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蔚,男,“60后”作家?,F(xiàn)供職于湖北作家文獻中心。曾任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文學院合同制專業(yè)作家、《讀者》簽約作家。1984年開始在海內(nèi)外報刊表詩歌、散文、小說和文學評論,共計百余萬字。1998年輟筆。其作品曾被收入數(shù)百種選本和選刊,或入選中學語文自讀課本,以及高考、中考輔導教科書和試卷。著有小說集《狗日的城市》、散文集《時光的臉》和評論集《曉來誰染霜林醉》等。本文為作者在“武漢東西湖名家論壇”上的開壇演講。
老實說,我并不認為讀書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除非那些書是我一直都期盼的,或者,除非那些書是讓我看一眼就能夠喜歡上的。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就寧可選擇不讀書。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許多時候,我們手里拿著一本書,剛剛翻了幾頁就開始心生厭倦;許多時候,我們很想靜下心來好好地讀讀書,卻又無法將自己早已飛走的那顆心找回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強迫自己去讀書,肯定是一件很別扭的事情。
古人特別推出“學樂”精神,也就是說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古人經(jīng)常強調(diào)“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并以此來激發(fā)人們讀書的熱情。然而另一方面,古人往往又用“頭懸梁”“錐刺股”等等一些自虐性的案例,旁證了“學樂”觀念的虛假。
那么,我就想問了:你真的相信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老實說,我不相信。我覺得快樂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前提的。在有選擇的前提下,如果聽音樂比讀書快樂,我會選擇聽音樂;如果看電視比讀書快樂,我會選擇看電視。也就是說,讀書往往是在你別無選擇的前提下強加給自己的一種“快樂”。
現(xiàn)在看來,古人所推崇的“學樂”精神,肯定不是要苛求我們別無選擇地撲在書上發(fā)呆,也并不是要蠱惑我們沉迷在一大堆書中,把自己變成一個學富五車卻不諳世間事的傻子。古人所推崇的“學樂”精神,其實在提醒我們要快快樂樂地去學:既在書本中學,也在書本外學;既善于狹義的閱讀,又懂得廣義的閱讀。
那么,什么是狹義的閱讀,什么又是廣義的閱讀呢?其實,這個問題根本不用解釋,大家心里早就明白了。但關(guān)鍵是,在狹義的閱讀中,你能獲得什么,在廣義的閱讀中你又能獲得什么。哪一種閱讀能讓我獲得的更多,我就選擇哪一種——這才是我今天要談的話題。在這個話題之內(nèi),我們有經(jīng)驗可以分享,也有疑問值得探討。
我今天要講的是“另類閱讀——萬物皆可讀”。當然,我所說的“另類”,意思就是“非主流”的。既然是“非主流”的,就只能是對于“主流閱讀”的一種補充、一種調(diào)劑。請大家千萬不要喧賓奪主,把非主流當成了主流?!傲眍愰喿x”只是一種另類的觀點和方法,是“點心”而不是“主食”,是我們讀書生活的另一面而不是全部。
在這里,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種快樂的體驗。我希望從今天起,在你們把萬物都當成書來閱讀的過程中,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會通過另類的渠道,源源不斷地進入你的頭腦和心底,形成獨特的智慧,讓你的心靈成為你自己的內(nèi)在指導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收器和存儲器。
現(xiàn)在,讓我們來想一想這問題:在沒有書的時候,我們能讀什么?
