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榮
(西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論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之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作用
楊 榮
(西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學科建設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的工作。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應遵循“堅守與突破”的思路,做出特色、突出優(yōu)勢,突破被忽略、被邊緣的困境。民族高校學人應做好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設8個二級學科的研究與建設工作。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一種唇齒相依、互相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關系。一方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有關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到其他二級學科研究中,可能促進這些學科在傳統(tǒng)研究領域之外開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從而產(chǎn)生新的研究成果,還可以打破專業(yè)甚至學科界限和壁壘,跨專業(yè)跨學科組建科研團隊;另一方面其他二級學科研究中所獲得的新成果,又可反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發(fā)展和建設。
中國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建設;互相依托;相互促進
“中國語言文學”(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指的是中華民族的語言和文學,它包括中國漢族以及各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和文學。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批準并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年)》,設置13大學科門類。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0501)從屬于文學門類。
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設8個二級學科,分別是:文藝學(050101)、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050102)、漢語言文字學(050103)、中國古典文獻學(050104)、中國古代文學(050105)、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050106)、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050107)、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050108)。各高等學??梢栽诿總€二級學科下面分設若干個研究方向。獲得中國語言文學碩士一級學科授權的民族高等學校,大多開辦了這8個二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具有廣泛性、多樣性、豐富性、復雜性等特點,它幾乎涵蓋了所有與漢語言文字工作有關的學科內(nèi)容。
眾所周知,學科建設在高等學校各項工作中可謂是“龍頭”工程。因為,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學科綜合實力體現(xiàn)著高等學校的水平。學科建設,無論是本科教育還是研究生教育,其重要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學科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和長久性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斷創(chuàng)新。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高等學校設置最早、最普及、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全國民族高校也都有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只不過和一般院校有所不同的是,一些民族高校將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從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中單列了出來。
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相對于許多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而言,在人才培養(yǎng)、師資隊伍、專業(yè)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自身特殊的困窘。最主要的在于:第一,在民族高校內(nèi)部,由于強調(diào)和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重視不夠,無論是經(jīng)費或者是項目等方面都很難向其傾斜;第二,民族高校內(nèi)部一味強調(diào)應用性、實用性的學科,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忽略該學科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學科的支撐作用;第三,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往往又不被全國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主流學術界所認可,處于幾近邊緣化的境地。因此,民族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在校內(nèi)被忽略,在校外被邊緣。
有感于被忽略、被邊緣的尷尬境地,西南民族大學才在2008年11月年發(fā)起并舉辦了“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qū)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研討會”[1]。此次研討會由國家民委教育科技司、西南民族大學主辦,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承辦。
在首屆研討會上,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2010年6月更名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對于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提出了“堅守與突破”的主張。“堅守”指的是雖然我們是民族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多民族語言文學是我們的特色,但我們必須堅守全國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基本旨趣、主要原則和共同追求,否則我們就無法融入主流學術界;“突破”指的是我們在遵守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主流學術界有關規(guī)則的同時,必須在我們自身的學科建設上做出特色、突出優(yōu)勢,從而突破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被忽略、被邊緣的困境。
其后,2009年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全國民族院校與民族地區(qū)高校中文學科及相關專業(yè)教材建設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2010年8月22日至25日由大連民族學院文法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共同主辦的“全國民族院校與民族地區(qū)高校中文學科及相關專業(yè)教材建設研討會(第二次會議)”在大連民族學院召開;2011年12月9日至12日由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和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多維視野下的文藝學學科發(fā)展暨文學理論教材建設研討會”在廣西民族大學召開;2014年9月19至21日由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全國民族大學及邊疆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云南民族大學召開。這些研討會,使民族高校學人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達成了許多共識,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但毋庸置疑的是,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現(xiàn)狀,與我國眾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政治生活、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等對人才的需求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還任重而道遠。
在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全國民族大學及邊疆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上,同行專家學者就“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地位及特色”“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模式及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全國民族大學及邊疆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材建設及編寫”等十項議題進行了研討,共商民族大學及邊疆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問題。
