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農村社會的分裂與價值體系的重建*

2015-03-26 10:04鄺良鋒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價值觀農村

鄺良鋒

(1. 南開大學, 天津 300071;2. 四川干部函授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弗朗西斯·福山對美國和主要西方國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在工業(yè)文明向信息文明過渡時,“西方社會使人團結在一起的那種社會聯(lián)系和普遍價值觀念正在減弱,”社會分裂正在發(fā)生。[1]P5其實,這種價值分裂的趨勢也沖擊到面臨轉型的中國社會。尤其在農村,隨著“集體化終結,國家從社會生活多個方面撤出之后,農村出現(xiàn)了道德與意識形態(tài)的真空”[2]P260,維系農村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受到嚴重沖擊,農村社會秩序構建受到嚴峻挑戰(zhàn)。因此,重建農村社會道德體系,建立社會資本顯得尤為迫切。這就需要“依賴某種共享的價值觀念,才能起到恰當的作用”,而且這種價值觀越具有權威性,形成的社會信任程度就越高。[1]P115本文擬從社會主義法治觀創(chuàng)建角度分析農村社會分裂的整合。

一、農村社會分裂的發(fā)生

社會分裂是社會聯(lián)系和普遍價值觀念的弱化,而這種弱化是制度中各種行動方向和行動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3]P35可見,社會分裂是由各種綜合因素所引起的。具體到農村社會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引發(fā)社會分裂。

(一)公共控制弱化與共享價值的喪失

從社會控制性形式看,社會組織利用社會規(guī)范對其成員的社會行為實施約束。因此,在一個強大的組織內,個體行動會受組織價值約束,其個體價值觀也會為制度所塑造。[3]P26當然,個體具有能動性,會有自己的獨立價值判斷,但這些價值判斷也是有限的,只能在組織價值范圍內選擇[3]P52-63。可見,在一個社會中,只要存在強大組織,就會有一個共享價值來規(guī)范個體行為,就不會出現(xiàn)價值分裂的現(xiàn)象,反之亦然。