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都沒有認真地去思考過。但是,只要有一次你認真地思考過了,你就一定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首先還是會想到古人,想到第一個長時間地仰望星空的人,想到云圖、天象、洪水、土地、山川、叢林、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等這樣一些關(guān)鍵詞——它們就是我們的祖先最早讀到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教我們的祖先學會了生存,學會了活動、創(chuàng)造和娛樂。我們祖先最初的智慧和經(jīng)驗都來自這一切。在沒有書本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一直都是在閱讀著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
事實上,無論是在什么時候,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新鮮的:無論已知的還是未知的,都可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就給我們的閱讀、學習、觀察、探索、分析、思考和研究提供了無限的資源,這就給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無限的空間。
在這里,我們沒有必要再去還原遠古時期的人們是怎樣在閱讀他們眼中的這個世界,因為這些對于我們已經(jīng)沒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了。但我還是想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大家或許就明白了什么才是另類的閱讀。
韓信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漢高祖劉邦麾下最重要的一員大將,幫助劉邦南征北戰(zhàn),打下了江山。我們都知道“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韓信這一經(jīng)典的兵法韜略并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源于韓信少年時代的“另類閱讀”。
據(jù)傳,韓信年少時特別喜歡關(guān)注大地上的事物,尤其是螞蟻。他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長時間地凝視螞蟻,并且特別留意螞蟻搬家和打仗。他細心地觀察著螞蟻的一舉一動。比如,當成千上萬只螞蟻投入戰(zhàn)爭的時候,螞蟻的敵對雙方是如何組織大規(guī)模的攻防轉(zhuǎn)換,進攻方是如何布置“圍城”,如何展開集群攻勢,如何推進沖殺梯次;防守方又是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守,如何投入兵力阻止敵方攻城,如何突破包圍,如何保證龐大的潰敗之師有序地撤退,最大限度地保存實力。
韓信把螞蟻每一場大大小小的爭戰(zhàn)都當作兵書來讀,當作實戰(zhàn)案例來進行總結(jié)、分析,他甚至能從成千上萬只螞蟻中,一眼就能看出誰是總指揮官,誰是梯隊指揮官,誰是先鋒,誰負責后勤保障。螞蟻的爭戰(zhàn),為有心人韓信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全景式的、具有現(xiàn)場感和實戰(zhàn)性質(zhì)的沙盤推演,讓他對各種規(guī)模、各種形式的戰(zhàn)場都有了深刻的認識,并由此讀懂了戰(zhàn)爭的規(guī)律,全盤領(lǐng)悟了戰(zhàn)爭的指揮藝術(shù),讓他最終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一位杰出的、特立獨行的天才指揮家。
韓信當時能讀到的東西當然不只是一些小小的螞蟻,但就是這個小小的舉動改變了韓信的一生,甚至也改變了中國歷史。
大家可能都知道牛頓和蘋果、瓦特和壺蓋的故事吧。從一枚蘋果落地,牛頓讀懂了地球的萬有引力,奠定了牛頓力學理論的基礎(chǔ)(有了力學,才有了各種現(xiàn)代機械);從壺蓋因開水沸騰而跳動,瓦特讀懂了蒸汽的原理,并由此發(fā)明了蒸汽機(于是就有了火車、輪船)。世界上許多事情看起來都很偶然,但實際上都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注意力,都有自己的眼光。只要我們的眼光讀懂了我們關(guān)注的事物,一切發(fā)現(xiàn)、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都有了可能。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nóng)業(yè)國家,擁有幾千年的農(nóng)耕文化。而我們的農(nóng)耕文化的核心,就是我們的先民們對于天地萬物長時間的關(guān)注、了解、分析、思索和實驗之后,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他們閱讀萬物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驗,就是他們的讀后感,那些流傳至今的農(nóng)諺,就是他們思想的火花。我們的先民們仰望星空,凝視大地。他們從螞蟻搬家、石頭流汗和鳥兒飛翔的姿勢中讀懂了天氣的變化;他們從農(nóng)作物的生長周期中,讀懂了節(jié)氣與時序的交替;他們從動物活動的特性和規(guī)律中,讀懂了時間與生命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并由此完成了生肖與時辰的排序。
另類閱讀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譬如,人們長時間地關(guān)注飛鳥,讀懂了鳥兒翅膀的氣動原理與飛行原理,于是人類就發(fā)明了第一架飛機。現(xiàn)代的仿生設(shè)計乃至仿生學,幾乎就是另類閱讀的直接產(chǎn)物。
類似的例子告訴我們,那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的農(nóng)民,那些科學家、發(fā)明家、藝術(shù)家和設(shè)計師,他們才是另類閱讀的先驅(qū)(并不是何蔚)。他們一邊認真地閱讀著這個世界,一邊改變著這個世界,他們的另類閱讀,直接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
這個世界永遠都需要有人去仰望星空,因為那里有我們遙遠的夢想,有我們的好奇心盡情飛翔的浩瀚空間,有我們的想象力自由發(fā)揮的遼闊場地。我說這話的意思是:千萬不要忽略了我們眼前和頭頂上的事物(有人讀懂了石頭里藏著的雕像,有人讀懂了樹根里藏著精美的根雕),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里面,往往藏有我們的心靈所需要的一切東西。
星空看起來好像一點都不重要,云彩看起來好像一點都不重要,遙遠的群山和森林看起來好像一點都不重要,鳥語和花香也好像一點都不重要,但是你想想看,要是沒有這些,我們的生活又會是什么樣子,我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義。
接下來,讓我們再來想一想另一個問題:在不想讀書的時候我們能讀什么?
