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篇章時間推進的相關(guān)研究綜述①

2015-03-28 03:28:51饒宏泉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前景漢語研究

饒宏泉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篇章時間推進的相關(guān)研究綜述①

饒宏泉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篇章時間結(jié)構(gòu);時間推進;敘述結(jié)構(gòu);前景;篇章表征理論

隨著篇章語法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重視篇章中的動態(tài)時間關(guān)系。文章以時間推進為切入點,厘清其概念內(nèi)涵,系統(tǒng)梳理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文獻,從敘述結(jié)構(gòu)、前景、篇章表征理論等三個角度呈現(xiàn)英語等語言的相關(guān)研究態(tài)勢,并結(jié)合漢語的相關(guān)研究展開述評,最后提供進一步的研究方案和建議。

0.引言

科學研究表明時間是一個特殊維度,人們一直致力于探究其本質(zhì)和特征②Science雜志在慶祝創(chuàng)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zhàn)性的科學問題。在今后1/4個世紀的時間里,人們將致力于研究解決這些問題。其中就有“時間為何不同于其它維度”。。同樣,時間范疇對于語言學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研究時間在語言各個層面的編碼以及在各語言中的表達共性與差異,一直是語言學的重大核心課題,也是學界持續(xù)關(guān)注的前沿熱點。近些年來,人們從篇章中時間的動態(tài)組織機制出發(fā),探索句法、語義和篇章的時間編碼互動,時間推進(Temporal Progression)研究體現(xiàn)的便是這種思路。但目前人們對時間推進的研究未能做到術(shù)語統(tǒng)一,學者們出于不同的研究需求,在不同框架下展開討論。而且漢語的相關(guān)研究并不充分,篇章時間推進方面的類型特征還未得到有力的揭示。因此本文希望能厘清時間推進概念,系統(tǒng)梳理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成果,在呈現(xiàn)研究前沿的同時,提供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引起漢語學界同行的關(guān)注,進而深化語言共性挖掘和類型比較的研究。

1.時間推進與參照時間

①感謝《華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及匿名審稿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修改中還得到徐赳赳先生的指教,謹此一并致謝。

時間推進的概念與參照時間(reference time)密切相關(guān)。最早將參照時間引入語言學研究的是Reichenbach(1947),引入?yún)⒄諘r間的主要目的是處理英語復雜的時制系統(tǒng)。此后,大部分研究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使用參照時間。學者們將參照時間在復雜句中的使用擴展到一系列句子(擴展最早出現(xiàn)在Kamp&Rohrer,1983;Partee,1984;Hinrichs,1986等的研究中),參照時間成為理解跨句時間照應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篇章中參照時間形成了運動態(tài)勢,運動的基本機制是:事件被包含在它們的參照時間內(nèi),而狀態(tài)自身包含了參照時間。敘述篇章中,默認情況下前文事件的結(jié)果狀態(tài)就是參照時間,當引入一個事件時,事件包含在該結(jié)果狀態(tài)中,便推進了時間;而當引入狀態(tài)時,由于它包含了該參照時間,所以并未形成時間推進。總的說來,研究中學者們逐漸達成了一致的共識,即時間推進應該用參照時間來

定義。

Smith(2003)的研究開拓了篇章研究的視野,將時間推進的研究上升到更高、更系統(tǒng)的層面。她指出在表達有界事件的句子中,參照時間推進了。在表狀態(tài)和進行的句子中,時間就是前文已經(jīng)建立的參照時間。

因此綜合前賢的研究可以看到,時間推進本質(zhì)上是篇章中參照時間的動態(tài)更新,是篇章發(fā)展的基本原則,或者更通俗地理解就是“時間順序”,即后一個句子在前面句子的時間基礎(chǔ)上往前推進,它體現(xiàn)了篇章中事件之間的動態(tài)時間關(guān)系。

2.英語等語言的相關(guān)研究

下面我們從敘述結(jié)構(gòu)、前景和篇章表征理論三個角度系統(tǒng)梳理相關(guān)研究。其實還有些領(lǐng)域也涉及,如敘事學領(lǐng)域關(guān)注時間的經(jīng)驗建構(gòu)研究;心理認知領(lǐng)域關(guān)注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的構(gòu)建和時間順序的感知研究;計算語言學領(lǐng)域研究篇章時間信息的抽取等。但由于它們與篇章語法的時間推進研究關(guān)聯(lián)不大,所以本文不作為綜述對象。

