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朱瑢瑢
(合肥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
“利益政治學”的反思與矯治
張晶晶,朱瑢瑢
(合肥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
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永恒話題,它不同于古典政治學的倫理、道德涵義,近現(xiàn)代以來的政治學是一種“利益的政治學”,它借助于機械論式的推導方法,將人的利益、欲望作為人類政治行為的分析起點和根本邏輯。但這種從抽象的人性利益出發(fā),線性地尋求政治真理在方法論上并不可靠,也容易產生政治上的教條主義和極端主義等問題。對此,可以借鑒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性道德”來克服緩解“利益政治學”的種種弊端。
利益;利益政治學;反思;矯治
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永恒話題,中國古代史學家司馬遷曾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1白玉林,曾志華,張新科:《史記解讀》(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85頁。。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個從人的需要到人的勞動再到社會關系的邏輯過程,2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46頁。它是人類社會得以發(fā)展和變革的根本動力,“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頁。。政治與利益有天然的聯(lián)系,正如馬克思所說:“政治改革第一次宣布:人類今后不應該再通過強制即政治的手段,而應該通過利益即社會的手段聯(lián)合起來,它以這個新原則為社會的運動奠定了基礎”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頁。。恩格斯也說,一切政治活動“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xiàn)經濟利益的手段”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頁。,政治源于利益。筆者認為,可以以“利益”為尺度來劃分古典政治學和現(xiàn)代政治學。
(一)倫理道德與古典政治學
古典政治學是與倫理、道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一種倫理政治、道德政治。它從人類的道德價值、終極關懷出發(fā)解釋政治,借此實現(xiàn)人本身的完善。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里就提出哲學王統(tǒng)治的主張,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政治學是為了尋求實現(xiàn)人類最高級的善的學問,他們都“相信城邦這樣一種政治團體不僅是人們生活所必須的組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某種不能替代的倫理意義”6歐陽英:《在社會學與政治哲學之間:當代政治哲學研究的新路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486頁。,個人只有成為城邦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實現(xiàn)他生存的真實意義與作為人的本質。政治學的核心任務,就在于探索什么是正義、如何才能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實現(xiàn)正義。在眾多傳統(tǒng)思想中,中國傳統(tǒng)政治受儒家思想影響最深?!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7[宋]朱熹:《四書五經之大學章句集注》,上海:國學整理社,1936年。。儒家經典里充滿了諸如此類的表述。
(二)利益與現(xiàn)代政治學
西方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開始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口號,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現(xiàn)世生活的幸福,倡導人性解放,并逐漸形成了一種本體論上的個人主義,從正面肯定了人追求和滿足自身需求欲望的正當性,即肯定人追逐利益的正當性?;诖?,近代政治思想家們認為政治生活的目的不在于改造或完善人性而在于適應這種人性。于是利益開始成為西方政治學的原始推動力和根本邏輯,人們基于被承認和解放的個人利益締結“社會契約”形成政治關系、進行政治活動,以謀取、維護或擴大“利益”,在此不妨將之稱為“利益政治學”。
近代以來西方的這種“利益政治學”是通過馬基雅維利、布丹和霍布斯三位思想家奠基的。首次明確地把政治標準與道德標準分離開來的是馬基雅維利,他強調國家行為和與其相關的政治生活具有它自身獨特的邏輯性,這也使政治學轉變?yōu)橐婚T以國家權力為中心的、具有強烈實證色彩的“科學”;布丹通過國家主權論確立了國家獨立自主的資格,從理論上排除了對國家主權進行內部分裂和外部干預的正當性;而霍布斯則通過其社會契約論,使國家權力最終完全立足于公民的基本利益與要求基礎之上。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的西方現(xiàn)代政治學說由此濫觴,并最終由洛克和密爾集大成。
(一)“利益政治學”凸顯了“利益”,體現(xiàn)了時代的要求
“利益政治學”凸顯了“利益”,體現(xiàn)了時代的要求,這是值得肯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種“利益政治學”。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頁。人們結成社會關系的基本動因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把他們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2《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0頁。;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而“每一個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xiàn)為利益”3《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07頁。,“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xiàn)經濟利益的手段”4《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頁。,認為“政治權力及其運行,實際上是人們基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而選擇的一種實現(xiàn)方式和機制,即以政治力量的強制和約束來實現(xiàn)和維護社會共同利益”5夏澤祥:《憲法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1頁。;“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zhèn)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6《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頁。,即國家的存在不過是經濟上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和實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利益,而階級則是基于對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對立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在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集團是其社會生活的特有現(xiàn)象。在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正當利益是國家集體利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民主、法律等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對國家的各種政策實施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個人利益更加凸顯,形成各種利益關系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局面。