我剛才已經(jīng)說起過,我常常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停止讀書。十幾年前,我就在《南方都市報》上發(fā)過一篇題為《閱讀的停頓》的文章。我是這樣說的:“很久以來,一直渴望能多讀到一些寂寞的書。我想,這或許是因為我所涉獵的大部分卷冊于我個人來說似乎總是顯得過于喧囂了些。在城市的夜晚,我的心靈有時難以承受這么多的喧囂。我的閱讀因此時常停頓。我用閱讀的停頓來抵抗喧囂,將那些看似高明而實質(zhì)上又不乏世故浮泛的敘說匆匆合上……”
我讓閱讀停頓了下來(當然,那是狹義的閱讀——就是所謂的看書嘛)。我停止了狹義的閱讀,并不是說我就終止了對于知識、信息等營養(yǎng)的攝??;我停止閱讀,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緣于對那些枯燥的書本和文字的一種逃避。
那么,我又想問了:你真的相信開卷有益嗎?老實說,我不相信。
現(xiàn)在的書浩如煙海,每年那么多的出版物,誰也讀不完。況且現(xiàn)在書要么是觀點重復,要么是題材雷同,要么是內(nèi)容荒誕離奇,要么是惡俗搞怪。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文壇:滿城盡帶地溝油》。我對現(xiàn)在的出版物,尤其是那些所謂的暢銷書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談了我之所以拒絕閱讀那些暢銷書的理由。我在文中談道:“有誰見過成千上萬只蜜蜂去迷戀一朵鮮花呢?即使是國色天香的牡丹,往往也只有那么一兩只、兩三只小蜜蜂圍著它飛來飛去。再想想看,如果是一堆臭狗屎呢?——如果是一堆臭狗屎,那它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不是么?無論你將臭狗屎放在哪里,都總是會有一百只、一千只蒼蠅,圍著它嗡嗡直叫,相見恨晚?!薄爸袊乃嚱绲孽r花和臭狗屎,從來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與遭際。然而,令我們百思不解的是,在通常情況下,熱愛鮮花的蜜蜂竟然從來都不如追逐狗屎的蒼蠅,那么多,那么多,那么多!”
我不讀“暢銷書”的理由歸根結(jié)底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我不想做一只蒼蠅。當大家都在撲向狗屎和地溝油的時候,我只想做一只干干凈凈的蜜蜂,寂寞地飛向花朵。如果找不到我鐘情的花朵,那我就寧可在曠野上獨自停留。
干脆這么說吧,如果沒有我喜歡的書,如果一本書不能把我的人生境界向上提升一個檔次,那我就寧可讓掉它到外面去行走,去閱讀這個世界。
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話聽起來不錯,但我覺得還是要有區(qū)別地去理解它。比如,對于一個茫然的人來說,行萬里路是沒有多大用的,讀萬卷書也許還有一點點用(至少還能幫他記住一些字詞句吧)。一個茫然的人(沒有任何追求和情趣的人,我們現(xiàn)在管這種人叫腦殘)行了萬里路,不過是換一個地方打了幾天麻將而已,你們說這能有用嗎?但是,一個有覺悟的人,一個開了心智的人(有追求、有情趣、有眼光、有思想的人)就不同了,他行萬里路,他會從這萬里路途中獲得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他會在萬里路上發(fā)現(xiàn)一個嶄新的世界,開啟嶄新的人生。他會把他走過的萬里路和他讀過的萬卷書聯(lián)系起來,他會用萬里路上的精彩去彌補萬卷書中的不足;他會用萬里路上的經(jīng)驗和教訓,去驗證萬卷書中的真理和謬誤。
我們平常讀到的書差不多都是一樣的,但行的路卻不一樣,即使是同樣的路,走的時間不一樣,乘坐的交通工具不一樣,行走時的心情不一樣,看風景的眼神和角度不一樣,情緒和悟性不一樣,想象力和感受力不一樣,知識結(jié)構(gòu)不一樣,方法和態(tài)度不一樣……因此,每個人行完萬里路之后,收獲的內(nèi)容也都是色彩紛呈、千差萬別的。
讀書的時候,我們都習慣于用集體的頭腦思考問題,而在行走的路上,我們才回到了自己本身,我們的原始覺知才得到了恢復。當我們不再用集體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的時候,感覺就出現(xiàn)了,個性就回歸了,世界就鮮活起來了,它再也不是大眾經(jīng)驗和集體頭腦中那個硬邦邦的、千篇一律的東西了。
孔子把行萬里路叫做“游學”??鬃又苡瘟袊臅r候,造紙術(shù)和印刷術(shù)都還沒有被發(fā)明,紙質(zhì)的書籍尚未出現(xiàn)。也就是說,孔子所謂的“游學”其實是空手出行。那他又能學什么呢?——這個問題問得好??鬃又苡瘟袊卦谝粋€“游”字,他是在用“游”來代替“學”,或者說,他是想通過“游”來達到“學”的目的。這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參觀考察和交流訪問吧。在“游”的過程中,列國的天空、大地、人情、風俗盡收眼底,列國的國情、軍情、民生、民意盡在心中。在游的同時,該學的都學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次“游學”活動結(jié)束之后,如茅塞頓開,如醍醐灌頂,精神大振,宏圖大展,定國安民之策便了然于心(“游學”之際便有了大量的粉絲追隨,便有了后來的《論語》)。
