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

2015-02-23 00:52:22
閱江學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花木花卉

程 杰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 210097)

?

論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

程杰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 210097)

摘要:花卉是所有觀賞植物的通稱,所指以觀花植物為主。同樣的意義,古人多稱“花木”,民國以來改用“花卉”一詞為主。花卉美分為“色”、“香”、“姿”、“韻”四個方面的說法不夠全面,花卉美應該包括“形色美”、“風韻美”、“情意美”三大方面。“形色美”分色彩、氣味、形態(tài)、習性四個方面,是花卉生物形象的具體元素?!帮L韻美”是花卉植物有機整體或主要部分體現(xiàn)的個性風采和本質特征,而“情意美”則是人的情感、志趣等主觀內容的滲透和寄托,具體又有情感、志趣和意義三種內容?;ɑ芪幕曰ɑ艿膶徝阑顒訛楹诵?其豐富的現(xiàn)象可以大致分為資源技術、欣賞認識、社會應用、文學藝術四大方面?;ɑ芪幕难芯繎獜倪@四個方面全面展開,爭取理科與文科,總論與各論,廣度與深度,文化志、文化史與“文化性”研究的協(xié)同推進和有機結合。

關鍵詞:花卉;花木;花卉美;花卉文化;文化研究

花卉是植物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鮮明的美感內容和豐富的觀賞價值,自古以來,廣受人們喜愛。圍繞花卉,人們熱情栽培、欣賞、應用和文藝創(chuàng)作,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積累起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花卉觀賞越來越受重視,花卉種植生產迅速興起,科學研究也隨之展開,“花卉學”、“花卉文化”等專題研究和學科建設邁開步伐,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順應相關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和社會大眾的興趣需求,我們這里就花卉審美和花卉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問題,集中進行思考和討論,力求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認識。

一、花、花木、花卉

打開今天的任何一種字典、詞典,關于“花”的解釋都極為明確和一致,其中有兩個含義是最基本的:一、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通常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組成,有各種形狀和顏色。二、泛指能開花供觀賞的植物。這幾乎成了最普通的生活常識。但也許人們或有不知,歷史上“花”這個字的出現(xiàn)較遲,最初將花稱作華、榮、秀、英,如《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楚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所謂英、華即花朵。當然在具體表義上也有不同分工?!稜栄拧め尣荨?“木謂之華,草謂之榮。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币簿褪钦f,木本之花稱為華,草本之花稱榮、秀、英。今之“花”字,古文作“蘤”,如漢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煴,百卉含蘤”即是。清王念孫解釋說:“蘤字,從卄,從白,為聲。古音為如化,故花字從化聲,而古作蘤?!?王念孫:《廣雅疏證》卷10上,清嘉慶元年(1796)刻本。今之“花”字出現(xiàn)時間較晚。清顧炎武說:“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瓡x以下書中間用‘花’字,或是后人改易。惟《后魏書》李諧傳載其《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fā)花’,又曰‘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并用。而五經、楚辭、諸子、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本相傳,凡‘華’字未有改為‘花’者。又考太武帝始光二年(引者按:公元425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頒之遠近,以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顧炎武:《音學五書》唐韻正卷4,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說:華“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6,清嘉慶二十年(1815)經韻樓刻本。都是說“花”是“蘤”、“華”等字的流俗寫法,南北朝才出現(xiàn)。隨著“花”字之流行,由草木之花朵部分,而代指此類草木品類之全體,也是語言表達自然而然的現(xiàn)象。如隋蕭大圜《閑放之言》:“果園在后,開窗以臨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甽?!边@里所說的“花”,并不只指樹上之花,而是鮮花盛開之樹。唐代詩人元稹《遣興》“養(yǎng)禽當養(yǎng)鶻,種樹先種花”,白居易《東坡種花》“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杏梅”,所說“花”都是指開花供人觀賞之植物。

如今我們常用的“花卉”、“花木”概念,其意義與單字的“花”大同小異,都是指觀賞植物的意思,只是所指更為明確、寬泛些?!盎ā笨赡苡袝r只指花朵或觀花植物,而“花卉”、“花木”則泛指所有觀賞植物。如今園藝界的一些著作中,對“花卉”的解釋,有狹義一說,認為“狹義的花卉,僅指草本的觀花植物和觀葉植物?;ㄊ侵参锏姆敝称鞴?卉是草的總稱”,*陳俊愉、程緒珂主編:《中國花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2頁。這一說法明顯不妥?!盎ɑ堋笔莻€合成詞,兩個詞素間不是“花枝”、“花叢”、“花信”那樣的偏正關系,也就是說其意思不是開花之卉、有花之卉,而是“花柳”、“花鳥”、“花月”那樣的同類并列關系,用以代表有關的一類植物。其中“花”并不只指作為器官的花朵,也指整個開花植物,品種上也不分草、木?!盎ú荨薄ⅰ盎尽眱稍~的結構與此同理。在這三個合成詞中,“花”與“卉”、“草”、“木”的組合關系又非完全對等,而是有著明顯的偏義傾向,重點都落實在“花”字上,合義所指都重在“有花可觀”或“美麗可觀”上。所謂“花卉”、“花草”、“花木”都是指可供觀賞的植物(美麗可觀),而以觀花植物(有花可觀)為主。也許人們的具體言談中,“花卉”、“花草”與“花木”因不同搭配或有草本、木本的不同偏指,但這也大多屬于言者措辭個性或即時語境的選擇,而非公認的明確通例。如果有什么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別,比較合理的說法也應是廣義的“花卉”泛指全部觀賞植物,而狹義僅指觀花植物。

追溯這些詞匯的來龍去脈,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首先是單音詞到雙音詞的變化。上古語言中,人們所說以單音詞華、英、榮、秀、葩等為主,魏晉以來,花卉、花木、花草等雙音詞逐步出現(xiàn)。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花卉、花木兩詞的使用古今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多說“花卉”,而同樣的意思古人多用“花木”一詞。如晉朝《魏王花木志》,唐李德?!镀饺骄硬菽居洝?也作《平泉花木記》),北宋張宗?!痘句洝?、周師厚《洛陽花木記》,南宋范成大《桂海花木志》、周去非《嶺外代答·花木門》,同屬花卉品種譜錄類著作,都稱“花木”而不是“花卉”。此后明慎懋官《華夷花木考》、清謝堃《花木小志》,也都以“花木”立名。宋初所編大型文學總集《文苑英華》,設“花木”類7卷,收錄花、木、果、草四類題材作品。明人所編、清人增訂之《幼學瓊林》中植物類知識也稱“花木”??梢姽湃肆晳T用“花木”來指稱花卉草木等觀賞植物。為什么多稱“花木”?我國木本植物極為豐富,觀賞植物尤其是觀花植物中,也以木本居多,*請參閱程杰:《論中國花卉文化的繁榮狀況、發(fā)展進程、歷史背景和民族特色》,《閱江學刊》2014年第1期。因此古人言及此義,多以“花木”連稱一詞。

“花卉”復合連稱,出現(xiàn)也早,最遲在南朝梁人徐勉《為書誡子崧》中即有“穿池種樹,少寄情賞……聚石移果,雜以花卉。以娛休沐,用托性靈”*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50,民國十九年(1930)影清光緒二十年(1894)黃岡王氏刻本。之語。稍后隋蕭大圜《閑放之言》也說“果園在后,開窗以臨花卉;蔬圃居前,坐檐而看灌甽”。*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隋文卷13。但在古人作品中“花卉”一詞的出現(xiàn)頻率遠不如“花木”。如《全唐詩》言“花木”56處,而“花卉”僅6處,數(shù)量相差懸殊。在《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數(shù)據庫中全文檢索,“花木”得9119條,“花卉”得4962條,“花木”也明顯居多,超過近一倍。