我認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一種唇齒相依、互相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關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之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其他二級學科具有輻射作用和整合功能。
首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有關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到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研究中,可能促進這些學科在傳統(tǒng)研究領域之外開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從而產(chǎn)生新的研究成果。
“比較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異中見同,同中見異,從而認識某一或某類事物的特殊本質(zhì)和共同本質(zhì)?!盵2]而比較文學最根本的性質(zhì)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文學性、可比性、跨越性”[2]。如果我們自覺地有意識地把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闡釋”等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下屬其他二級學科的研究當中,可能會促進這些二級學科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質(zhì)的飛躍。比如我們可以在“視域融合”的基礎上,來尋覓人類共有的“詩心”,發(fā)現(xiàn)文學藝術的本質(zhì)特征和基本規(guī)律,形成更全面、更宏觀、更理想的文學觀念,建立更科學、更完善的文學理論。又譬如我們在從事語言學的研究時,如果有意識地進行比較分析,把不同語系的語料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研究,找出它們在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異同或對應關系,從而可能加深對研究對象的理解與把握。再有,現(xiàn)在不少青年學人談到中國古代文學時都說可供研究的對象和領域很有限了,如果有意識地把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當中,我們不僅可以繼續(xù)對大家已經(jīng)熟悉的文本的情節(jié)內(nèi)容、人物形象、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進行研究,還可以對過去較少涉及的文本的文藝思潮、文學團體、文類結構、美學風格、原型母題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這樣也許會發(fā)現(xiàn)新的研究領域,使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術空間得到拓展。尤其要強調(diào)的是,有意識地將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理念、思路等運用到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之中,更應該成為民族高校從事民族文學研究學人自覺的學術理念和為學意識。我們曾撰文指出“文學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較文學的性質(zhì)和特征,決定了多民族國家內(nèi)部自成體系的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比較屬比較文學范疇,從而內(nèi)在地決定了民族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聯(lián)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盵2]中國社科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扎拉嘎研究員也曾說:“只有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審視民族文學,才能使民族文學研究不斷深入。這就是說,將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更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對提高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的學術理論水平,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盵3]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湯曉青教授曾說:“中國各民族文學關系的研究,是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屬于比較文學的范圍”。[4]甚至有學者指出:“中國民族文學史更應該是一部各民族的比較文學史”。[5]171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理念、思路等運用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已經(jīng)有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問世。如果我們進一步自覺地將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置于比較視域,有意識地開展研究,肯定能開拓新的研究空間,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其次,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有關理論、方法、理念、思路的運用,可以整合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其他二級學科,形成教學科研團隊,其整合功能有利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人才隊伍建設。
近年,國務院對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舉措就是實施“2011計劃”即“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這一戰(zhàn)略計劃是以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為載體,緊密圍繞國家急需的戰(zhàn)略性問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以及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集聚創(chuàng)新團隊,形成創(chuàng)新氛圍,鞏固創(chuàng)新成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要有四種類型:以自然科學為主體的面向科學前沿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的面向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的面向行業(yè)產(chǎn)業(yè)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面向區(qū)域發(fā)展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這一戰(zhàn)略計劃,逼使高等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者,必須更新觀念,打破專業(yè)甚至學科界限和壁壘,跨專業(yè)跨學科組建科研團隊,協(xié)同攻關。
“‘跨越性’是比較文學的根本屬性和區(qū)別性特征??缭叫允潜容^文學之所以能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沒有跨越性,比較文學也就無從存在,這在目前國外和國內(nèi)比較文學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6]至于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學術實踐中,是遵循跨國界、跨民族、跨語言,抑或是堅持跨學科、跨文化、跨文明,甚至要求兼跨這幾者,學界與學人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我們完全贊同陳惇教授的觀點:“如果從研究實踐來講,只要跨越其中的某一界限,就進入了比較研究的領域,不可能要求每一個課題每一項研究都同時跨越這四種界限”。[7]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樣一種“跨越性”的思維、理念,可以啟發(fā)我們在當下的教學和研究,尤其是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中,跨越專業(yè)界限,消除學科壁壘,多專業(yè)甚至多學科地組建教學科研團隊,組建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的面向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聯(lián)合申報項目,握緊拳頭,齊心協(xié)力,超越突破。
近年,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就有意識地跨專業(yè)跨學院組建了創(chuàng)新團隊,推動科研和學科建設上新臺階。2013年“中國文論傳統(tǒng)的民族性與文論研究的范式轉型”成功申報西南民族大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當年,在此基礎上又成功申報四川省省屬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項目。2014年“中國多民族文論傳統(tǒng)的本體性研究”成功申報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優(yōu)秀科研團隊及重大孵化項目”。我們組建科研團隊集體申報項目,取得了明顯的實效。這幾個團隊,由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專家、博士生導師等擔綱領軍人物,成員以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老師為主,同時還有來自學校辦公室、研究生院、科技處、彝學學院、藏學學院、外國語學院等單位從事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的老師,范圍幾乎涵蓋了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所屬全部二級學科。由于我們打破專業(yè)界線,跨越學科壁壘,根據(jù)項目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需要來組建科研團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推動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發(fā)展。