2.1 敘述結(jié)構(gòu)角度

敘述篇章通過時間組織區(qū)別于其它篇章,這一共識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F(xiàn)代語言學意義上,Labov&Waletzky(1967)對敘述基本框架的分析引發(fā)了人們對敘述中時間順序的重要性的認識。Labov(1972)認為時間順序是“敘述骨架”。Smith(1980)采用“擴展的時間結(jié)構(gòu)”來分析敘述的時間順序。這些研究都提出了初步構(gòu)想,隨后有研究深入探討句子的時體要素對時間推進的影響。如Caenepeel&Moens(1994)認為句子的體類型會影響參照時間:事件句引進新的參照時間,連續(xù)的事件句產(chǎn)生時間運動;過程句和狀態(tài)句圍繞當前的參照時間,并不產(chǎn)生時間推進。Almeida(1995)也指出如果是完整體事件,則會向前移動參照時間(他稱為“敘述現(xiàn)在點”);如果是未完整體事件,則沒有時間運動。再如Schiffrin(1981)發(fā)現(xiàn)敘述中使用現(xiàn)在時來描述一系列時間上排序的過去事件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Ritz&Engel(2008)、Ritz(2010)探討了澳洲英語現(xiàn)在完成體和“逼真的敘述運用”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完成體可以作為敘述時制用于口語篇章,用在表達時間推進的系列小句中。Carruthers(2012)也討論了敘述中的時制問題,尤其是未完成體(imperfect)與時間推進的關(guān)系。

此外,學者們還注意到敘述中時間組織具有變異性。尤其值得關(guān)注的是Tickoo(2003),該研究著眼于敘述的時間調(diào)整系統(tǒng),詳細探討了時間推進的內(nèi)部變異。作者基于哈代和毛姆的小說,區(qū)分出句子層面和篇章組織層面的時間推進。句子層面上有三類時間推進:

類型1:通過信息上為新的、凸顯的事件來實現(xiàn)時間推進。如例(1):

(1)I collected my clothes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house.They were already tidily stacked in piles of like items,so there was really little to do to get them ready.I pulled out a large,old travel bag from the back of my bedroom closet...

類型2:通過then來標記凸顯事件,從而實現(xiàn)時間推進。如例(2):

(2)She had a girl.then she had a boy.

類型3:通過高預期和獨立完成事件來實現(xiàn)時間推進,主要是指動詞短語的直接關(guān)聯(lián),因而這種時間推進速度更快,如例(3):

(3)I pulled out a large,old travel bag from the back of my bedroom closet,and,dusting it off,took the piles of clothes one at a time.a(chǎn)nd stacked them tightly into the bag.

憑借這三類,敘述人就能以最適合他的敘述目的的方式來調(diào)控時間推進了。通常,敘述者習慣于在不同的時間推進類型之間做變換。篇章層面上時間推進的變異是通過將敘述分為一系列連續(xù)的時間/信息頂峰以及低谷來實現(xiàn)的,進一步可以根據(jù)“頂峰與頂峰的距離”、“峰高”、“峰谷差幅”等特征來建立時間推進的變異模式。

總的來說,從敘述結(jié)構(gòu)角度展開的相關(guān)研究,關(guān)注的重點是敘述中時間推進的模式和變異與篇章架構(gòu)的關(guān)聯(lián)。人們充分認識到時間對敘述的重要性,正在逐步細化敘述類型并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

2.2 前景角度

Hopper(1979)從類型學角度提供了前景(foreground)和背景的區(qū)別,認為主要與時間有關(guān):前景事件一個接一個按照其在真實世界

中的順序安排,形成時間線;而背景事件則偏離正常的時間框架,常常是對主要敘述事件進行評論或展開。Hopper&Thompson(1980)從及物性(Transitivity)的角度對前景作了進一步的深入闡述。此后,學者們對前景時間線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Dry(1981)發(fā)現(xiàn)前景時間運動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guān):一是句子的體范疇;一是該句內(nèi)容與前文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Dry(1983)進一步區(qū)分了句子的體和時間圖式,從微觀層面探討了觸發(fā)時間運動的句法結(jié)構(gòu)。指出觸發(fā)時間運動的關(guān)鍵之一是指示連續(xù)時間點,只有指示起始點和終結(jié)點的結(jié)構(gòu)才能推進時間,因此完整體句子、起始體句子和蘊含起始意義的狀態(tài)句都可以推進時間,而非完整體句子則不會。

Hatav(1989)重點探討狀態(tài)和活動能否出現(xiàn)在前景時間線上。發(fā)現(xiàn)最直接的誘因是情狀的終結(jié)點屬性。他以希伯來語、法語和俄語的例子來展示,認為事件總是被包含在其參照時間內(nèi),因此具有終結(jié)點,能推動參照時間前進;狀態(tài)和活動卻未必總是包含參照時間,它們并不蘊含終結(jié)點。據(jù)此他提出參照時間運動的規(guī)則:只有當引入敘述篇章的小句指示一個在語義上終結(jié)點明確的情狀時,才會引進一個新的參照時間。Seiki Ayano(1998)探討進行體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引發(fā)時間前進。他以日語為例,提出一個普遍原則:如果作為事件起始點而在心理上得到凸顯的話,那么進行體也可以推進時間。要使進行體具有起始解讀,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致使關(guān)系能觸發(fā)非完整體句子實現(xiàn)時間上的前進;另一種方式是顯示狀態(tài)或事件變化的時間副詞會觸發(fā)時間前進。

