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江
不是『拿來主義』,而是『去拿主義』
——《拿來主義》寫作邏輯反思
◎ 徐 江
《拿來主義》寫作邏輯需要反思。在這里我們既不能懷有以質疑名家抬高自己之茍且目的,也不要為尊者諱,而是抱著“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之態(tài)度來研讀,其目的是把《拿來主義》當作一個例子,以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寫作邏輯思維能力。經典的缺陷也是經典的!我們從“不應這樣寫”而認識“應怎樣寫”,這同樣是寶貴的教學資源。
先生文章一開始這樣寫道:
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xiàn)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
接著敘述了“先送”古董,還有的是把古畫和新畫掛過去,還要送的是梅蘭芳。
這樣,根據(jù)“禮尚往來”的“儀節(jié)”,先生感嘆沒人說“拿來”。
由此,魯迅先生針對上述背景提出“拿來主義”。
我以為,順著先生文章開頭提出問題的思路,特別是根據(jù)“禮尚往來”的儀節(jié),應該說“去拿”,而不是“拿來”!由此提出的應是“去拿主義”,而不是“拿來主義”。也就是說“送到哪里去”,還要“去到哪里拿”!這才是典型的“禮尚往來”。當然,不“送去”,也可以“去拿”。
“去拿主義”與“拿來主義”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因為先生之前已經提出了“送去主義”,與此相對應“去拿主義”應該是更準確地表述了作為一種對外交流意識的另一半。“去拿”在思想、決策乃至行動上顯得更堅決、更主動,且有明確的趨向,與向外“送”相呼應“去拿”,因為“去”字規(guī)定了拿的方向。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前往”的意思。很顯然,“去拿主義”是對外開放交流“送去”甚至包括“售去”的另一半,是比較準確的,它有“定向”意義,即與外國互動。
而“拿來主義”之“拿來”對“主義”就不具有“去”的“定向”的規(guī)定性。也正因如此,才導致后文“拿來主義”論述的混亂,以及人們解讀的混亂。再明確一下,魯迅先生由背景引發(fā)的思考是講構建一種正確的對外開放的文化意識,而不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乃至外國文化。
什么是“去拿主義”?
我想魯迅先生應該這樣去闡釋:
大抵說,人的欲望是存在的欠缺。顯然,“去拿”的念頭直接建立在它所欠缺的存在基礎上。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即洞悉自己的存在所缺是什么,想好以什么方式去拿,明確拿來之后做什么用。倘若面對自己存在的欠缺,不敢去拿,是孱頭;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來,然后再挑選,是糊涂;拿來之后不充分使用,是廢物。
這才是魯迅先生本來應闡釋的對外交流的一種“主義”,是一種文化意識,并非是徐中玉等人所狹隘理解的為什么“對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盡管他在《創(chuàng)新必須擇舊——讀〈拿來主義〉札記》(見《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一文中“知人論世”講了許多,但卻忽略了先生在文中說的一句話——“別的且不說罷”——很明顯,所強調只是拿“學藝”做個例子而已,絕不是限于“學藝”!不是嗎?文章在談及“送來”的時候,是“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水,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由此看出,先生本來內心要說的并不是“文化遺產”問題。準確地說這是“對外交流的文化”,而不是“對待外來文化”。它涉及多方面的事情,僅文本中提供的信息就有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等等,都要考慮“去拿”的問題。
正是“拿來主義”本身缺乏明確的“定向”意識,所以,魯迅先生文章后半部分的闡述就完全迷失了方向。問題多多,錯誤也經典,可堪為后人借鑒,從教學角度講它是寶貴的資產。
文章說:“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這就是一個極其明顯的錯誤。
在這里,文章已經脫離了開頭所針對的背景——把古董“送一批”到巴黎,把“古畫和新畫”向歐州各國“一路的掛過去”,還要送梅蘭芳到蘇聯(lián)去,是謂“送去主義”。因此,“禮尚往來”就應該“去拿”,去到外國拿!而“大宅子”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貨。電視劇《大宅門》就明確打出了這樣的牌子。對待“大宅子”的態(tài)度與向國外去送沒有關聯(lián),先生犯了邏輯上的“不相干”錯誤,前后事情風馬牛不相及,也可以說是前后不“同一”。由此比喻,前后文發(fā)生扭曲異變。人們大談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就是這個比喻造成的。
因為“大宅子”比喻是就地取材,無關“送去”。
在文中,魯迅先生剛剛說明本文背景,即“送去”的現(xiàn)實,甚至為配合批判單純“送去”的消極做法,還講到了外國的“送來”,以此強調去外國“拿”的必要。緊接著解釋“拿來主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句話還未落地,聲猶在耳,轉過身來以“大宅子”做比喻,說道——“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
這就矛盾了!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斑\用腦髓,放出眼光”與“不管三七二十一”兩種態(tài)度是尖銳對立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是貶義的。
徐中玉在《創(chuàng)新必須擇舊》中解釋這句話說:“這是流行在我們江南地區(qū)的口頭語……意思是如果經過考慮決定了要做某件事,認為非做不可,那就不要再猶豫不決,計議末節(jié),三七是二十一也好,不是二十一也好,反正是做定了,別人的七嘴八舌,亦都由他去?!?/p>
這是不顧詞的本身內涵為尊者做頌揚文章的典型表現(xiàn)。
這句話在多地流行,自古已有之。遠的且不說,明人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一卷便有故事人物的行動敘述——“賈婆不管三七二十一,和張婆兩個,你一推,我一搡,搡他出了大門”。此語本意是不問事情究竟,不問青紅皂白,只管做來,并非“經過考慮”決定之后不怕他人“七嘴八舌”。
先生在文章中自己已經清楚地說了這意思——“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姑爺換來的”。很顯然,徐中玉為了從正面詮釋魯迅先生的思想,竟然不顧上下文之關系,不顧詞語本義,這就很難理解了。
我不這樣教學生。魯迅不是神,他這里錯了,就要指出他這里的解釋是錯的。
先生解釋“拿來主義”剛剛說的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與“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自己前后是矛盾的。前邊我解釋“去拿主義”時已說過,欲望是存在的欠缺?!澳谩笔且环N欲望,它是建立在人自身存在的欠缺基礎上的。這是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人產生某種欲望是認識自己的欠缺,而且越準確,行動才越明確,怎么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呢?恰恰相反,是認準了“三七”就是“二十一”的。
總之,缺了定向的“去”外國“拿”的“去”字,文章就像航海的船沒有了指向儀。
(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