和成長準備了土壤,而于自省的流浪中最終形成的人道主義思想決定了作家在所有作品中關(guān)注人性、關(guān)心弱者的主題。因此,《絞刑》中作家頭腦中閃電般的頓悟源于他對殖民主義者缺乏根本的人性這一事實的清醒認識,源于他對被壓迫人民的深刻同情。

三、動物意象

在情感積累的基礎(chǔ)上,頓悟的產(chǎn)生還需要有一個“助產(chǎn)婆”,即巧妙運用的形象。這個精心選擇的形象往往比語言本身更具有感染力和沖擊力。在《絞刑》中,動物意象的引入,尤其是“狗”的戲劇性登場無疑為作者的頓悟作了有力的鋪墊。

文章第一段,作者對死囚的牢房描寫簡練而逼真。“那是一排平房,正面釘著兩重鐵柵欄,就像關(guān)動物的小籠子?!保?]378“動物籠子”形象表現(xiàn)了囚犯惡劣的生存條件和所受的非人待遇,暗喻了殖民地監(jiān)獄批量生產(chǎn)死刑犯的卑劣行徑,而下文提及的絞刑無疑是這里頻繁上演的悲劇中普通的一幕。殖民地囚犯的命如草芥一般低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辜被宰殺的命運成為被殖民年代的常態(tài)。第二段中,“他們的手總是放在他身上,小心地抓著,……就像對一條仍舊活著,可能跳回水里的魚一樣?!保?]378“魚”的弱小再次突出了囚犯的無助和絕望,而獄警大動干戈的捆綁與囚犯的毫無反抗諷喻了壓迫者的霸道和慘絕人寰。如果說“動物籠子”和“魚”的指涉是作家賦予所見場景的靜態(tài)感受和對生命敬畏的朦朧意識,那么對“狗”的大篇幅描寫則為下文的頓悟鋪陳了更激蕩的心理變化,預(yù)示了瞬間的主題升華。

在這只狗身上,作家寄予了他想說未說,想做未做的一系列語言和動作?!肮贰钡牡谝淮维F(xiàn)身是在獄警們押解囚犯向刑臺出發(fā)不久,當“我”目睹了警長的無情催促和在場人(包括犯人)的麻木時,一只狗突然沒有任何預(yù)兆地沖到我們中間來,“它在我們周圍竄跳了一陣子,就突然沖向囚犯,跳起來添他的臉?!薄暗悄枪繁寂苤奶蛔屓丝拷孟襁@是一場游戲,一個年輕的歐亞混血獄卒抓起一把石子兒扔去,想把那條狗趕走,但是它躲過了石子,又向我們奔過來,它的叫聲在獄墻上發(fā)出回聲?!保?]379在這個前后靜動沖突的畫面中,狗的興奮和對囚犯的“偏愛”適時表達了“我”對他的關(guān)切和同情。因為彼時彼刻的我無法沖破外力和內(nèi)力的束縛直接表達對眼前這個生命的憐憫,在這群冷漠的執(zhí)法者中間,“我”的人性只能通過“狗性”傳達。而監(jiān)獄長和大家的“趕狗”反應(yīng)也同時喻指了所有人對這個唯一有“血性和人性”的動物的厭惡,顯然,這條狗并非這里的???,也不適應(yīng)這里慣常的冷酷和冷血。當它最終被趕跑時,我們注意到“那條狗仍在掙扎著,嗚咽著?!惫返姆磸?fù)嘗試和最終心有不甘的失敗也正應(yīng)和了作者未泯良知的堅持和無奈。

狗的第二次出場是在“我”領(lǐng)悟到了一個神圣的生命即將逝去的意義之后。在不得不面對他被終結(jié)的命運時,我的良知和惻隱之心被他“羅摩!羅摩!羅摩!羅摩!”[1]380的喊聲不斷喚醒和刺痛。而一旁的狗此時也發(fā)出了應(yīng)和的哀鳴“那條狗聽到叫聲就嗚咽起來。”[1]380如果說狗的第一次出場頗具偶然性和戲劇性,那么這第二次的“嗚咽”就明顯是作家賦予它“人性”的故意和必然了。

