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代《四書》學研究述評*

2015-03-18 23:49:57肖永明
關鍵詞:章句四書朱子

肖永明,陳 峰

(湖南大學 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

宋代《四書》學研究述評*

肖永明,陳 峰

(湖南大學 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宋代《四書》學的興起與演進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內容。學界對宋代《四書》學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范式也趨于多元化。盡管如此,宋代《四書》學的研究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一方面,宋代《四書》學的相關文獻有待進一步的收集與整理;另一方面,宋代《四書》學的研究也應當鑒別吸收思想史、學術史、社會史的研究方法,進而分析宋代《四書》學與社會、政治、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推進宋代《四書》學研究的深化。

宋代;《四書》;朱子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是形成于中國古典儒家文明發(fā)展早期的重要經(jīng)典,其主要內容是以三代歷史文獻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包括政治、倫理、教育、宗教、哲學等在內的思想學說。

所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1],宋代《四書》學的興起與發(fā)展便是宋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內容。自“慶歷之際,學統(tǒng)四起”[2]之后,有宋一代的學者多根據(jù)《四書》或者其中的單書進行注疏評解,以求得經(jīng)世濟民之方、盡心知性之術。南宋時期,這四部典籍被輯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四書》。這一輯合使得《四書》之間形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lián)系、能體現(xiàn)某種思想理論體系的有機整體,具有了任何單篇所無法比擬的理論力量。此后,《四書》成為儒家經(jīng)學體系中的核心經(jīng)典。南宋以后,隨著程朱理學官學地位的確立,《四書》逐漸占據(jù)學術的正統(tǒng)與主流地位,被指定為科舉考試的依據(jù),在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生活領域產(chǎn)生巨大影響。

對宋代《四書》學史的研究,始于元代。元代學者許謙《讀四書叢說》、胡炳文《四書通》等著作的重點在于回護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陳天祥《四書辨疑》則多據(jù)王若虛之說以駁《四書章句集注》。明清學者對宋代《四書》學史的評論與研究,既體現(xiàn)在明清學者眾多的《四書》學著作里,也散見于學者們的學術筆記、文集之中。由于學風遞變與學者的學術立場等因素,明清學者對宋代《四書》學代表作的評論意見亦有較大差異。晚清民國時期,通論經(jīng)學史的著作大量涌現(xiàn),其中佼佼者,如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甘鵬云《經(jīng)學源流考》、馬宗霍《中國經(jīng)學史》等都對宋代《四書》學的發(fā)展史作了概要式的勾勒,為今人研究宋代《四書》學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時至20世紀下半葉,大陸宋代《四書》學的研究逐漸走出政治桎梏的陰霾,重新受到學人的關注,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同時,海外有關宋代《四書》學的研究論著被引進大陸,新的研究視野與方法也被運用到宋代《四書》學史的研究中來。本文試圖勾勒近年來宋代《四書》學研究的基本脈絡,首先梳理研究宋代《四書》學的通論之作,并略論學界對宋代《四書》學興起這一重要問題的研究狀況。接著,從學者與著作兩個維度分析有關宋代《四書》學研究的代表成果,可分為朱子《四書》學的研究、宋代其他學者的《四書》學研究,宋代《論》《孟》學研究、宋代《學》《庸》學研究等四部分。

一 通論宋代《四書》學的研究著作

總體而言,上述著作均偏重于闡發(fā)宋代《四書》學史上的主要學術觀點、探究《四書》學與理學思潮的關系以及梳理宋代《四書》學著作的文獻情況,而對于宋代《四書》學與政治、社會、教育之間互動關系等問題關注較少。

二 有關宋代《四書》學興起問題的研究

對于宋代《四書》學的興起與發(fā)展這一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周予同在《中國經(jīng)學史講義》中將《四書》升格過程總結為四部分:一、《論語》經(jīng)典地位的提高;二、《孟子》由子部入經(jīng)部;三、《大學》、《中庸》從單篇的記升為專經(jīng);四、《四書》的集結。[7]周予同的這一論斷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而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論述》對宋代《四書》學興起的社會背景以及歷史動因作了較為詳密的論述。

