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黨
?
冀州歷史上的男尊女卑實例
辛向黨
(冀州市人民政府 地方志辦公室,河北 冀州 053200)
“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是我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舊時社會風俗,目前這種現(xiàn)象仍然大量存在。以冀州為例,列舉在稱謂、婚姻、生育、權利、習俗等方面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惡俗,以期引起人們重視,在社會主義今天,確保男女真正平等。
冀州;男尊女卑;重男輕女;風俗;地域文化
“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是我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舊時社會風俗。據歷史資料記載,大約在青銅器時代,距今已經4000多年,男尊女卑的意識就開始萌生。到黃帝(華夏)部落時期至周代,距今已經4000~2000多年時,“夫為妻綱”及女子“三從四德”的男尊女卑觀念逐漸形成。
河北省冀州市于公元前201年建縣,具有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男尊女卑”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冀州歷史上,甚至直至今天,“男尊女卑”的實例數不勝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男尊女卑、重男輕女觀念,在對于男女的稱謂、稱呼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
1) 小孩出生后,人們對于男、女孩的稱謂、稱呼,就顯示出男尊女卑。稱男孩為“大胖小子”“大小子”;稱女孩為“小閨女”“小妮子”“小妮兒”。
生男孩、女孩后,人們說話的表情、口氣都不一樣:生男孩后說:“哈哈!生了個大小子!”;生女孩后說:“嗨!生了個小妮兒?!?/p>
2) 人長大后,一直到死后,對于男人和女人的稱謂、稱呼,始終顯男尊女卑。
對于青少年,稱男的為“大小伙子”;稱女的為“小姑娘”“小閨女”等。對于壯年,稱男的為“大老爺們”等;稱女的為“小媳婦”“小娘們”等。
以前,平時稱婚后女人為“家里的”“內人”“內助”“內當家的”,甚至“糟糠”“拙荊”“賤內”等;稱婚后男人為“當家的”“外頭的”“主事的”等。
對于老年人,稱男的為“老頭”“老大爺”;稱女的為“小老婆兒”“小老婆子”“小老太太”。
人死后,是男的被稱為“正寢”;是女的被稱為“內寢”。夫婦死后安葬,男子在東邊、女子在西邊,東為上、西為下。
3) 埋葬方面。女子未婚死后,墳不能埋在娘家的家族墓地,有“埋了閨女墳,窮她娘家那一門”之說。一旦要埋閨女墳,娘家的同族遠近親屬都不同意或不愿意。
冀州有的地方,未婚女子死后,要在近幾天里,找個死后或死后埋葬多年的單身男人為伴埋入男家。找的男人,不論年齡大小,是男的就行,被稱為尋“干骨”。未婚男子死后就可以埋在族墳。
已婚女子早亡,不能埋入祖墳,要找個地方“寄埋”,需要等其丈夫死后一起埋入祖墳。
4) 對于男女連稱排列,男的總是在女的前頭,總是先男后女,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爸爸媽媽、爹娘、夫婦、夫妻、兒女、子女。
5) 文明用語也含男尊女卑,人們尊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即被敬重、尊崇的人;稱對方的母親為“令堂”,即堂屋里的人。
6) 對于名人的稱謂、稱呼,如,能人、英雄、勞動模范、書記、市長、經理、校長、司令、黨代表、人大代表,如果是女的,稱為女能人、女英雄、女勞動模范、女書記等,顯然,是認為特別,才特意加個女字。沒有女字,就是認定是男的,不正是男尊女卑意識嗎?!
男尊女卑、重男輕女觀念,在婚姻方面表現(xiàn)十分突出。
1)婚姻形式。歷來的婚姻形式是男娶女嫁。男的娶來媳婦,女的出嫁到男家。根本不允許考慮男女哪個家庭更需要人。如,男方家庭三四個、四五個,甚至更多個孩子;女方家庭就一個獨生女等類似情況。
女娶男嫁的情況,寥寥無幾。一旦有女娶男,被稱為“倒插門”,意倒行逆施。
2) 訂婚定婚。以前,男女訂婚定婚都是任父母做主,憑媒妁之言,基本上剝奪了青年男女婚姻的選擇權力。特別是女子更是要聽從父母的安排。
訂婚定婚需要帖。寫帖不允許用女性的姓名,強調用男性的姓名。要用新人祖父、父親的名字,如祖父、父親去世,用伯父、叔叔的姓名,沒有伯父、叔叔,用兄弟或者個人的姓名。奶奶、母親因為是女性,是不能在帖上署名的。