狗的再次出現(xiàn)是在絞刑執(zhí)行完畢后,“我立刻放了狗,它立刻竄奔到絞刑臺的后面,但是它一跑到那里就止了步,吠叫著。接著又縮回院子的一個角落去,站在野草叢里,膽怯地望著我們?!保?]380狗的一系列本能反應(yīng),包括迫不及待地看、受驚、悲切和恐懼,也都是“我”的思想的投射,而當這種自然的情感在狗的身上流露時,其諷喻效果更加強烈。

在死囚被確認已經(jīng)停止呼吸,一行人開始撤離現(xiàn)場的時候,狗的反應(yīng)再次被“我”捕捉?!澳菞l狗也清醒過來,明白了剛才行為失檢,乖乖地跟著他們?!保?]380當狗突然變乖,帶著異常的平靜跟在人的屁股后面時,作者分明看到了一種對逝去生命無法挽回的痛心疾首,感到了這個低級動物對毫無人性的“人”的懼怕。

總之,正是通過動物意象的暗喻,尤其是狗的肢體語言,作家間接地對殖民者的冷酷進行了無情的鞭打拷問。在后期的重要作品中,奧威爾對動物意象的鐘情一直延續(xù)著,如《射象》中的主角“大象”以更慘烈的方式逼迫作家正視自己在殖民地的尷尬身份和處境,《動物農(nóng)莊》中的動物群體更是成了作家諷喻時代的利劍。

四、第一人稱敘事

頓悟常常發(fā)生在人物心理變化的關(guān)鍵時刻,而第一人稱的敘事模式具有直接生動、較易激發(fā)同情心和造成懸念等特點,可以讓讀者直接接觸人物的內(nèi)心,“在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中,由于我們直接通過人物的經(jīng)驗、眼光來觀察一切,因此我們可以更自然地直接接觸人物細致、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保?]因此,用第一人稱敘事展示頓悟可以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到主人公從困惑到清醒到反思的內(nèi)心變化?!督g刑》中,“我”作為監(jiān)刑官一員的身份對讀者來說不會產(chǎn)生居高臨下的距離感,相反,整個事件因此有了更多的真實感。

第一人稱“我”無疑是帶著作者的價值觀和道德信仰在講述眼見的一切,每一個被選中的細節(jié)都蘊含了強烈的主觀感受。文章一開頭,我們看到死囚“是個印度人,身材瘦小,剃了光頭,眼睛渾濁,長著濃密茂盛的胡子,大得同他的身體很不相稱,顯得可笑,很像電影里滑稽角色的胡子?!保?]378“我”視覺感受中的“囚犯的滑稽”與即將進行的死刑形成了無從言說的對照。顯然,在殖民地監(jiān)獄中,這種死囚根本有悖于嚴格法律意義上的死刑犯,他們可能只是冒犯了帝國尊嚴的民族主義者或受鼓動的普通民眾。被處死的厄運也許不是主觀故意,而是被殖民的宿命。

六個高大印度獄卒押送犯人到刑場的細節(jié)在“我”的細致觀察中被放大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執(zhí)法者與受罰者背后懸殊的力量對比顯然是作家要諷刺的主要對象。讀者由此在敘述者表達的信息中找到了道德與理智的認同,并在可靠性的敘事中逐漸接受了作家的思想信仰。在一只狗大鬧刑場的過程中,“我”冷眼旁觀在場人的緊張,好奇地注視著囚犯的平靜,把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感變化轉(zhuǎn)移到對“狗”的細膩描寫上。不管這只狗是否為作家杜撰,讀者卻在這個生靈身上看到了有別于冷漠的“真情實感”。

