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佳解,馬洪川
(湖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
霍耐特的物化理論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之比較*
龍佳解,馬洪川
(湖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作為社會批判理論,霍耐特從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的規(guī)范承諾出發(fā),以其承認理論為基礎,認為物化是一個社會病理學概念。它是對主體間交往過程中承認遺忘的描述,以“承認遺忘”賦予物化新的內涵。與霍耐特分析視角不同,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批判的是“資本邏輯”,是運用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活動中必然發(fā)生的主客異化關系進行批判分析。二者雖然都使用了“異化”與“物化”相近的概念,實質上有著不同的語境、所指和理論內涵。由于同為社會批判理論,然而也有著相同的理論特性與實踐訴求。
霍耐特;物化;馬克思;異化;比較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霍耐特從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的規(guī)范承諾出發(fā),以“承認理論”為基礎,從“道德——文化”視角審視物化現象,采取哲學人類學路徑在道德經驗語境中重塑物化批判模型,提出“物化就是對主體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達成‘基礎承認’的遺忘”[1](p8)這一道德物化觀。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勞動的深入剖析,全面地闡述了勞動異化理論。深刻揭示了勞動者的艱難處境和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辯證地分析了異化勞動的消極與積極意義。指出異化勞動作為現代社會工人的生存困境,其產生與消滅都有其深刻的歷史必然性。
對霍耐特的“承認遺忘”物化理論與馬克思的立足于“資本邏輯”的異化理論二者的比較,可以看出霍耐特在新的社會語境下在理論層面上對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所做的一個新的拓展,在價值和道德意義上深化了對資本主義困境的“社會病理學診斷”。但也不能否認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在當今社會語境下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霍耐特認為,所謂“物化”就是“假定我們在別人身上不再感知到他們作為人類成員的特性。因此,把某人當作‘事物’就是把它當作物體,當作失去人類特性或人類能力的一種存在”[2](p115)。在主體間關系上,忽視了他者作為人類存在的一切特質,僅僅把他當作無生命的客體來看待,這就是霍耐特所理解的“物化”。從物化產生的思想根源來看,霍耐特認為物化也是對“承認先于認知的遺忘”。他說:“我們真正能從認識論意義上理解人類整個譜系的表達,但我們缺少溝通的感覺,這種溝通必然使得我們有情感體驗,情感體驗通過理解表達的方式獲得。從這個方面說,物化就是預先承認的遺忘,我把它作為物化概念的核心?!盵3](p22)而“‘承認’概念的基本含義是指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共同體之間、不同的共同體之間在平等基礎上的相互認可、認同或確認”。[4](p3)因此,霍耐特認為他的“物化”概念是對現代戰(zhàn)爭以及恐怖主義活動中那種將他人視作不是人類而僅僅是物體可以無辜殺戮的社會現象的道德根源的描述。
霍耐特認為承認不僅僅是主體相互間的一種簡單的認知關系存在,更是一種相互間的情感投入、心靈沖動,一種感覺的、態(tài)度的、共具人類道德情感的存在。它是主體之間的生存性參與所必須的。正是在此含義下,霍耐特認為“承認先于認知”。即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共同體之間、不同的共同體之間承認他們都是平等的人、人類成員要先于他們對各自是什么人的認知。這種在發(fā)生學上先于主體認知而存在的承認可視為預先承認或基礎承認。
霍耐特反對人們將他提出的“基礎承認”作為一種邏輯的預設和論證的假定,而是堅持“基礎承認”是人類共同體存在的先驗條件,是人與人之間的客觀的本體的存在?;裟吞夭捎冒l(fā)展心理學和社會調查事實來對此進行確證。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結論認為:“一個兒童必須首先對接觸對象有一個情感上的認同,他才能夠接受對象看待世界的立場?!盵1](p42)心理學家還指出,情感認同是一切思想接受產生的先決條件?!白蚤]兒童并不是由認知障礙引起的精神上盲目,而是由于他(她)起初的情感上盲目。”[1](p44)這就意味著自閉兒童的真正問題出在對他人情感上的缺失。這些都證實了霍耐特的設想: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承認先于認知?!皼]有先前的承認,嬰兒不能接收所接觸者的觀點,成人也不能恰當的理解互動過程中的語言命題。”[1](p52)在某種程度上講,物化就是對“承認先于認知”這一次序的顛倒。