讀書不外乎就是看,念,誦。而游學呢?——游學就是不想讀書的時候就出去走一走,瞧一瞧;游學的方法就是觀、感、觸、聽、嗅、撫摸、品味、詢問、遐想、嘗試,等等。這就是另類的閱讀。古人的另類閱讀遠遠沒有我們現(xiàn)在這么豐富,古人沒有收音機、電視機,沒有電腦,不能上網(wǎng),古人另類閱讀的條件比我們差那么多,但質(zhì)量和效果卻比我們現(xiàn)在好很多。
這就牽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格物”?!案裎铩笔鞘裁茨??“格物”就是能給物種分類,懂得物種的起源、屬性、科目和用途;“格物”就是能夠辨析物種的品相、質(zhì)地、優(yōu)劣。人有人格,物也有物格嘛。
朱程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大教育家朱熹將一個人的學習、成才和建功立業(yè)分為兩個方面和八個步驟,即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是一個方面,這叫“內(nèi)圣”(讓自己內(nèi)在的修為和涵養(yǎng)達到崇高神圣的境界);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另一個方面,叫“外王”(讓自己的外延擁有王者的風范)。
“內(nèi)圣”和“外王”這兩個方面,別說我們現(xiàn)代人根本就無法全部做到,就連八個步驟中的一半我們也很難在我們自己身上踐行。那么,我們總該要做到一兩點吧?比如“格物”,多多少少的,我們總該認識我們身邊和眼前的一些事物吧?但是,很遺憾,包括我在內(nèi),至今我們都不能好好地去“格物”。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更應(yīng)該好好地抓住每一次出門遠行的機會,好好地游學游學,好好地認識一下這個世界,好好地提高自己另類閱讀的能力。
簡單直白地說,格物就是從現(xiàn)在起,你必須認真地關(guān)注你身邊的事物,那些裝飾和美化過你生活的事物,你要知道它們的名字,懂得識別它們、欣賞它們。你住在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區(qū)里,里面有很多花草和植物,但是,你一大半都不認識,那我就要問了:你以前讀的都是些什么書啊?你什么都沒有學到又怎么去“格物”呢?你連這么一點好奇心都沒有,你連離你這么近的、這么明顯的美的事物都視而不見,那你又怎么能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呢?
這年頭我們都在說感恩。其實感恩不光是要針對養(yǎng)育過我們的人,幫助過我們的人,愛我們的人,我們還要懂得向那些美好的事物感恩,小區(qū)里的一株花草,它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色彩和氣息,我們認識它,知道它,認真地看了它一眼,親吻了它一下,這就是感恩。
“格物”也是感恩。那些物種和我們同活于世,在我們的視線中,在我們的呼吸中,與我們共存共榮,我們?yōu)槭裁匆雎运鼈兊拇嬖谀??我們?yōu)槭裁床荒軓乃鼈兩砩献x出一首詩來,讀出一篇童話來,讀出一場美夢來呢?
另類的閱讀永遠都帶著好奇心和新鮮感,因此,另類的閱讀不僅讓人輕松,也足以令人快樂。
“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從月亮身上就讀出了千古人類從來不曾有過的經(jīng)驗與頓悟,讓一次簡單的江邊漫步有了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yīng)如是?!薄鋵?,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都可以抵達我們曾經(jīng)認識的事物的另一面,也可以抵達我們從來不認識的事物。關(guān)鍵是,我們必須要有相應(yīng)的情趣和情懷,要有靈活的取舍,既可以走進書本里去,又能從書本中走出來。也就是說,當你不想讀書的時候,請隨手放下紙做的世界,去青山綠水間穿越,去草綠花紅中流連,我們完全可以從大自然這一部宏偉壯麗而又新鮮奇特的大書中,尋找隱秘的營養(yǎng)途徑,讓我們單薄的人生變得豐富而不駁雜,變得靈動而不漂浮。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學會享受這種另類閱讀的過程。
我們要讓世間萬物都成為我們生命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