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NP呢!”構式分析及其語用推理
馬興茹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摘要:“還NP呢!”構式簡潔,卻有著豐富的構式義和極強的類推能力。文章分析了“還”“NP”的性質特點,借用沈家煊先生的語義量級理論和元語增量理論對其整體的構式意義進行分析。
關鍵詞:還;NP;構式意義;語用推理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5.03.017
收稿日期:2015-03-08
作者簡介:馬興茹(1990—),女,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4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0887(2015)03-0073-03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只有為數很少的副詞可以修飾名詞,如“凈、光、只、都”等等,一般的副詞很少修飾名詞。構式“還NP呢!”中的副詞“還”卻可以直接修飾名詞性成分?!癗P”代表名詞和名詞短語。
一、關于“還NP呢!”構式
任何一個構式都是形式與意義的對應體?!斑€NP呢!”不僅在口語中很常見,在文學作品的對話和心理描寫中也很常見。由于構式語法深受認知語言學“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則的影響,所以這一構式有著豐富的語法意義和語用意義,其構式義不單純是由“還”“NP”和“呢”賦予的,而是由這個整體的構式賦予的。例如:
(1)還留學生呢,連英語都不會說!
例(1)中的“還”以表達感情為主,后一小句表示責備或譏諷,前一小句用“還”提供責備或譏諷的理由,來加強責備或譏諷的語氣強度。由于有語境,省略了主語,即陳述對象,“還”是副詞作狀語,“留學生”是名詞作謂語,并且與“還”共同組成狀中結構,整個句子是名詞謂語句,語法重音在名詞“留學生”上。語氣助詞“呢”指明“NP”不合格的主觀認識而略帶夸張色彩,可用“吶”或“哩”替換,但不可缺少。副詞“還”和名詞性成分“留學生”的位置還可以互換,“還”的后面還可以加動詞“是”,前面也可以補出主語。例如:
(2)留學生呢,還!連英語都不會說!
(3)還是留學生呢,連英語都不會說!
(4)你還留學生呢,連英語都不會說!
(5)你還是留學生呢,連英語都不會說!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對類似格式中“還”的解釋是“表示應該怎么而不怎樣,名不副實,有失身份,有責備或譏諷的語氣”。“還”在這個構式中的語用意義是使說話人在對待NP的態(tài)度上充滿了鄙視和不滿的情緒,在語氣上則體現(xiàn)出責備、譏諷的口吻。張寶勝也指出主觀性的“還”字句表示說話人認為該命題是一個不應該發(fā)生的事實[1]。
二、“NP”的性質特點
必須指稱高標準、高水平的典型代表的名詞性成分,低標準的、低水平的、不正當的、非法的一般不能進入這一構式中。
(6)* 還平民呢!
還市長呢!
(7)*還乞丐呢!
還富翁呢!
(8)*還文盲呢!
還大學生呢!
(9)?還幼兒園老師呢!
還大學教授呢!
(10)* 還小弟弟呢!
還大哥哥呢!
(11)*還平房呢!
還別墅呢!
上述說法有的可說,有的不可說,主要是因為有的是高標準、高水平的人或事物,有的是低標準、低水平的。進入該構式的只能是高標準、高水平的,因為對于高標準、高水平的人或事物,人們的心理期待值要高?!笆虚L”“富翁”“大學生”“大學教授”“大哥哥”“別墅”在普通人看來應該比“平民”“乞丐”“文盲”“幼兒園老師”“小弟弟”“平房”分別更“有人民公仆意識”“掏得起錢”“認識更多的字”“學問素養(yǎng)高”“讓著妹妹”“設備齊全”。如果達不到說話人主觀要求時,想去責備、諷刺該人或該事物,就會在客觀指稱身份的名詞前面加上“還”來形成某一固定格式,久而久之,這種固定格式的使用頻率一旦增多,便會形成這種構式。
當然,如果典型代表達到了或超出了本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名副其實,無可指責,就不能用此構式。如果典型代表本身就不能代表基本要求,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也不能用此構式。例如:
(12)連小妹妹都不讓,還大哥哥呢!
*連小妹妹都讓,還大哥哥呢!(“讓妹妹”做到了人們對“哥哥”的期望)
*連大姐姐都讓,還大哥哥呢!(“讓姐姐”超出了人們對“哥哥”的期望)
(13)A:*還老師呢,都不會照顧孩子!(“老師”并不代表會照顧孩子)
B:還老師呢,都不認識這個字!
(14)A:*還媽媽呢,都不認識這個字!(“媽媽”并不代表認識很多字)
B:還媽媽呢,都不會照顧孩子!
當然,在不同的具體語境,同一個語句,往往有不同的預設義。例如:
(15)A:小紅這次考試還沒我考得好!
B:她還三好學生呢!(特指學習成績好,指責小紅學習不好)
(16)A:上午考試,我沒帶鉛筆,小紅居然不借我!
B:她還三好學生呢!(特指品德好,指責小紅不樂于助人)
NP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詞或名詞短語,它在這個構式中所表示的概念,意味著人或事物的發(fā)生是由相對的概念推移而來的,由小到大,由新到舊,由低級到高級,由存現(xiàn)到消失等等的推移。一般而言,處于推移始端的不能說,中間過渡階段的根據語境可以說,推移頂端的可以說。這是因為推移始端的名詞不具有推移性,不能進入這一格式。例如按照入學階段從低到高,可以分為嬰兒—幼兒園孩子—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下面的說法有的可以說,有的不可以。
(17)*還嬰兒呢!(?—嬰兒,不具有推移性)
?還幼兒園孩子呢!