霍耐特認為物化具有三層內涵:“他者的物化”、“自我的物化”和“自然物的物化”。忘記了基礎承認的先在性,忽視了他者同具人類存在的一切特質,僅僅把他當作無生命的客體來看待,這就是霍耐特所理解的“他者的物化”。當然,這只是物化的一個層面,接著霍耐特將優(yōu)先承認的原則用來審視“自我關系”,提出了作為社會本體論的“自我的物化”。他認為優(yōu)先承認在這里表現為“自我肯定”意識,即表現為人對自己作為人的欲望、情感的體驗,先于對自己的能力、身份和地位等社會屬性的認知。他說:“如果我們喪失先在的‘自我肯定’的意識,如果我們忽視或遺忘它,那么我們將會允許可以被描述為自我物化事例的各種自我關聯形式的產生。那么,我們甚至會經驗到那些能夠被動地觀察到或者主動地引起的事物客體狀(thing-like objects)的各種欲望和情感?!盵1](p74)可見,“自我的物化”就是對承認自己應該首先是人的內心真實情感的忽視或者遺忘,退縮于以身外之物的追求為中心,將自己變成一個沒有自我存在受“物”役使的工具。霍耐特進一步提出了“自然物的物化”概念,他認為“物化的感覺不僅包含我們的生活世界,同時也包含我們的物質世界”[1](p61)?!俺姓J他者就必須同時承認他者的主觀設想和他對非人類物的感覺。這樣,我們就可以說自然潛在的物化就存在于我們在認知某物過程中,對于他者賦予這些物的意義及其他方面的忽視?!盵1](p63)由此可見,“自然物的物化”是指主體僅僅以客觀識別的方式去感知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自然物對于我們周邊人所擁有的、大量的存在性意義,從而加以肆意地毀滅。因此,“自然物的物化”內含于“他者的物化”之中。
霍耐特認為,重建物化這一范疇的最大挑戰(zhàn),就在于指明取消這種基礎承認可能的條件是什么。他認為物化的各個方面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產生的原因也有差異。他指出“他者的物化”可能是由兩方面造成的:其一,“在我們實踐過程中,我們可能如此積極的和一維的追逐一個目標,以至于我們不再注意其他最初的和重要的動機和目標?!盵1](p59)這種實踐追逐目標的高度獨立化唯一化致使主體將目標實際上關聯著的其他一切(包含基礎承認)都視為可以忽略的東西予以忽視。當然,霍耐特認為,并非一切目標都能導致物化,只有習慣性的目標才有可能,“要產生物化態(tài)度,需要進入一種持續(xù)的例行常規(guī),因為只有從例行常規(guī)中產生的習慣才具有足夠的力量解除以前形成的承認態(tài)度?!盵2](p120)其二,“一系列思想圖式通過對社會事實的選擇性解釋影響我們的實踐,從而減少了我們對情境中有意義事物的關注?!盵1](p59)主體受到了已有偏見或陳規(guī)的影響,從而在交往實踐中對基礎承認采取有意或無意的否定或遺忘。在這里,霍耐特首先將物化產生的原因歸結為目標獨立化和一維化的例行常規(guī)的實踐。譬如,盲目地無條件地服從上級指令,消滅敵人成為行為的唯一目的等;其次,他又將這種例行常規(guī)的實踐產生的原因歸結為某些系列思想圖式對社會事實具有偏見的選擇性解釋。由此可見,霍耐特是將基礎承認遺忘的物化形式產生的原因最終歸結為某種意識形態(tài)對人們的思想控制。
與“他者的物化”產生原因不同,霍耐特認為“自我的物化”歸因于這樣一種行為的制度化?!拔腋杏X到主體越是涉及自我描述的制度化,自我物化的趨向就越是增強。制度無形地迫使個體假裝擁有某種感覺,或者假裝給他們一個自我包含的、清晰的性格輪廓,這種制度推動了自我物化態(tài)度的發(fā)展?!盵1](p82-83)可見,自我物化是一種將自我、對自我的錯誤描述加以制度化,產生了一些自我理解、自我形象的假象而造成的。
在對物化作了深刻剖析之后,霍耐特意識到:“只有在例外情況下,當社會達到零點時,我們才能談及這些基礎承認被取消的情況?!盵2](p120)這就意味著霍耐特所講的“物化”的極端形式在社會生活中并不常見,只是在種族屠殺或者恐怖主義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當然,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虛幻的物化形式在人類活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它們把人當成純粹的事物來對待。”[2](p121)譬如,蔑視、侮辱、視他者為異類等不把人當作人來看待的物化形式在當代非常普遍。它們都是基礎承認遺忘的外在表現?;裟吞卣J為消除這些物化形式的路徑需要靠“為承認而斗爭”。消除物化的過程就是為承認而斗爭的過程,就是實現對他者承認其為人類中的一員和對自我作為人的體認的過程。因此,這種為承認而進行的斗爭已經內含于物化本身,而不是外部強加的。
值得注意的是,霍耐特一再聲稱“基礎承認”所采取的態(tài)度,它本身并不具有規(guī)范性取向,也不是由于我們對生存性參與的認識所導致的,因為它不是這種認識的結果,而是其前提。它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非規(guī)范的非認識論的作為本體存在的道德情感。然而,這種基礎承認階段的情感卻“構成了人們獲得道德價值觀活動所需的預先假定”。
由于霍耐特無法解釋這種情感是怎樣獲得的,它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抑或后天某種條件下產生的,也不能說明這種道德的情感在后來是如何導向那些歷史性承認中的道德價值觀的,而只能當作一種假定。因此,這種基礎承認的假定借助理性的推理很難得出。因為只有從生存性參與的視角,肯定個體的人總是生存在一定的共同體之中,承認這種基礎承認內在地包含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的規(guī)范性取向,那么它才是可理解的。盡管這種人類原初的樸素的平等的規(guī)范性取向不能將其等同于西方近代以來歷史形成的平等觀。因此,霍耐特的物化理論不可避免地要以內含規(guī)范性取向的承認概念為前提,是試圖對現代社會中特定重大事件立足于平等規(guī)范進行道德批判和科學詮釋的結合體。
