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前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2級博士研究生,福建 福州 350122)
穴位注射是針灸臨床常用治療方法,因其見效快而受到廣大醫(yī)生的信賴。黃芪具有補氣作用,臨床中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亦經常用于保健,但部分患者穴注后會出現藥物過敏反應,筆者采用刺絡拔罐法治療藥物性風疹1例,療效良好,現報道如下,以期與同道交流。
患者,女,37歲,2012年12月10日就診。主訴:穴位注射后出現過敏反應5 min?;颊邽橹嗅t(yī)醫(yī)師,自覺近期比較疲勞,取雙側足三里穴行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在注射過程中感覺脹感傳至小腿中部,無不適。休息5 min后自覺腹部明顯瘙癢,檢查發(fā)現肚臍右側皮膚出現多個紅色風團,高出皮膚,故來到我診室求診,經查神闕穴右側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循行區(qū)域風團明顯,邊界清楚,色紅,高出皮膚,尚未融合成片。中醫(yī)診斷:風疹;西醫(yī)診斷:急性蕁麻疹。中醫(yī)治則:祛風和營,涼血止癢。處理:①立即重按揉雙側血海、合谷穴,約5 min后,瘙癢減輕,風團無明顯消退;②刺絡拔罐:取雙側肺俞、膈俞刺絡放血后拔火罐,10 min后取罐,局部消毒?;颊咴V當日夜晚腹部風團增多,瘙癢可以忍受,不需瘙抓,以后連續(xù)3日全身不同部位多次出現風團,遇熱出汗后明顯加重。
二診:①刺絡拔罐:取雙側大椎、肺俞刺絡放血后,拔火罐,10 min后取罐,局部消毒;②神闕拔罐法:神闕穴連續(xù)拔罐3次,5分鐘/次,然后取罐。隨訪:經上述處理后,風疹出現逐漸減少,3日后風疹消退,再未出現。
本例病案是由于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引起的藥物性風疹。黃芪注射液是黃芪干燥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的滅菌水溶液,黃芪皂苷和多糖為主要活性成分[1],因該藥為純中藥制劑,成分較為復雜,常含酶、皂苷、蛋白質等未提純大分子,部分大分子可作為抗原或半抗原,機體受到抗原刺激而產生抗原-抗體反應[2-3]?;颊咴谘ㄎ蛔⑸? min后即出現急性風疹,且部位在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循行線上,說明患者是沿經出現癥狀,出現過敏反應在5 min后,時間與文獻報道穴位注射過敏反應通常出現在30 min內的觀點相符。中藥注射劑中不溶性微粒(2~10 μm)的數量較西藥注射劑多[4],不溶性微粒進入人體會造成局部血管栓塞,供血不足,組織缺氧,產生過敏反應?;颊甙肽暌詠磉^度疲勞,體質上“虛不受補”。清代陳士鐸著《本草新編》曰:“愈補愈虛者,乃虛不受補,非虛不可補也。故補之法亦宜變。補中而增消導之品,補內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補而補之,更佳也?!币馑际钦f,體虛的時候不能一味地用補藥,還要增加消導之品,本例病例單獨用黃芪注射液,未輔以消導之品,故會出現過敏反應。
刺絡拔罐是治療皮膚病的常用方法。本病的病機是營衛(wèi)失和,邪郁腠理。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卷十·痹》有“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之說,歷代醫(yī)家治療皮膚病組方中都蘊含有“治血”之法,其中尤以養(yǎng)血、活血、涼血治風為多。處方中選擇合谷、血海合用可疏風清熱,涼血止癢,肺俞、膈俞為背俞穴,二者合用可疏風止癢,膈俞是治療血證的腧穴,采用刺絡放血的方法能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的理論,拔罐可溫經補氣,活血化瘀,同時給邪氣以出路,使邪氣隨血而出。患者為急性發(fā)病,且預熱加重,治療中取穴大椎、肺俞、膈俞,可起到瀉熱涼血、祛風的功效。神闕穴位于肚臍中央,臍為腹壁最后關閉和最薄處,敏感度高[5],含有大量的微血管,局部拔火罐可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抑制過敏反應,從而減輕癥狀。由于刺絡放血具有整體調節(jié)的作用,患者求診及時,故愈后良好。
[1]張昀,張瑜,武小紅.黃芪有效成分的提取和鑒定[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23(2):28-30.
[2]王曉璐,劉雪麗.黃芪注射41例不良反應分析研究[J].河北醫(yī)學,2006,12(9):877-878.
[3]曾聰彥,梅全喜,吳惠妃,等.黃芪注射液致41例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中國藥房,2005,16(4):293-295.
[4]催敏嫻,黃金誠,陳述枚,等.黃芪注射液對INS患兒尿蛋白和CKMB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25(3):56-57.
[5]曹毅,王友力.拔罐法在蕁麻疹治療中的應用[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9,44(9):696-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