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慧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哲學(xué)院,北京 100872; 2.河南理工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論老莊哲學(xué)的生命智慧
秦曉慧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哲學(xué)院,北京 100872; 2.河南理工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在老莊看來,人的生命以“道”為根源,由“道”到“氣”演化出人生命的自然之性,而現(xiàn)實中人又承受著社會的樊籠、難名的孤獨、外在的誘惑、死亡的陰影等諸多痛苦,所以人們要貴生、順生、柔弱不爭、少私寡欲、逍遙無待來養(yǎng)護生命,故老莊關(guān)于人之生命的終極關(guān)懷,在今天社會顯得尤為珍貴。
老子;莊子;道;生命
生命是人之根本,人類代代繁衍,生命不斷延續(xù),社會發(fā)展、國家繁榮才得以可能。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日益加快,人們所受壓力愈來愈大,能夠坦然處之、游刃有余,此為最佳。但也有人無力承受,厭世輕生,令人扼腕痛心。于是不少學(xué)者回歸經(jīng)典,從老莊那里尋求生存智慧,或求得處世之方,或謀得心靈的慰藉,或?qū)さ帽苁赖腻羞b,而本文則在解析生命痛苦之后關(guān)注生命的養(yǎng)護,主張以貴生、順生、柔弱不爭、逍遙無待等方法來珍惜生命,這對于人們學(xué)會生存、戰(zhàn)勝坎坷,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質(zhì)量有著重要意義。
“道”是老莊哲學(xué)的核心觀念,被視為萬物之本、生命之源?!独献印烽_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53?!暗馈睙o名,卻是“天地之始”,這就確定了“道”對萬物的先在性;同時,“道”被視為“萬物之母”,表明“道”與萬物的關(guān)系猶如母子,萬物都是由“道”化生,顯示了“道”對于萬物的根源性?!暗馈彼斓厝f物之中自然包含人的生命形態(tài),所以“道”是生命之根源。
莊子繼承并發(fā)揮了老子這一思想?!肚f子·知北游》篇中把“道”稱為“本根”[2]735,“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成玄英疏云:“亭毒群生,畜養(yǎng)萬物,而玄功潛被,自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本根也”[1]737?!暗馈被f物,衣養(yǎng)萬物,使宇宙萬物生生不息,永不枯竭。在莊子看來,“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2]406,“道”是自古至今的永恒存在,可以覆載萬物,是萬物存在之總根源。
老莊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根源,并且在“道”化生有形萬物的過程中引入了一個“氣”的概念,這就使得“道”化生萬物的過程更為明晰。“氣”上達于“道”,下通于物?!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232?!耙弧笔腔烊晃捶值慕y(tǒng)一體,從統(tǒng)一體中又分化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絪缊而成和氣,是謂“三”,和氣聚散升降,分化出品類眾多的萬物,是謂“三生萬物”,這樣“道”通過“氣”化生天地萬物。
《莊子·知北游》篇:“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2]733。萬物由“氣”以成,氣聚則物生,氣散則物死,人的生死也不過是氣聚散的結(jié)果。莊子通過“氣”的聚散揭示人類生命的生死變化,打通了人類生命現(xiàn)象與宇宙萬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本根之道由潛在的生命力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生命力的關(guān)鍵。他認為人類生命同宇宙萬物一樣,均是一氣所化之物,這就剝離了天命觀加之于生命現(xiàn)象上的種種神秘外衣,使人更深刻把握生命的自然之性。
生命誕生是自然的,也是幸福的。但幸福總與痛苦相伴。生則會病,生則會老,生則會死,病、老、死是生命有機體本身的衰變。人欲健壯而不能,人欲自由而不達,人欲逍遙而不予,人欲長生而不能。人頭頂上始終有一塊死亡的陰影,人欲擺脫而不能,因此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1.社會的樊籠
生命的誕生是自然的,但天地之間的世界并非一個自然的世界。人與人的共處組成了一個復(fù)雜的社會共同體,而老莊看到更多的是社會對自然的破壞,這不單純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而是人本真性情的破壞,久而久之,社會影響了自然的和諧,使人失去了自由和平靜。