結婚時的回帖,必須是父親的名字鞠躬或者敬禮表示感謝,如父親去世,母親在世也不能寫母親的名字,要寫新郎本人的名字。
3) 結婚慶典。結婚日慶典的時間大都是男方首先拿出主導意見,然后,再征求女方意見,一般女方都要聽從男方的安排。
接親車隊的排列順序,新郎車為第一,新娘車為第二。即便在新娘家門口,新娘上車時,第二輛車排到最前頭,行走起來以后,新郎車要超過新娘車,仍然為第一,在最前頭。
一對新人拜堂時,男女兩人并排站立,但是,男在上,即右邊;女在下,即左邊。雖然在拜堂前,女方也搶一搶“上位”,但是,僅僅是個表示而已,最終,女方聽從家長的提前囑咐,把上位讓給男方。
以前,一對新人吃“對面餃子”時,新郎要一只腳踩一個笤帚,意讓新娘知道,如果不聽話就用笤帚揍你。
男女結婚時,男女雙方需要各找2~4名婦女,負責接送新娘。這幾名婦女,條件是必須是“全人”。所謂“全人”,就是有兒有女,兒女雙全。沒有男孩的不算“全人”。
女子結婚期間,女方的被褥、瓷器等陪嫁,裝車、卸車和擺放時,也必須用“全人”來承擔。
以前,婚宴時,女人不能上“大席”。正在懷孕的女人不能參加別人的婚禮,以為是“有四只眼相看”,不吉利。
4) 婚姻不睦時。以前,男女結婚后,如果婚姻不睦,女方不能表示不滿,必須抱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以前,結婚前,男女不見面,婚后,女的才知道,丈夫長得丑陋、丈夫比自己年齡大許多、丈夫身體有殘疾等等。面對這樣的情況,女的不能有任何表示,只有自認倒霉、命運不好。人們常說:“就是嫁的是根燒火棍,也得抱著?!?/p>
男女結婚后,脾氣不和,或者男的好吃懶做、流氓、賭錢、偷盜、酗酒、打罵妻子等,女的也只能逆來順受,絕對不能有其他想法。
5) 離婚休婚。以前,離婚休婚是男的“專利”,女的根本不能提出。
6) 男方去世后。以前,一對夫妻,因為種種原因,男的去世后,女的根本不能再嫁。不管結婚時間長短、不管有沒有孩子、不管妻子多么年輕,甚至,剛剛定婚、還沒有結婚,男的去世后,女的也不能再嫁人。這就是所謂“守節(jié)”“節(jié)貞”“從始而終”“一女不侍二男”。有的女人,從十五六歲結婚,一直守到七八十歲去世,也沒有男人相伴。
7) 男可納妾。以前,男的可以三妻四妾,可以搞婚外情,而女的根本不能與丈夫之外的男人親近,要做到“男女授受不親”。
男尊女卑、重男輕女觀念,在生育方面,表現(xiàn)十分明顯。
1) 女人生孩子,尤其是第一胎,生男孩,皆大歡喜;生女孩,無論婆家、娘家人,都不高興,甚至女人自己也不開心。家人及個人總要千方百計再生男孩,如果連續(xù)生女孩,就給孩子取名為“二多”“三滿”“三換”“四換”“招弟”“盼弟”等等。
2) 把不生育或者生女孩的根源,歸罪于女人,污蔑其為“不會下蛋的雞”。
3) 對于不生育或者生女孩、不生男孩的女人,低看、鄙視、諷刺、挖苦。尤其是以前,這些女人,在家庭中沒地位,在生活上受虐待,在社會上抬不起頭。
4) 生男孩后,家人廣發(fā)請柬,大擺宴席;生女孩后,一般是無動無息。
因為男尊女卑、重男輕女觀念,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在許多方面相比于男性,差得很遠。突出表現(xiàn)是,女性的多方面人權得不到保障,許多權利被剝奪。
1) 自主做人的權利被剝奪。歷史遺傳的“三從四德”,把女性的人權剝奪無遺。規(guī)定女性要“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辦事情,女性不能出頭、出面、出名;不能發(fā)表意見、做主;更不能親自去干。女性結婚后,隨婆家的姓,連死后的墓碑,也是婆家姓的“某某氏”。
2) 受教育權利被剝奪。以前,說什么“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允許女子上學學文化。至今,許多地方的人還是認為,“女孩子會寫自己名字就可以了”,不再讓她們上高中、讀大學。
3) 學手藝權利被剝奪。以前,許多家庭有諸如醫(yī)務、飲食制作等家傳多代的手藝,講究“傳男不傳女”,或者“傳兒媳不傳閨女”。
4) 社交權利被剝奪。以前,推崇女子,尤其是婚前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能參加社會交往活動。尤其是不準與丈夫以外的男人交往。
以前,男人參加社交活動,是沒有限制的,甚至去聚眾賭博、嫖娼,還被稱為“有能耐”。女人連出家門回娘家、走親戚都很難,都得“請假”。
5) 署名權利被剝奪。父母去世后的“謝帖”,要寫子孫、侄、侄孫的名字,不寫女兒的名字。
6) 參政權利被剝奪。以前,女人根本不允許參政。直到今天,我國各級黨委會、常委會、政府、人大、政協(xié)及其部門的領導人中,特別是一把手中,仍然是男人占大多數,女人比例很小。多次人口普查結果都顯示,女性占總人口的50 % 以上,而上述現(xiàn)狀,說明什么呢?!