元代以來,“花卉”一詞使用漸多。尤其是明代中葉以來,花鳥畫中花卉小品冊頁頻頻出現(xiàn),著名者如《陳白陽(淳)花卉冊》、《陸子傳(師道)題花卉冊》、*汪砢玉:《珊瑚網》卷46,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段男莩?嘉)花卉圖冊》*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35,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等。何以繪畫題材多稱花卉?花鳥畫小品冊頁多繪花木折枝、草葉雜卉,尺幅既小,構圖簡單,而取材也多有草葉點綴,與圃藝實際種植多以花樹藤竹為主略有不同,以花卉一詞稱之較為適宜,讀音似也親切一些,因而花鳥畫中多取此稱。入清后花卉冊頁更是多不勝數(shù),于是“花卉”一詞的出現(xiàn)頻率大幅增加。有一個數(shù)據可資比較,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檢索“清代”(包括清人整理的前代文獻)文獻,得“花木”5175條,“花卉”3545條,“花卉”數(shù)量雖仍不如“花木”,但比重明顯增加。

考明清時“花卉”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所指與今日花卉一詞的內涵和外延完全相同,而狹義所指重在花(觀花植物,草木兼有)與草類。如清《御定歷代題畫詩類》在花卉畫中即分樹石、蘭竹、花卉、禾麥蔬菜四小類,所說花卉即是狹義。但隨著花卉冊頁的愈益興盛,花卉一詞出現(xiàn)頻率不斷提高,作用不斷增強,廣義指稱便逐漸為人們所習知。到了晚清、民國年間,其勢頭完全蓋過“花木”,成了園藝學界流行的專業(yè)術語。據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數(shù)據庫統(tǒng)計,1833—1949年的報刊文章中,題目中出現(xiàn)“花木”242例,而“花卉”有1148例。

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勢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據《超星》、《讀秀》等數(shù)據庫檢索,篇名、書名中“花卉”數(shù)量都遠過于“花木”。當然也有個別當行專家猶存古意,如周瘦鵑先生所撰花卉園藝雜文隨筆較多,無論標題還是正文中多稱“花木”或“花草”,很少使用“花卉”一詞。*如金陵書畫社1981年版周瘦鵑《花木叢中》有《花木之癖》、《三春花木市》,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版周瘦鵑《拈花集》有《花木之癖忙盆景》、《羊城花木四時春》、《花木的神話》等文章,卻沒有一篇以“花卉”命題的。而其子周錚得現(xiàn)代園藝學的熏陶,則取“花卉”一詞為通名,并解釋說“花卉的種類,可以分為花草和花木兩大類,花草類就是它的莖部是草質性的,象水仙花、鳳仙花等,而花木類的干是木質性的,像山茶、杜鵑等”,*周瘦鵑、周錚:《園藝雜談》,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第9頁。將“花卉”視作統(tǒng)稱,而“花草”、“花木”作為分類。所說較為嚴謹,代表了當時園藝專業(yè)的普遍共識。改革開放以來,“花卉”一詞進一步為園藝學界所認可,使用頻率愈益高漲,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成了觀賞園藝植物和整個觀賞植物的通稱。

在整個花卉概念中,“花”的地位值得特別一提。正如達爾文所說,“花是自然界最美麗的產物,它們與綠葉相映而惹起注目,同時也使它們顯得美觀,因此它們就可以容易地被昆蟲看到”。*[英]達爾文:《物種起源》,周建人、葉篤莊、方宗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219頁。花是植物形式美感最為鮮明、強烈之處,觀賞價值最為集中、凝練之處。幾乎在世界所有語言中,花總代表著美麗和精華,常用以類比“事物中最精巧、最優(yōu)質、最美好的部分”。*Jack Goody.The Culture of Flow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3.在我國,還有許多延伸義。如表示花紋裝飾,色彩錯雜,如“花樣”、“花臉”、“頭發(fā)花白”;表示色彩鮮艷,如“花枝招展”、“花團錦簇”、“眼花繚亂”;表示浮華不切實際,令人迷亂,如“耍花招”、“花言巧語”;表示奢糜、女性、色情和人性迷亂,如“花柳”、“花酒”、“拈花惹草”、“花花世界”。這些不同意義,都本源于花之華艷美好的形色及其強烈的魅力,反映了人們對花的形象特點及其審美價值的共同感受和普遍認識?;ǖ倪@種鮮艷美好的形象及其強烈的魅力,可以說是“花”之為花的特質所在,構成了花卉世界的核心內容。明了這一點,對深刻認識花卉概念、花卉美感和花卉文化的內涵都大有裨益。

二、花卉美

花卉是自然生物,在美學上,花卉美屬于自然美的一個方面。自然美是美學領域一個極為復雜的課題,與美的本質、美與美感的關系等美學核心問題相聯(lián)系,自來分歧不斷,迄今并無統(tǒng)一的認識。簡單地說,主要的分歧是,自然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或者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從人類社會的自發(fā)立場和人類活動的全部歷史看,人與自然、心與物、人類主體與自然客體之間有著永恒的對立統(tǒng)一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美必定產生于主、客體關系之中。所謂自然美,并不完全是自然物自身的屬性,而是自然物作為審美對象而形成的美,產生于自然物的客觀因素與人的主觀情感、想象交互作用之中?;ɑ苊雷鳛樽匀幻赖囊粋€重要方面,也體現(xiàn)這個定理和規(guī)律,是花卉的生物性與人們的審美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ɑ艿拿栏?或者說花卉觀賞價值,應從生物的形態(tài)、習性等客觀因素與人的審美能力和心理內容等主觀因素,即審美的主、客觀兩方面去分析和把握。

對花卉美的分析,園藝學者已發(fā)表了不少可貴的見解,以周武忠先生的《中國花卉文化》、《花與中國文化》為代表,認為花卉美主要體現(xiàn)在“色、香、姿、韻”即色彩、香味、姿態(tài)和風韻四個方面。*周武忠:《中國花卉文化》,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第6-19頁。這一說法簡潔明了,通俗易曉,得到園藝學界及廣大花卉愛好者的認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筆者對此概括深表贊同,但就本人近些年研究花卉文化的經驗,發(fā)現(xiàn)這一花卉美的理論分析,主要有兩點不足:一、所說四個方面并不能充分囊括花卉美的全部內容;二、四個方面的簡單并列也不能有效地揭示諸元素間的相互關系和邏輯結構。我們嘗試進行一些補充。

(一)色彩美。生物界中,植物的色彩是極為豐富的。首先是普遍的綠色與人類天然本能的親和美,更為令人注意的是,葉、莖、花、果乃至于根,都有許多不同的顏色及色差,尤其是植物的花、果,多以白、黃、紅、橙、藍、紫等鮮艷的色彩取勝,*花的所謂白色,其實是黃色淡極近無,而非真正的白色。與普遍的綠色基調形成鮮明的對比,視覺內容極為豐富,構成了花卉形象美感或植物觀賞價值的主要內容。

(二)氣味美。與動物相比,植物的優(yōu)勢在于“從各個方面制造化學物質”,*[法]讓-瑪麗·佩爾特等:《植物之美》,陳志萱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第73頁。因而氣味比較豐富。尤其是種子植物的花、果,出于誘惑動物的目的,常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和甜味,給人強烈的嗅覺快感。氣味美的欣賞無跡可據,特別需要直接貼近的“現(xiàn)場感”,而人類的嗅覺也遠不如視覺、聽覺靈敏,人類對于氣味的感覺總有幾分恍惚玄妙的色彩,因而“氣味美”成了花卉物色美感中最為奇特而誘人的方面。