我國農村社會的發(fā)展經歷了國家與社會的疏離和親密的反復。建國初期,國家政權以史無前例的方式實現(xiàn)了對農村社會基層的全面控制,建立了國家與社會完全合一的強大的社會控制。這時候,傳統(tǒng)農村組織如宗族組織等成為被改造和消滅的對象,結構規(guī)模和社會功能大大收縮。當然,舊的宗法組織傳統(tǒng)會繼續(xù)存續(xù),但也只能在國家法律和政治權威的控制之下。隨后的結果是國家或集體確立了對親緣單位的正式權威,代表國家或集體的共享價值規(guī)范成為農村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共同價值觀。也如閻云翔所說,農民形成了一種組織依賴性,農民的社會交往完全是在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內發(fā)展,其中特別強調的是個人對國家控制下的集體的服從。[2]P259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后,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以及人民公社解體,國家與社會逐步分離,高度集權的農村社會控制模式逐漸放松。最重要的是,伴隨著村民自治在全國的實行,國家權力退出基層,農民開始進行自我管理。然而,受各種因素制約,村民自治制度的進入并未能達到重構鄉(xiāng)村秩序的目的,“選舉走過場”、“形式化”,以及“村委會職能異化”等現(xiàn)象時常出現(xiàn)。[4]因此,與村民自治相關的秩序價值并沒有真正成為農村共享的價值規(guī)范。另一方面,雖然家族勢力開始復興,但是曾經的族權和族規(guī)已經不具備強大的約束力了。這主要由于承襲宗族傳統(tǒng)的年老一代人逐漸去世,幸存下來的年老一代人受經濟地位影響也已經在家中完全沒有勢力,無法繼續(xù)強制后代繼承傳統(tǒng)宗族規(guī)范。Cohen 調查發(fā)現(xiàn),公開的祭祖活動雖然在80 年代恢復,但那也是僅僅限于家庭小范圍,宗族大規(guī)模祭祖活動并沒有恢復。閻云翔1999 年在下岬村調查也發(fā)現(xiàn),春節(jié)期間舉行祭祖儀式的只有兩家,作為習俗的祭祖?zhèn)鹘y(tǒng)已經面臨消失命運。[2]P206總之,作為理性的自然人,村民對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遵守更多的是基于考慮利益計算,而不是從內心對這些傳統(tǒng)規(guī)范的信仰和遵從。[6]P109可見,國家的撤離以及傳統(tǒng)價值觀的消弱使得農村道德世界出現(xiàn)了價值真空,這種情況為各種子價值觀念的凸現(xiàn),從而形成價值觀念多元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信息化與價值多元化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農村社會對于外部信息的接納經歷了三個階段,農民價值的變化也相應地一次比一次深刻。第一個階段是早期進城務工者受城市價值觀影響所產生的自我定向取向。在城市文化色彩的影響下,他們更加注重個人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但他們在追求自由、自我的過程中,并沒有達到放縱、自私的境地。如陳英敏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一方面具有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個人主義的興起。他們不再只是關注集體,而且開始參與到日益激烈的城市社會競爭中。早期進城務工階段僅僅限于當時部分年輕群體,數量有限,他們對農村社會的影響也很有限。第二個階段是電視、電話、手機等傳統(tǒng)媒體的普及所引起整個農村社會的自我消費中心主義。閻云翔指出,“想象世界的豐富提高了他們對生活的期待,但同時也使他們產生無助、無力和失望的失落感”。[2]P260由于電視、電話、手機等傳統(tǒng)媒體已成為每個農民家庭必備消費品,因此,這個階段對農村價值觀影響是主要的。第三個階段是新媒體發(fā)展在農村青年中引發(fā)的模糊價值觀。隨著網絡在農村的逐漸普及,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逐漸為農村部分知識年輕人所親睞。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的便捷性和易獲取性為渴望進步、渴望發(fā)展的農村青年群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為他們多種途徑實現(xiàn)個人價值提供了平臺;但農村青年群體在生活區(qū)域、受教育程度以及認知領域等方面的局限也直接影響到他們對信息的準確判斷,因此,他們的價值觀又變得盲從和膚淺,缺乏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容易受到外部信息所左右[6]。由于新媒體屬于前沿性和使用技術相對傳統(tǒng)媒體的高端性,農村中上年紀的一般缺少使用的興趣,因此,新媒體所帶來價值觀的變化也主要限于農村中知識青年群體。

目前,農村社區(qū)不同年齡階段的農民都有自己獲取外部信息的獨特渠道,因而也就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如上年紀村民所代表的傳統(tǒng)價值觀、受傳統(tǒng)媒體影響村民所體現(xiàn)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以及知識青年農民的模糊價值觀在當前農村社會均有不同程度表現(xiàn)。