《莊子·馬蹄》:“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fēng)寒,吃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2]737。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這是馬的本性,就是自然,沒有人為的痕跡。但世間自從有了伯樂,災(zāi)難就來了,駿馬若被伯樂看中,馬就陷入了終身不救的苦難之中。從草原牽到訓(xùn)練場上,馬的天性被破壞,沒有自由,成為被人乘騎的對象。即“牛馬四足,是謂天。絡(luò)馬首,穿牛鼻,是謂人”[2]590,用人的規(guī)范對自然性情進行壓抑和摧殘,則痛苦不堪。
莊子談澤雉:“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薄疤I,求也。樊,所以籠雉也”[1]126。山澤中的野雞,十步可啄草蟲,百步可飲,欲食則食,欲飲則飲,自由自在,放曠逍遙。如果被喂養(yǎng)在籠子里,即使鐘鳴鼎食,那也是不快樂的。
莊子以馬、雉比喻現(xiàn)實中人,社會如樊籠。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受到時代的約束,受到各種道德、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的制約,人的生活、精神都不自由,不自由就是痛苦。人欲脫離社會而不得,故痛苦無處不在。
2.難名的孤獨
老子曰:“從人熙熙……我濁泊兮……;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要毊愳度?,而貴食母”[1]140。在此,老子把大眾與“我”做了一個鮮明對比。熙熙,縱情奔放,興高采烈,河上公注:“熙熙,淫放多情欲也”[3]。眾人都興高采烈,好像參加豐盛的宴席,又好像春天登臺眺望景色。而我卻獨個兒淡泊寧靜,沒有行跡,好像不知嘻笑的嬰兒。落落不群,好像無家可歸。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獨我暗暗昧昧的樣子。世人都精明靈巧,唯獨我無所識別的樣子。眾人都有所施展,唯我愚頑而拙訥。眾人“熙熙”、“昭昭”、“察察”,而我卻“昏昏”、“悶悶”、“頑且鄙”,顯示了自己的不合流俗。老子的“獨異於人”暗含著自己現(xiàn)實的孤獨。
莊子在送葬,過惠子之墓時也有類似的孤獨。一個是“運斤成風(fēng)”、“盡堊而鼻不傷”技藝高超的匠石,一個是“立不失容”、鎮(zhèn)定自若的郢人,二人相互信任、心靈相通。莊子以此比喻他與惠子之交。但自從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論辯的對手而滿臉憂傷。
我們可以感受到莊子痛失摯友的曠世凄涼,在一個喧囂的社會,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極其困難。人總是渴望交流,但或由于清高,或由于口訥,總與周圍之人很難有共同語言。從高朋滿座、眾聲喧嘩到曲終人散,獨對孤燈,我們就會有寂寞。當(dāng)瑤琴已破,鼓聲盡敲,易水人未還,對手不再有時,我們真真切切觸摸到心靈的孤獨。
3.外物的誘惑
凡人皆好名利,“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2]609。世人推崇富貴壽善,追求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厭惡貧賤夭惡,以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等為苦,在莊子看來,這種耽溺于外物的做法實在是太愚蠢了。在《達生》篇中顏淵與仲尼對話中也提到,聲名權(quán)錢色,乃身外之物,卻在不斷誘惑人類?!耙酝咦⒄咔桑糟^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湣”[2]642。射手心中無利無欲,連發(fā)連中。后以銀鉤為注,由于利益作祟而心生緊張,連射不中。最后以黃金為注,射手弓弦未拉而暈倒。射手利欲熏心,不能自控。從瓦片到銀鉤再到黃金,射手受到外物的誘惑越來越大,直至最后的暈倒,這種誘惑注定了射手的悲劇。
《莊子·外物》篇莊子講到任公子以“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來釣魚的寓言,“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終于有大魚食之,此魚昂頭揚尾擺動鬐背,激起的白色波濤就像山一樣,整個海為之震蕩,最終被“離而臘之”,從制河以東,到蒼梧以北的人們,沒有不飽食這條魚的。通過詭譎夸張的想象表現(xiàn)莊子高廣深遠之人生之境,但轉(zhuǎn)換角度來思考:魚在大海里靜靜生活本來無欲無求,但是任公子的魚餌打破了它的平靜,魚和魚餌相持了一年,但終究經(jīng)不起魚餌的誘惑,一年后把魚餌吞下去,就在那一霎間,悲劇釀成了。
老子和莊子一心想清靜無為,但是社會紛繁事物,諸如“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2]810。對人的誘惑無時無刻不存在著,而人的欲望強烈而無止境,所以痛苦不言而喻。
4.死亡的陰影
生與死,是人必須面對的一種現(xiàn)實存在的生命困境,是無法逃避的[4]。生命的美好與死亡的可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無法選擇,死亦不可避免。生命每成長一天,就是對死亡的臨近一步。所以人生在世,頭頂總有一片死亡的陰影。