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淵源于黑格爾的精神異化理論和費爾巴哈的人本異化理論,是對二者辯證的繼承和現實的超越,“是著眼于人本學的價值倫理因素的人本主義和經濟學的統一”。[5](p66)
馬克思所批判分析的勞動異化,是一種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主客關系”的異化,即主體在為實現自我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勞動實踐過程中,產生出了異己的、束縛和壓制主體自身的客體力量。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勞動具有四個方面的具體規(guī)定:第一,勞動者與其勞動對象相異化。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者相對立。”[6](p91)第二,現實的勞動與勞動的本質相異化。在現實的勞動中,勞動者“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遭到摧殘?!盵6](p93)在此,馬克思內在地假定勞動在本質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自我確證的活動。第三,現實的勞動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類本質是勞動,因為勞動是超越人的生理本能、實現自由的一種活動。而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異化勞動把自我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6](p97)第四,異化勞動還產生了人與人交往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在以資本主義商品為介質的交往過程中,“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6](p97)這就是說,當人將自己的人類本質——勞動——作為異己之物相對立時,那么也會必然將本來是由社會生產分工造成的協作伙伴的他人視作為異己的競爭對象。馬克思認為上述四重規(guī)定是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工人的勞動蛻變?yōu)楫惢瘎趧拥闹饕憩F。
由此可見,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是對現代社會的資本主義特殊生產組織形態(tài)而產生的生存性病態(tài)和認知性病態(tài)的揭露和批判。[7](p115)據此,馬克思給出了消除異化的歷史唯物主義路徑:消滅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態(tài)以建立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制的共產主義生產組織形態(tài)。“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盵8](p185)馬克思將人的解放理論建立在消滅異化勞動及其賴以產生的生產組織形態(tài)上,指出只有在共產主義這種生產組織形態(tài)下人類解放的目標才可望實現,因為“它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與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是自由與必然、個體與類之間的真正解決”[6](p120)。正如霍耐特所指出的,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所使用的概念既包含詮釋的要素,也包含規(guī)范的要素,兩者無法做出明確的區(qū)分。[2](p115)因為馬克思一方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由資本邏輯所驅使的勞動異化產生和滅亡的必然性,這是對異化勞動的唯物主義的科學詮釋;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批判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異化勞動背離了人類勞動的真正本質,整個社會表現出人的存在與本質、勞動的對象化與自我確證、人的自由與經濟必然性、個體與類存在的一系列對立,并且預設用新的社會整合方式——共產主義——解決這一系列對立。馬克思的這種對異化勞動的道德批判和目標預設表現出其理論的規(guī)范性特征。
霍耐特的承認遺忘的物化理論和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產生于不同時代的歷史條件,作為社會批判理論,二者分析的視界和概念涵義存在明顯不同,這些區(qū)別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二者采用了不同的視角對社會進行批判。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是從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入手,關注的是對資本邏輯所造成的早期現代社會人們的生存病態(tài)和認識病態(tài)的批判,所采用的是一種經濟視角。處于晚期資本主義的霍耐特認為馬克思的論述過于強調經濟的作用,忽略了經濟之外的其他維度?!榜R克思的異化理論雖然包含著深刻的文化批判維度,但是它只是一種隱性的文化哲學理論,而在外顯的層面上,馬克思的關注中心更多的是對現存社會的政治、經濟批判。”[9](p11)“這就妨礙了他把他所診斷的異化勞動放到復雜的主體間性承認關系當中,以便能夠揭示異化勞動在社會斗爭當中的道德意義?!盵10](p154)相比之下,霍耐特的物化理論是直接傳承盧卡奇物化概念的意識形態(tài)路徑,以平等承認理論為根基,對主體間交往經驗中產生的物化現象進行批判分析,所采用的是一種道德文化視角。因此,在社會批判上,馬克思采取的是經濟維度而霍耐特持的是道德維度,并且霍耐特的物化批判已經超越現代社會的經濟和政治范圍,表現為一種不能歸結為經濟和政治的道德文化批判。
