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仰光
(山東財經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我國隱私權制度司法保護實證研究
王仰光
(山東財經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我國法院審理隱私權案件較少,現(xiàn)有隱私權案件多被歸為人格權糾紛案和物權糾紛案案由下。人格權糾紛案件中隱私權案件的分布與我國隱私權制度發(fā)展正相關,物權糾紛案件中隱私權案件多集中于相鄰關系案件。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人們可能更傾向于采取訴訟方式處理隱私權糾紛?!肚謾嘭熑畏ā奉C布后,隱私權案件增長態(tài)勢與法院審理相關案件時援引該法第2條有一定關系。法院與當事人對隱私權理解出現(xiàn)偏差后,當事人上訴往往因法院之間對隱私權理解相同而維持原判。起訴到法院的隱私權糾紛案件,當事人極少采取和解方式結案。
隱私權; 實證研究; 司法保護;侵權責任法; 解決方式
在我國民法典的制訂過程中,學者對于隱私權的性質、邊界等問題進行了極其有益的理論探索。[1]而且對于隱私權制度中的熱點問題,比如公眾人物隱私權問題、[2]基因技術與隱私權、[3]網(wǎng)絡時代隱私權問題[4]等進行了論述。這些論述對于我國隱私權制度的建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隱秘權的范圍常常受到社會觀念的制約,[5]故此必須依據(jù)我國民眾對隱私權的理解,研究隱私權的相關問題;而對司法實踐中法院審理隱私權案件的研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國民眾隱私權狀況。本文選取北大法寶和北大法意這兩大法學類數(shù)據(jù)庫, 分析我國法院審理隱私權案件的情況,以期了解我國隱私權制度的運作狀況,為我國未來在人格權法中更好的完善隱私權制度有所裨益。
本文通過對法院的案例搜集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力求揭示我國隱私權制度在現(xiàn)實中執(zhí)行狀況,并為了解隱私權制度的建設提供基礎。鑒于北大法寶是國內司法實務界特別是律師事務所訂購最多的法學數(shù)據(jù)庫,北大法意數(shù)據(jù)庫擁有我國最大的法院案例庫,本文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北大法寶的案例數(shù)據(jù)庫,查詢關鍵詞“隱私權”,范圍為全文,最后檢索時間為2013年8月8日。必須說明的是,因為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本身的滯后性和案例搜索的不全面和不均衡,可能會帶來誤差。故此,本文采取相同方法檢索了北大法意的數(shù)據(jù)庫以糾正偏差;最后檢索時間同樣為2013年8月10日。
(一)法院審理隱私權案件較少
從表1可以看出,將“隱私權”這一關鍵詞作為查詢全文關鍵詞,一共有221個案例。從絕對數(shù)量上來,這么龐大的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我國隱私權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運行狀況。但是需要注意是,與北大法寶搜集到人格權糾紛總案例數(shù)12227相比,涉及到隱私權的案例僅為1.8%;這一案例數(shù)與合同糾紛案例數(shù)187277相比,僅占1.1‰;如果將這一案例數(shù)與整個民事案例相比,則其僅占到0.4‰。這一數(shù)據(jù)說明我國法院處理的涉及隱私權的案例較少,造成這一現(xiàn)象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我國國家利益至上的道德傳統(tǒng)導致民眾的隱私權意識不足。我國傳統(tǒng)上主張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或者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在道德上弘揚的是國家利益或者集體利益優(yōu)先。而隱私權往往被界定為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或者生活狀態(tài)等,在此存在公與私的劃分,在公與私的文化界限不是特別明顯的情況下,不僅個人無暇顧及自己的隱私,而且政府部門也往往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比如陜西黃碟案。[6]第二,隱私權本身的特性。隱私權往往與其他權利處于相互沖突之下,比如言論自由和隱私權等;但是我國目前法律并沒有對這種權利沖突或者權利的相互性進行制度性配置,這導致人們在隱私權與其他權利發(fā)生沖突時,法官進行利益衡量時不一定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比如,筆者改變搜索的關鍵詞,將“隱私權”換成“隱私”進行查詢,就得到了741個案例,這一數(shù)據(jù)是涉及“隱私權”案例的3倍多。這一數(shù)據(jù)顯示雖然當事人對隱私主張了權利,但是并未被法院界定為隱私權糾紛,也未對當事人的隱私權進行保護。第三,我國對隱私權不予重視的社會態(tài)度。個人作為某一特定文化的價值和規(guī)范的產物,往往受到共同體態(tài)度的影響。而在我國對隱私權向來不予尊重,朋友之間往往提倡坦誠相待。比如我國公共澡堂基本上是開放式的,國外的洗澡間往往是封閉式的,群體態(tài)度也導致我國對隱私權的重視不足。隨著我國個人隱私意識的提高,法官并未提高自己審理隱私權案件的水準,特別是在制定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隱私權的情況下,法官并未利用審判權保護自然人的民事權利——隱私權。