還幼兒園孩子呢,哭什么鼻子!(嬰兒—幼兒園孩子)
(18)?還小學生呢!
還小學生呢,數數都不會!(幼兒園孩子—小學生)
還博士生呢!(碩士生—博士生)
(19) A:還大學生呢,高中都沒畢業(yè)!
B:還大學生呢,這道題都不會!
(20)A:還教授呢,副教授都沒有評上!
B:還教授呢,這個道理都不懂!
(21)A:還重點大學呢,一般一本都不是!
B:還重點大學呢,教室的多媒體都沒有!
A句后一小句都是否定句,表示責備或譏諷,屬于客觀事實,前一小句“還”字句都是往大里說,有夸張色彩,名詞所代表的身份不屬于客觀事實,說話者譏諷對方不是大學生、教授、重點大學。B句后一句也都是否定句,是往小里說,表示說話人的責備或譏諷,也屬于客觀事實,但前一小句的名詞所代表的身份屬于客觀事實,對方是大學生、教授、重點大學,只不過沒有達到說話人心中對大學生、教授、重點大學的心理期望值。這兩種格式形式相同,只因后一分句的語義對前面名詞所指稱的身份產生制約,從而造成兩句語義的不同。
“還NP呢!”表示的意義是人們往往對“NP”存在一定的心理期望,且期望值較高,而期望對象并非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由于“還”所指的預期與言語之間存在理想與不理想、常態(tài)與非常態(tài)、典型與非典型的對立,“還”的出現(xiàn)往往給句子添加了責怪或譏諷的語氣。
三、“還NP呢!”的構式意義
沈家煊認為上述這種用法是副詞“還”的元語增量用法,表示一種主觀的表態(tài)[2]。語義量級是前提,之后的推導過程建立在語義量級之上。有的時候不需要特定的語境知識,只需要常識就可以了。例如:
(22)還五千米呢,三千米我都跑不下來!
(23)還轎車呢,電瓶車他都沒有!
(24)還小孩呢,連大人都拎不動!
(25)還講師呢,教授都教不了這門課!
由此建立了以下相關的語義量級。
跑步長短的維度:一定的體力,跑完三千米比五千米更容易。
經濟狀況的維度:有錢能買得起轎車就一定能買得起電瓶車。
體力大小的維度:大人的體力比小孩的好,小孩能拎得起的東西大人也一定能拎得起。
職稱高低的維度: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
例(24)表示的意思是“你想知道這東西小孩拎得動拎不動,那我告訴你大人都拎不動”。這句話的蘊含關系是“小孩和大人都拎不動這東西”蘊含“小孩拎不動這東西”??梢詾樗O置一個對話語境:聽話人預期“小孩能拎動”,事實是“小孩拎不動”,說話人沒有用“還”直接否定“小孩”,而是否定體力較好的“大人”,這種否定更有力度,說話人甚至可以不提“大人”,只用“還”字分句,說話人傳遞的信息也是足夠的。說話人沒有直接回答,也是主動違反合作原則中的適量準則和相關準則,提供了一個信息度更高的命題“大人拎不動這東西”,這就是“還”的元語增量用法,也是為了和一般增量相區(qū)分,“還”的使用明顯增加了命題的主觀信息量。
有的時候,如果要理解整個句子,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共同建立一個相同的語義量級,單依靠常識推導不出來。例如:
(26)還你呢,我都不會做這道題!
(27)還汪老師呢,李老師都教不了這樣的學生!
(28)還小張呢,連小王都沒有來參加聚會!
從表面來看,前后分句都不能互相推導,但在說話人和聽話人心中必須都有一個相同的語義量級,否則對話不能正常進行。其實這里隱含的語義量級分別是“你比我的學習差,如果我不會做,你更不會了”“李老師比汪老師的教學能力強,如果李老師教不好,汪老師就更不會了”“小王參加聚會的可能性比小張大,如果小王沒有來,小張就更不會來”。這種語義量級模型,是我們根據經驗建立的對客觀世界的一般認識的一部分,是對話雙方共同建立的認知上的預設。
上述例(22)~例(28)中的“還”字句的后一小分句表示元語增量,表明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還”體現(xiàn)了語言的主觀性,即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了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也在話語中留下了自我的印記,“還”就是說話人在話語中留下的語跡。
“還”是反預期標記,其功能是把預期信息和斷言命題聯(lián)系起來,利用斷言命題否定預期信息,從而達到表明說話人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的語用目的[3]。反預期的語用推理的產生是副詞“還”的主觀化歷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還”的主觀性意義的語義基礎和核心。
四、結語
“還NP呢!”是一個獨立的句式,其本身有獨立的形式和語義,整個句子的意義不能只根據組成句子的詞語的意義和詞語之間的結構關系賦予的意義推知,也不能從其他已有的結構推知,句式本身的意義將影響句子的意義。同時,由于語言系統(tǒng)追求經濟省力,“還NP呢!”構式雖十分簡潔,但有著極強的類推能力,這也體現(xiàn)了漢語形簡而意豐的特點,因而在口語和對話中使用廣泛。
[參考文獻]
[1]張寶勝.副詞“還”的主觀性[J].語言科學,2003,2(5):71-76.
[2]沈家煊.跟副詞“還”有關的兩個句式[J].中國語文,2001(6):483-493.
[3]唐敏.副詞“還”的“反預期”語用功能及“反預期”的義源追溯[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69-73.
責任編輯: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