(三)個人主義膨脹與價值沖突

美國民意調查者丹尼爾.揚克洛維奇發(fā)現(xiàn),20世紀50 年代,隨著美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美國出現(xiàn)了從重視社區(qū)價值向個人價值轉變的趨勢。這是由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家庭和社區(qū)內將人們維系在一起的那種互相依存的聯(lián)系將會減弱,因為此時人們不依賴他人就能過活的能力也比以前強了?!钡つ釥?揚克洛維奇的調查結果表明,像美國、加拿大和斯堪的納維亞等富裕程度高的國家,比起那些比較貧窮的國家,如葡萄牙、愛爾蘭和西班牙等,其分裂程度更為嚴重。[1]P286-87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農村的社會單位和消費單位是家庭而不是個人,而生產的決策、任務的分配和報酬都是集體決定的,家庭收入與生產隊的整體收入緊密相聯(lián),個體生活完全依賴家庭和農村集體。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個體拋棄家庭不但會因為造成家庭勞動力的減少而影響家庭收入,也會由于失去勞動機會而失去生存能力。因此,在經濟水平低下,農民完全依賴家庭和集體的情況下,農民個體價值失去獨立性,即便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也只能小心翼翼地維護,為了短暫的滿足也不會拿自己的生存去冒險。非集體化之后,農民被卷入了商品經濟和市場中,農民個體的生產活動不再受集體和家庭的控制,個體的獨立性大大增強。這種獨立性主要源于兩個層面:一是基本生活資料的獨立性。農村土地改革分配的基礎是個人而不是家庭,土地是直接分配到個人頭上。二是經濟主要收入的獨立性。由于中國農業(yè)的落后,農業(yè)的產出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改善生活的大部分收入還靠副業(yè),特別是外出務工的收入。[2]P178-179閻云翔指出,青年農民由于經濟獨立性的增強,表現(xiàn)出越來越強的個人權利意識,如在婚姻、家庭財產權和生育選擇等表現(xiàn)出很強的個人意識,而不愿受到來自家長的干涉。[2]P243另外,閻云翔對核心家庭和普通家庭的研究對比又從另一方面證實了經濟發(fā)展之后,農民個人主義的增強。他研究指出,家庭富裕程度越高,核心家庭所占百分比也就越大,普通家庭所占的百分比則越小。[2]P104-105個人主義增強而且越來越自我中心在中國城市和許多農村越來越普遍。這也為數次大規(guī)模全國性調查所證實[2]P11,如國外學者Parish 和Whyte1978 年對廣東農村生活研究也發(fā)現(xiàn),婚姻選擇中,長輩做主的數量下降非常明顯,從50 年代的83%下降到70 年底中期的38%,而后輩自己做主的數量則相應從17%上升到62%。[2]P71

對于個人主義趨勢如果不規(guī)范調整就容易導致社會責任和社會公德意識的缺乏,引發(fā)價值沖突。這是由于個體行為的差異性、分散性以及社會資源的有限性,當每個個體都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時,勢必產生利益沖突;這時如果缺少共同價值規(guī)范的調節(jié),最終導致的是社會秩序的紊亂。閻云翔發(fā)現(xiàn)的農村養(yǎng)老問題以及公眾輿論對此問題的沉默就證實了農村個人主義興起后,社會責任和公德意識的下降。[2]P204因此,李懷印指出,缺少“在制度安排的基礎上互相合作”的前提下,在面對競爭和利益沖突時,農民“互相對抗”、“互相攻擊”[5]P17,以至于村干部也變成了“唯利是圖的經紀人”[2]P34這種現(xiàn)象在美國早期的農村社會也是如此。羅素·哈丁認為,當時美國農村“所能找到的是冷漠、慵懶以及猜疑?!盵7]P328

總之,隨著農村權威價值觀的喪失和價值觀多元化,各種價值觀越來越突出強調自主性,突出個人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性。這種情況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物質欲望的增強會更加突出。一方面,農民強調自己的個人利益,為了維護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村落集體利益;另一方面,受現(xiàn)實條件制約,農民又無法脫離農村集體生活,從而降低了對集體的社會信任度。這實質上就是朗西斯·福山所說的團體小型化。當大型組織權威性崩潰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了一些小的團體和組織當中,如“某個增氧健身班、一個新的年齡群、一個互助小組”等。“人們不再從昔日曾經塑造了社會之文化的國教中尋求具有權威性的價值觀,而是以個人的喜好為基礎,以將自己融入一個志趣相投的小團體的方式選擇他們的價值觀?!盵1]P113這樣利益沖突就變成了不同小團體之間的沖突。非洲和前南斯拉夫地區(qū)的種族問題、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裔民族問題、泰國的紅衫軍和黃衫軍問題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藍營和綠營問題等等,都是這種團體小型化引起的社會分裂。在中國農村,團體小型化就是費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費孝通認為,中國人是以“己”為中心,就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現(xiàn)的波紋一樣,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7]因此,韋伯認為,在中國農村,“家庭是牢固而又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但卻很難信任陌生人,公共生活的誠實與合作水平也十分低下?!盵1]P20