因為男尊女卑觀念歷史久、影響深,逐漸形成了一些重男輕女的社會習俗,有的屬于陋習。
1) 女人裹腳。解放前,女人必須裹腳。硬把腳指用長條布纏緊,裹成錐子形狀,而且越小越好,崇尚“三寸金蓮”。那時,女人腳大一點,都不好出嫁。裹腳嚴重摧殘了女人的身體健康。
2) 童養(yǎng)媳。以前,年僅十來歲、甚至幾歲的女孩,就被送到男方家庭,當“準媳婦”,等年歲大了結婚、當媳婦。當童養(yǎng)媳的小女孩,家庭都很窮。小女孩去當童養(yǎng)媳,除去有飯吃、有衣穿外,就是干家務活。尤其是,小小年紀,晚上還要紡線、織布、做針線。
3) 婚后女人常遭家庭暴力。在農村,婚后女人被丈夫打罵,不被制止和同情。
4) 女人不入家譜。我國農村有修家譜的習慣,但是在以前,女人不管多么有名氣,也不被列入。有的婚后女人被列入,也是隨丈夫的姓以“某某氏”寫進。
5) 相面詞同人不同。同樣的相面詞語,對待男女人的說法就截然不同。如,嘴大,男人是“嘴大吃四方”;女人是“嘴大吃粗糠”。顴骨高,男人是“顴骨高處處逞英豪”;女人是“顴骨高腰里掖著殺人刀”,等等。
6) “問白”。已經結婚的女人娘家死了人,需要“穿白”,即披麻戴孝,必須要到婆家找長輩人“請示”,得到批準,才可以。
7) 龍鳳圖案顯尊卑。我國龍鳳圖案很多,以龍代表男,以鳳代表女。圖案中,都是龍在上、鳳在下。
8) 衣食住行等分男女。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以前,許多是男可女禁。
衣,以前,男可以敞懷、穿短褲,可以袒胸露臂;女人必須是長衣長褲,禁止露膚。
食,以前,吃飯時,男人先吃,女人隨后。女人需給男人盛飯,吃一碗盛一碗,還要雙手遞給。飯后,女人要刷鍋洗碗、收拾飯桌等等,男人抹嘴就走。
住,以前,家中最主要的財產、人們住的房屋,兒子有繼承權,女兒沒有。晚上休息時,男人晚上先睡,早上晚起;女人晚上后睡,早上早起。
行,夫妻兩人一起行走時,要男人在前,女人在后。
樂,以前,遇有高興、喜慶事時,男人可以開懷大笑,手舞足蹈;女人只能抿嘴笑,笑不露齒。
哀,遇有喪事時,冀州農村在掘墳坑前“破土”和埋葬前“看方位”時,讓兒子去,不讓女兒去。父母去世后燒紙、出殯時的排隊也是男在前、女在后。
9) 避諱女人的事。以前,許多事情避諱女人,不讓女人參加、觀看。如,打井,不能讓女人湊近,說什么“女人湊近,打不出水來”;蓋房上樑時,不讓女人靠近,等等。
還有,當兵等一些職業(yè)或者行業(yè),不允許女人涉足。
10) 寡婦被極端歧視。以前,女人成了寡婦,相當被歧視?!抖Y記》有一句話:“寡婦不夜哭。”意思是說,身為寡婦,要安心守節(jié),不能在深夜里哭泣。深夜里哭泣是為當時社會道德和輿論所不允許的。人們疑問:寂寞的深夜里,一個人悲傷地哭泣,是想男人了?還是被某個男人欺負了?無論哪一種情況,也是女人的不對。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致使人們都不愿與寡婦來往。
人們認為寡婦不吉祥,會給別人帶來壞運氣。寡婦不能參加別人的婚禮或重要社交活動,以免“壞了喜慶氣氛”。
寡婦不能穿嶄新或顏色鮮艷的衣服、不能開懷大笑等。否則,被認為“不守道”。寡婦若改嫁,沒有遺產的繼承權。寡婦如對本村某男人有感情,也不能嫁在本村,有“好女不出村,好寡婦不嫁當鄉(xiāng)鄰”之說。寡婦被調戲、強奸,也歸罪于女人。
男尊女卑、重男輕女觀念和問題,在舊社會相當普遍和嚴重,新社會逐漸改變、解決,但是,至今仍然存在,有的還比較嚴重。因此,破除男尊女卑觀念,解決重男輕女問題,仍然任重而道遠。
解決這一問題,首先,上層領導從法律方面確保男女平等;其次,男人要去掉“自尊”思想;第三,女人要增強“自尊自立”意識。
Superiority of Men and Inferiority of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Jizhou
XIN Xiangdang
(Office of Local Chronicles,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zhou City, Jizhou, Hebei 053200, China)
Superiority of men and inferiority of women is the old social custom left ov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t still exists widely in our country. Taking Jizhou for example, this paper lists the bad customs about it in address, marriage, childbearing, rights and customs, hoping to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and ensure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socialist society today.
Jizhou; superiority of men and inferiority of women; regarding men as superior to women; custom; regional culture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2.015
G127
A
1673-2065(2015)02-0069-04
2014-03-18
辛向黨(1950-),男,河北冀州人,冀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高級政工師。
(責任編校:衛(wèi)立冬 英文校對:吳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