也有些研究注意到前景理論的不足,并嘗試作局部調(diào)整。Reinhart(1984)認為背景中也可能會包含時間成分。因此前景的標準包括:時間繼續(xù)性、瞬間性、完成性,這其實是空間格式塔原則中圖像和背景區(qū)分的時間版本。Fleischman(1985)詳細討論了前景的判斷標準,并指出前景/背景二值對立的局限性,借此建立一個采用連續(xù)統(tǒng)方法的“設(shè)景(grounding)”理論。Couper-Kuhlen(1989)對前景/背景認識也提出批評,指出參照時間的推進可以更好地說明前景。Thelin(1990)也認識到問題所在,指出體的研究應該拓展到時間透視(temporal perspective)分析,重新定位篇章的三個層次:完全背景、當前背景和前景。從而揭示體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突顯的篇章連貫載體。

20 世紀90年代末至今,學者們進一步從類型學角度,或通過跨語言比較或通過觀察混合語來洞察前景和時間的關(guān)系(Bardovi-Harlig,1998;Youssef&James,1999;Good en,2008;Lee&Tonhauser,2010;Mayberry,2011;Mucha,2013),研究體、謂詞結(jié)構(gòu)和篇章語境對時間推進的影響??梢哉f,前景理論使人們深刻認識到篇章中動態(tài)的時間運動所關(guān)涉的句法、語義等現(xiàn)象,并展開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這無疑為時間推進的研究劃出了廣闊的研究范圍。

2.3 篇章表征理論角度

篇章表征理論(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DRT)采用照應約束機制來探討篇章中動態(tài)的時間關(guān)系。Kamp&Rohrer(1983)認為篇章表征結(jié)構(gòu)中的事件或一個特定的時間被標記為“參照點”,通常這一參照點會轉(zhuǎn)換到下一個事件,產(chǎn)生時間推進,而狀態(tài)則覆蓋包含該參照點的一個階段。Partee(1984)指出時間照應和代詞照應具有平行性,時間照應會形成參照時間鏈,時間推進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照應關(guān)系,是否推進敘述時間與事件的終結(jié)點有關(guān)。Hinrichs(1986)進一步指出主句的行為類型、時間連接詞和定位副詞等都會引入新的參照點,具有時間照應功能,它們的解讀依賴于篇章中前文所建立的一個參照點。

Dowty(1986)歸納了謂語類型影響時間順序的三原則:原則1:如果句子包含一個完結(jié)或達成謂語,但沒有明確的時間副詞,那么敘述時間前進了;原則2:如果第二個句子包含一個狀態(tài)或活動謂語,那么通常被理解為與先前句子重迭,即敘述時間沒有前進;原則3:如果第二個句子使用進行時制,那么無論其謂語類型如何,都沒有時間前進。他進一步明確了相鄰句子的時間關(guān)系主要由以下三者決定:(1)句子的體類型;(2)連續(xù)句子的篇章時間解讀原則(the temporal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TDIP):假定一系列敘述篇章的句子S1,S2,……Sn構(gòu)成敘述篇章,

每個句子Si的參照時間(1<i≤n)可以有以下解讀:當有明確的時間副詞時,句子的參照時間就和它一致。如果沒有,參照時間就是直接跟著前一個句子的參照時間Si-1;(3)基于世界知識的語用推理會影響TDIP。

Smith(2003)用“推進原則”來統(tǒng)攝所有篇章模式,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時間推進。就敘述模式而言,依靠時間推進來展開文本發(fā)展,其時間解讀可以用兩個普遍原則來表達,那就是:繼續(xù)原則和有限照應原則。隨著敘述的推進,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的參照時間,在表達有界事件的句子中,參照時間推進了,這便是繼續(xù)性原則。在狀態(tài)和進行事件的句子中,時間就是前文已經(jīng)建立的參照時間,這便是有限照應原則。Lee(2007)探討韓語中兩個過去時標記(-ess和-essess)的篇章功能。前者能提供動態(tài)信息,因而能用一個新事件來更新已有語境,轉(zhuǎn)換當前的時間視角,推進敘述時間。而后者則提供狀態(tài)、背景信息,只是引入一個發(fā)生在參照時間之前的事件,觸發(fā)倒敘,并不能推進時間。Altshuler(2010、2012)從俄語的非完整體切入,指出體標記在決定小句時間連貫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體的二元關(guān)系分析,揭示了非完整體不能產(chǎn)生時間推進的原因。

此外,Lascarides&Asher(1993)在DRT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分段式篇章表征理論(SDRT)”,SDRT采用修辭關(guān)系(rhetorical relations)來確定篇章的動態(tài)時間關(guān)系。在此框架下,Schilder(1997)指出時制、體信息、世界知識和修辭關(guān)系等因素提供的線索有助于明確德語敘述的時間關(guān)系。De Swart(2007)從跨語言角度探討了英語、法語、荷蘭語和德語中的完成體結(jié)構(gòu)對時間推進的影響,發(fā)現(xiàn)完成體可以使用時間連接詞、動詞的詞匯語義和表達時間前進的副詞以及修辭結(jié)構(gòu)來推進敘述。Ritz(2007)定量研究了澳洲英語,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完成體的使用占56%,其中修辭關(guān)系為敘述(Narration)的占絕對優(yōu)勢(73%)。Caudal(2012)進一步從理論上探討了SDRT中時體信息與修辭關(guān)系的互動。