二、農村社會分裂的表現(xiàn)形式

以上從發(fā)生學的角度剖析了分裂產生的內因和外因,下面將闡述社會轉型期農村價值分裂的幾種主要表現(xiàn)形式。

(一)從人的自我聯(lián)系來看,無約束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使個體內在分化為異化的外在世界和無約束的內在世界,以至于將社會義務和個人偏好割裂開來

規(guī)范制度理論認為,個人并不是原子化的個體,而是被嵌入到與其他個體及集體所構成的復雜關系中的個體。[3]P26也就是說,個體在一個社會中要承擔一個適當的角色,這個角色規(guī)定個體既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又要承擔一定的組織義務,是社會義務和個人偏好的統(tǒng)一。“現(xiàn)代社會的交往是由利益驅動下的現(xiàn)代商品經濟所產生出來的。只有當功利價值觀念與倫理價值觀念處在一種內在的張力平衡和制衡狀態(tài)時,社會才能在有序中穩(wěn)步發(fā)展?!盵9]這里強調的功利價值與倫理價值的統(tǒng)一實質上就是個人利益與社會義務的統(tǒng)一。李懷印在對清末和民國時期華北農村社會的研究總結到:傳統(tǒng)農村社會里農民的行為是自身利益與社群道義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當時的農民既有個人利益的理性計算,也有對村社的道德義務的遵從。至于原因,李懷印認為,由于傳統(tǒng)的農村社會存在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權威性約束,鄉(xiāng)民不會公然挑戰(zhàn)村規(guī);相反,他們會把村規(guī)當做社群生活的共享價值觀。[5]P17-18因此,一般說來,在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傳統(tǒng)農村社會里個人與自我的聯(lián)系是統(tǒng)一的。

然而,當“維持系統(tǒng)平衡的社會原有的主體價值觀念受到削弱”時,就會出現(xiàn)價值失范[8]。也就是所謂的帕克共生關系(Symbiosis),即“人把人當食料”,沒有道德和社會責任,只有利益的關系。[8]P156這可以在與農民個人生活相關的三個方面得到佐證:其一是個人道德判斷的非道德化。從前面可知,人天生具有遵守共同道德的本性。西方學者在對美國、英國和法國三個國家的兒童實驗跟蹤調查也表明,孩童的政治觀念是無差別的和道德的。[10]P424可見,人就其本性而言是道德的,也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天生就是政治動物”。然而,“公共生活衰落,社會秩序惡化,鄉(xiāng)村社區(qū)也在解體”等現(xiàn)象卻說明農民正在失去自我的道德價值判斷,變成異己的力量。其二是政治生活的非政治化。套用維巴和諾曼.奈的話,這種非政治化指的是,有效參與的不足和潛在參與人數的增長。[7]P435這在我國當今農村表現(xiàn)為政治參與的冷漠和群眾普力奪現(xiàn)象?!吨袊鐣l(fā)展年度報告(2012)》的數據顯示,公眾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度是最低的,社會參與程度也是最低的。[11]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這種政治參與的無效感所引起的。另一方面,研究報告則指出,民眾對政治的潛在熱情度卻是很高的,如《中國社會發(fā)展年度報告(2012)》指明的“強烈地感到要改變現(xiàn)狀,用改革來促進國家的發(fā)展;”“也強烈地感到不改革不行”等等。劉偉根據村民對不同類型群體性活動的參加意愿的加權比較中也發(fā)現(xiàn),農民參與“經濟合作組織和上訪維權組織”的熱情度卻是同類群體活動中最高的。[12]可見,農民從實際心理上是很關心政治的,特別是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政治活動。這種參與的政治冷漠和實際的普力奪現(xiàn)象顯示出,農村政治有朝著一種病態(tài)政治方向發(fā)展的危險。其三是避世主義政治心理。對此現(xiàn)象,沃爾夫指出,由于政治上的“脫離實際、空泛、抽象”教條讓群眾感到無關疼癢,又加之他們長期處于無權狀態(tài),造成群眾變得保守,只喜歡一些“簡單、具體或是實實在在”的東西,甚至是一些過時和落后的東西。[10]P428陳桂蘭的研究揭示出,“參與無用”是當前農民政治冷漠的真實心理寫照。[13]