三 朱子《四書》學的研究

宋代《四書》學研究中,朱子《四書》學歷來是研究的重點。許家星《朱子四書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13]對朱子《四書》學研究史上詮釋樣式、研究態(tài)度、詮釋體裁等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綜述。由許文可知,當前的朱子《四書》學研究,主要采用經(jīng)學文獻整理和哲學義理詮釋兩種進路,研究內容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對《四書章句集注》的內在研究;第二,朱子《四書》學某一論題的專門研究。

第一,對《四書章句集注》的內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偏重經(jīng)學文獻整理的學者致力于《四書章句集注》的文本研究,如日本學者大木規(guī)信良《朱子四書集注典據(jù)考》[14]下了很大工夫考證《集注》各條注釋的出處,并以舊說、新說標明朱子采納他說部分和創(chuàng)新部分。顧歆藝的《四書章句集注研究》[15]側重從典籍文獻整理的角度對《大學》、《中庸》的作者、分章,《論孟集注》的引述特點等予以闡發(fā)。臺灣學者陳逢源《朱子與四書章句集注》[16]一書,圍繞從五經(jīng)到四書、從體證到建構、道統(tǒng)與進程、集注與章句、義理與訓詁、從理一分殊到格物窮理六個方面,闡述了朱子《四書》學的歷史價值、撰寫歷程、思想體系、注解體例、援據(jù)手段、義理內涵諸方面,更多的用力于四書的注釋體例、引證方式,義理方面則非其重點。

在研究方法上側重哲學義理詮釋的學者則主要致力于《四書》學內在思想的闡釋。邱漢生《四書集注簡論》[17]雖出版于上世紀80年代初,但至今仍不失為從哲學角度對《四書章句集注》作出全面論述的專著。該書分為前論、本論、附論三部分,“前論”論述了朱子四書的編著過程;“本論”論述了《四書章句集注》的天理論、性論、格物致知論、政治論、教育論、道統(tǒng)論及《集注》所帶有的華嚴宗印跡;“附論”論述了《四書章句集注》的學風旨趣、歷史條件及對后世的影響。本書僅十萬余字,卻提綱挈領地對《四書章句集注》的主要思想內涵做了較為集中而富有層次的揭示。

第二,就朱子《四書》學某一論題的研究。這方面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涵蓋《四書章句集注》的形成、詮釋方式等諸多內容。錢穆、束景南對《四書章句集注》的形成過程多有討論。錢穆《朱子學提綱》指出朱子之《四書》學,乃是“綰經(jīng)學與理學而一之”[18]。前揭束景南、王曉華《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書學的興起》[19]也涉及到了《四書章句集注》成型過程等問題。

朱子《四書》學詮釋近年來成為學界的熱點論題,內容涉及朱子《四書》與理學的關系、朱子《四書》詮釋理念與方法等。如朱漢民《實踐—體驗:朱熹的四書詮釋方法》[20]等系列論文揭示了朱子《四書》學的實踐詮釋特征。周光慶《朱熹四書解釋方法論》[21]指出朱子《四書》的解釋方法具有系統(tǒng)性,采用了語言解釋和心理解釋的方法。陳壁生《朱熹的四書與五經(jīng)》[22]則認為朱熹通過詮解《四書》創(chuàng)造了新的義理系統(tǒng),同時對五經(jīng)進行內在化解讀,使得五經(jīng)《四書》化。從《四書》與五經(jīng)的關系來討論朱子《四書》學的詮釋路徑是較為新穎的視角。許家星《朱子四書學形成新考》[23]對朱子《四書》學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新的分期,特別注意到了朱熹并未有合刻《四書》之舉,從而推測今日的通行本《論孟精義》可能為壬辰前后的盜本。許文通過厘清朱學演進的內在理路以及文獻考辨等方法研究朱子《四書》學,在研究方式上頗能予人啟發(fā)。

此外,學界還有許多有關朱子《四書》學的單篇論文,討論其詮釋方法、治學特點、哲學建構的方式等??梢灶A見,隨著學界對中國經(jīng)典詮釋問題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將會不斷涌現(xiàn)。

四 其他宋代學者《四書》學的研究

朱子之外,眾多學者的《四書》學著作已經(jīng)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張載、二程、歐陽修、張栻等人的“四書”學思想成為宋代《四書》學研究的新熱點。