再者,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有關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到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研究中,所獲得的新成果,又可反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發(fā)展和建設。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不可能離開文藝學、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撐。我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界許多知名學者,或是在文藝學、或是在中國古代文學、或是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等領域都有非常精深的造詣,然后才成為海內(nèi)外知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家。比如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原副主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原會長樂黛云教授,就是在北京大學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走向比較文學;又譬如,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博士生導師曹順慶教授,1976年至1980年在復旦大學讀書時,是古典文學熱愛者,1980年畢業(yè)時報考了四川大學的研究生,成為著名學者、龍學泰斗楊明照教授招收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碩士研究生,再后來成為我國第一位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博士,明顯地表現(xiàn)出從古代文論到比較文學的學術轉向,從最初的碩士論文《〈文心雕龍〉中的靈感論》到后來的博士論文《中西比較詩學》,再到教育部比較文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現(xiàn)在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曹順慶教授在2014年9月18日-21日于延邊大學舉行的主題為“比較文學與中國:百年回顧與展望”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11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選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無數(shù)學界大家成功的學術經(jīng)歷明白地昭示我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所屬其他二級學科所獲得的新成果,能夠很好地反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發(fā)展和建設。
綜上所述,學科建設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的工作。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應該遵循“堅守與突破”的思路,既堅守全國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基本旨趣、主要原則和共同追求,又要在我們自身的學科建設上做出特色、突出優(yōu)勢,從而突破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被忽略、被邊緣的困境。在這個過程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一種唇齒相依、互相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關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之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一方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有關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到其他二級學科研究中,可能促進這些學科在傳統(tǒng)研究領域之外開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從而產(chǎn)生新的研究成果,還可以打破專業(yè)甚至學科界限和壁壘,跨專業(yè)跨學科組建科研團隊,協(xié)同攻關,從而推動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其他二級學科研究中所獲得的新成果,又可反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發(fā)展和建設,使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有更加堅實的發(fā)展基礎。
[1]楊榮.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9(2):152-153.
[2]楊榮,徐其超.四川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聯(lián)姻三十年[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9):170-171.
[3]扎拉嘎.比較文學與民族文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3-11-13(3).
[4]湯曉青.比較文學視閾下的中國各民族文學關系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2006(1):134-137.
[5]劉獻彪.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6]楊榮.比較文學視閾下的四川民族文學教學與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9(6):11-13.
[7]陳惇.跨越性、可比性、文學性——論比較文學研究對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1):44-49.
[責任編輯 席戰(zhàn)強]
Effec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G R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needs to be done constantly. In nationality universities,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ould follow the idea of“stick to and breakthrough”, work out its own features and outstanding superiority,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being ignored and edged. Scholars of nationality universities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researching and constructing eight second-level disciplines under the first-level disciplin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mo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 there are relationships of close relation and mutual independence, mutual relying, mutual promotion and mutual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idea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applied to other secondary discipline study, may promote these disciplines to develop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nd research field besides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so as to generate new study results, break boundaries and barriers of profession even discipline, and establish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across profession and disciplin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w achievements obtained by other secondary disciplines in the study, also can pay back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ly on each other; make mutual promotion
G640
A
1672-9021(2015)03-0073-05
楊榮(1965- ),男,四川平昌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
四川省2014研究生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研究”(川學位【2014】1號)。
201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