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蘋 (河北省遷安市閆家店鄉(xiāng)閆家店初級中學 064406)
信息技術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廣大教師普遍認為信息技術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另外,信息技術在創(chuàng)設動態(tài)課堂方面,發(fā)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教師應把握學生最想知道的問題,抓住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適時插入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直觀、形象的視覺效果,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豁然開朗,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做到口、手、腦相結合,綜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同時,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多么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都是為精心設計教學和開放的教育理念做支撐、做平臺的。本文就是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輔助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適時、合理應用,優(yōu)化語文課堂結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等方面的作用,讓其真正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服務。
名著導讀是新課標語文中一個全新的板塊,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新課標語文關于“名著導讀”的設計,在社會信息量急劇增加的今天,很多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大多是輕描淡寫地要求學生“看看名著”,或選擇一些與中考有關的內(nèi)容勾畫出來,制成“壓縮品”讓學生背。大部分課外名著不大好讀,無人指導,學生很難順利讀下去。將信息技術與名著導讀有效地結合,則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文學名著的導讀呢?
適時播放剪輯電影片段,自編課本劇,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體會名著中人物的感情。
比如,《智取生辰綱》,這是情節(jié)性比較強的作品,所以利用影視可以代替文本閱讀。讓學生看完原著后,可以用名著中情節(jié)性比較強的問題來提問,比如:賣酒的是誰?智取生辰綱是誰的計謀?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此書的理解,再通過自編課本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容易讓學生進入角色,表演角色,體會人物的感情。其他沒有參加的學生也再次領悟了《智取生辰綱》的主要內(nèi)容。這樣教學,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于名著閱讀,有很多著名的片段值得回憶和欣賞。有了多媒體,便可以將這些片段拿到教室來,投放到屏幕上,師生一起分析這些片段所表達的內(nèi)涵。對名著的提問也可以投放到屏幕上,這樣既省時又省力,效果直觀,又可以呈現(xiàn)大量知識信息,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
當今學生對于網(wǎng)絡很熟悉,愿意以網(wǎng)絡的形式搜集知識。在線閱讀,不僅僅是文本的閱讀,還包括圖片、視頻等素材的閱讀。很多名著在網(wǎng)上都可以看到著作的原貌,還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欣賞,更值得推廣的是,在網(wǎng)上可以讀到對名著的點撥和評價。如易中天品三國,對學生全面客觀認識《三國演義》大有益處,有效推進學生對名著的閱讀。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技術資源層出不窮。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已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大熱點,也是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革新教學理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科學整合優(yōu)質(zhì)課程資源,豐富課堂信息量,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比如,《藤野先生》是魯迅的一篇文章,對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這位文學巨匠的文章。因為他們對魯迅的了解甚少,因此我制作了魯迅生平資料的課件,讓學生了解魯迅其人和文章的寫作背景,為理解課文情感建立了依托點。再如,學完這篇文章,給學生呈現(xiàn)魯迅作品的精彩片段,讓他們積累下來,既增加了學生的積累量,又激發(fā)了學生讀魯迅其他文學作品的濃厚興趣,真正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要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終還是要回歸于平時學習過程中的習慣培養(yǎng)。要真正地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真正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寫作習慣。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最終應落腳在指導個體思維和行動的良好意識的形成上來。這種意識的不斷優(yōu)化和逐步完善的過程將使人受益終生,伴隨人的一生。尤其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更為重要。
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家庭電腦、網(wǎng)絡終端已得到了普及,學生愿意利用網(wǎng)絡、電腦設備進行寫作訓練。通過微博、空間及時撰寫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感,哪怕是對某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也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篇幅長短都可,但日記內(nèi)容一定要有真情,要把最有意義、最有趣、最值得深思的事寫下來。通過長期的素材積累,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學中,我常利用課文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寫作。比如學了《白毛女》后,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白毛女(選場),通過視頻感知,讓學生懂得舊社會的罪惡,了解人們遭受的壓迫和虐待,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相比之下,新時代的初中生,生活條件優(yōu)越,學習環(huán)境一流?!巴ㄟ^對比,你從中受到什么教育?”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撰寫成文。
作文的批改,目的無非有兩個:一是了解本次作文的情況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從中得到信息反饋;二是對學生作文中成功的地方加以肯定、鼓勵,存在缺陷的給予補充,指出修改措施,便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可以利用班級主頁平臺進行作文的自評、互評,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上傳至班級主頁上供大家賞讀和評價,綜合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總而言之,高科技的教育技術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但絕不是教學的靈魂。教師在課前編制有效的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為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有效的輔助工具,使教學目標得到全面落實,極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初中語文課程標準.
[2]姚雪靜.例談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教育資源的契機[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