(三)形態(tài)美。指植物整體和部分的形狀與姿態(tài)。我們這里是沿用周武忠先生的說法,實際這里形態(tài)概念稍嫌寬泛,植物不是動物,所謂姿態(tài)仍不出形狀的范疇,只稱“形狀”更為妥當。首先是花、果的形狀,作為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種子所在,與其鮮明的色彩和氣味相配合,其形狀也多精巧奇妙,富于觀賞價值。而綜合各方面看,適應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經過悠久的物種演化,植物種類極為繁多,低等與高等,木本與草本,體量大小、結構形狀、表面質地各不相同,乃至莖葉、枝干等都有不同的結構與形狀,以及不同的長勢和姿態(tài),千差萬別,千姿百態(tài)。與色彩一樣同屬視覺內容,呈現(xiàn)出豐富、復雜的立體形象和結構形態(tài),包含著生動而豐富的觀賞資源。以上三方面,周武忠先生的論述都較詳明。

(四)習性美。所謂習性是指植物生長對環(huán)境、氣溫、光照等自然條件的特定需求及相應的生長規(guī)律等生理特性。如草本中有一年生、多年生之別,樹木有常綠與落葉之不同,還有陸生與水生,喜陽與喜陰,耐旱與耐澇,抗寒與耐熱等差別。植物開花有不同的季節(jié),春蘭秋菊,夏荷冬梅,花期有長有短,曇花一現(xiàn),榴開三夏,而月季花是“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楊萬里:《臘前月季》,《誠齋集》卷38,《四部叢刊》影宋寫本?!罢l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楊萬里:《凝露堂前紫薇花兩株,每自五月盛開,九月乃衰》,《誠齋集》卷9。雨后春筍多,露重桂花香,清水出芙蓉(荷花),“(木)芙蓉特宜水際”*王世懋:《學圃雜疏》,明《寶顏堂秘笈》本。等等,都顯示著不同的生活習性和生長規(guī)律,顯示出豐富的生理形態(tài)和生命活力,體現(xiàn)著不同的生命個性,包含著生物與環(huán)境適應或抗爭的生存之道,給人以不同的生機感染、性格感應和哲理啟示。如梅花的先春開放,楓樹的霜葉紅于二月花,松柏的歲寒然后知后凋,這些獨特的生活習性和生長規(guī)律帶給人們許多深刻而美好的感受,是花卉美的重要觀照內容和美感源泉。這種美感既有生動的感官直覺內容,體現(xiàn)在花朵、枝葉、根干的具體形態(tài)之中,也有一定的概念和理性內容,有待于對植物生理機制和生長習性的理解認識。以往人們關于花卉美的鑒賞、分析對此不無涉及,我們認為有必要獨立出來,作為花卉美的一個重要方面或構成元素。

(五)風韻美。指花卉植物的有機整體或主要部分帶給人們的整體美感或核心體驗,多契合和反映植物形象的整體風貌、生物個性和本質特征。如宋劉子翚《詠松》:“風韻颼飗遠更清,蒼髯痩甲聳亭亭?!毙旆e《海棠花》詩序稱贊“海棠花……其株翛然如出塵高步,俯視眾芳,有超群絕類之勢。而其花甚豐,其葉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甚都。綽約如處女,婉娩如純婦人,非若他花冶容不正,有可犯之色?!?徐積:《海棠花》詩序,《節(jié)孝集》文集卷21,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刻本。如元人程棨《三柳軒雜識》品評諸花:“余嘗評花,以為梅有山林之風,杏有閨門之態(tài),桃如倚門市倡,李如東郭貧女?!?陳夢雷、蔣廷錫等編:《(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花部第10卷匯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明人聞啟祥《募種兩堤桃柳議》評梅花、桃花:“梅如高士,宜置丘壑;桃如麗人,宜列屏障。梅以神賞,正不嫌少;桃以色授,正不厭多?!?陶珽編:《說郛續(xù)》卷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說郛三種》本。還有宋以來流行的花卉“十友”、“十客”乃至“三十客”之說:“梅為清客,蘭為幽客,桃為妖客,杏為艷客,蓮為溪客……梨為淡客,瑞香為閨客”*姚寬:《西溪叢語》卷上,明嘉靖俞憲昆鳴館刻本。等等花卉“一字之評”,概括的都是花卉之間各自不同的特色個性,也就是風姿、神韻之美。

與上述色彩、氣味、形態(tài)、習性之直觀感覺和簡單了解不同,“風韻美”的把握需要對生物有機整體的全面感受和與其他眾多植物的廣泛比較,揭示的是生物的整體特色和個性風格。借用古人的說法,色彩、氣味、形態(tài)、習性等是“形”,是感官內容、形象細節(jié)和表面特征,而風韻是“神”,是氣質品味、靈魂個性和本質特征。就人們的主觀認識而言,前者多是具體的、感官的、直接的,可以明確言說和指認的,而后者則是整體的、感覺的、抽象的,大多是屬于玄妙的主觀感受和領悟,只可“意會”而難于“言說”。因此,我們看到上面引述的這些花卉風韻美的品評,大多出于概念化的比較說明,或形象化的類比、擬喻,與色彩、氣味、形態(tài)、習性的直觀描述迥然不同,大異其趣。

所謂“風韻美”,如果細加辨析,也可分為兩類,一是“風姿美”,一是“神韻美”。“風姿”在于物的姿態(tài)氣息,如梅之疏、杏之繁、牡丹之艷,更偏重于物性一面;“神韻”主要在于人的感受想象,如梅之清、杏之俗、牡丹之富,更偏重于人情一面。兩者的分別是極其微妙的,因而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仍籠統(tǒng)視之,稱“風韻”或“風姿”或“神韻”。

(六)情意美?;蚍Q情志美、情趣美,是指人們根據上述五方面形象美的整體或部分,即花卉形象、習性等整體或部分特征,以及有關的歷史掌故、名稱信息等,賦予花卉以思想意義、情感趣味方面的隱喻和象征。在周武忠先生的論述中,這部分內容是包含在“風韻美”中的,也就是說,他所使用的“風韻美”概念涵蓋了我們這里所說的“風韻美”與“情意美”兩個方面。我們認為有必要將它們區(qū)分開來?!帮L韻美”主要是花卉有機整體及其風格個性之美,雖然有賴于人的全面把握和認知,但主要仍屬于花卉美的客觀內容。而“情意美”則主要是人的思想情感、品德趣味的滲透與寄托,有著鮮明的主觀色彩,屬于人的情感意識的“對象化”,是花卉美的主觀內容。僅就我國花卉觀賞的情況而言,大致說來,所謂“情意美”具體又分為三類內容:

1. 情感美。即由花卉植物的形象和姿態(tài)感應其生機氣息、形象氛圍,觸發(fā)某種情緒感受,寄寓某些主觀情懷。比如“氣暄動思心,柳青起春懷”,*鮑照:《三日》,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宋詩卷9,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307頁。“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2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元陸文圭《清明》:“花開花落總無情,贏得詩人百感生?!?陸文圭:《墻東類稿》卷19,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春風楊柳引起人們傷春怨別的情感,花開花落給人時光流逝之感。又如杜甫“感時花濺淚”,宋陳舜俞《南陽春日》“感時雙淚落花前”,這些都是情感方面的。古人所說的言物興情、以景寫情,人們從花卉植物形象中感發(fā)和寄托的情感內容,或花卉物色所具寓情詠懷功能,都屬于花卉情感美的內容。