當作家的人道主義意識終于在囚犯“躲避一洼水”的瞬間迸發(fā)時,“我”再次成為隱含作者的傳聲筒。“他身上所有的器官都在工作……他和我們都是一起同行的人,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了解的都是同一個世界?!保?]380“因為第一人稱人稱本身具有的獨白特點,特別適合心理懺悔?!保?]所以,在“我”親切而強烈的主體抒發(fā)中,作家的社會良知在尊重生命和關(guān)注人性的“頓悟”中得以表達呈現(xiàn)。

當死刑執(zhí)行完畢時,作者的敘述筆調(diào)突然調(diào)轉(zhuǎn),本來令人熟悉和自信的第一人稱被陌生而不可理解的“第三雙眼睛”取代。在新敘述者的注視下,“我”和其余人的行為并無二致,都充滿了無恥的怪誕。而這種“無所謂”的掩飾卻毫不保留地表達了作家內(nèi)心的痛苦和他對白人殖民者的譴責。

毫無疑問,這篇隨筆是基于作家在殖民地近距離觀察實際絞刑的記憶,行刑過程的再現(xiàn)袒露了奧威爾隱秘的意識覺醒和負疚包含的道德洗滌。第一人稱敘述的動機源于總結(jié)過去迷惘本體的內(nèi)在沖動,并使敘述者通過反思獲取新的生命意義。

如作家在《我為什么要寫作》一文所說,“我所以要寫一本書,是因為我有一個謊言要揭穿,有一個事實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保?]262《絞刑》的創(chuàng)作動機正源于此。當作家在“大英帝國的骯臟工作”中近距離看到了審判、鞭打、監(jiān)禁和絞死囚犯時,他意識到在這種制度下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的罪犯并非受到正義懲罰的人,而是被外來征服者奴役的受害者?!懊看巫哌M監(jiān)獄他總有自己被關(guān)在鐵窗另一面的感覺。”[10]在思想層面上,《絞刑》中“頓悟”的發(fā)生是敘述者狹義上應(yīng)景的“醒悟”,也是廣義上作家自省的“悔悟”。在技巧上,以人性化的“狗”為代表的動物是作家的傳話筒,也是刺激“我”覺醒的重要意象。而第一人稱視角所呈現(xiàn)的頓悟和人物內(nèi)心成長是其他敘事角度所無法比擬的。總之,《絞刑》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體現(xiàn)了作家于各種復(fù)雜社會環(huán)境中逐漸成熟起來的寫作原則和人道主義思想,也標志著奧威爾“把政治目的和藝術(shù)目的融為一體”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

[1]喬治·奧威爾.奧威爾全集[M].董樂山,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2]J.A Cuddon.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Andre Deutsch Limited,1979:237.

[3]殷企平.說“頓悟”[J].外國文學,1996:61.

[4]屈榮英.喬伊斯的“頓悟說”簡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05.

[5]杰弗里·邁耶斯.奧威爾傳[M].孫仲旭,譯.東方出版社,2003.

[6]楊海明.“頓悟說”探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7.

[7]New singer,John.Orwell’s Politics[M].Harmondmills:Macmillan Press Ltd,1999.

[8]曹彥.論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敘述角度上的差異[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2):15.

[9]邵錦娣,周蘋.第一人稱敘事與可靠性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6.

[10]陳勇.論喬治·奧威爾緬甸殖民生活的政治觀[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4.

猜你喜歡
絞刑奧威爾第一人稱
漢代銅鏡銘文中的第一人稱
《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
“特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文學之路
孫仲旭:翻譯奧威爾《一九八四》 曾兩度落淚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向薩達姆“致敬”
娛樂至死
万荣县| 滕州市| 当阳市| 闸北区| 咸阳市| 灌云县| 蒙自县| 彭泽县| 合阳县| 菏泽市| 连州市| 洛川县| 东港市| 淳安县| 金华市| 辽宁省| 厦门市| 邵阳县| 新蔡县| 秭归县| 固阳县| 汉阴县| 万州区| 双鸭山市| 连山| 南充市| 桂东县| 阜城县| 汝城县| 玛纳斯县| 雅江县| 大田县| 定安县| 宜川县| 务川| 图们市| 通渭县| 措美县| 紫阳县| 德庆县|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