莊子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也,皆物之情也”[2]241。就是說,生命的死亡與出生是由命決定的,就像白天與黑夜往復(fù)變化的常規(guī)是天決定的一樣。在莊子那里,“命”是一種非人力所能干預(yù)的客觀必然性,“只是不知所以然而然的抽象必然性”[5]。它起作用的范圍很廣泛,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貧富窮達之際遇,個體生命中的生死存亡之大限,都是由它決定的,人們的智慧無法洞察。故而,對于死亡,人們無法認識它、把握它,也無力改變它,所以在人的頭頂上一直懸掛著死亡的陰影。
《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2]746。人生天地之間,像駿馬過隙,飛速而去。作為個體生命的人,只是“號物之?dāng)?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2]564,因此,死亡是必然的。萬物生命盎然,但總有枯萎衰退直至死亡。
痛苦的生命是可以養(yǎng)護的,人少些欲望、少些痛苦,就少些人世間的煩惱、操勞,無欲無為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生命的養(yǎng)護就在其中了。
1.貴生順生,游刃有余
老子曾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163。把人居這“四大”之中,表明了老子對人的存在寄予高度肯定,高揚人類生命存在的價值。在《老子》書中,關(guān)于“身”字共出現(xiàn)23處,且老子皆持肯定態(tài)度,主張要觀之、修之、保之、貴之、愛之?!懊c身孰親?身與貨孰多?”[1]239老子以外在的名譽與財富和人的生命相比,教人不要貪圖虛榮、名利和財富,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與尊嚴,不可自賤其身。否則,追求的名利越多,人付出的代價越大;積斂的財富越多,人失去的也會更多。即所謂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1]239。
莊子繼承老子思想,同樣“以確認個體存在價值為前提,將生命價值提到了重要地位”[6]。認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名聲、利祿、珠寶,乃至天下?!胺蛱煜轮林匾?,而不以害其身,又況他物乎!”[2]907生命應(yīng)以自身為目的,任何外物都不值得生命為之付出犧牲,哪怕是天下之大位,也不及身之貴重。所以真正尊重生命的人不會因富貴而“以養(yǎng)傷身”,不會因貧賤而“以利累形”,即所謂的“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2]967。
莊子不僅主張貴生,而且要“順生”。如何理解“順生”呢?我們依循的就是著名的“庖丁解牛”。庖丁宰牛的肢體動作有如表演一出舞蹈,宰牛所發(fā)出的聲音無異于演奏一曲樂章。將解牛這門技術(shù)提升為藝術(shù),梁惠王悟出了養(yǎng)生之道。這是莊子的高超之處。名為解牛,實為養(yǎng)生之論。之所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因為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2]117,掌握了“以無厚入有間”的技巧,用無厚之刃,入有間之牛,以刀入牛筋骨間隙,順應(yīng)了牛筋骨的自然。
而養(yǎng)生之妙就在于“緣督以為經(jīng)”?!熬墸樢病盵2]117。乃順循、順應(yīng)之義;“督,中也?!奔粗锌铡⑻摽罩??!熬壎健本褪且罁?jù)虛空的地方?!敖?jīng),常也”[2]117,平常之法則。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yīng)自然的變化與發(fā)展。依照生命的自然理路而行就能自如地對待各種繁難復(fù)雜的關(guān)系,從而獲得生命的自由,反之則會勞心傷神,疲于應(yīng)付。莊子認為,養(yǎng)生之道重在因順自然之性,不為外物所滯,在現(xiàn)實紛繁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中,只有掌握了“無厚”的刀刃,才可順生社會,游刃有余。只有“緣督以為經(jīng)”,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2]115。讓生命安頓于每一個當(dāng)下,活在當(dāng)下,應(yīng)該放下過去的煩惱,舍棄未來的憂思,順其自然。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136?!八亍?,沒有染色的絲,“樸”,沒有雕琢的木,即事物的本來狀態(tài)或原初之性。對人而言,老子就是要讓人保持質(zhì)樸純真,清心寡欲。欲望能遮蔽人心靈、損害人自然本性。而人的欲望總是無止境的,即所謂欲壑難填。當(dāng)人們不斷膨脹自己的欲望,無休止地追逐聲色名利,不僅危害社會,也損害了自己質(zhì)樸的自然之性。
