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華北電力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2206)
?
陪同口譯中的文化缺失補償
李 新
(華北電力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2206)
陪同口譯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它是一種及時性、口語性且形式多樣化、生活化的口譯。陪同口譯不僅僅是文字符號之間轉(zhuǎn)換,更是雙方文化的交流,因此文化差異已經(jīng)成為口譯活動中最主要的障礙,如何有意識的彌補這類文化差異和缺失,是決定譯語質(zhì)量的關(guān)鍵。
陪同口譯;文化缺失;補償
陪同口譯是口譯服務中的一種,主要包括語導游、購物陪同、旅游口譯等游覽性質(zhì)的口譯活動,根據(jù)場景的不同,可以有會議陪同口譯,商務陪同口譯,展會陪同口譯,會談陪同口譯,旅游陪同口譯等多種形式,涉及迎送來賓、行程安排、商務訪問、旅游接待、禮賓禮儀、會展會務、休閑娛樂、日常生活等內(nèi)容,這些口譯活動,都要求譯員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陪同口譯不同于其他形式口譯,它是一種即時性、口語性且形式多樣化、生活化的口譯。正是基于陪同口譯的獨特特點,決定了其任務的挑戰(zhàn)性??谧g是一個動態(tài)的交際過程,譯者在源語與譯語之間發(fā)揮協(xié)調(diào)者的作用,不僅應通曉兩門語言,更要具有兩種語言文化視野并能熟練應用。[1]然而,在口譯實踐中,對原意的理解正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對文化的了解,也就是說口譯的成功與否,與其說是與語言有關(guān),毋寧說主要與文化有關(guān)[2]。要翻譯好原意,必須建立在對原句的各類意義(如理性意義、感情意義、背景意義、文體意義等)的正確理解之上。
陪同口譯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不僅是不同語言國家的人們實現(xiàn)信息傳遞與交流的重要手段和語言活動,也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而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別于另一個國家的文化。因此,英漢文化之間存在差別是不言而喻的,并給兩種語言之間的交流造成了障礙??陬^翻譯轉(zhuǎn)換不可忽視語言符號的文化信息承載——傳遞功能。意義的轉(zhuǎn)換必須包括語言文化信息所包含的盡可能完整的內(nèi)容和特色。否則,意義的語際轉(zhuǎn)換必然是不完全的。在陪同口譯這種及時性很強的場景中,如果譯者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尤其是對這些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和文化現(xiàn)象的認知能力欠缺,就不能運用有效的翻譯策略來實現(xiàn)譯語與原語表達譯語效果的等效。
中西方文化存在極大差異,這既有不同歷史文化進程的差異,也由于各自所處的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的原因,對同一事物的表達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而相似的表達方式,又由于文化的不同,在理解上出現(xiàn)天壤之別。譯者作為翻譯主體,他的對象性活動的客體是原作,要完成翻譯的任務,他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譯者對象性活動的任務是將原語從譯出語轉(zhuǎn)化為譯入語,要充分考慮兩種語言的特點、習慣,語言轉(zhuǎn)換的客觀規(guī)律,原作的語言、文化和審美的特征,譯者所處的具體語境,特定時代的翻譯觀,等等。而譯者主觀能動性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約束地任意發(fā)揮。這就需要將嚴肅翻譯與不負責任的亂譯區(qū)別了開來。[3]任何文化翻譯活動都有自己目的,并且任何譯入語方的翻譯都是面向自身文化的。具體地說,在整個陪同口譯活動中,譯員需要對譯語進行再創(chuàng)造,需要通過翻譯策略的選擇,傳遞出譯語預期文化效應。如何在陪同口譯中隨時有意識的彌補原意與譯語的文化差異,使譯語更符合語言場景,是出色完成口譯任務的保障。
文化缺失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各種文化活動中,翻譯這一文化活動必然包含譯者理解原意的主觀體驗過程和尋找準確的語言對原意的主觀體驗進行客觀描述的過程,這一過程文化信息的缺失常常不可避免。譯者必然受到兩種語言的文化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限制,有時不得不放棄原文中的某些詞匯和表達,對譯語進行重新解讀和描述,根據(jù)聽者的接收能力和審美角度,對原意進行修改,更好的滿足客人的需求。
下面我們討論的具體的事例,是從作者自身的陪同口譯實踐中選取的,可以看到具體的翻譯過程、譯者的譯入語文化意識、譯語與原話的關(guān)聯(lián),也可以看到譯者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的表現(xiàn)方式。可以說,陪同口譯不僅僅是文字符號之間轉(zhuǎn)換,更是雙方文化的交流,因此文化差異已經(jīng)成為口譯活動中最主要的障礙,如何有意識的彌補這類文化差異和缺失,是決定譯語質(zhì)量的關(guān)鍵。因此,譯員在陪同口譯中,對譯語的選擇、理解、闡釋,本身及體現(xiàn)著譯者主動性的正常發(fā)揮,體現(xiàn)著譯員具備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1.文化意象不對等的彌補 陪同譯員需要隨時處理主人和客人理解意象上的差異。主人在介紹中國的國寶大熊貓時,譯員習慣用“panda”來表達,英美人聽后喜歡加上“panda bear”,因為“熊貓”一詞本是“貓熊”的誤傳,國外媒體喜歡用“panda bear”的搭配。因為客人多次用“panda bear”來回應,譯員后來也開始用“panda bear”,及時彌補兩國文化理解圖示的差異。
主人在見到客人時,習慣性的寒暄是“長途旅行,一定很疲乏吧?”如果譯員直譯為“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客人聽后會覺得對方質(zhì)疑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所以譯員按英美習慣,處理為“you must have had a good journey.”