總的來說,篇章表征理論從理論建構(gòu)的層面為時間推進建立了一個整體框架,更加重視多種因素對篇章時間推進的影響,而且試圖通過形式化推導來建構(gòu)時間動態(tài)理解。以上我們從敘述結(jié)構(gòu)、前景和篇章表征理論三個角度進行了梳理。盡管我們將這些研究成果進行了歸類,但顯然這只是為了綜述的方便,這三個角度雖有各自的切入點,但彼此相互影響,在時間先后上也彼此交叉??梢哉f,時間推進的研究從傳統(tǒng)的敘述結(jié)構(gòu)研究中逐漸脫離出來,走向了篇章、語義、句法互動的研究。

3.漢語的相關(guān)研究

上面三個方面的相關(guān)研究都是以英語或者其它語言的時間推進為研究對象。下面我們分海外和大陸兩部分對為數(shù)不多的漢語相關(guān)研究作簡要介紹。

3.1 海外的相關(guān)研究

海外對漢語時間推進的相關(guān)研究基本上是從英語等語言的相關(guān)研究拓展開來的。

Li&Thompson(1981)提到完整體“了”用于小句間的前向關(guān)聯(lián),這種時間順序的解讀主要是通過“了”的有界意義推導的。Andreasen(1981)選擇三個時期的11篇中國文學作品片段,在前景和背景的基礎(chǔ)上區(qū)分出中景(middleground,主要是指引語和從句),采用定量和定性結(jié)合的方法,具體分析了小句內(nèi)的動詞、補語、量化賓語、時間短語、體標記、連詞、方所短語等等成分的篇章分布及功能。研究顯示,漢語傾向于采用多種完整化手段來建構(gòu)前景。屈承熹(2006)在張武昌(Chang)等人的基礎(chǔ)上提出“背景向前景推進(BFP)”原則,即如果不做特別標記,小句間的結(jié)合應是由背景向前景推進的過程。小句也可以通過從屬結(jié)構(gòu)明確地標記為背景,這樣,其它的事件或者情景就更加明顯地凸現(xiàn)為前景。屈認為,通過三種語用關(guān)系(事件線索、情景設(shè)置、降低權(quán)重)可以實現(xiàn)前景/背景的配置,因而前景/背景的配置具有梯度性,不再是以往的二分,而是更加靈活,更加具體可操作。

Smith&Erbaugh(2005)闡述了體信息在漢語時間解讀中所起的關(guān)鍵作用。作者提出敘述動態(tài)原則:敘述以有界、完整體事件和明確的時間副詞來推進,狀態(tài)和進行事件除非附加了蘊含推進的信息,否則不能推進時間。漢語和英語不太一樣,事件句不需要是非常明確的

完整體。敘述時間通過帶有完整體“了”和結(jié)果性補足語(RVCs)的句子,或者是零標記的事件句來推進,并不需要新的機制。帶有“過”的句子并不推進時間:它們是狀態(tài)性的。帶有非完整體“在”“著”的句子以及帶有狀態(tài)動詞組的零標記句,也都不推進敘述時間。

李文丹(Li,2012)指出漢語的時間參照在很大程度上是篇章現(xiàn)象。在敘述篇章中,每個小句的時間推進都采用象似性兩步程序:第一步,動詞確定事件的動態(tài)性;第二步“了”或有界化表達編碼了事件的終點邊界,明確事件之間的時間接縫(temporal junctures)。這兩步的交替對于促成時間推進不可或缺。

楊素英、黃月圓(2013)結(jié)合篇章結(jié)構(gòu),對體標記在語體中的分布作了實證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著”和“在”不出現(xiàn)在“敘述”動詞/小句(即篇章中提供過去事件的前景信息,能夠推進過去事件的進展等)中,“了1”絕大部分出現(xiàn)在“敘述”動詞/小句中。

海外時間推進的專題研究是臺灣地區(qū)學者吳俊雄(Wu Jiun-Shiung)的系列研究。Wu(2003)基于語料庫詳細考察了漢語四類篇章(評論、報導、小說和散文)中時間推進和體標記之間的關(guān)系,并探討了體在決定漢語句子時間關(guān)系中的作用機制。作者的理論框架是SDRT,認為篇章中兩個小句的時間關(guān)系是通過連接這兩個小句的修辭關(guān)系決定的,而這一修辭關(guān)系是受到體標記的體屬性的影響。具體來說,進行體“在”呈現(xiàn)一個事件在某一時點正在進行,因而通過“在”所呈現(xiàn)的事件在時間上不能推進。如(4):