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 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1]257。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世上之人,能長命者約十分之三;短命夭折者約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的人屬于本應(yīng)該長命但卻自戕傷生,為什么呢?因為奉養(yǎng)太過。即“生生之厚者,逞欲于聲色等,是自傷其生而動之死地矣”[1]257。奉養(yǎng)過度,是不善于養(yǎng)護生命的表現(xiàn)。只有極少數(shù),也就是所剩的十分之一者,善于養(yǎng)護自己的生命,能做到少私寡欲,過著清靜質(zhì)樸、純?nèi)巫匀坏纳睢R粋€人越是投入繽紛炫彩的外在世界,則越是流連忘返,從而自我疏離,心靈日益空虛。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盵2]24正如莊子所說,鳥住在密林之中,它所筑的巢,不過占用一根樹枝罷了;鼴鼠在河中飲水,不過求得飽腹而已。密林幽深,河流寬廣,但多者于我何益?我只求“一枝”、“滿腹”而已??v情于外在的聲色之娛,只會使人自戕,根本達不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所以摒除外部物欲的誘惑,務(wù)于內(nèi)而不逐于外?!敖袷浪字樱辔I項壣匝澄?,豈不悲哉!”[2]971
其次《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盵1]239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老子的“少私寡欲”并不是要滅絕人的私欲,而是主張淡泊虛靜為上,把私欲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凡事都要適可而止,這便是“知足”?!爸阏吒弧盵1]198。知道滿足節(jié)制的人,性靈圓融富足,一個能“自知”、“自勝”、“自足”的人,就能醒視自己,堅定自己,克勝自己?!熬棠箪队?;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盵1]244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錯誤就是貪得無厭,懂得滿足的這種滿足,將是永遠的滿足。知足并非沒有追求,而是在人己所力之下而行之,非強力而求之。知足是要淡于物欲,疏于得失,不因名利得失勞心傷神,從而達到心靈自由。
3.上善若水,柔弱不爭
水,浮天載地,生命之源。汩汩涌出,自然而然循道而流。水,柔弱不爭,卻能消磨堅石。老子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是道”[1]89。水,柔弱清靜,默默奉獻,日夜不息地滋養(yǎng)著萬物,又不與萬物爭功邀名;且甘居險惡、卑下之地,居卑忍辱,盡其所能去幫助別人,但不與人爭功奪利。故老子曰:“上善若水”[1]89,成為“道”可以言說的形象喻體。
老子坦言:“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1]318。就是希望人像水一樣,不與人爭功好名,保持謙卑、靜默的姿態(tài),并以此作為生命要遵守的金科玉律。正是由于其不爭,才是不可戰(zhàn)勝的,才會有所成就?!胺蛭ú粻?,故天下莫能與之爭。”[1]154“知其雄, 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盵1]178“雄”譬喻剛動、躁進;“雌”譬喻柔靜、謙下。深知雄強,卻安于雌柔;深知明亮,卻安于暗昧,以此作為天下人所遵循的守則?!笆卮啤焙朱o、處后、守弱之意,同時也含有內(nèi)收、凝斂、含藏之意。人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謙虛謹慎、和光同塵,人的德行才會圓滿充足,回歸本初樸素之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212。水為天下之至柔,卻能滴穿堅硬之磐石,憑借的就是那股柔韌之力。柔弱不是軟弱無力,而是柔和、柔韌之意,蘊涵了堅忍不拔的生命力量?!叭帷斌w現(xiàn)在人性上就是一種韌性的抗?fàn)幰约爸t虛容物、包容萬象、能屈能伸、胸襟博大的人格魅力?!肮蕡詮娬咚乐?,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減,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1]342。在自然界,狂風(fēng)吹刮,高大的樹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軟,反而迎風(fēng)招展。人生亦是如此,個性太強者往往會因鋒芒畢露、棱角過明而易遭挫折,恰恰是那些外柔內(nèi)剛、富有韌性者更具忍耐力,生命更強盛長久。
4.隨風(fēng)逍遙,盡享快樂
“柔弱不爭”,老子言及頗多,而逍遙無待則是莊子最顯著特色?!扒f子思想發(fā)源于對人的精神自由(逍遙)的追求”[7]。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構(gòu)成了人類活動的最強大、最持久的動力。莊子生命哲學(xué)的根本宗旨就是實現(xiàn)對構(gòu)成生命痛苦的超越,達到個體生命心靈的自由。
莊子開篇《逍遙游》開宗明義,所謂“逍遙”,郭象注:“夫大小雖殊,而放于自得之物,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dāng)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2]1物各任其性,物各稱其能,就是逍遙,就是自由,是超越時空局限、無所依待、無拘無束的人格獨立和人性自由,也是“解其桎梏”的一種心靈的自由。正如劉笑敢先生所言:“逍遙游的實質(zhì)即思想在心靈上的無窮寰宇中遨游飛翔”[5]155。