龔杰《張載的“四書學”》[24]、《朱熹四書學與儒家工夫論》[25]試圖將張載之學由易學還原為“四書學”,初步討論了張載之學與《四書》學的關聯(lián)、張載《四書》學的特點等問題。曾建林《歐陽修經(jīng)學思想研究》[26]的第五章探討了歐陽修“四書”學之《論語》、《中庸》、《孟子》等方面的思想,指出歐陽修不僅重視傳統(tǒng)的“六經(jīng)”之學,而且對當時處于興起階段的“四書”學也有重要的貢獻。臺灣張勢觀《二程四書理學思想研究》[27]的重點在于通過《四書》來厘清明道與伊川思想的不同。

此外,胡杰的《張栻經(jīng)學與理學探析》[29],專門辟章節(jié)論述了張栻的《四書》學思想。以上個案研究,都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研究對象在《四書》學方面的主要觀點與學術旨趣,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五 宋代《論語》學、《孟子》學的研究

宋代《論語》學、《孟子》學方面的專人、專書研究成果較多,涉及的研究對象也較為廣泛。研究對象中,以蘇軾《論語說》、范祖禹《論語說》、楊時《論語解》、謝良佐《論語說》、張栻《癸巳論語解》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以張栻《論語》學的研究為例,近年來學界的研究多有突破。如臺灣鄒錫恩的《張栻癸巳論語解思想研究》[30]以張栻《論語》學思想為研究中心,依次探究了《癸巳論語解》的人性論、仁思想、實踐論和教育思想,文章對張栻的《論語》學思想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闡釋。杞怡靜《張栻癸巳論語解心性義涵之研究》[31]則主要探討了《癸巳論語解》的心性義涵,作者根據(jù)張栻思想脈絡的演進,輯出《癸巳論語解》中關于心、性、仁的言論,由此闡發(fā)其思想內涵,指出張栻透過行圣賢之言以回復天理,并達本心之良善的思想構建。另外,肖永明的《張栻論語解的學風旨趣與思想意蘊》[1]指出張栻在《論語》闡釋上具有宗奉二程的解經(jīng)原則,玩索經(jīng)義、闡發(fā)己見的解經(jīng)風格,以及濃厚的理學意蘊。

關于宋代《孟子》學研究的論文,夏長樸《尊孟與非孟——試論宋代孟子學之發(fā)展及其意義》[32]最值參考。夏文認為《孟子》得以提升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思想是兩宋時代急需的思想資源,其心性論、道統(tǒng)原型、辟異端等學說都是復興儒學、對抗佛老的利器。從整體上研究宋代《孟子》學的專著有周淑萍的《兩宋孟學研究》[33]。周著考察了孟學在宋代的演進過程,分析在《孟子》升格過程中的四大推手。作者以《孟子》升格為兩宋尊崇《中庸》的延伸,較有新意。

六 宋代《大學》學、《中庸》學的研究

目前,從整體上研究宋代《大學》學、《中庸》學的成果有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34]。王曉薇的論文根據(jù)漆俠對宋學形成、發(fā)展和演變過程的劃分,將《中庸》學在宋代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北宋初期形成階段、北宋中期發(fā)展階段和南宋理學化階段。在此基礎上,作者細致地探討了各個階段《中庸》學的形態(tài)和特質。在宋學發(fā)展階段,論述了北宋中期司馬光、周敦頤、張載、二程、三蘇、王安石對《中庸》的闡發(fā)、研究情況。全文的重點和精華在于作者對宋學演變階段《中庸》學的論述。作者在論述中,突出了理學在《中庸》學發(fā)展之中的主導作用,并且詳盡地考察了楊時在《中庸》疏解上的成就,以及集大成者朱熹在《中庸》學史上的貢獻和地位。同時,作者還認為理學內部基于對《中庸》與《孟子》兩部儒家經(jīng)典所闡明心性論思想的不同理解,分化為理學與心學兩派。另外,就浙東事功派對《中庸》作者及內容的懷疑亦進行了探討。