(二)從人的社會聯(lián)系來看,由于多元化價值動搖了建構集體身份的可能,使得農村集體組織背離了最初設置的目標,成為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阻礙力量

“所有形式的制度主義都認為,制度對個體行為產生的規(guī)范性要比那些制度不存在的情況大得多”。[3]P156也就是說,突出共享制度價值的作用是所有制度理論的共同觀點。因此,規(guī)范制度理論也認為,價值觀的多樣化直接影響到制度化的成功與失敗。[3]P42可見,作為一個集體組織如果沒有一個共享制度對其規(guī)范,文化多樣性產生的離心力將使得“社會制度不是由人們的積極參與和熱情贊同而得到支持,而是面臨人們的冷眼相待”,最終會由于個體的理性導致集體的非理性,使集體目標落空。從目前農村基層自治組織運行效果來看,其在兩個方面具有異化傾向。其一是選舉異化。對于選舉,羅素.哈丁指出,由于民主的本質是互利,因而選舉的參與者需要具有妥協(xié)的精神。如果參與者“政治分歧切割地極為深入,那么民主似乎不再產生互利”,反而將制造出主要的受益者和失利者。他也特別指出“布隆迪首次民主選舉恰恰是作為一場族群人口數量的對比而被示眾受辱?!盵7]P303可見,如果選舉僅僅表現(xiàn)為一場人口數量對比,就表明選舉已經異化。當前,我國農村選舉過程受宗族和家族利益的影響很大,以至于很多農村社區(qū)的選舉演變成不同宗族或家族之間勢力大小的對決。如秦勃發(fā)現(xiàn)湖南桂陽龍渡村村委會換屆選舉變成李姓和張姓兩大宗族的對決;[14]朱康對等人在浙江錢庫鎮(zhèn)村級民主選舉的調查發(fā)現(xiàn),即使都屬于同一宗族的陳家堡由于存在不同血緣關系的利益集團,選舉結果也變成了該村兩個最大房族之間的對決。[15]這樣的選舉其實是違背了民主本質的選舉。正如羅素·哈丁所指,當民主結果僅僅反映一個簡單的種群數量對比時,社會將變得過于分裂性而無法繼續(xù)維持秩序。[7]P303其二是公共職能的異化。根據《村組織法》第二條規(guī)定,村委會需要履行“提供公益服務”和“維持治安”兩大職責??墒?,很多農村社區(qū)真正履行這兩項職能的不是村委會而是自然村的民間組織。胡平江在對廣東佛岡縣調查發(fā)現(xiàn),自然村落里的“士紳賢人”實質上成為鄉(xiāng)村自治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支柱,而不是行政村;[16]江西昌都縣也因為行政村管理區(qū)域過于寬泛,對自然村出現(xiàn)管理的“斷層”,不得已以在各個自然村建立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方式來落實自治職能。[17]P298這種情形其實在廣東省、廣西省、湖北省等地是常見現(xiàn)象。這些地方由于歷史上形成的宗族關系、土地問題等,行政村的自治功能始終無法正常發(fā)揮,反而是通過自然村為基礎來展開的。[16]最終,行政村職能的落空也將動搖建構集體身份的可能,從而造成盧卡奇所說的人的“社會聯(lián)系”的異化。其三是異化政治的向心性。這主要是說政治手段的非政治化使鄉(xiāng)村精英的政治行為失去了與村民的日常生活的關聯(lián)性,他們關心的問題與他們的切身利益關系密切,而與村民則極少關聯(lián)。目前,由于農村政治存在的腐敗,無論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如村社集體利益的分配,還是公共服務的提供,如確定享受低保的對象等都使得國家資源和鄉(xiāng)村利益有被部分占據農村優(yōu)勢地位的鄉(xiāng)村精英所攫取的趨向。如楊華指出,“農村的政治精英正在加劇蛻變?yōu)槊撾x農村社會、攫取國家和農村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團”。[18]