2. 志趣美?;蚍Q品德美、品性美、意趣美,由植物的形象、習性等聯(lián)想某種品德氣節(jié),感受到某種生活情趣,從而寄托人的品格、情操。如古人所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張潮:《幽夢影》卷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這便是從花卉形象、習性中感受到某種品性、志趣的氣息和啟迪,從而借助這些花卉意象來象征、寄托人的品格和情趣。花卉審美中所體現(xiàn)的這些品德和情趣的內容,或者說花卉的這種品德象征(“比德”)和情趣寄托(“寓意”)功能,屬于志趣美、品德美的范疇。上述花卉的情感美和志趣美,即古人說的“抒情”和“比德”“寫意”內容,自來人們論述較多,認識較明。

3. 意義美。指人們借助花卉形象直接代表某種概念、觀念和思想。我國許多花卉的吉祥寓意、民俗象征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如吉祥圖案“喜上眉梢”,“梅開五?!?“榴開百子”,“鶴立雞群”(雞冠花與仙鶴),“夫榮妻貴”(芙蓉花、桂花)等,或因形似或因諧音,而有固定的吉祥寓意和聯(lián)想,形成穩(wěn)定的傳統(tǒng),這就是意義美。另如“杏”諧音“幸”,又因唐代新科進士多于長安杏園舉辦宴會而稱“及第花”,因孔子杏壇講學而成為教師的標志,因晉董奉治病救人,病家感激種杏成林而成為醫(yī)師職業(yè)的代稱,這些都具有明顯的符號功能或標志作用。不少花卉都因這類民俗寓意和知識掌故而有了公認的符號意義和特定的表達功能,洋溢著鮮明的生活意義和人文情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義美。

一般說來,情感美、志趣美更多體現(xiàn)在個人的感受體驗之中,而意義美則多是社會公認的、流行的內容。情感美、志趣美是相對含蓄的、間接的,而意義美則是較為明確的、直接的。個性化的情感美、志趣美不斷產生影響,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同,形成廣泛共識和社會傳統(tǒng),也便具有意義美的色彩。比如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最初當是個人或群體的審美情感,后來成了社會公認的文化象征,這就是情感美、志趣美與意義美有機統(tǒng)一了。風韻美與情意美之間多是含混的、交叉的,兩者間的區(qū)別是相對的、微妙的,前面所引風韻美的一些說法,就有不少是以人的身份、品行作比擬,說明兩者之間聯(lián)系緊密。大致說來,凡傾向于物色形象的客觀特征即屬于風韻美的范疇,而傾向于人的情感、品德等主觀寄托和象征即屬于情意美的范疇,區(qū)別也是不難把握的。

上述美感元素之間并不完全是并列的,我們前面的論說已涉及一些層次關系,這里就其整體邏輯結構進一步歸納總結。不難看出,所謂“色彩美”、“氣味美”、“形態(tài)美”、“習性美”都屬于花卉植物的外在形象和自然習性,屬于生物性狀的不同內容,我們用“形色美”一詞來加以概括?!肚f子·天道》:“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焙唵蔚卣f,“形色”即事物的形狀、容貌和氣色,也可稱作“物色”或“物象”。花卉的色彩美、氣味美、形態(tài)美、習性美之間是并列關系,同屬“形色美”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說,“形色美”是花卉美的首要內容,具體又包括“色彩美”、“氣味美”、“形態(tài)美”、“習性美”四個方面,它們都是花卉美的客觀性因素,也是花卉植物最具形式美、直觀美、外在美的美感元素。然后是“風韻美”,主要是“形色”的整體或主要部分所體現(xiàn)的植物整體風采和個性特征,認識上有著由偏趨全、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的要求,因此有著一定的主客觀綜合作用的傾向,至少有著更多主觀全面把握的色彩,但它仍以揭示事物的客觀特色為重點,因而仍屬于花卉美的客觀性方面。“形色美”、“風韻美”同屬花卉的“客觀美”或形象美?!靶紊馈笔俏镏庇^形貌之美,而“風韻美”是物之氣質靈魂之美,兩者之間是古人所說“形”與“神”之間的差別。而最后的“情意美”,則是人與花卉之間“同構”感應、“移情”滲透,加之生活經驗、知識修養(yǎng)等諸多因素作用下的心理體驗、情趣感受和主觀寄托,主要屬于花卉美的主觀性因素、主觀性內容,屬于花卉的“主觀美”,具體又分為情感、志趣和意義三種內容。從“形色美”到“風韻美”,再到“情意美”,認識上由物到人,由表及里,由客觀到主觀逐步轉換,體現(xiàn)著花卉審美中主客觀因素的不同作用和相互關系?;ɑ苊缹儆凇白匀幻馈钡囊粋€方面,客觀性、形式性因素占據絕對主要的分量,因而在主客觀的比重上以“客觀美”為主。綜合這些主客觀元素及其相互關系,我們可以用下列《花卉美各元素層次結構關系圖》來表示:

花卉美各元素層次結構關系圖

我們這里所說“花卉美”的元素結構是一種理論上的普遍模式和理想類型,在具體的花卉美感或花卉審美中,上述這些元素并不都是充要和必備的,不同的花卉有不同的元素組合和美感重點,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觀賞價值和審美意義。

除了上述美感各層面、各要素之外,對花卉的審美價值還要充分注意其作為自然生命體這一客觀特質?;ɑ苁亲匀簧镉袡C體,作為審美對象,它是自然景物,不同于人工藝術品和日月、山水、金石等無生命之物的無機無息。正如古人所說,“草木有生而無情,禽獸有情而無知”,“夫有生斯有性,草木無情者也,而有性焉”,*黃裳:《講齊物論序》,《演山集》卷20,清鈔本?;ɑ懿菽居兄w特有的性習和生態(tài),其生長過程也遠非一般無生命物質的機械運動和物理變化。作為自然有機生物,受制于不同生長環(huán)境,表現(xiàn)為不同的生長狀態(tài),而人們的欣賞活動也有不同的客觀環(huán)境,因而在花卉欣賞或花卉審美理解中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值得注意:

(一)不同的生物個體。正如俗話所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我們日常所說的某某花卉,是一個植物品種,而每一個欣賞者實際面對的是具體的植株或林景。同一品種的花卉,不同植株個體也是獨立的生物有機體,有著不同的生命風采。

(二)不同的生長狀態(tài)。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長期和年限,植物的生與死、老與幼、大與小、壯與弱、榮與悴、古與今,展現(xiàn)著形形色色的生長姿態(tài)和氣息。

(三)不同的生長規(guī)模。孤株、叢生與草原、森林,小規(guī)模與大面積,有不同的生長形態(tài)和景象。

(四)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植物的生長有自然與人工之不同,實際生長又多屬露地自然狀態(tài),因而必然置身于春夏秋冬不同季節(jié),寒熱旱濕等不同氣候,東西南北等不同區(qū)域,山川原隰等不同地形。這些不同環(huán)境條件對植物生長的制約以及植物與環(huán)境的依存關系、互動作用,使植物的生長姿態(tài)千差萬別、形形色色。而植物與生長環(huán)境及晴雨風雪、朝暮晦明等不同時間氛圍的組合交融和相互輝映,也有不同的景觀效應和風韻氣息。

這些植物景觀特有的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豐富性、自然生動性和意境具體性,構成了花卉植物極為豐富、無窮無盡的觀賞資源和審美價值,值得我們在實際觀賞審美和反思分析中切實注意。