第二,馬克思的勞動異化與霍耐特所理解的承認遺忘在物化概念內涵和產生的根本原因上有著根本區(qū)別。馬克思認為勞動異化是一種特定的勞動組織形式中發(fā)生的主客關系異化,其中包括主體活動本身異化、主體活動產品異化、主體的類本質異化和主體間關系異化,異化的各部分是存在因果聯系的。因此,馬克思將異化產生的根源歸結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裟吞胤磳^續(xù)以這種主客分析模式來審視物化的做法,認為這很容易局限于經濟批判范圍,他以主體間性關系來解讀物化,其內含有自我的物化、他者的物化和自然物的物化。不同于馬克思,霍耐特認為物化的三層內涵沒有必然的聯系,雖都是由基礎承認的遺忘引起的,物化形式表現為道德傷害,但是致使承認遺忘的具體原因卻不同。但是這卻使得霍耐特對于物化的批判僅僅停留在主體間關系的道德層面,而有意撇開了主體間利益關系的維度,沒有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批判的社會深度。
第三,從異化或物化的解決路徑看,馬克思站在鮮明的人類解放立場上,通過階級斗爭的途徑來改變物質資料占有方式,用一種新型的社會生產勞動組織形式來消除異化。可見馬克思關于異化問題的解決關涉到階級利益和有一定的目標預設性。對此霍耐特表示質疑,認為消除物化的動力不能是簡單的物質利益之爭,因為這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承認遺忘的物化,而應訴諸于更高的平等的道德承認要求。于是霍耐特以超階級的立場提出了“為承認而斗爭”,用主體間的平等承認運動來展示物化消除的內在機制,不含有任何未來社會的預設,具有社會道德改造的特性。
第四,從論證的方法看,馬克思所采用的是宏觀的經濟分析、歷史分析和階級分析方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勞動異化進行具體經濟方面剖析,并以唯物史觀來看待異化現象,認為異化勞動的產生與消亡是歷史的必然。[11]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不僅對異化進行了深刻批判,還賦予其積極意義?;裟吞卦诜治鑫锘F象時則側重于微觀的個體心理學、發(fā)生學和社會學,將主體視為情境化存在,更多地關注主體在一定情境中的情感道德體驗,關注個體發(fā)展和生活世界。從這一點看,霍耐特的物化理論雖然有一定的個體經驗性和非理性色彩,但其理論在現當代的現實有效性和事件針對性相比更強。
霍耐特承認遺忘理論與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由于均為社會批判理論,并且有著一定的理論傳承淵源,因此二者有著某些共通之處:
首先,無論是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還是霍耐特的承認物化理論,都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病癥的診斷與批判,可以被異化人們的聯合團結和自覺斗爭視作為消除異化或物化推動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動力機制和內在邏輯。[12](p132)二者都對資本主義社會持批判改造而不是辯護的態(tài)度,含有批判性和革命性。
其次,無論是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還是霍耐特的承認物化理論都是對現代人生存畸變的客觀描述,在兩個人的理論當中都能看到哲學人類學的影子,都是以人的完整性、人的發(fā)展以及人的解放為中心進行理論探索的。兩者的理論性質都表現為詮釋與規(guī)范的相互滲透,不可分割。
再次,兩位思想家對于其異化或物化理論的論證并非純邏輯演繹,而是根植于社會生產實踐和具體經驗事實。從這一角度看,二者都與超驗哲學、唯心主義劃清了界線。馬克思的勞動異化觀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立足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生產關系,是一種異化實踐論。對于霍耐特來說,運用米德心理學對黑格爾的承認理論進行改造,是一種意識哲學的經驗論轉向,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性質。因為在霍耐特看來,“承認的獲得依靠的并不是在認識論或價值論,而是實踐中的自我關系。”[3](p22)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雖然霍耐特的承認遺忘理論是建立在倫理道德層面上,對于立足于經濟、政治層面的批判的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相比略顯無力。但是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道德文化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越發(fā)重要,價值多元化以及文化間交流與沖突日益增長。在這種境況下,批判理論的“承認理論轉向”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13](p15-16)以道德承認的角度來思考物化問題,對于之前思想家們所研究的異化或物化理論來說,無疑是一個新思路、新視界?;裟吞卣J為“承認病理學將成為批判診斷的中心?!盵14](p59)當然這能否成為中心還需時間來驗證。然而從道德視角來認識物化并對社會進行批判,有其內在的根據和現實必要性,可以看作是對馬克思異化理論和盧卡奇物化概念的延續(xù)和與時俱進。