(二)隱私權案件多歸入人格權糾紛案和物權糾紛案案例如下
為了彌補北大法寶在數(shù)據(jù)收錄方面的偏差,筆者依同樣的方式搜集了北大法意數(shù)據(jù)庫中相應的數(shù)據(jù)。見表3。
表2和表3 展示了我國涉及隱私權案件案例中的相關案由??傮w上看,人格權糾紛案由下隱私權案例占了近40%,這一數(shù)據(jù)與我國將侵犯隱私權定性為侵害人格權有關。而在婚姻家庭糾紛中涉及的案例比例較低,分別為2.72%和6.27%。這一數(shù)據(jù)說明,法院或者當事人認為,在這種親密關系下雙方并不存在或者基本不存在隱私權;或者認為隱私權因婚姻利益的需要成為配偶知情權的對象。其他案由下隱私權所占比例在兩個數(shù)據(jù)庫中差別較大,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物權糾紛中涉及隱私權案例數(shù)量的差異。
表4和表5展示了隱私權案件在人格權糾紛案由下的分布狀況,出現(xiàn)這一狀況的原因反映出制定法對隱私權案由的影響。
關于侵犯隱私權的案件,法院最早適用的是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7日頒布的專門針對名譽權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問第三款。后來在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再次頒布《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第8問對醫(yī)療機構侵犯隱私權問題作出專門規(guī)定。這兩個司法解釋均將侵犯隱私權案件在侵犯名譽權的案由下進行調整;直到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1條第一款出臺。在此之前,侵犯隱私權案件多作為侵犯名譽權對待,故此在侵害名譽權案由下存在著較多的侵犯隱私權的案件。
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往往會侵害其名譽權,這兩類案件經常相互交叉。但是這并非絕對情形,可能會出現(xiàn)侵犯隱私權但是并未侵犯名譽權的案件,法院為了保護或者限制隱私權人的利益,可能會對名為名譽權而實為侵犯隱私權的案件,在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上左右搖擺。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1條第一款規(guī)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這一條款明確了隱私利益,是我國法律首次對隱私權給予直接保護的規(guī)范。但是因為這一條款規(guī)定的條件較為嚴格,直接適用這一條款獲得隱私權保護的案件并不多;很多情況下,法院依然適用侵害名譽權的案由來處理涉及到隱私權的案件。從1993年到2010年大概17年間,大多數(shù)侵犯隱私權案件均在侵犯名譽權的案由下來立案、審理,這就解釋了在審判文書全文檢索“隱私權”這一詞匯時,名譽權糾紛案件占有相當大比例的原因。
2010年7月1日生效的《侵權責任法》則將侵犯隱私權作為一個獨立的案件類型給予保護,可以預見到,未來侵犯隱私權的案件基本上會在侵犯隱私權糾紛的案由下呈現(xiàn)。
表6和表7展示出在物權糾紛案件中,涉及隱私權的案件數(shù)量以及在相鄰關系案由下侵犯隱私權案件的數(shù)量。隨著高層建筑的興起,人們居住的空間較為緊湊,而陌生人社會使得人們更不愿意他人獲知自己的隱私。隱私的核心特征是反對公眾知悉和控制,[7]P53而物理空間上的狹促,使得他人刺探或者侵犯隱私變得容易,而隱私權人控制自己的隱私也變得更為危險。所以,在相鄰關系糾紛中,出現(xiàn)了許多當事人以對方侵害隱私權來主張自己權利的案件,而法院通常會依據(jù)相關關系的審理規(guī)則,對當事人隱私權主張不予理睬或者僅僅作為一個處理相鄰關系的理由。通常情況下,當事人在相鄰關系糾紛中主張自己的隱私權被侵害,并不會存在訴訟上不便。但是筆者也檢索到一個案件,法官認為,隱私權屬于人身權,而相鄰關系屬于物權,分屬不同的法律關系,在相鄰關系案件中法院不審理隱私權是否受到侵害的訴訟請求①。 這一裁判的理由令人詫異,我國并未采取律師強制主義,如果當事人在沒有律師幫助的情況下未選對案由,就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顯然不利于保護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其次,如果認為在原有相鄰關系案由下不審理隱私權案件還情有可原,但是現(xiàn)在這一認識已經不合時宜了。法律規(guī)則的規(guī)定制定,都隱含了對外在環(huán)境背景的假定,而當現(xiàn)實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背景假設已不復存在的時候,現(xiàn)有的法律就可能無法達到其最初規(guī)范的目標。在羅馬法時代,甚至在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制定時,高樓并不常見;而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也沒有隱私權的觀念,故此立法者不會想到在相鄰關系中會出現(xiàn)侵犯隱私權的案件,也不會對此進行規(guī)范。但是在我國高樓林立且樓樓緊貼時,隱私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大增,如果依然固守既定的規(guī)則,那么就難以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