而在主觀方面,不同的身份、經歷、環(huán)境、處境,不同的經驗、學識、品德與才智,不同的感受、情緒和意趣,在花卉觀賞和審美活動中的作用更是千差萬別的,既有不同的物色興趣,更有不同的感受寄托。這種審美上的主觀性因素是一切審美活動最為顯著的共性,但由于花卉的生物性,人與花卉植物這類“有性”之物間的生命感應和情趣投契,較之與無生命物質之間應該更為生動和親切。尤其是園藝栽培親力親為者,“花木雖無情,然當其培灌覆護扶悅之時,花木亦若甚樂其然者,莫不煒煒熠熠,揚芬弄姿,爭自獻媚于堂廡之下,未聞有坐談之頃,而立槁筵次者”,*沈赤然:《客問》,《五研齋詩文鈔》卷4,清嘉慶刻增修本。是說耕耘與回報之間的“休戚與共”、“兩情相悅”,較之一般審美活動更為情真意切,溫馨動人。這也是我們把握花卉審美時值得多加玩味的。

在花卉審美中,觀花植物尤其是植物的花朵部分,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花”,無疑是人們最喜愛的對象。而其美的構成或人類美感的產生,關系到美的本質、自然美的性質等美學核心問題,值得我們特別注意?;ㄊ侵参锏男云鞴?其鮮艷的色彩、誘人的氣味和別致的形狀,有著生物能量自我凝聚集中、奢華張揚的意味,這在整個生物界都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人類與性愛相關的裝飾行為和鋪張儀式或有類似的潛在本能。植物的花朵同時又是植物與其他物種溝通的方式,這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如此了?;ǖ纳省馕?、形狀大多是為了誘惑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的。*[法]讓-瑪麗·佩爾特等:《植物之美》,第72-73頁?;ㄅc蝶、花與蜂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以不同的方式同樣也體現(xiàn)在人類與花朵之間。也許人類對花朵的喜愛更多出于花朵與果實的聯(lián)系,*[美]邁克爾·波倫:《植物的欲望》,王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3頁。但不管差別多大,人類對花朵的喜愛都有一定的生物本能意義。這使我們感到,自然美,或者更具體地說是花朵的美好,有著生物界內在統(tǒng)一的本能依據,有著自然規(guī)律的先天客觀性?!盎ā钡镊攘θ祟愑兄欢ǖ奶烊会槍π?而人類對“花”的喜愛有著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這對我們理解美的本質、美的客觀性、自然美的本源與屬性等問題,都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同樣,對我們深入理解人類對花卉尤其是“花”的普遍熱情以及由此演生的燦爛文化也大有幫助。

三、花卉文化

花文化、花卉文化是近20年越來越引人關注的話題,無論是對這一問題的宏觀思考或全局論述,還是諸如蘭文化、梅文化、荷文化、菊文化、竹文化、松柏文化、楊柳文化等具體花卉品種的專題研討,都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參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對這一課題的性質、范圍及研究的目的、任務尚缺乏系統(tǒng)、明確的認識,有必要追蹤學術研究的發(fā)展,不斷進行總結反思,以提高我們的學科自覺和理論規(guī)范。我們這里試就花卉文化的性質內涵、課題范圍和研究任務等基本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花卉文化的性質

簡單地說,花卉文化就是與花卉有關的所有文化現(xiàn)象。這一概念的內涵是花卉或與其有關,而外延則是文化。眾所周知,文化的概念是極其復雜的,外延極其寬泛,廣義的文化概念至大無外,包括人類社會所有的物質和精神活動及其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與花卉有關的一切社會、文化現(xiàn)象乃至人類面臨的自然資源狀況都屬于花卉文化的范疇,其實際空間是十分廣闊,而內容是極為豐富的。

“花卉文化”概念的關鍵還在其內涵即“花卉”本身?;ɑ茏鳛橐环N植物資源,人們真正關注的不是其實用意義或經濟價值,而是觀賞意義或審美價值?;ɑ艿挠^賞價值是“花卉”之作為花卉的本質屬性和核心內涵。這是我們在使用花卉和花卉文化這些概念時必須特別注意的。我們所說的花卉,總是以園藝學界所說的觀賞植物為主體,包括所有進入人類審美欣賞視野的植物,人們關注的主要是其審美價值,即是否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觀賞的情趣。這種審美的滿足是精神性的,是超功利的、非實用的。基于花卉的這一內涵特征,所謂花卉文化雖然是以物質資源為載體的,但卻是以審美文化為核心的?;ɑ芪幕桥c花卉有關的所有社會、文化現(xiàn)象,而進一步的具體定義應該是人類對于花卉審美觀賞價值為主的資源價值認識欣賞、開發(fā)利用和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全部活動與成果。*學術界另有“花文化”的概念,廣義所指即我們這里所說的“花卉文化”,但有些學者僅指與“花”即觀花植物有關的各類社會、文化現(xiàn)象,如英國學者杰克·古迪《花文化》即基本不涉及其他不以花色著稱的植物,應屬狹義。我國也有一些“花文化”論著采用狹義。

因此,我們的有關探討應高度集中在人類對花卉審美觀賞價值的認識欣賞、開發(fā)利用和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活動與成果上。我們在此特別強調這一點,是考慮到植物的資源價值是多元的,觀賞或審美價值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比如桃、梅既是花,也是果,果實固然也有觀賞價值,但食用價值更為重要。又如荷花,除了觀賞價值外,花、葉、莖尤其是藕和蓮子都有顯著的食用、藥用價值。牡丹通常被視為只以花勝,但其根莖表皮制成的丹皮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松柏是重要的觀賞樹木,同時也是重要的木材資源。即便如蒿茅一類野草,也有充當薪火的用處,真正了無使用價值的植物是不存在的。人類對植物的審美活動都是建立在對植物的科學認識(“真”)和生活應用(“善”)的全部經驗基礎上的,植物的實用價值(“利”或“善”)必然對人的審美評價產生影響,實用價值本身也能構成審美的對象乃至美感的源泉。但“美”又是對“真”和“善”的感性化超越,人們可以因實用價值而產生美感,但實用價值本身卻不是美感,不是審美價值?;ɑ芪幕匀话ㄋ信c花卉審美欣賞和審美價值開發(fā)利用有關的現(xiàn)象,但作為觀賞核心的花朵之外的食用、藥用、木材等實用資源價值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經濟生產、社會應用情況卻多應排除在外。這些與花朵、與花卉審美價值及其利用無關的科學技術、經濟學內容可以作為相應審美價值和審美活動的外圍環(huán)境和背景情況予以適當關注,但決不能喧賓奪主,不能進入花卉文化研究的主體范圍。

當然一切都是相對的,有些花、果兩用或經濟價值與觀賞價值并重的植物,如前面所說的桃、杏、梅這樣的果樹和荷、松柏、竹、蘆葦這樣的林木、蔬菜,當我們對這些具體的植物進行專題文化研究時,是無法將審美與實用兩方面嚴格區(qū)割的。而且如果“話分兩頭”,也有損文化研究有機綜合的學術旨趣和理論特色。針對這類情況,我們不妨在概念上作些技術約定,比如當我們說“梅文化”、“桃文化”、“荷文化”時,是綜合花、果兩方面進行考察和討論,而如果是說“梅花文化”、“桃花文化”、“荷花文化”時,則是集中進行花色欣賞文化方面的研究。在整體上,前者可以稱作“植物文化”,而后者是“花卉文化”。當然,不管是廣義的“植物”還是特指的“花卉”,只要稱作文化研究,我們關注的重點就不應是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傳統(tǒng)學科的經典內容,而是傾向于綜合的、交叉的(跨學科)、貫通的、邊緣的、深層的、歷史的、心理的、精神的、社會性的、大眾化的、日常性的、符號化的、文學藝術等文化意味較強的現(xiàn)象和意義,這是文化研究的理論旨趣和學術特質。

