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艷
孟慶艷/集寧師范學院幼師學院講師,碩士(內蒙古烏蘭察布012000)。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兒童能夠逐漸學會接受新環(huán)境,適應矛盾沖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對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對同伴交往的適應能力,獨立地克服困難,處理社會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學會做事,學會生活”[1]。幼兒階段正是兒童社會適應能力表現的初期,將影響到幼兒能否適應早教機構的新環(huán)境;進入新環(huán)境后能否和她成長中日益占主導地位的“重要他人”友好相處;以及遇事情能否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合理解決問題等等。
幼兒階段是個體發(fā)展的奠基階段,特別是在性格、品德、交往、個性等方面,正是萌芽及發(fā)展的初期,所以此階段的教育顯得至關重要。而家庭教育作為個體的人之初教育,從兒童出生的那一刻起,同家長這種特殊的關系便形成了。家長既是嬰幼兒身體的養(yǎng)護者,又是嬰幼兒情感的依戀者以及嬰幼兒發(fā)展的教育者。如何在各種關系中擁有明顯的界限感,是我們需要探討和研究的主要課題。
家庭中親子關系、家長的教育方式、早期的同伴關系等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有著一定的影響。
親子關系是指以血緣為基礎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親子雙維行為體系的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統(tǒng)一體。[2]親子關系是雙向的行為,兒童的氣質類型影響著撫養(yǎng)者對其所采用的態(tài)度、感情投入的比重;撫養(yǎng)者對兒童的撫養(yǎng)態(tài)度、感情的親密性又影響著兒童的發(fā)展。在此,我們主要強調情緒情感對兒童的影響,特別是早期依戀的影響。
兒童自出生至4個月以后開始漸漸表現出對主要撫養(yǎng)者的關注及喜愛,并開始區(qū)分主要撫養(yǎng)者與陌生人之間的不同,由此依戀的情感聯結開始形成。從某種意義而言,嬰兒早期的主要撫養(yǎng)者多數是由母親承擔,母親的角色、個性對兒童后續(xù)發(fā)展有著非同凡響的影響。首先,母親同兒童的情感聯結從十月懷胎開始,情感隨著寶寶成長的月齡而與日俱增,直至分娩后,母愛全部溢出。隨之而來的就會出現關系的不同。其次,母親的個性、情緒管理等因素也會影響著逐漸學習、開始社會生活的嬰幼兒。嬰幼兒是愛模仿的,最初的學習也是通過觀察與模仿習得的。如,母親性格開朗、樂意與人交往、充滿愛意的關懷直接影響兒童對人、事、物的積極態(tài)度;母親膽小、害怕、焦慮、恐慌等行為很可能會削弱兒童接觸新事物的能力,慢慢地兒童便會缺乏探索意識,只會使用我不會、我不敢、我不想等語言結束自己將要做的工作。
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指幼兒的主要教養(yǎng)人在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比較穩(wěn)定的教養(yǎng)觀念、教養(yǎng)態(tài)度和長期習慣的教育行為。[3]一般而言,我們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界定為民主權威型、嬌縱溺愛型、絕對權威型、忽視冷漠型。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影響著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如,民主權威型的教育方式中家長與兒童的關系更為和諧,對兒童采取自由又帶有控制的態(tài)度影響幼兒的行為,即“溫和而嚴肅”;嬌縱溺愛型的教育方式不完全等同于放任不管,是完全出于愛的放縱;絕對權威型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關愛的同時過度強化父母的權威型、高控制性;忽視冷漠型的教育方式很少關愛孩子,基本不大關注孩子。
諸多實驗表明,民主權威型教育方式影響的兒童在自我認識、與人交往等方面容易表現出積極的一面,對新環(huán)境適應良好,社交主動性強,能夠主動地與小朋友及老師接觸,會同伙伴分享自己的想法。絕對權威型教育方式影響的兒童,父母的高控制性如操作不當會導致嬰幼兒出現社會性退縮行為或抗拒類的消極行為,也會導致兒童過于關注自尊,忽略自我的良好認知。嬌縱溺愛型教育方式影響的兒童,社會認知概念不清,不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群體當中的角色與位置,社會情感方面絕大多數不會關愛家人、伙伴等,容易滋生自私等不良行為。忽視冷漠型教育方式影響的兒童,由于從小缺乏關愛,家長樹立了不良的榜樣示范,兒童在某些習慣的習得上會落后一些。
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同兒童智力發(fā)展不同,成人不能夠直接看到教育的成果,需要經歷十幾年、幾十年才能夠看到教育的最終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民主權威型的教育方式是最可取的。不僅是在對兒童教育的本身上,還是兒童日后社會適應的發(fā)展方面,都能夠及早地幫助兒童儲備經驗,獲取更大利益的進步與發(fā)展。