(二)“利益政治學”致力于“科學化”的努力,未能體現(xiàn)科學性
從“政治科學”的角度來看,“利益政治學”其實是近現(xiàn)代政治學家們追求的一種普遍而確定的政治知識,試圖使政治學“科學化”的結果?!翱茖W化”的理念來自自然科學的成熟發(fā)展,各個學科都試圖通過“技術”方式向自然科學靠攏,試圖更加“科學化”,以科學理論指導實踐。
政治“科學化”這種傾向源于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古希臘思想家們認為人是具有理性的動物,通過理性人們可以對社會政治生活加以理解和把握,并能夠根據(jù)理性超越和指導政治實踐7理性的思想方法是古希臘文明最突出的精神特質,它表現(xiàn)為一種嚴密的邏輯及在此基礎上的對事物或現(xiàn)象背后某種不變因素的探求,即所謂的“理念”或“相”,這被認為是某一事物能夠保持其自身的存在、并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關鍵,是事物的靈魂。這種嚴格依從形式邏輯的思想方法當然會顯得僵化、脫離實際與不善變通,但也能使思想者直達事物的基本規(guī)定性,為紛繁復雜、變動不居的世界提供一種簡單而清晰的解釋。。近代以來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政治思想家們不滿足于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中去理解政治,他們基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普遍思潮,在人的問題上對人性進行了高度簡化,找到了欲望、利益這種在他們看來是單一的、確定的人性,欲望和利益被看作是解釋人類一切政治行為的“阿基米德原點”,人成為類似于物理學中質點一樣的機械的分析對象,認為只要找到了人們的欲望利益所在,就能由此揭開人類政治行為的奧秘,8這一點在霍布斯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霍布斯十分推崇笛卡爾的幾何學演繹體系,試圖據(jù)此建立一套關于人的社會政治系統(tǒng)科學,其特點是“首先對一些我們普遍認可的基本前提進行界定,并由此出發(fā)進行推導,最終得到某種我們已知的結論”——參見霍布斯《利維坦》。于是政治分析僅僅成為一種技術性的問題,政治學的任務就是尋找這種普遍而確定的政治“真理”,政治學實現(xiàn)了所謂的“科學化”。1唐士其:《論政治學的“科學性”問題——對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的一個研究》,《國際政治研究》2013年第1期,第58頁。
但是,這種高度簡單化、抽象化的自私自利的人性本身并不是精確肯定的,試圖采取某種線性的機械論式的分析方法來推導出某些政治“真理”的做法也并不能令人信服。所謂的理性人、經濟人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本質,人性是復雜的,除了欲望、利益外,人還有情感、道德、意志等,即使大多數(shù)人在通常情況下欲望和利益確實主導著他們的政治行為,但也不能排除少數(shù)人的個人性格、感情、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因素甚至是起關鍵性的影響,從而改變其社會政治生活的軌跡和前途。
而且,“人性”畢竟不同于“物理”,無論自然科學家對他的研究對象進行怎樣的理解和描述,都不會改變研究對象的特性和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2經典物理學如此,但在量子力學中這一道理似乎并不適用。而人則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動物,人對于他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社會的理解、觀念本身就塑造和規(guī)定了政治社會生活的內容,而這種理解、觀念的改變也會導致政治社會生活發(fā)生變化,反之亦然。也就是說,人們的政治思想、政治觀念或曰意識形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面貌。就此而言,“利益政治學”只是眾多政治思想觀念中的一種,只能在其自身所理解的政治思想觀念范圍內映射出一些相應的政治結論,因而無疑是片面的。
(三)“利益政治學”基于抽象的人性假設,難免淪入庸俗化之境
“利益政治學”這種基于科學理性基礎之上,試圖追求某種普遍、確定而永恒的“政治真理”的做法也極容易成為一種政治上的教條主義和極端主義。它從抽象的自私自利的人性出發(fā),把滿足自身欲求、追逐利益的權利與自由看成是人與生俱來、不言自明的真理甚至價值本身,一切政治制度、政治行為因此都必須符合、順應這種真理、價值,并武斷地主張以之為指導來設計和改造現(xiàn)實政治,卻忽視了具體的政治實際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從這種教條的、僵硬的政治觀念出發(fā),極容易導致一種政治上的烏托邦,產生激進的政治行為,導致政治不寬容或政治壓迫,甚至產生嚴重的政治后果和巨大的政治災難。3哈耶克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對近代理性主義的思想傳統(tǒng)予以強烈批判,認為它是“致命的自負”,具體參見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和《通往奴役之路》等著作。
其實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政治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其目的不是知識、思辨而是行動實踐;中國明代的大儒王守仁也認為:“知之深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義處便是知”4王陽明:《傳習錄》(下),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第482頁。,就是說政治并非坐而論道而應當是知行合一。在政治生活中,不能將某些抽象的原則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條來誤導活生生的現(xiàn)實,而應該采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方法,根據(jù)具體情境,在政治的現(xiàn)實實踐過程當中進行政治判斷與選擇權變,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不同于古典政治哲學將人性的完善及美德看作政治生活的目標任務,現(xiàn)代西方的經濟發(fā)展形式、社會形態(tài)、政治模式等從根本上說,是建立在對人的物質欲望的承認接受、解放發(fā)展甚至是刺激的基礎之上的。近現(xiàn)代以來的這種“利益政治學”追求的不是高尚的道德生活,也不以此作為政治活動的基本目標,它追求的是人的動物性欲望的滿足。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們反而被物質上的欲望所控制,忽視精神上的提高,因此走向異化的境地。這種方式其實是對這種“自私自利”抽象人性的適應而非完善,無形中也就貶低了政治生活的標準。
(一)不偏離利益中心