(4)a山川沼澤是無機物,b草木鳥獸蟲魚是有機物,c但是不論有沒有生命,d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e那就是都在不停地變化和運動。①例句中a、b等是小句編號,下同。

持續(xù)體“著”呈現(xiàn)一個事件在時段上延續(xù),因而“著”所呈現(xiàn)的事件時間也沒有被推進,除非指示事件終止或完成的動詞被包孕在“著”所標記的動詞之中。如(5):

(5)a他從瓦壺里倒了一碗熱奶酪,b瞧著她喝下了,c又替她隆好被窩。

(5)b中“喝下”使“著”所呈現(xiàn)的事件得以終止,于是敘述時間被推進。完整體“了”明確了一個事件的顯著點(SigP)并將其定位在參照時間之前,因而它可以推進時間。如(6):

(6)a他不能再聽蘇步這般哭叫,b于是回到了季老人家中,c從被褥底下拿出那張狼皮來,d看了很久很久。

經(jīng)驗體“過”小句的事件時間并不能被推進,除非得到時間定位短語的輔助。如(7):

(7)a實達健康中心原本設(shè)有餐飲衛(wèi)教組,b由實達衛(wèi)教系的學生執(zhí)行,c 1989年就舉辦過類似的體重控制活動,d直到1993年才正式成立體重控制組。

Wu(2005、2009)進一步對漢語篇章中沒有任何體標記的小句之間的時間關(guān)系作了深入探討。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漢語中體標記不出現(xiàn)時,謂語情狀類型會以類似于體標記的方式?jīng)Q定默認的修辭關(guān)系。Wu(2010)在此前一系列研究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理論提升,指出漢語中是由終結(jié)性(telicity)通過修辭關(guān)系間接影響時間推進關(guān)系,終結(jié)情狀要么確定默認的修辭關(guān)系,要么施加時間限制,從而影響時間推進。

總的來說,海外的相關(guān)研究雖然數(shù)量并不算多,但整體上視野還是比較開闊的,既注重類型比較,也重視漢語個性挖掘,在這方面與國際的前沿研究保持著良好的接軌態(tài)勢。

3.2 大陸的相關(guān)研究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廖秋忠將篇章分析引入大陸語言學界以來,學者們主要關(guān)注的是篇章中的時間表達(時間詞語、時體表達),涉及動態(tài)時間推進的研究較少。

時間表達研究方面,廖秋忠(1992)對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類和描寫。他將時間關(guān)系連接成分分為兩類:一類是序列時間連接成分,指一系列相關(guān)事件按先后順序排列構(gòu)成一個時間序列;另一類是先后時間連接成分,通常是連接兩個事件或階段,表示它們發(fā)生的時間是先后關(guān)系或共時關(guān)系。

鄭慶君(2003)基于《駱駝祥子》指出在漢語的話語表達中,語句之間的時間以及時間關(guān)系的表達主要依靠潛性表達法和顯性表達

法。前者主要依靠語序來表現(xiàn)時間順序,是一種無標志形態(tài);后者通過在話語組織中使用表示時間的詞語來顯示前后語句之間的時間關(guān)系。

丁建新(2004)認為時間順序是由語言使用者所選擇的作為“取向軸線”的事件決定的。公共時間表達(鐘點時間和日歷時間)在話語中一般可以安排事件的時間順序,話語中的時間搭配可以使話語中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清晰化,并為話語的銜接與連貫做出貢獻。

楊同用、謝淑芬(2005)研究了現(xiàn)代漢語表示時間順序的位序詞語(包括起始詞語、承接詞語和終止詞語),研究了作用相當于位序詞語連用的時間單位詞語或時間名詞,并在此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的時間表達模型:VP前……VP時……VP后,VP1時……VP2時。

金曉艷、馬慶株(2010)認為時間連接成分反映了篇章中相關(guān)事件的時間先后關(guān)系,是篇章組織中時間順序義的顯性表達法。作者從狹域篇章的角度考察了時間連接成分的位置情況,并將時間連接成分進一步區(qū)分為定位和非定位兩類。

孟建安(2010)從修辭行為和話語建構(gòu)的角度,以《圍城》為例,從靜態(tài)角度分別交代了構(gòu)成時間表達系統(tǒng)的要素,主要有時間視點、時間位置、時間方向、時間量度、時間情狀和時間詞語等;還從動態(tài)的表達序列角度闡述了時間表達的三個基本原則:堅持宏觀時間表達的主導性、堅持零度時間表達的首位性、堅持準確性與模糊性表達的有機統(tǒng)一性。