接待方在介紹下榻的賓館時,告訴客人賓館是個“合資企業(yè)”,譯員很自然的用了joint venture hotel,因為中國的外宣材料習慣將“joint venture”譯為“合資企業(yè)”所以初次抵達中國,聽到這個表達的英美人會想到“合伙冒險”這個意思,譯員必須加上“joint-investment project”對方才能理解。
2.文化意象缺失的彌補 譯員對所表達的內(nèi)容不能做到文化意象完全對應時,只能選取接近的意象來補償。例如,城市立交橋的式樣有很多,說話人和聽話人都可能不專業(yè),說話人用了“spaghetti junction”,“cloverleaf”譯員可能不熟悉,只知道“flyover”,只能籠統(tǒng)譯成“立交橋”來交差。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另一處表達中,“quarantine certificate”實際是出境需要的“檢疫證書”,譯員常常籠統(tǒng)的將它譯為“健康證明”。 “是不是輪到你了”就不會譯為“Is it your turn?”而是按照英文習慣,在相應的場合的對應表達如“Are you being served?”或者“Are you being attended to?”客人感謝主人定的房間,用了“ a room with a beautiful view”,譯員在翻譯時,通常會增加,譯成“從窗口還可與看到美麗的景色”,讓主人聽得更明白。有時,譯員會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彌補譯語,當客人說“After a nice hot bath and some sleep, I am much refreshed.” 譯員會考慮到主人見到的是一臉倦容的客人,就把“我覺得精神多了”,譯成“我覺得疲勞頓時消除了”。
3.適應接待人員用語習慣的彌補手段 譯員常常會將中方接待人員的用語習慣作為考慮因素,“I thought it might be wise to stay in.”譯員為了適應主人的用語習慣,將“明智的”換為“呆在旅館里是上策”。而意義更豐富的“and it doesn’t seem to be a promising day tomorrow”,有簡約的處理成“明天也不一定是好天”,譯給同去的中方人員。試穿服裝時,客人用了“I feel seventeenish in it.”為了讓售貨員能聽懂,譯員譯為“我覺得穿上像個小姑娘”。同樣,關(guān)于布料質(zhì)量“I am afraid it won’t wash”譯員需要處理成“這個料子不耐洗”,暗指縮水或者褪色。“We find that Chinese stitchery is beautifully patterned and exquisitely embroidered”客人想表達的是對花樣和繡工的贊美,譯員為了顯得客人內(nèi)行,就譯成中方人員習慣的“我們覺得中國的刺繡針腳細膩,繡工精美”??腿吮磉_的是“Maybe it is a good idea to walk along the zigzag coast.”客人的字面意思是“曲曲彎彎的小路”譯員照顧中方人員習慣譯為了“也許我們沿海邊的羊腸小道走過去更好?!笨腿吮磉_的是“I like those villas, ea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譯員為了讓中方陪同人員理解到位,根據(jù)自己的觀察,譯成 “我喜歡那些奇形怪狀的小別墅,沒有一個重樣的”??腿俗允龅氖恰癏e took me to the lake area the following day, where I saw elegant peaks, beautiful lakes and exotic rocks.”譯員習慣性的使用母語中的搭配,譯成“第二天他還帶我到湖區(qū)去了一趟,那里山清水秀,巖石奇形怪狀”,并沒有完全緊扣原意。譯員熟知中國的酒文化,當客人說“I never touch anything alcoholic. But please don’t let me stop you from having some.” 將這句客套話譯成了語意更強烈的“我是滴酒不沾,可別為了我破壞大家的酒興,你們盡管喝?!眮硖岣攥F(xiàn)場熱烈融洽的氣氛??腿嗽谠u價食物時用了“hit the spot”,這個詞本來是個體育用語,指擊中目標,用在食物上指恰到好處,非??煽?,譯員為了制造氣氛,譯成 “真過癮”,“真解饞”。在醫(yī)院自訴病史時,醫(yī)生詢問客人是否發(fā)燒,客人回答“I haven’t got a thermometer, but I feel as if I was burning up.”譯員譯成“我沒體溫表,沒量過,但我覺得渾身發(fā)燙”,主動將原語意中含有的“沒量過”譯出。醫(yī)生叮囑 “注意保暖,防止著涼,多喝水,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譯員譯成“Keep warm and do not catch a chill. Drink more boiled water, and light food only”,“boiled water”和“l(fā)ight food”的不完全對應,也顯示出譯員依據(jù)中國大夫的叮囑,結(jié)合英美人的習慣表達而整理譯語的加工痕跡。主人講解球賽時用了“他是個后起之秀,他打了個斜線球”,譯員譯成“He is an up-and coming young player. Now he strikes a cross ball.”客人聽后回答“The other side rushes up with a fish jump”譯成“對方魚躍救球”,把“救球”這個意思補出來了。