(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人們更傾向于采取訴訟方式處理隱私權糾紛
表8中案件數(shù)量比北大法寶中直接檢索到的案例數(shù)量少了許多,主要是筆者將有些類型案例進行了排除。第一,排除了未在案件中出現(xiàn)隱私權字樣,僅僅因為評論中出現(xiàn)隱私權而被搜索的案例,及適用《侵權責任法》第2條中隱私權字樣,而當事人未主張隱私權,實際上也不是涉及隱私權的案件(44個案例)予以排除。第二,排除了僅僅在案件涉及試聽資料是否侵害隱私權的案件(13個案例)。第三,排除當事人簽訂的合同涉及隱私權的保護的案件(26個)。第四,剔除重復案例(3個)。就表格的數(shù)據(jù)問題,還必須做出說明:在檢索關鍵詞“隱私權”,而后選擇各省法院時,獲得的數(shù)據(jù)總和為209個案例,而不是原來統(tǒng)計的總數(shù)221個。可能的原因是北大法寶并未將所有的案例依據(jù)審理的法院進行分類,也可能是其當時搜索的案例沒有辦法查到所屬法院。 表8展示了關于案件審理法院的一些發(fā)現(xiàn):第一,很多地區(qū),特別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隱私權案件較少;比如西藏、寧夏、青海、山西、內蒙古、吉林、海南、貴州,就沒有涉及隱私權的案件。第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們更注重自己的隱私權。比如上海市、廣東省的隱私權案件很多,這兩個省市實際發(fā)生的侵犯隱私權案件為55件,幾乎占全國案件總量的一半。②第三,在隱私權案件中較少以調解的方式結案,在209個案件中,依據(jù)調解結案的有2件③, 占全部案件的0.9%。而在北大法寶所有的民事案件由527552件,調解結案的案件有29048,占比為5.5%??赡艿脑蚴牵衅鹪V到法院的隱私權案件,當事人在起訴前一般都進行了協(xié)商,只有在無法協(xié)調的情況下才進行了訴訟。故此,在訴訟中進行調解的可能性極小。
(四)《侵權責任法》頒布后,隱私權案件數(shù)量并沒有實質性增長
從表9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9年,我國法院審理的隱私權案件的數(shù)量相差不大。但是從2009年到2012年,案件數(shù)量突然。但是,這并不必然得出這一結論:《侵權責任法》提高了人們隱私權的意識,人們提起更多的隱私權訴訟。表9和表10數(shù)據(jù)不同,可能的變化是,因為《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增加了法院援引第2條審理案件的機會,導致直接從全文中檢索“隱私權”案件獲得的數(shù)據(jù)大增。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侵權責任法》對隱私權保護的提升,因為與之前相比,案件數(shù)量的上升就是明證。而2013年數(shù)據(jù)較少,則與北大法寶數(shù)據(jù)庫的更新較慢有關。
(五)當事人和法院對隱私權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后,當事人提起上訴往往被駁回。
從表11可以看出,北大法寶所搜索到的涉及到隱私權的案件中,原告在一審案件中全部勝訴而結案。如果原告主張隱私權受到侵犯,法院未予支持;如果上訴到二審法院,二審法院則全部駁回上訴,維持了原判。這說明,如果當事人和法官對隱私權的理解相符,則皆大歡喜。如果二者理解不一致,法官對隱私權的理解基本相同,二審基本給予了維持。而表12則顯示出,在原告敗訴的案件中,極大比例的原告均提起了上訴,但是結果顯并不理想。這一偏差可能是由于法律對侵犯隱私權案件的要件未能準確規(guī)定,法官和當事人對侵犯隱私權的構成要件的理解出現(xiàn)了較大的偏差。因為北大法寶涉及到隱私權糾紛判決的案件僅有18件,為防止數(shù)據(jù)量太少而導致結論的偶然性,筆者另行檢索了北大法意的數(shù)據(jù)庫。檢索方法相同:全文關鍵詞:隱私權;案由隱私權糾紛,獲得了表13的數(shù)據(jù)。
表13中也驗證了上面的判斷:法官之間對隱私權的理解相同。故此,如何使當事人對于隱私權的理解與法官的理解相一致,是減少隱私權案件上訴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必須在法律制度中建構隱私權制度。
隱私權植根于一國民眾的文化傳統(tǒng),對其保護與一國對權利的保護狀況正相關。隨著權利保護意識的興起、高層建筑的增多和緊貼及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民眾要求保護隱私權的主張也會隨之增強。雖然我國目前民眾的隱私權意識和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文化傳統(tǒng)尚未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但隨著我國《侵權責任法》將隱私權作為侵犯權利的普適規(guī)范,[6]隱私權的保護將呈現(xiàn)新的篇章,不僅需要我們在理論上對隱私權理論進行研究,也需要從實證的角度研究隱私權的實際運作,這一研究將會影響未來人格權法中隱私權制度的規(guī)范。[7]
[注 釋]
①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滬二中民一(民)終字第1685號。
