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歡,吳國斌
(中國地質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論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徐 歡,吳國斌
(中國地質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大學生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交鋒,外來文化與我國文化相互融合,各種社會思潮蜂蛹而入,導致多元價值觀并存的局面,我國大學生人格教育方面呈現出一些新的動向。對這些新的動向以及其成因進行探析,并提出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途徑,有利于社會轉型期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完美人格;塑造途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和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全面變革,大學生成為當前社會中極具影響力的特殊群體,其人格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大學生自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之間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諸如: 自我評價、行為自覺性、社會適應性、理想現實性方面都存在一些缺位[1],在為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創(chuàng)造了社會基礎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各方面帶來了諸多的困惑和迷茫,大學生的人格塑造面臨著一些新的動向。因此,加強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面對社會轉型,我國的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并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背景下,只有具有完美人格的大學生,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才能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任務。
(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要求
社會轉型期,我們的社會面貌產生了巨大變化,經濟技術的進步,使社會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同時,社會的變革也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在轉型的社會里,大學生將更加注重自我價值,將自我價值的實現作為人生的重要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以大學生的人格完善作為基礎和保障。因此大學生的人格完善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培養(yǎng)社會轉型期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實現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總任務。根據這一總部署,要繼續(xù)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在內的一種特殊的精神與價值教育,其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高度思想覺悟和政治方向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2]。大學生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要塑造大學生完美的人格。
(一)大學生人格完善的積極因素
1.大學生由依附性人格向主體性人格的過渡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下的人格是依附性人格,是由我國傳統(tǒng)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決定的,其主要特點是人格在政治上、經濟上以及生活上的依賴性,但是這種依賴有悖于現代社會的競爭理念,具有主體性人格的大學生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首先,市場經濟造就了激烈的社會競爭環(huán)境,只有具有主體性人格的大學生才能適應這種環(huán)境,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潛能,實現自身價值和人生理想。其次,建立創(chuàng)新型社會是社會轉型的重要指標,顯然具有主體人格特征的大學生更容易成為建立創(chuàng)新型社會的推動力量。
2.由封閉性人格向開放性人格的過渡
原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簡單而單調,這種死板封閉的大學生活造就了大學生封閉的人格特征。隨著社會轉型,大學生在主體意識增強的同時開放性也不斷增強。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下,新一代大學生逐步邁出封閉的學習圈子,與這個變革中的社會進行近距離的接觸。正是社會的轉型與變革,使大學生由封閉人格向開放人格的轉變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3.狹隘性和寬容性并存
社會轉型期是一個兼容并蓄、共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雖然部分大學生在處理社會問題的時候,還表現得不夠成熟,過分重視自我利益、很少顧及他人感受,具有明顯的狹隘性,但是應當看到的是當代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必須接受和適應這一形勢,以寬容性的性格來適應社會轉型期帶來的變化。
(二)大學生人格完善的消極因素
1.大學生道德志向趨于弱化
道德作為法律的必要補充,對于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促進社會發(fā)展與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道德志向則是社會個體在道德理想目標引導下,為自己設立的道德信仰,其往往體現了一個人在具有終極意義的道德人格上的期待與追求。目前,處于社會轉型與大變革時期的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流價值有較高的認同度,并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但在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道德需求多元化、道德期望偏低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部分大學生過于突出個人感受和自我價值,忽視集體和社會要求。
2.職業(yè)志向的功利化
在現代社會,職業(yè)的作用日益重要,其不僅給人提供物質生活資料,是人們得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同時也是一個人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主要途徑。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受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職業(yè)價值觀出現了不良傾向,對自己的職業(yè)目標、定位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職業(yè)的外在價值,忽視的是職業(yè)的內在價值,大學生職業(yè)志向的功利化傾向日益明顯。
3.生活志向的物質化