4.習語理解圖示差異的彌補 陪同口譯中常常會遇到容易產(chǎn)生歧義,跨越中英文化理解圖示的習語,也需要彌補文化空缺,傳遞正確的譯意。例如,中國人喜歡在介紹景物時用四字成語,這類表達的口譯尤其要注意不要去彌補漢語文化意象,例如,“層巒迭嶂” “姹紫嫣紅”等,只能用英語中比較接近的表達來替代,分別譯為“peaks over peaks” “very beautiful flowers”;而主人介紹交通狀況時用“暢行無阻”“車水馬龍”也處理為“checkless”“heavy traffic”。而“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如果直譯為:There are no feasts in the world which do not break up at last. 客人聽后,也許很難體會其中意義。如果按照借用美語習語說法,也許更易理解: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意思是:所有好的事情,總有結(jié)束的一天。) 在介紹中國人慎言的特點時,用到了“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如果譯為:The mouth is the gate of misfortune and evil. 客人聽了,恐怕不能完全理解。最好說成:Careless talk leads to trouble. (不小心說話,會帶來麻煩);或者借用英語的習慣表達The less said the better. (說的愈少愈好) 。甚至也可以說:Shut the mouth and open the eyes. (閉嘴少說,張眼多看。)。在介紹經(jīng)濟現(xiàn)狀,用到“奔小康”時,處理成“Strive to prosper”或者“Strive to become well to do”等等。總之,譯員要隨時考慮在特定的語境中中英文化的差異,在傳遞譯語時隨時彌補這類的文化缺失。
文化和語言是緊密相連的,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遺產(chǎn)的積淀而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就必然有差異。任何一種文化都來自于某種傳統(tǒng),文化可以互相影響,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樣問題的時候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出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就有很大差異。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異,隨時注意文化的差異,隨時彌補文化的缺失,對雙方的有效溝通都顯得極為重要。只有認識到這種文化缺失,這就必然要求譯者留心去增補,在英語和漢語間進行適當?shù)男蜗筠D(zhuǎn)換,才能夠使雙方的溝通更及時、交往更有效。
[1] 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66.
[2] 俞佳樂,許鈞.翻譯的文化社會學觀———兼評《翻譯文化史論》[J].中國翻譯,2004,(1).
[3] 查明建, 田雨. 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 中國翻譯, 2003, (1).
(責任編輯:杜紅琴)
The Compensation of Cultural Defaults in Escort Interpreting
LI X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Escort interpreting is a job faced with challenges as it is filled with expressions of promptness, diversity, colloquialism and vividness. And escort interpreting is not just simple switch of language symbols but mostly a form of bilater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nc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pose great challenges in escort interpreting. The interpreter’s conscious compensa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efaults can decide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interpretation.
escort interpreting; cultural defaults; compensation
2015-06-28
李新,女,華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H315.9
A
1008-2603(2015)04-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