②這兩個發(fā)現(xiàn)也可能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法院更多的將自己的裁判文書上網(wǎng),而為北大法寶數(shù)據(jù)庫搜集到所致。
③李某某訴郝冬白等以其真實姓名發(fā)表采訪其隱私內容的文章侵犯名譽權案,載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2000年第一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頁。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qū)人民法院(2003)婺民一初字第3023號。
[1]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法學家,2012,(1).
[2]李新天,鄭 鳴.論中國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構建[J].中國法學,2005,(5).
[3]劉大洪.基因技術與隱私權的保護[J].中國法學,2002,(6).
[4]華 劼.網(wǎng)絡時代的隱私權-兼論美國和歐盟網(wǎng)絡隱私權保護規(guī)則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河北法學,2008,(6).
[5]尹 田.自然人具體人格權的法律探討[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
[6]張新寶.我國隱私權保護法律制度的發(fā)展[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2).
[7]葛維寶.隱私與言論(彭亞楠譯)[A],王利民,葛維寶.中美法學前沿對話——人格權法及侵權法專題研究[C].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8]王澤鑒.人格權的具體化及其保護范圍-隱私權篇(中)[J].比較法研究,2009,(1).
[責任編輯:降小寧]
Empirical Study of Legislative Protection for Right of Privacy in China
WANG Yang-guang
(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amdEconomicc,Ji1nanShangdongChina250014)
The empirical statistics prove that exist little right to privacy judged by the court, most of which classified as the cause of a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property.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 to privacy in personality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China’s developing privacy guarantee system and those in property cases are focused on the neighboring relations. People in developed area prefer taking action to handle the invasion of privacy more than those in developing areas. After the Law of Torts Liability enacted the growth of privacy case is related with the judge’s invoking Article 2 of this law to try involved cases. Misapprehension about right to privacy existed between the court and the party, the party’s appeal is often rejected owning to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about privacy among the courts and the appellate courts will uphold the decision. The parties do not compromise with each other.
Right to privacy; Empirical study; Legislative protection; Tort Law; Dispute resolution
2015-01-25
國家社科規(guī)劃一般項目“權利沖突研究:基于法經濟學視角”,項目編號:12BFX010; 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農村土地流轉:現(xiàn)實困境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批準號:14BFXJ01。
王仰光,男,山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民商法博士。
10.16116/J.ISSN.1008-0597.007
D923.7
A
1008-0597(2015)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