(三)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指“人與自然的一種有序的價值關系結構”,而不和諧的、分裂的人與自然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結構不能按照自身固有的秩序運行而顯現(xiàn)為無序或矛盾”的狀態(tài)

對于這種不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盧卡奇總結為“人既沒有給自己的身體運動也沒有給自然提供足夠的空間,以便使外在自然在自然環(huán)境中順利地進行再生產?!边@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其一是人自身活動缺少足夠活動空間。這里的足夠空間應該建立在與自然界的承載能力相匹配基礎上,否則人就應該另外尋找空間以滿足其“足夠性”。因為從種群生態(tài)學意義上說,“一個生態(tài)位就是一種資源的特定組合,它使某種組織能夠得以生存?!币簿褪钦f,一定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只能允許特定類型和特定數量的組織生存。[3]P110可見,如果一個農村社區(qū)的自然或人文環(huán)境——如耕地不足或宗族文化沖突等——不足以使一個農村社區(qū)有效生存或共存時,這個農村社區(qū)就是分裂的。根據衛(wèi)生部門和水利部門的調查,我國農村飲用水符合農村飲水衛(wèi)生準則的比例為66%,還有34%的人口飲用水達不到準則的要求;還有數據顯示,每年可能有100 多萬農民失去耕地。[19]除了缺少足夠的物質空間以外,很多農村社區(qū)還處于人文環(huán)境的不匹配狀態(tài)。前面提到的家族文化所引起的選舉異化和自治功能失效就表明某些農村社區(qū)組織缺少足夠的人文“生態(tài)資源”。其二是自然界缺少足夠的活動空間。這主要表現(xiàn)為村民對農村自然環(huán)境的嚴重破壞?!?006年中國環(huán)境狀況公告》顯示,中國農村環(huán)境形勢嚴峻,已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約因素。[19]如人為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地板結和土壤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等都嚴重擠壓了自然界正常的活動空間。當然,這兩種分裂是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人的活動空間擴大會造成對自然活動空間的侵襲,自然活動空間的減少又反過來影響到人的生活空間??傊?,人與自然的分裂使得人既離不開自然,但又想法設法逃離異化的自然,處于與自然矛盾關系之中。

三、農村社會分裂的整合與價值觀的重建

上面分析顯示,權威價值規(guī)范缺失后,各種多元價值觀受到各種利益的誘惑,“導致了現(xiàn)代個人的自我分化,并摧毀了個人與所有其他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造成社會分裂。因此,要整合農村價值分裂,就需要通過重建權威價值,整合多元價值,并通過規(guī)范個體價值調整個體與集體和自然的關系,達到維持農村社會秩序目的。