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到來,社會財富的膨脹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消費欲望和享受需求,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向。很多人出現了生活目標的物質化傾向,并將其視為生活幸福的唯一標準。如今一些大學生“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的拜金思想[3],反映的無非是部分當代大學生唯物質化的不良人格傾向,這種與精神幸福逐漸遠離的思想,嚴重阻滯了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一)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在推動社會物質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其給大學生人格發(fā)展帶來了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是市場經濟提倡的個體自主性和主體性,帶來了放縱的個體。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意識與此不無關系。其次是市場經濟造就了物質依賴,這種依賴是大學生人格功利性趨向的主要原因,在拜金主義的影響下,大學生逐步走向功利主義。
(二)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
社會轉型期教育價值的疑惑和困境,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大學生的人格發(fā)展,當代大學生人格發(fā)展中的諸多問題,都是現代教育發(fā)展困境的縮影。尤其是當前的應試教育不僅限制了人類的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也阻礙了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三)自我發(fā)展的局限性
從人格發(fā)展的實質來看,自我在人格發(fā)展中是處于最為核心的地位,人的本質就是人的自我特性的人格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的自我的發(fā)展并沒有完全擺脫個體性與封閉性的負面發(fā)展傾向,這些傾向容易造成大學生的認知偏差,并引發(fā)自我異化和自我疏遠等不健康的情緒,從而阻礙了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賴于人格塑造的教化作用,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應做到先鋒作用。
(一)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1.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善惡之分”、“義利之辨”、“內外兼修”、“自強不息”等等完美人格理論,曾經對社會進步和道德構建起到過重要作用,應該予以大力的繼承和弘揚。無論在任何時代,青年人尤其是作為知識分子主體的大學生的完美人格的形成都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塑造,這是文化的傳承,也是時代的需要[4]。
2.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社會劇烈變革的背景下,大學生面臨著社會多元化帶來的多種價值觀挑戰(zhàn),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促使大學生以完善的人格內化來適應社會環(huán)境,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3.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應結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精神文化強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此外,高校還應挖掘各自校園文化歷史底蘊,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質。
(二)健全教育機制、改變教育理念、轉變教育陣地
1.健全教育機制
高校要發(fā)揮大學生人格教育的主導性作用。首先,主動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形成人格教育全面覆蓋。父母不能因為進入大學就對其放任不管,要保持家庭教育的延續(xù)性和持久性。全社會要關注大學生的人格成長,保證社會氛圍。其次,建立人格教育師資培訓機制,加強專業(yè)師資隊伍建設。
2.改變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對于教育結果的影響是巨大的,良好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標等都有利于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要改變陳舊的教育內容,單一的教育方式,模糊的教育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3.轉變教育陣地
社會由封閉轉向開放是目前社會轉型的一個基本特征。大學生要適應這一變化必須要從閉塞的校園邁向廣闊的社會。
(三)引導大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1.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加強自我修養(yǎng)
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能夠對自己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以此進行正確的社會定位。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首先是要提高自我意識,明辨是非,從自我做起。要提高自我意識,還要做到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其次是加強自我修養(yǎng),自覺抵制低俗道德思想和不良社會思潮,形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
2.培養(yǎng)學生在道德沖突中的能力
面對紛繁復雜的問題,“自主判斷、自主選擇和自主承擔”的能力對于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而作為高等學校的教育者特別是德育工作者,必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道德沖突中的各方面能力。
3.張揚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個性對于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至關重要,因此教育者在發(fā)展學生共性的同時,鼓勵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以適應社會轉型期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已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是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高校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要肩負起傳播文化科學知識和培養(yǎng)大學生理想人格的雙重責任,以使大學生對中國夢復興藍圖作出更大的貢獻。
[1]高芳放.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和諧人格的缺位與重構[J].南都學壇,2014,(4).
[2]宇文利.高校思政教育應加強對大學生人格精神的培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4,(9).
[3]李偉,王桂菊.轉型期大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表現、成因與治理[J].中國青年研究,2013,(9).
[4]趙東,王珍燕.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2095-4654(2015)01-0168-03
2014-11-18
G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