晚清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傳統(tǒng)的政治社會體制逐步瓦解,兩千多年來維系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一治一亂、循環(huán)往復的“超穩(wěn)定系統(tǒng)”從根本上受到嚴重沖擊。5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 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wěn)定結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3頁。廣大仁人志士開始積極介紹和引入西學,天賦人權、自由民主、物競天擇、商業(yè)競爭等近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社會學說逐漸在中國流行開來。改革開放以后,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大潮更是席卷中國,各階層利益的平衡問題甚囂塵上。
政治關乎整個社會的治亂興衰,涉及太多人的命運榮辱,在政治上哪怕是一點點的輕率、自負都可能會導致巨大的災難。因此,執(zhí)政者必須本著對整個社會、對全體人民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6趙傳仁:《詩詞曲名句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722頁。。利益的平衡是進行社會管理穩(wěn)定的關鍵,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利益主要指絕大數(shù)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他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面臨利益沖突時,要堅持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把個人的夢想和奮斗與全中國全民族的夢想與追求凝聚在一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不走向利益主義
在西方,固然可以僅僅從“利益”的角度去理解政治,政治固然可以無涉于道德價值、終極關懷問題,因為他們尚且能夠把這一問題留給宗教去解決,“上帝的東西歸上帝,凱撒的東西歸凱撒”1《圣經·新約》,《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第十五節(jié)至二十一節(jié)。?;浇淘谖鞣綒v史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仍發(fā)揮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浇痰膫鹘y(tǒng)專注于人對上帝的信仰及人的靈魂救贖,強調精神生活的超越性,從而形成了相對于世俗生活中權力及利益的超驗良知,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利益政治學”的一些弊端。
而在中國,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關注的只是彼岸世俗生活和人情日用之常;主張現(xiàn)世生活的虛無、追求人生的解脫的佛教在歷史上一度非常流行,但最終還是消融在儒家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發(fā)展成為不離此在、“擔水砍柴,無非妙道”的禪宗佛學;而道教則從一開始就是尋求養(yǎng)身長生的方術之學。
那么,對于缺乏真正意義上宗教傳統(tǒng)的中國來說,如果也僅僅以“利益”來看待政治,認為政治生活僅僅是為了安排和追逐人的最大化的世俗物質利益,是否會更加導致社會政治的分裂斗爭沖突?是否會導致資源枯竭、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是否會產生精神空虛、價值迷失等比如今西方國家更加嚴重的人的異化的問題?
對此,李澤厚曾提出用中國傳統(tǒng)“宗教性道德”的范導來指引,即用仁孝、博愛、大同、和諧等道德標準來構建更有特色的現(xiàn)代社會性道德。在日益單調、冷漠、機械的現(xiàn)代社會,個人日益走入孤獨、迷失、壓抑和漫無意義的生活中,為此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tǒng)“宗教性道德”引導并盡可能地“去爭取留存人間的溫暖、溫情和溫柔,使人重新獲得生活的意義、價值和力量,以潤滑和改善由現(xiàn)代自由主義和公共理性帶來的政治生活的利己與冷漠?!?李澤厚:《論語今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第597頁。
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政治哲學一直講究“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利之辨,歷代儒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個人利益,但作為君子必定是要以義節(jié)利,“發(fā)乎情,止乎禮”,約束人的動物性欲望。這表明蘊涵在人之常情中的私己之利和欲望雖為合理,但它是不能轉化為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規(guī)范的,在尋求滿足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需要的同時,必須兼顧到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我們在肯定和追求個人世俗利益的同時,是否也要按照儒家“喻于義”的偉大人格要求進行自我修養(yǎng)?如此才不至于在當今充滿著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等利益誘惑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自己,才能造就更為良善和諧的個人與社會關系。
Reflection on the politics of in terests and cor rection
ZHANG Jingjing,ZHU Rongrong
Interest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human social life.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thic ormorality in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science.In modern times,politics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By means of the derivation of mechanism,it regards people's interests and desires as the beginning of analysis and fundamental logic of human political behavior.But it is not reliable in the methodology to seek the political truth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interests.In addition,it can easily lead to political dogmatism and extremism.Perhaps,we can take example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religiousmorality"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the so-called the politics of interests.
interest;the politics of interests;reflection;correct
D07
A
100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頁。30(2015)0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頁。-0012-04
2015-04-17
張晶晶(1991-),女,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朱瑢瑢(1992-),女,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