(一)確立權威價值規(guī)范,凝聚個體行為

“價值觀的一致性使得一個社會凝聚在一起”[20]P247-249,也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群體成員共有的一套價值觀才能維持社會秩序。[1]P18因此,重建權威價值,凝聚人心是首要目標。哪么什么樣的價值規(guī)范對于調節(jié)社會矛盾、整合社會秩序是恰當的呢?朗西斯·福山指出:“產生社會資本的價值規(guī)范必須在實質上包括講真話、盡義務以及互利互惠這樣的美德”[1]P19,而且越具有權威性,形成的社會信任程度就越高。[1]P115傳統(tǒng)的以家庭親緣關系、宗教、宗派和種族關系等形成的價值規(guī)范只能在一個家族或一個種族之內建立信任半徑,而無法在全部社會形成同質的社會關系,最終也就意味著社會沖突。因為“這種忠于特定對象主義提倡排外和個人關系,而不是普遍和公共關系”;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犧牲局外人利益,并保護有利于自己人的義務網絡。[21P133而“相比之下,一種普遍的公正實施的法治,給不相關的陌生人提供了互相合作和解決爭端的基礎,以此便可大規(guī)模地擴大信任半徑?!盵1]P305這是因為構成社會的種種利益間的調和既需要參與,也需要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才會有互相尊重,才會有講真話;也只有通過法律明確責任邊界,才能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才會有合作的基礎;也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合作,才能解決囚徒困境帶來的零和博弈,最大限度的避免集體行動中的搭便車問題。從實踐來看,法治作為一個世界普遍公認的價值觀,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在過去的200 多年里已被表明是行之有效的整合社會秩序的價值觀。那些缺少法治的族群社會,如基于塞爾維亞種族特性或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派是永遠不會成為有活力的現(xiàn)代大國。[1]P347

(二)發(fā)揮政府公共政策作用,規(guī)范個體行為

弗朗西斯·福山認為,形成一套合理的規(guī)范并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需要通過政府公共政策發(fā)揮作用。[1]P341這其中,國家通過公共政策有效執(zhí)行可以使正確行為得到鼓勵、錯誤行為受到譴責,從而促進社會資本的形成。因此,在農村建設法治目標,還需要政府力量推動。由于基層警力的缺乏,目前鄉(xiāng)村社會警察力量的配備僅僅限于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各個自然村落治安的維持僅靠鄉(xiāng)村民間力量來協(xié)調,而民間力量由于缺少強制性和權威性,無法真正起到維持鄉(xiāng)村社會治安的目標。因此,將警察力量的配備下沉到行政村,甚至有條件的農村社會可以將警察力量的配備下沉到各個自然村,對于解決農村社會紊亂現(xiàn)象,增強社會資本將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美國90 年代用警察維持社區(qū)治安的舉措,在城市社區(qū)創(chuàng)立了更強烈的社會秩序感;鼓勵了品行良好的社區(qū)居民重新回到社區(qū)定居;[1]P341而西西里黑手黨之所以在19 世紀后期出現(xiàn),就是因為意大利南部缺少有效地財產安全保障。這是因為“在解決一系列嚴重的道德問題或不易自動糾正的問題時,國家的干預常常是必要的?!盵1]P276

(三)發(fā)揮鄉(xiāng)賢作用,引領個體行為

弗朗西斯·福山認為,重建社會秩序不能只依靠國家權威力量的作用,還需要依靠人類自發(fā)的力量協(xié)調社會關系,因為“作為規(guī)則的一種源泉,自我組織和等級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他還論證認為,人類具有天然合作的屬性,人類的道德和價值觀可以在不斷變化了的經濟和技術環(huán)境下繼續(xù)演化,重新確立互惠和誠實的習慣。[1]P307-308相反,如果國家參與每一件事情的組織,人們就會對它產生依賴性而喪失相互之間的自然合作能力,給社會資本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國家應該發(fā)揮社會能動性,培養(yǎng)公民的自然合作能力。[23]其實就是要發(fā)揮基層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由他們自己解決部分社會資本問題。這既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也可提高基層群眾的自我合作能力。目前農村要發(fā)揮基層群眾的自我合作能力,可以通過發(fā)揮精英人物帶動作用來實現(xiàn),因為“政治通過領導和領導人的魅力創(chuàng)造社會秩序。”[1]P297Terry L Kar 調查發(fā)現(xiàn),通過精英領導的協(xié)商來產生的民主是最穩(wěn)定的。