[1] Axel Honneth.Reification.A New Look at an Old Idea[M]. translated by Joseph Ganahl.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Martin Ja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2] [德]A.霍耐特.對物化、認知、承認的幾點誤解[J].胡云峰譯.世界哲學,2012,(5):114-121.
[3] 徐苗苗.作為“預先承認”的遺忘——試論霍耐特的物化觀[J].學術交流,2013,(5):20-23.
[4] [美]弗雷澤,[德]霍耐特.再分配,還是承認?[M].周穗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 韓慶祥.關于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5):66-74.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丹尼爾·布魯尼.馬克思超越哲學的努力[M].轉引自:A.霍耐特.對物化、認知、承認的幾點誤解[J].胡云峰譯.世界哲學,2012,(5):114-121.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衣俊卿.異化理論、物化理論、技術理性批判[J].哲學研究,1997,(8):10-16.
[10] [德]阿克塞爾·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M].胡繼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 蘇宇.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訴求與國際視野[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4-17.
[12] 胡云峰.霍耐特承認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7.
[13] 王鳳才.“社會病理學”:霍耐特視閾中的社會哲學[J].中國社會科學,2010,(5):15-28.
[14] 賀翠香.承認與蔑視——霍耐特的社會批判理論評析[J].現代哲學,2007,(3):55-60.
The Comparison of Honneth's Reification Theory and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LONG Jia-jie,MA Hong-Chuan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In social criticism theory, Honneth starts from the normative commitment that each individual should be equal, and believes that reification is a concept of pathology upon principle recognition. Reification describes the forgotten recogni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 It adds new meaning to reification by "recognition forgotten". Unlike the perspective of Honneth,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criticizes "the capital logic". Also, it analyzes and criticizes the fact of alie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capitalist social production activity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y both use the similar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reification", the two ideas essentially have different contexts, signified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However, as social critical theory, they share the same theoretical properties and practical demands.
Honneth; reification; Marx; alienation; comparison
2014-10-25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論研究(11YBA054)
龍佳解(1953—),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 馬克思文化哲學.
B0-0
A
1008—1763(2015)04—0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