(二)花卉文化的內容

“圍繞著花,各種文化都發(fā)展了起來,花背后有著一個帝國價值的歷史,花的形狀和顏色以及香氣,它的那些基因,都承載著人們在時間長河中的觀念和欲望的反映,就像一本本大書?!?[美]邁克爾·波倫:《植物的欲望》,第92頁。面對紛繁復雜、漫無邊際的文化現(xiàn)象,一般有兩種大的分類,一是物質和精神兩分法,另一是物質(技術)、制度(社會)、精神(觀念)三分法。根據花卉文化的實際,我們按三分法的思路和框架,將花卉文化現(xiàn)象也大致分為三大方面。同時考慮到花卉資源偏重審美價值的特殊性,有必要將人們對花卉美的價值觀念、審美認識和情趣方式等獨立出來,作為一個重要方面。這些審美認識和經驗的內容,既體現(xiàn)在資源利用和園藝生產等物質性活動中,更體現(xiàn)在各類精神生活和成果中,將其集中考察,有助于系統(tǒng)把握花卉文化的核心體系和精神價值。這樣,我們將花卉文化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分為以下四大方面:

1. 資源技術。主要指花卉資源方面的狀況和人類有關認識、開發(fā)活動,包括(1)天然生長和人類種植的植物資源及景觀,(2)花卉植物的引種、品種培育及種植生產等園藝活動與技術,(3)園林與各類環(huán)境建設中的花卉應用技術,(4)與上述三方面緊密相關的生物、地理、農學、園藝、園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科研活動及其成果。

2. 欣賞認識?;ɑ芪幕膶嵸|在于自然物的審美觀賞,人的審美活動涉及物質和精神各個層面。這里所說的欣賞認識,包括欣賞活動和審美認識兩個方面,具體涉及(1)人們對花卉的審美需求、價值態(tài)度、文化立場,(2)對花卉美的形態(tài)、特征、功能,以及花卉植物的環(huán)境、生態(tài)之類現(xiàn)代美學意義等種種內容的認識和理解,(3)對花卉和各類植物景觀的欣賞活動及其方式方法、情趣體驗、知識話語等,(4)上述審美觀念、活動方式、人文情趣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淵源。這些都有著“點”(品種及植株個體)與“面”(種群與全部)完整而復雜的審美認識和活動經驗體系,并帶著不同民族、階層、群體及其不同時代的特色,是花卉文化較為基礎而又最為核心的方面,有必要集中總結與闡發(fā)。

3. 社會應用。是對花卉觀賞價值及其他相關資源價值的開發(fā)利用及其相應的思想認識,包括(1)天然和人工植物及其景觀資源的旅游開發(fā)、環(huán)境應用和園林應用,(2)花卉產品及其有關觀賞物資的生產開發(fā)、市場運營、展覽宣傳、社會消費等活動,(3)節(jié)日、婚姻、喪葬、祭祀、慶賀、紀念、宴會、祈禳、宗教等重要儀式和宣傳、會議等重要活動的花卉使用及其制度、方法、觀念、功能、效果、意義等,(4)各類日常裝飾、交際活動中花卉及其延伸物的使用,包括場合、功能、方式、風俗、時尚、情趣和符號意義等,(5)人類話語符號中的花卉信息和意義,(6)對鮮花色、香等物質因素的模仿制作,如仿花香料、香水等的研制及其應用,(7)對鮮花醫(yī)療、養(yǎng)生、膳食等功能的開發(fā)利用,(8)花卉資源及風俗習慣的社會傳播和國際交流等。上述這些與花卉有關的社會機制、活動方式、思想觀念、心理習俗、社會影響及其歷史過程,都屬于這一方面,是花卉文化中的社會化內容,也有著民族、階層、群體的差異和不同時代的變化,涉及傳統(tǒng)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人文地理學以及歷史學等廣泛學科領域。

4. 文學藝術。一般的文化分類都將其歸為精神現(xiàn)象或觀念層面,由于我們上述已將欣賞認識的經驗性、觀念性、理論性內容獨立一類,就無需再使用“精神文化”這樣寬泛的概念來容納。事實上,許多情況下,所謂物質與精神是很難截然分開的,社會生活的各層面也都包含思想觀念的作用和精神心理的追求。文學和藝術是審美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方式和領域,人類的所有產品中,也都程度不等地包含著藝術的成份,因此我們選擇文學藝術作為所謂精神文化方面的代表。同時,這樣的分類設置,劃分標準比較明確。雖然園藝、園林、場景裝飾、環(huán)境營造等活動和成果也多具有藝術創(chuàng)造的因素,但由于明確使用花卉生物實體或與其直接相關,我們都劃歸上述三個方面。而剩余的便是不需要花卉生物實體直接參與的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統(tǒng)歸為此類。僅就人類活動類型而言,大致包括(1)詩歌等文學,(2)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傳統(tǒng)、主流藝術,(3)雕塑、版畫、攝影、廣告、電視、電影、光影、人體等各類影像和造型藝術,(4)建筑、紡織、服飾、器具、食品等各類制作中的工藝美術等,當然還應包括(5)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及其相關資源的傳播、鑒賞、使用或消費活動。此外,還有(6)與花卉有關的各類文物、文獻,與花卉有關的學術活動、文化教育等。嚴格地說,這些內容不只是“文學藝術”,而應該稱作“文化藝術”,這里的“文化”是狹義的、精神的。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文學藝術歷史極為輝煌的國家,花卉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浩如煙海,凝聚了豐富的花卉審美經驗、創(chuàng)作靈感和文化情趣,積累了無比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充分兼顧我們民族文化的這一傳統(tǒng)特色,同時也避免“文化”大小概念之間的相互干擾,我們這里以“文學藝術”作為整個“文化藝術”的概稱,而將“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如學術、教育、文獻和文物等,作為此類附屬內容。

上述四個方面的分類無疑是相對的,花卉植物的科學認識與審美認識之間,物質生產與社會應用之間,欣賞活動與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文學藝術的社會消費與花卉實物資源的社會應用之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滲透和“互文”關系,值得我們關注。而這四個方面各自又有著豐富、復雜的情形,有待進一步的深入分析。我們應(1)“入乎其中”,從花卉文化內部這四個方面全面展開,深入研究,并注意各方面的有機關聯(lián),(2)注意把握其歷史演變過程以及時代性、民族性、階層性、群體性、地域性等時空差異,(3)并進一步拓寬視野,“出乎其外”,將其放在社會歷史、文化更大形態(tài)或系統(tǒng)中去比較定位,把握其類型特色、外部淵源、歷史作用和文化意義。只有這樣縱橫梳理、多維觀照、有機把握、深入透視,才能全面、充分地揭示花卉文化的內在豐富性,實現(xiàn)對花卉文化全面、系統(tǒng)而深入的認識。