同伴關系是幼兒發(fā)展環(huán)境變化后的又一特殊的人際關系,是以年齡作為關鍵點開始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兒童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不僅能夠獲得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的提升,還能夠更加準確地幫助自己了解自我,發(fā)展自主。陳鶴琴曾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提到:小孩子應該有交友的快樂。并指出:小孩子的交往從幾個月就開始了,最初是眼神的注視,慢慢開始出現動作與情感上的接觸。其實早期一對一的交往關系看似單一,卻是日后集體生活的重要交往基礎。
現如今,電子商品的大量涌入以其特殊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交往方式,足不出戶的訂餐、交友、學習、工作模式看似對成人的生活方式改變巨大,實則也在慢慢地影響著幼兒。另外,社會公信力降低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似乎并不輕松,鄰里之間的來往越來越淡,起碼的問候寒暄也已喪失。再有,頻發(fā)的女童性侵、拐賣幼童等現象,令成人倍感焦慮,安全感遺失。所以,家長們尤以關注兒童的安全為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弛,對兒童的引導也不自覺地偏以冷淡、冷漠等態(tài)度。由此來看,加強交往成為當下教育最占分量的工作。幼兒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基礎階段,在出生的六七年間,應該發(fā)展自己的“友誼”,學會以恰當的方式開展交往,作為家長也可在這幾年間抓住社會性交往的關鍵期(如,嬰幼兒開始有喜歡交往的表現,主動用手觸碰他人、主動同他人微笑、主動拉手等為幼兒選擇合適的伙伴交往),拓展人際交往的范圍,輔助于安全教育的內容幫助形成正確的認知。
2014年正式頒布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社會適應能力主要通過喜歡并適應集體生活、遵守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初步的歸屬感這三項子領域來實現。這三部分的內容最早的滲透來源于成長的第一大環(huán)境——家庭。
1.家長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說過:“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地位、收入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jié)的處理水平?!倍鴮⒆拥睦斫獬潭群吞幚砑毠?jié)的教育藝術來自于對兒童認知和兒童心理的了解程度。因此,父母應多學習一些兒童教學知識,以了解兒童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從而能夠更加理性、成熟地對待兒童,發(fā)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2.建立有效而高質量的陪伴,幫助兒童形成最初級的歸屬感。父母除了要為兒童提供經濟保障,更要提供感情和教育的義務。現在的父母較為忙碌,多數是與老人們共同撫養(yǎng)兒童。教育的不一致致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疏離,為以后的教育埋下隱患。父母應多抽出些時間來陪伴孩子,聆聽孩子的心聲,并安排一些有意義的親子互動活動,在活動中進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做到“高質量的陪伴”,不僅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并能依此來彌補教育方式和教學藝術的偏差。
3.重視母親的角色對孩子的影響。鮑爾貝的研究指出:如果兒童從出生到3歲被剝奪母愛,兒童生理、智力及社會適應性的發(fā)展均低于享受母愛的孩子。由于經濟和社會的原因,年輕父母的生活壓力大、工作忙,無暇顧及孩子,出現“生而不養(yǎng)”“生養(yǎng)分離”的現象,“城市寄養(yǎng)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現象,這對于兒童的性格和心理發(fā)展是不利的,父母應盡量地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多與孩子交流,多給予孩子情感方面的關愛,為以后的良好教育打下情感基礎,使兒童的社會性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4.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兒童的很多性格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如生活在經常吵鬧家庭當中,孩子的性格就容易急躁、敏感、沖動;長期生活在冷淡的家庭環(huán)境中,家庭成員之間聯系不緊密,互相不關心,其子女就會養(yǎng)成冷漠、孤僻、壓抑的性格。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民主、團結、友愛,其子女的性格多開朗、樂觀、有禮貌。和諧民主的家庭環(huán)境更有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父母親要積極為孩子創(chuàng)建和諧民主的家庭環(huán)境,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在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家庭成員之間要達成基本共識,形成一致的教育意見。
[1]張明紅.學前兒童社會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黨羚尹.農村小班幼兒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及其入園適應的調查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