在當今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地方精英對當地社會的支配仍然存在。尤其當國家正式的權力結構收縮至鄉(xiāng)(鎮(zhèn))一級以后,地方精英對村落社會的支配性影響更加明顯,特別是在交通不便、市場經濟發(fā)育不足和文化普遍不高的農村社區(qū)更是如此。[24]《2015年一號文件》提出要“創(chuàng)新鄉(xiāng)賢文化”,發(fā)揮鄉(xiāng)村精英的作用。當然,這種模式的具體落實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鄉(xiāng)村精英。上級政府部門在指導過程中要善于甄別鄉(xiāng)村精英,對于那些村霸式的劣質精英要堅決打擊,要樹立好的典型,并對他們加強培訓,提高素養(yǎng),使得這些鄉(xiāng)村精英真正起到榜樣力量,這樣才會有社會凝聚力。另一方面要真正發(fā)揮群眾對鄉(xiāng)村精英的制約作用。緩釋精英支配性影響與普通村民無力感之間緊張關系的有效途徑就是切實地突出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在村民自治制度體系中的地位。一個組織完善、有實際運作權限、吸納了村莊內部各方面有影響人物的村民代表會議無疑能有效地防止精英對權力的濫用。[24]美國《紐約鄉(xiāng)村法》為了防止鄉(xiāng)村精英的濫權,就設置了理事會、村民公決大會及嚴格的法律懲戒措施,以真正確保村民利益的實現(xiàn)。[25]這或許值得我們加以借鑒。

[1]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M].劉榜離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3][美]蓋伊.彼得斯.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M].上 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4]袁三標.當前中國農村政治冷漠現(xiàn)象探析[J].蘭州學刊,2003,(6).

[5][美]李懷印.華北村治[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姚冰.新媒體環(huán)境對農村青年群體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河北大學學報,2014,(1).

[7][美]羅素.哈丁.自由主義、憲政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8]費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1999.

[9]林伯海.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多元化及其整合[J].自貢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1).

[10][美]艾倫.沃爾夫.合法性的限度[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

[11]公眾對政府信任度隨政府層級依次遞減[DB/OL].人民網.2013-12-27.

[12]劉偉.群體性活動視角下的村民信任結構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9,(4).

[13]陳桂蘭.制約農民參與村務治理積極性的因素與對策研究[J].求實,2013,(2).

[14]秦勃.村民自治、宗族博弈與村莊選舉困局[J],中國農村觀察,2010,(6).

[15]朱康對.宗族文化與村民自治——浙江省蒼南縣錢庫鎮(zhèn)村級民主選舉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00,(4).

[16.]胡平江.治重心下移:緣起、過程與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14,(2).

[17]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基層民主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8]楊華.農村階層分化:線索、狀況與社會整合[J],求實,2013,(8).

[19]張凌娟.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農村問題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0.

[20]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M].紐約:自由出版社,1968.

[21][美]湯森·沃馬克.中國政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2]楊月如.試論福山的“社會資本”概念[J].重慶社會科學,2006,(1).

[23]勞倫斯·邁耶等.比較政治學:變化世界中的國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4]吳毅.制度引入與精英主導:民主選舉規(guī)則在村落場域的演繹——以一個村莊村委會換屆選舉為個案[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9,(3).

[25]黃輝.論美國鄉(xiāng)村自治法律制度——以紐約鄉(xiāng)村法為例[J].當代法學,2009,(1).

猜你喜歡
價值觀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的價值觀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知名企業(yè)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湯姆鞋的價值觀
鸡西市| 柘城县| 洛川县| 延安市| 青铜峡市| 房产| 高要市| 平泉县| 淅川县| 中超| 济宁市| 外汇| 长丰县| 万源市| 和政县| 微博| 昌吉市| 镇宁| 皮山县| 南溪县| 利津县| 开封县| 体育| 双牌县| 双城市| 买车| 广水市| 论坛| 新安县| 高邮市| 扎囊县| 南汇区| 英德市| 疏附县| 弋阳县| 碌曲县| 吉林市| 平和县| 海口市| 营山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