四、花卉文化研究

花卉文化的研究,無論國內國外都有不少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比較突出的首先有周武忠先生等以園藝學、花卉學、園林藝術為基礎的研究。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周先生《中國花卉文化》、《花與中國文化》主要從兩方面展開討論,一是花、名花、瓶花等形態(tài)花卉美的內容及其觀賞情趣,二是花卉與文學、藝術、宗教、園林、民俗、飲食、名人豐富多彩的關系,從這些不同側面展示花卉廣泛的社會、文化意義。稍后周先生與聞紹、高永青合作主編的《中國花文化辭典》,包括概覽(名花)、典籍、藝術、人物、風俗、傳說、用花、養(yǎng)花、花勝、養(yǎng)生、成語、花語等名目,在前兩書的基礎上,增加了風景名勝、民間傳說、語言符號、文獻典籍等方面的內容,視野進一步拓展,內容更為周詳。1999年出版的何小顏先生《花與中國文化》雖然大多采取漫話雜談的方式,卻是一部文史功力和專業(yè)論述性更強的花文化專著。全書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從花品、花友、花神、花精、花癡、養(yǎng)花等方面闡述國人愛花、賞花的文化理念、審美心理和品性情趣;二是按花期先后就20多種名花的藝植歷史、觀賞情趣進行簡要的梳理和闡述;三是通過花歷、花信、花節(jié)、花市、宴賞、斗草、吉祥民俗、簪花、花酒、花餐、花茶、花藥、花浴、瓶花、盆景、花園等專題漫談,展示國人傳統(tǒng)賞花豐富的生活情趣和民風習俗。如此點面結合、文史哲貫通,較為系統(tǒng)地展示了我國傳統(tǒng)花文化的深厚理念、豐富情趣和生動情景。此外,郭紹濤、鄧星、文車等主編的《花之彩——花文化與生活》一書內容也頗可觀。

上述通論之外,蘭、荷、梅、桃、杏、竹、牡丹、松柏、梧桐、楊柳等名花名木或文化植物也都出現(xiàn)了一些頗有分量的專題文化論著。*如何明、廖國強《中國竹文化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李志炎、林正秋主編《中國荷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關傳友《中華竹文化》(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年),周建忠《蘭文化》(農業(yè)出版社2001年),《中國茶花文化》編委會《中國茶花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劉偉龍《中國桂花文化研究》(南京林業(yè)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巴蜀書社2005年)、《中國梧桐審美文化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李莉《中國傳統(tǒng)松柏文化》(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6年),程杰《梅文化論叢》(中華書局2007年)、《中國梅花審美文化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中國梅花名勝考》(中華書局2014年),姜楠南《中國海棠花文化研究》(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石志鳥《中國楊柳審美文化研究》(巴蜀書社2009年),魏巍《中國牡丹文化的綜合研究》(河南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方秋萍《茉莉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研究》(南京農業(yè)大學20009年碩士論文),王子凡《中國古代菊花譜錄的園藝學研究》(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張榮東《中國菊花審美文化研究》(巴蜀書社2011年),林玉華《中國水仙花文化研究》(福建農林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王春亭《歷代名人與梅》(齊魯書社2014年),程杰、紀永貴、丁小兵《中國杏花審美文化研究》(巴蜀書社2015年),等等。此處所舉為部分專著、編著和學位論文,單篇學術論文如路成文《北宋牡丹審美文化論》(《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吳洋洋等《花與北宋審美文化》(《文藝評論》2014年第2期)等數(shù)量也不少,恕不一一羅列。在歷史學、文學史、藝術史、園藝學等學科也有不少花卉題材、花卉圃藝事業(yè)和游賞活動的專題探討。舒迎瀾先生的《古代花卉》是古代花卉園藝史的重要考述。古代文學領域出現(xiàn)了不少花卉題材詩詞研究的論著,*如王瑩《唐宋詩詞名花與中國文人精神傳統(tǒng)的探索》(暨南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渠紅巖《中國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徐波《中國古代芭蕉題材的文學與文化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王穎《中國古代文學松柏題材與意象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王三毛《中國古代文學竹子題材與意象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等。藝術學研究中也有一些很有分量的專題論著。*如張曉霞《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fā)展源流》(蘇州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孫紅《天工梅心——宋元時期畫梅藝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博士學位論文)、楊佩《中國青銅器上的花文化現(xiàn)象研究》(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等。在史學界,臺灣學者邱仲麟先生《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臺灣淡江大學《淡江史學》第18卷(2007年6月)?!痘▓@子與花樹店——明清江南城市的花卉種植與園藝市場》*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卷(2007年)。等論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明清時期江浙花園經營、園藝市場以及花期文人雅集、民眾游樂的空前盛況。廣州葉春生先生《廣州的花市與花卉文化》*《中山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對近代以來一個多世紀廣州花市的繁榮景象及相應的文化活動,北京吳文濤先生《元代大都城南花卉文化的興起》*《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對元大都城南地區(qū)(今北京豐臺)花卉產業(yè)的繁盛狀況及其社會、地理背景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考述,都是這一領域有關花卉研究最為明確、得力的成果。*史學領域重要的學位論文還有黃雯《中國古代花卉文獻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高歌《中國古代花卉飲食研究》(河南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李琳《北宋時期洛陽花卉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王文《唐代花卉文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等。北京張啟翔先生《論中國花文化結構及其特點》*《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1年特刊。對中國花文化的內在結構,上海王云先生《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隱喻意義》*《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對花經由紅色、血液、生命的聯(lián)想而成為事物精華之隱喻的原始思維邏輯,廣東葉衛(wèi)國先生《文化哲學視野下的中西花卉審美特征漫議》*《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對中西花卉觀賞之文化心態(tài)和審美情趣的差異,都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闡發(fā),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路和見解。*此外,北京陳俊愉、陳秀中、金荷仙、王瑩、李菁博、孔海燕、李元、鄭輝、劉燕,內蒙古張鴻翔,山東王春亭,南京舒迎瀾、俞香順、蘆建國、宮慶華、戴中禮、石潤宏,浙江林雁,安徽紀永貴,武漢王彩云,廣州路成文,廣西付梅,昆明鄭麗等學者發(fā)表了不少花卉文化方面的精彩論文。周武忠先生領導的學術團隊和影響下的學術群體著力最專,成果更豐,恕不一一羅列。以上幾條腳注所述學者及成果遠不全面,僅就筆者所知,略舉其要而已。

在國外,筆者所見有英國學者杰克·古迪的《花文化》,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的理論視野,對歐洲、中東、非洲、美洲、亞洲包括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地區(qū)花卉欣賞、使用的不同態(tài)度、方式和風俗習慣及其由古而今的發(fā)展演變歷程,一一進行勾勒闡發(fā)。通過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和貫通古今的梳理論述,較全面地展示了世界主要地區(qū)花文化的不同思想傳統(tǒng)、社會風習及其文化特色。該書作者是一位社會學、歷史學專業(yè)的資深學者,并且以豐富的實地考察經驗作支撐,有著嚴格的專業(yè)性和學術性。*詳情請參閱趙文煥、石潤宏《世界園藝史與社會人類學視野中的花文化研究——杰克·古迪〈花文化〉評介 》,《中國農史》2014年第4期。

上述成果(含腳注所及)雖然角度有正有偏,學術性有強有弱,但整體上展示了花卉文化研究廣闊的學術空間和豐富的理論路徑,值得我們認真吸收借鑒、繼承發(fā)揚。

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們認為,為了促進花卉文化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綜合推進和有機結合:

1. 理科和文科。我們認為花卉文化的研究是一個文理并重的任務,需要歷史、社會、經濟、農業(yè)、林業(yè)、園藝、園林、植物、經濟、宗教、文學、藝術、美學、心理等許多學科的廣泛參與、協(xié)同努力。目前關于花卉文化旗幟鮮明的研究大多出于園藝、園林學科,偏于“理科”性質,而社會、人文學科即人們常言的“文科”專業(yè)投入較少。“花卉”研究可以只限于園藝、園林學科,而“花卉文化”研究則萬萬不可。實際上,文化研究面對的更多不是科學、技術的問題,而是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政治、經濟、社會等社會科學的問題。只有整個研究隊伍社會、人文專業(yè)素養(yǎng)的大力提高,尤其是社會、人文專業(yè)的積極參與,花卉文化研究才能切實邁進。只有科學、技術與社會、人文學科的協(xié)同推進,物質、社會、精神研究的有機結合,花卉文化研究才能真正全面展開、深入發(fā)展。

2. 總論與各論。任何課題都有整體性、全局性的問題,任何層面的文化研究總具有綜合性、交叉性的傾向,從某種意義上說,花卉文化研究的學術深度主要體現(xiàn)在各類文化現(xiàn)象的綜合審視和貫通思考之中。而花卉文化的研究以花卉為主題,花卉作為研究對象,是一個集體名詞,包括大量鮮活獨立的生物群落、品種和個體。不同植物種類的生物形象和生長習性千差萬別,實用價值、園藝技術各不相同,人類開發(fā)利用的歷史和人文情趣更是歧途紛紜、情況復雜,相應的品種專題研究有著鮮明的獨立意義,構成了花卉研究的起點和基礎工作。不同花卉品種的專題研究、重要品種的重點研究都是花卉研究中的必然課題和大宗任務,其中名花名木之類的品種“各論”尤顯重要,這是花卉文化研究對象的內在要求,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在花卉文化的研究中,要時刻注意兼顧花卉總論與這種品種分論之間的內容布局和協(xié)調推進。與總論、各論間的關系相類似,宏觀、中觀與微觀,點(個案)、線(過程)、面(整體)等不同角度和層面的全面展開和有機統(tǒng)一,是所有社會、人文學科的基本要求,自然也是花卉文化研究的努力方向。

3. 廣度和深度。文化概念至大無外,極為寬泛,我們的研究自應大氣包舉,細大不捐。但目前的花卉文化論著多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老生常談的現(xiàn)象,*花卉文化論著中還存在對他人的學術成果不聞不問、熟視無睹或故意回避,借鑒和引用他人學術觀點和論述不標出處,直接抄販拼湊他人學術成果,編造引文和證據等嚴重現(xiàn)象,都是科學研究公認的不良現(xiàn)象和不端行為,在此稍帶提及,無須細說。熱心于百科全書式的常識介紹或超市貨架式的分類陳列,滿足于簡單的現(xiàn)象羅述、常識介紹、趣味漫談和作品選讀。這些無疑對大眾文化的普及、提升有所幫助,但文化研究遠非一般的文化宣傳和大眾教育,它是專業(yè)化的學術任務。就嚴肅的學術研究而言,缺乏應有的學術思考、獨立見解和理論闡發(fā),就不免過于簡單化乃至膚淺、庸陋之弊。學術研究固然需要廣泛的知識、濃厚的興趣,但更需要嚴謹扎實的學風和日積月累的功夫。文化研究面對的固然包括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但更為沉重的卻是悠久深廣的人類歷史現(xiàn)象。文化研究不僅要視野開闊,見多識廣,還要融會貫通,深入挖掘。事物要揭示特征,史實要辨明原委,現(xiàn)象要進入本質,歷史要把握規(guī)律,只有這樣處處由表及里,不斷由淺入深,才能使我們的認識深入徹底。只有廣度和深度的有機結合,我們的研究認識才可能是充分的、透徹的。

4. “文化志”、“文化史”與“文化性”。所謂“文化志”,是指文化現(xiàn)象各方面的專題記錄和考述。所謂“文化史”,即文化發(fā)展歷史的研究,主要著眼于發(fā)展軌跡、演變進程的梳理論述。兩者之間有著縱、橫不同的側重點,但都是廣義的文化史或文化學研究的角度和方式。我們將它們與“文化性”相對而言,主要著眼其文化現(xiàn)象梳理和分析的史學功能和品質。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花卉文化各層面自然、社會、文化現(xiàn)象全面、系統(tǒng)而深入的梳理考述,力求充分、準確、詳細地揭示人類花卉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景象。但在另一方面,我們要注意加強花卉文化的“文化性”研究。所謂“文化性”研究是指各類文化現(xiàn)象、歷史事實背后潛含的興趣動機、行為模式、機制結構、演變規(guī)律、話語符號、精神傳統(tǒng)、人文價值等整體性、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思想性內涵的綜合思考、深入挖掘和理論闡發(fā)。深入的文化志、文化史的研究本就應該包括這些專業(yè)分析和理論闡發(fā),而目前所見花卉文化論著,包括我們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在內,不僅資料收集、史實考據等文史基礎工作薄弱,而且有不少停留于文化現(xiàn)象的簡單羅述、生活情趣的瑣屑漫談、歷史過程的粗放勾勒,缺乏上述“文化性”、思想性內容的深入思考和闡發(f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花卉文化研究的學術質量和品位。因此,我們一方面要以嚴謹扎實的學風,進一步加強文化志、文化史的梳理和研究,同時更要不斷提高社會人文學科素養(yǎng),大力加強花卉文化各層面的文化模式、發(fā)展規(guī)律、精神價值等“文化性”內容的思考和抉發(fā)。這樣內外兼修,史論并舉,即事究理,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必能提高花卉文化研究的文化學品格,開創(chuàng)花卉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渠紅巖〕

·審美文化研究(植物審美專輯)·

2014,11,14

On Flowers, Beauty of Flowers and Flower Culture

CHENG Jie

(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44,China)

Abstract:The flowers are the generic term for all ornamental plants and flowering plants are mainly in all flowers. The ancient Chinese call it flowers and trees as the same meaning and modern Chinese call it flowers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arlance of flower beauty containing color, flavor, posture and charm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Flower beauty should be divided into beauty of shape and color, beauty of charm and beauty of emotion and interest. The beauty of shape and charm contains color, smell, posture and habit, which is specific element of flowers’ biological image. The beauty of charm is the personality style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by main parts of flowers. The beauty of emotion and interest is infiltration and sustenance of subjective contents such as human’s emotion, interest and so on, which contains emotion, interest and meaning. Flowers culture’s core is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flowers, and the abundant phenomena can be divided into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ocial application, and literature and art. The study of flowers culture needs to promote 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rts and science, pandect and apiece theory, breadth and depth, cultural records and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y.

Key words:flowers; flowers and trees; beauty of flowers; flower culture; study on culture

作者簡介:程杰,男,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收稿日期:2014-11-14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5)01-0109-14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花木花卉
李鱓·花卉十二開
讀者欣賞(2022年12期)2023-01-10 02:52:08
三招搞定花卉病蟲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花卉之二》
花木箋
北極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3:56
嘮叨的媽媽
愛找茬的老師
時間都去哪兒了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術
從《喜福會》看華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科技文化視閾下的文學研究概述
考試周刊(2016年58期)2016-08-23 22:18:42
洛宁县| 罗平县| 杂多县| 浮山县| 承德市| 金沙县| 东丰县| 金川县| 察哈| 永吉县| 乐平市| 丹巴县| 聂荣县| 凉城县| 徐州市| 石城县| 盈江县| 宝鸡市| 贵南县| 聂拉木县| 开鲁县| 丹阳市| 霍邱县| 育儿| 台中市| 礼泉县| 桃源县| 梅河口市| 长治县| 萨嘎县| 晋州市| 河池市| 山阴县| 衡阳县| 遵化市| 肥城市| 卢龙县| 临汾市| 鞍山市| 郑州市|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