另外,學界對宋代《大學》《中庸》的專人、專書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大學》、《中庸》以其深邃的哲理內涵而為理學家所推崇,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亦多采用哲學闡述的進路,注重探討其中的思想意蘊,產(chǎn)生了若干值得借鑒的成果。如李昌年《中庸與周張二程思想之關系》[38]、沈曙東《朱熹中庸章句成書過程研究》[39]、 包佳道《楊時“中庸”思想研究》[40]、孟耕合《北宋中庸之“誠”思想研究》[41]、陳瑞新《張載中庸學研究》[42]、趙興余《蘇軾與司馬光中庸詮釋比較研究》[43]等文,或關注其闡釋方法,或側重其思想內容,或探討其核心概念,都為宋代《中庸》學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此外,漆俠《儒家的中庸之道與佛家的中道義——兼評釋智圓有關中庸中道義的論點》[44]、付莉的《契嵩中庸解與佛儒會通》[45]以宋代僧人為研究對象,從儒佛會通的角度去考察《中庸》學,至今仍頗富啟發(fā)意義。

對南宋時期《大學》、《中庸》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朱熹《大學章句》《中庸章句》以及真德秀的《大學衍義》。討論朱熹的《大學》學、《中庸》學的,有陳來《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47]、《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學思想》[48]、李文波《試論朱熹對中庸的“發(fā)現(xiàn)”與“重構”》[49]、黃瑩暖《朱子論中庸“未發(fā)”之義及其工夫》[50]、周之翔《朱子大學經(jīng)解研究》[51]、沈曙東《朱熹中庸章句成書過程研究》[52]等,在朱熹《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研究的多個方面頗有創(chuàng)發(fā)。

七 結 語

總體而言,宋代《四書》學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研究的范式也趨于多元化。不過,宋代《四書》學史的研究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從文獻上看,雖然不少宋代《四書》學著作已經(jīng)亡佚,但現(xiàn)存宋代《四書》學的著述仍然十分可觀,研究的空白仍然不少,一些存世宋代《四書》學著作至今缺乏深入研究。對于宋代理學家談論《四書》的相關語錄,也有待進一步地系統(tǒng)梳理。從研究視野、方法來看,學界的研究仍多以學術史為主,將《四書》學的研究與學派流轉、學風遞變的研究結合起來,進而分析宋代《四書》學與社會、政治、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將是今后宋代《四書》學史研究的努力方向。

[1] 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A].金明館從稿二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45.

[2] 全祖望.士劉諸儒學案·序錄[A].宋元學案卷六[C].北京:中華書局,1986.251.

[3]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 顧宏義.宋代《四書》文獻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 陸建猷.《四書章句集注》與南宋四書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6] 顧宏義,戴揚本等.歷代《四書》序跋題記資料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 周予同.中國經(jīng)學史講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111-112.

[8] 束景南,王曉華.《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書》學的興起——漢學向宋學轉型的經(jīng)典詮釋歷程[J].歷史研究, 2007,(5):76-94.

[9] 陸建猷.宋代《四書》學產(chǎn)生的歷史動因[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1(1):70-79.

[10] 肖永明,殷慧.北宋心性之學的發(fā)展與宋代《四書》學的形成[J].中國哲學史,2008,(1):68-74.

[11] 王黨輝.《四書》概念的形成與儒家心性論的彰顯[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5):13-17.

[12] 劉澤亮.從《五經(jīng)》到《四書》:儒學典據(jù)嬗變及其意義[J].東南學術,2002,(6):14-19.

[13] 許家星.朱子《四書》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J].中華文化論壇,2013,(2):115-122.

[14] 大木規(guī)信良.朱子《四書集注》典據(jù)考[M].臺北:學生書局,1976.

[15] 顧歆藝,金開誠.《四書章句集注》研究[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3):50.

[16] 陳逢源.朱子與《四書章句集注》[M].臺北:里仁書局,2006.

[17] 邱漢生.《四書集注》簡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18] 錢穆.朱子學提綱[M].臺北:三民書局,1989.

[19] 束景南,王曉華.《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書》學的興起——漢學向宋學轉型的經(jīng)典詮釋歷程[J].歷史研究,2007,(5):76-94.

[20] 朱漢民.實踐—體驗:朱熹的《四書》詮釋方法[J].中國哲學史,2004,(4):91-94.

[21] 朱漢民.朱熹《四書》學與儒家工夫論[J].北京大學學報,2005,(1):12-15.

[22] 周光慶.朱熹《四書》解釋方法論[J].孔子研究,2000,(6):48-58.

[23] 陳壁生.朱熹的《四書》與五經(jīng)[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10-116.

[24] 許家星.朱子《四書》學形成新考[J].中國哲學史,2013,(1):5-14.

[25] 龔杰.張載的“四書學”[J].西北大學學報,1994,(3):90-95.