動態(tài)推進研究方面,方梅(2000)指出“V著”的功能在于表現(xiàn)背景,從而探索體限制背后的篇章功能動因。武果(2004)也從篇章設(shè)景的角度分析“了”的前景功能。秦洪武(2005)從話語中體的意義和設(shè)景功能入手,認為體意義的分析有賴于話語,其設(shè)景功能可以運用Thelin的“時間透視分析”來作統(tǒng)一解釋。敘述時間隨表達已完成事件的語句向前流動,構(gòu)成前景事件,前景事件鏈必定由時間有定并作整體透視的事件構(gòu)成;否則事件在時間上就不確定,敘述時間因此無法往前流動,形成背景事件。秦洪武、崔蓉(2009)則探討了不同話語模式中事件共指的連貫功能。他們依據(jù)Smith(2003)指出:敘述/報導模式中,概括式共指定位于過去,兩個事件有先后關(guān)系,都負責推進話語時間。詳述式共指也定位于過去,但活動情狀句主要是為活動次事件提供細節(jié),不負責話語時間的推進。

黃敏(2006)將“時”范疇視為篇章的范疇,詳細闡述了它的篇章組織功能和表達功能,探討了參照時間的動態(tài)解讀對敘事推進的影響。她認為,在沒有專門“時”形式的語言如漢語中,“時”的篇章表達功能就具體地反應于“體”、時間詞、動詞的時間性質(zhì)、語序等表“時”的各種手段的篇章表達功能。

徐赳赳(2010)論述了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的推進結(jié)構(gòu),認為啟承結(jié)構(gòu)也是一種重要的推進方式。其中的順序搭配指的是啟后詞和承前詞是表示序列的,涉及到時間連接成分,還提到時間詞、體助詞的啟后性功能。

饒宏泉(2011)基于漢語短篇敘事小說區(qū)分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時間推進,認為三個層面上影響時間推進的因素各不相同,涉及到時間詞語、時間副詞、修辭關(guān)系、體標記、動詞情狀和補語等因素,建立了一個初步分析框架。饒宏泉(2012)以時間推進的三個層面為視角,基于語料庫實證考察體標記“了”的篇章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宏觀層面上,“了”能標示時間區(qū)間的邊界;中觀層面上,“了”能標記時間推進結(jié)構(gòu)段的核心,并主要通過序列關(guān)系和闡述關(guān)系與其它小句關(guān)聯(lián);微觀層面上,“了”能牽引出后續(xù)事件,其連用能快速推進時間,使事件關(guān)聯(lián)更緊湊。饒宏泉(2015)基于參照時間規(guī)則來解讀體標記“著”在時間推進小句中的作用,認為時間推進并非由“著”引起,但“著”會與事件類型互動來影響時間推進的速度和質(zhì)感,“著”是速度調(diào)控器。

總的來說,大陸漢語學界的相關(guān)研究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還很不夠,缺乏系統(tǒng)性。近些年來學者們也越來越重視篇章時間推進及其相關(guān)理論問題,由以往單純的分類描寫走向多因素的系統(tǒng)比較,并試圖以此為新視角拓展對體標記的動態(tài)研究,體現(xiàn)出良好的研究態(tài)勢。

4.研究評述和趨勢分析

從以上綜述可以看出,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選擇不同的切入點觀察篇章的時間推進關(guān)系??偟膩碚f,敘述時間結(jié)構(gòu)的研究不乏精辟的見解,但是研究相對零散,缺少一個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提及的因素很多,涉及時制轉(zhuǎn)換、體類型、時間副詞、時間詞語、邏輯關(guān)系、修辭關(guān)系等等,但究竟哪些最重要、哪些次要等等,并沒有一致的看法。前景/背景的研究比較籠統(tǒng),理論架構(gòu)很宏觀,但有循環(huán)論之嫌,且前景/背景的操作標準歷來受到詬病,尤其是面對復雜的篇章,學者們大多是從學理上進行論證,并未涉及到真實文本的實證操作。篇章表征理論的發(fā)展很快,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篇章分析技術(shù),學者們也借鑒這一理論,重點探討句子之間的時間關(guān)系。但這種思路的問題在于,名詞照應和時間照應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平行性,而且其形式操作繁瑣,對于時間推進的相關(guān)分析局限于相鄰句子之間。漢語的相關(guān)研究尤其是大陸的研究,對海外以及英語等語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的關(guān)注度明顯不夠,近年來才開始真正涉及時間推進的專題研究,整體研究水平尚處于起步階段。海外針對漢語的相關(guān)研究雖作了一些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但要么缺少基于語料庫的實證分析,要么不能做到全面研究因素之間的差別。

因此,已有研究成果雖大大拓展了人們的視野,呈現(xiàn)出多樣化態(tài)勢,但整體上看尚存以下問題:(1)研究相對零散,對于影響時間推進的因素有哪些、它們的作用尤其是互動機制等一系列深層問題,還存在諸多爭議,缺乏統(tǒng)一的操作性強的理論框架;(2)大多是從理論角度來定性研究,很少從語料庫實證的角度整合定量和定性研究;(3)缺乏類型比較,沒有揭示不同語言中時間推進手段的差異。尤其是漢語時間推進表現(xiàn)出哪些類型共性和個性特征,都有待詳細調(diào)查研究。

我們認為時間推進研究的重點是:時間推進的篇章機制以及對語法、語義結(jié)構(gòu)的影響。目前比較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理論上建構(gòu)時間推進的篇章層級,揭示其本質(zhì)和運作機制,同時基于真實篇章語料庫的實證考察,定位多個語法因素的作用層面,進而提取多因素模型,探討時間在不同層面的編碼互動情況,再通過跨語言比較補充完善理論架構(gòu)。當然,篇章中因素的析離非常困難,如何對影響因素進行準確定位并明確彼此間的互動關(guān)系是一大難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時間推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影響了人們對篇章中時間組織機制的理解,這是將來需要著力探索的領(lǐng)域。

丁建新2004話語中的時間、時間表達和時間連貫[J].外語學刊(4).