在《逍遙游》篇中,大鵬雖能從北海遨游到南海,但它需憑借六月的海風(fēng);宋榮子對世俗名利無待,精神獨來獨往,自由自在,但需依恃大地;列子更高一層,對世俗無待,但“御風(fēng)而行”,還有待于風(fēng)。這些都是有待,有待不能逍遙,無待才得逍遙。真正的“無待”,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表槕?yīng)自然規(guī)律,拋棄成見和執(zhí)著,不建功,不求名,與時俯仰,與物委蛇,方可得逍遙?!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2]17,做人不為名譽、金錢和地位所累,則人間自有逍遙在。莊子是一個追求自由、樂得逍遙的名士,即使楚威王對他很賞識,要拜他為相,但他仍不為所動,寧愿做一條自由自在的小魚,也不愿沾染世俗的名利。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面前的誘惑很多,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求,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甚至毀滅自己。所以莊子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2]155。明知世事艱難,無可奈何,卻又能做到安于處境,順應(yīng)自然,實在是道德修養(yǎng)的至高境界。聰慧的人不會強于自己難以完成之事,而是舍得放下,尋覓新徑。古語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我們也要學(xué)會放下,給自己增加點心理彈性,就會在生活中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快樂。莊周夢蝶中的蝴蝶,承受雨露陽光,在天空自由飛翔,無拘無束。也喻指莊子渴望心靈自由、無拘無束、汪洋恣肆,快意人生。人活著,就要享受濠梁魚兒的快樂,就要享受“至樂無樂”的生活,順其自然,心意自得,尋覓快樂悠閑,樂得逍遙。
老莊這種獨特的生命智慧讓我們珍惜、熱愛、養(yǎng)護生命,保持樂觀、逍遙、少私寡欲、知足則止的良好心態(tài),掌握上善若水、柔弱不爭的處世藝術(shù),不僅為當(dāng)下開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貴的文化資源,而且有利于我們更自覺的安頓自己的生命,促進身心和諧及與社會的和諧。
[1] 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2]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3] 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52.
[4] 李振綱.大生命視域下的莊子哲學(xu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2.
[5] 劉笑敢.莊子哲學(xué)及其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8:132.
[6]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202.
[7] 崔大華.莊學(xu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04.
(責(zé)任編輯:沈建新)
On the Taoist Philosophy of Life Wisdom
QIN Xiaohui
In Laozi and zhuangzii's view, human life in the "Tao" as the root, from "Tao" to "gas" the evolution of human life in nature,The reality of human society has to bear the confinement, difficult name alone,external temptations,and many other painful shadow of death,So people should Cherish life,Weakness, less private desires,Freedom Without to conserve life, Therefore Laozi and zhuangzi ultimate concern about human life,it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n today's society.
Laozi; Zhuangzi Tao; Pain; conservation
10.16018/j.cnki.cn32-1499/c.201503005
2015-04-20
秦曉慧(1978-),女,河南焦作人,博士生,講師,研究方向:道家哲學(xué)和政治哲學(xué)。
B223
A
1671-5322(2015)03-0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