[26] 曾建林.歐陽修經(jīng)學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

[27] 張勢觀.二程《四書》理學思想研究[D].彰化:彰化師范大學,2006.

[28] 魏惠美.張九成《四書》學研究[D].高雄:高雄師范大學,2010.

[29] 胡杰.張栻經(jīng)學與理學探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30] 鄒錫恩.張栻《癸巳論語解》思想研究[D].彰化:彰化師范大學,2005.

[31] 杞怡靜.張栻《癸巳論語解》心性義涵之研究[D].臺北:政治大學,2008.

[32] 肖永明.張栻《論語解》的學風旨趣與思想意蘊[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24-32.

[33] 夏長樸.尊孟與非孟——試論宋代孟子學之發(fā)展及其意義[J].中國哲學,2004,(24):559-624.

[34]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5] 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D].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5.

[36] 鄭熊.宋儒對《中庸》的研究[D].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7.

[37]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jīng)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J].臺大歷史學報,1999,(24):29-66.

[39] Christian Soffel,Hoyt Cleveland Tillman.Cultural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Exploring Issues with the Zhongyong and the Daotong during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Franz Steiner Verlag,2012.

[40] 李昌年.《中庸》與周張二程思想之關系[D].臺灣:臺灣大學,1986.

[41] 沈曙東.朱熹《中庸章句》成書過程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2] 包佳道.楊時.《中庸》思想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43] 孟耕合.北宋《中庸》之“誠”思想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44] 陳瑞新.張載.《中庸》學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45] 趙興余.蘇軾與司馬光《中庸》詮釋比較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46] 漆俠.儒家的中庸之道與佛家的中道義——兼評釋智圓有關中庸中道義的論點[J].北京大學學報,1999,(3):78-83.

[47] 付莉.契嵩《中庸解》與佛儒會通[D].???海南大學,2012.

[48] 翟世芳.二程《學》《庸》思想之研究[D].臺北:臺灣師范大學,1995.

[49] 陳來.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J].文史哲,2007,(2):103-111.

[50] 陳來.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學思想[J].中國文化研究,2007,(2):1-11.

[51] 李文波.試論朱熹對《中庸》的“發(fā)現(xiàn)”與“重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4):25-30.

[52] 黃瑩暖.朱子論《中庸》“未發(fā)”之義及其工夫[J].興大中文學報,2007,(21):121-140.

[53] 周之翔.朱子《大學》經(jīng)解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2012.

[54] 沈曙東.朱熹《中庸章句》成書過程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55] 向鴻全.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M].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8.

Summary of the Study about The Four Books in Song Dynasty

XIAO Yong-ming,CHEN Feng

(Yuelu Academy,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boutTheFourBooks in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cademia has acquired abundant research results aboutTheFourBooksstudy in Song Dynasty and the research paradigm tends to be diversified. In spite of this,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oom for the improve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TheFourBooksin Song Dynasty needs to be further collected and neatened. On the other hand,TheFourBooks study in Song Dynasty should also absorb research methods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academic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 and then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study and the society, politics and education, so as to achiev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Books research.

Song Dynasty;TheFourBooks;Chu Hsi

2015-05-10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四書”學史(13&ZD060)

肖永明(1968—),男,湖南武岡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宋明思想學術史.

B244

A

1008—1763(2015)04—0018—06

猜你喜歡
章句四書朱子
劉玥辰
中國篆刻(2022年9期)2022-09-26 02:21:54
論陳普《“四書”講義》中的“為學”思想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7:48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多肉
朱子對《詩經(jīng)》學舊說的自我完善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48
工夫、歷史與政教:“學庸章句序”中的道統(tǒng)說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50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My Diary
朱熹的《四書》與“五經(jīng)”
瑞金市| 马公市| 泰兴市| 全椒县| 梅河口市| 南陵县| 湄潭县| 和林格尔县| 佳木斯市| 西昌市| 衡水市| 新安县| 中江县| 武乡县| 灌南县| 景德镇市| 芒康县| 锦屏县| 新营市| 岳普湖县| 忻州市| 景宁| 镇坪县| 东乡族自治县| 盱眙县| 明水县| 莫力| 黑水县| 遵义县| 永泰县| 万全县| 扶沟县| 农安县| 永德县| 肇源县| 高州市| 霍城县| 无极县| 台中市| 蒲城县|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