方梅2000從“V著”看漢語不完全體的功能特征[A].載語法研究和探索(9)[C].北京:商務印書館:38-55.

金曉艷,馬慶株2010漢語時間連接成分的位置考察[J].語言科學(3).

黃敏2006論語篇中現(xiàn)代漢語“時”的表達及功能[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廖秋忠1992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A].載廖秋忠文集[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孟建安2010小說話語的時間表達系統(tǒng)[J].漢語學報(4).

秦洪武2005話語中體的意義和設(shè)景功能[J].外語教學與研究(3).

秦洪武,崔蓉2009事件共指與話語連貫[J].當代語言學(1).

屈承熹2006漢語篇章語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饒宏泉2011基于漢語的時間推進分析框架[J].華文教學與研究(2).

———2012從時間推進的三個層面看體標記“了”的篇章功能[J].語言科學(4).

———2015參照時間規(guī)則與體標記“著”的篇章功能[J].世界漢語教學(1).

武果2004語篇場景設(shè)置與動態(tài)助詞“了”的隱現(xiàn)[J].漢語研究與應用(2).

徐赳赳2010漢語篇章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素英,黃月圓2013體標記在不同語體中的分布情況考察[J].當代語言學(3).

楊同用,謝淑芬2005現(xiàn)代漢語的位序詞語與時間表達模型[J].語文研究(3).

鄭慶君2003漢語話語中的時間表達[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Almeida,M.J.1995Time in narratives[A].In J.F.Duchan,G.A.Bruder&L.E.Hewitt(eds.),Deixis in Narrative: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C].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59-189.

Altshuler,D.2010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Event Internal Reference[D].Rutgers University:Ph.D.Thesis.

———2012Aspectual meaning meets discourse coherence:a look at the Russian imperfective[J].Journal of Semantics 29:39-108.

Andreasen,A.1981Background and Foreground through Aspect in Chinese Literature[D].University of Stanford:Ph.D.Thesis.

Bardovi-Harlig,K.1998Narrative structure and lexical aspect:conspiring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tense-aspect morpholog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471-508.

Caenepeel,M.&M.Moens1994Temporal structure and discourse structure[A].In C.Vet&C.Vetters(eds.),Tense and Aspect in Discourse[C].Berlin:Mouton de Gruyter:5-20.

Carruthers,J.2012Discourse and text[A].In R.Binnick(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306-334.

Caudal,P.2012Pragmatics[A].In R.Binnick(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69-305.

Couper-Kuhlen,E.1989Foregrounding and temporal relations in narrative discourse[J].Essays on Tensing in English(2):7-29.

De Swart,H.2007A cross-linguistic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perfect[J].Journal of Pragmatics 39:2273-2307.

Dowty,D.1986The effects of aspectual class o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discourse:semantics or pragmatics[J].Linguistics&Philosophy 9:37-62.

Dry,H.1981Sentence aspect and the movement of narrative time[J].Text 1:233-240.

———1983The movement of narrative time[J].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 12:19-53.

Fleischman,S.1985Discourse functions of tense-aspect oppositions in narrative:toward a theory of grounding[J].Linguistics 23:851-882.

Gooden,S.2008Discourse aspects of tense marking in Belizean Creole[J].English World-Wide 29(3):306-346.

Hatav,G.1989Aspects,aktionsarten,and the time line[J].Linguistics 27(3):487-516.

Hinrichs,E.1986Temporal anaphora in discourses of English[J].Linguistics&Philosophy 9:63-82.

Hopper,P.1979Aspect and foregrounding in discourse[A].In T.Giv'on(ed.),Discourse and Syntax, Syntax&Semantics 12[C].New York:Academic Press:213-241.

Hopper,P.&S.Thompson1980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 56(2):251-299.

Kamp,H.&C.Rohrer1983Tense in texts[A].In R.Bauerle,R.Schwarze&A.von Stechow(eds.),Meaning,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50-269.

Labov,W.&J.Waletzky1967Narrative analysis: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A].In J.Helm(ed.),Essays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Proceedings of the 1996 Annual Meeting[C].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2-44.

Labov,W.1972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syntax[A].In W.Labov(ed.),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C].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355-399.

Lascarides,A.&N.Asher1993Temporal interpretation,discourse relations and commonsense entailment[J].Linguistic&Philosophy 16:437-493.

Lee,E.H2007Dynamic and stative information in temporal reasoning:interpretation of Korean past markers in narrative discour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 16:1-25.

Lee,J.&J.Tonhauser2010Temporal interpretation without tense:Korean and Japanese coordination constructions[J].Journal of Semantics 27(3):307-341.

Li,N.&S.Thompson1981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yberry,M.2011Synchronous narratives in Spanish:The simple present/present progressive aspectual contrast[J].Hispania—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Teaching of Spanish and Portuguese 94(3):462-482.

Mucha,A.2013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Hausa[J].Linguistics&Philosophy 36:371-415.

Partee,B.1984Nominal and temporal anaphora[J].Linguistics&Philosophy 7:243-286.

Reichenbach,H.1947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New York:MacMillan Co.

Reinhart,T.1984Principles of gestalt perception in the 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narrative texts[J].Linguistics 22:779-809.

Ritz,M.A.2007Perfect change:synchrony meets diachrony[A].In J.Salmons&S.Dubenion-smith(eds.),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05: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33-147.

———2010The perfect crime?Illicit uses of the present perfect in Australian police media releases[J].Journal of Pragmatics 42:3400-3417.

Ritz,M.A.&D.M.Engel2008“Vivid narrative use”and the meaning of the present perfect in spoken Australian English[J].Linguistics 46(1):131-160.

Schiffrin,D.1981Tense variation in narrative[J].Language 57(1):45-62.

Schilder,F(xiàn).1997Temporal Relations in English and German Narrative Discourse[D].University of Edinburgh:Ph.D.Dissertation.

Seiki,A.1998The Progressive in Japanese and temporal advancement in narrative[J].Belg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2:1-19.

Smith,C.1980Tempor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A].In N.Rohrer(ed.),Time,Tense and Quantifiers[C].Tübingen:Niemeyer:355-374.

———2003Modes of Discourse:the Local Structure of Tex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rbaugh2005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J].Linguistics 43:713-756.

Thelin,N.1990Verbal Aspect in Discourse:Contributions to the Semantics of Time and Temporal Perspective in Slavic and non-Slavic Language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Tickoo,A.2003On variable temporal passage in storytelling:identifying constraints and evidencing constraint violation in the narratives of second-language writers[J].Text 23(1):129-163.

Wu,J.-S.2003Modeling Temporal Progression in Mandarin:Aspect Markers and Temporal Relations[D].The University of Texas:Ph.D.Thesis.

———2005Temporal relations in Mandarin:a pilot study of examples with no aspect markers[A].In M.Aurnague,M.Bras,A.Le Draoulec&L.Vieu(ed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Exploration and Modeling of Meaning(SEM05)[C].Biarritz:ERSS-CNRS.

———2009Tense as discourse feature in Mandarin and its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8:145-165.

———2010Telicity and Temporal relations:A case of Mandarin Chinese[A].In Y.S.Kang,J.Y.Yoon,J.Hong,J.S.Wu,S.Rhee,K.A.Kim,D.H.Choi,K.H.Kim&H.K.Kang(eds.),2010 Lectures on Universal Grammar and Particular Languages[C].Seoul:Hankookmunhwasa.

Youssef,V.&W.James1999Grounding via tense-aspect in Tobagonian Creole:discourse strategies across a creole continuum[J].Linguistics 37(4):597-624.

??2012Temporal and aspectual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4:2045-2066.

A Related Research Review of Temporal Progression in Discourse

Rao Hongquan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temporal structure of discourse;temporal progression;narrative structure;foreground;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DRT)

Along with in-depth study of discourse grammar,scholars grad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ynamic temporal relations of discourse.With temporal progression as the key point,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concept,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Then it present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languages such as English from three aspects:narrative structure,foreground,an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Then combined with the review of related Chinese research,further research plan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H04;H14

A

1674-8174(2015)01-0083-09

【責任編輯匡小榮】

2013-11-29

饒宏泉(1981-),男,安徽祁門人,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篇章語法和語言類型學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影響篇章時間推進的多因素分析”(11YJC740084);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篇章時間推進的模式和變異研究”(12CYY053)

猜你喜歡
前景漢語研究
學漢語
金橋(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我國旅游房地產(chǎn)開發(fā)前景的探討
四種作物 北方種植有前景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離岸央票:需求與前景
中國外匯(2019年11期)2019-08-27 02:06:32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追劇宅女教漢語
阜城县| 平泉县| 万盛区| 凤翔县| 福鼎市| 台中市| 广汉市| 保德县| 陕西省| 峡江县| 彭山县| 收藏| 合肥市| 保靖县| 合江县| 东山县| 富顺县| 江永县| 威远县| 寿光市| 上蔡县| 大田县| 青阳县| 苗栗县| 皮山县| 西昌市| 宿州市| 海兴县| 石棉县| 铜鼓县| 塘沽区| 安丘市| 镇康县| 承德县| 会同县| 天峻县| 西华县| 蒙阴县| 庆元县| 宿松县|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