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孝峰
歷史文化視野下的審美觀照
——評劉樹元的《小說的審美本質與歷史重構》*
陸孝峰
(湖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文學是人學,小說創(chuàng)作的根本問題是對人性的把握。新時期以來,隨著文藝觀念的解放,出現(xiàn)了挖掘“人性”多種可能性的小說。劉樹元的專著《小說的審美本質與歷史重構》以盧卡奇的整體美學主義作為觀照,從整體、文本、文化、立場、風貌、重構六個文學關鍵詞入手,探索了小說的審美本質,包括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個人化寫作、作家的價值立場、藝術的想象力和人性情態(tài)的詩性描寫等等。這本專著的價值在于為中國當代小說的進一步繁榮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為文學審美批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人性;心靈觀照;價值立場;敘事革命
劉樹元教授的學術專著《小說的審美本質與歷史重構》(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版),以馬克思主義以及盧卡奇的整體美學主義作為觀照,以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過程、文學審美等為研究視野,以新時期以來大量的文學作品作藍本,以文學作品中的基本元素“人”作為考察的對象,系統(tǒng)地闡述了新時期以來小說創(chuàng)作的審美嬗變和歷史重構。
劉教授的《小說的審美本質與歷史重構》,從整體、文本、文化、立場、風貌、重構六個關鍵詞入手,分別論述了小說審美本質的美學品味、創(chuàng)作過程的整體性描述、創(chuàng)作主體的現(xiàn)實性表達、作家的整體性選擇與堅守、整體主義視野下的小說追求、先鋒小說的多樣現(xiàn)實貼近與現(xiàn)實小說的現(xiàn)代華麗轉身。從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元素“人”出發(fā),闡述創(chuàng)作主體(作家)與創(chuàng)作客體(生活)的多樣豐富性和實踐性,以及客體如何以藝術的方式滲透到作家的主體審美創(chuàng)作活動之中,以創(chuàng)作主體的不變性和變化性以及生活的歷史變化性闡述小說的審美本質與歷史重構。該書論述了當代小說的歷史走向和文藝流變,當代小說是在中國古典小說的審美因子的滋養(yǎng)下,同時深受西方象征主義、意象主義、未來主義和存在主義等諸多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表現(xiàn)為中西合璧、相爭共存的態(tài)勢;同時小說的審美風格也呈現(xiàn)非常獨特的個性:一方面拓寬了人們的審美視野,另一方面促使作家打破傳統(tǒng),深入挖掘“人性”的多種可能性,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個人化”的作品。當代小說由關注人的集體性共存到個人性的隱秘,不是個別作家的創(chuàng)作狀況,而是當代小說的集體華麗轉身,出現(xiàn)了敘述方式的全新構置和對人的重新認識和創(chuàng)作。這對于我們重新認識“人性”和“文學”無疑是一種驚人的變化。
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文學的現(xiàn)實性觀照和心靈觀照始終是文學離不開的命題。一方面,通過文學形象地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問題;另一方面,人又以其獨特的存在,對社會問題產生沖擊、批判和逃離,從而產生人性的張力,進一步來探討人本及人性。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離不開筆下塑造的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新時期文學的實績也恰恰在這一點。其中對人的社會性和自然性,有著啟示性的審美發(fā)現(xiàn)。人的社會性是指,社會群體的人首先需要依靠社會,并且在社會中求得自己生存空間的可能。社會性更趨向于人對社會規(guī)范、價值理念的認同。而自然屬性是指人的生物本性與自然的相互影響性以及個人具有的獨立性,為滿足個人的獨立性而呈現(xiàn)出的心靈自由和獨特的審美選擇。[1](P11-15)劉樹元教授這本專著,正是以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作為考察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基于對人的社會性的認同和發(fā)現(xiàn),認為人的個性的完整性絕不僅僅意味著只是人的個性的豐富性,還意味著個性的客觀本質性和理想人格,是豐富性、客觀性和理想人格的統(tǒng)一。新時期文學之初出現(xiàn)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反映了人與時代之間的緊張而復雜的關系,以及政治對文學的巨大影響力。這里,一方面有對時代給人們心靈造成傷害而憂心和痛苦的描寫;另一方面有積極適應發(fā)展的時代,在這發(fā)展的浪潮中,隱藏和淡化個人情感的一面。其后的具有尋根文學和新歷史主義傾向的先鋒作家,又試圖回歸到自己的心靈領域,更多地給予心靈以釋放和自由。作家個人在對社會有所期待的同時,又有自己心靈的巨大隱秘空間。小說家被壓抑的自然性得到解脫時釋放出來,其中對困惑迷惘、掙扎期望的呈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文學的力量,觸摸到了像戴鳳蓮、余占鰲、福貴、丙崽等等那樣奇特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家如何定位自己的價值立場呢?在《立場:作家的整體性選擇與堅守》一章,劉樹元教授論述了作家對于文體的重新選擇和創(chuàng)造以及文學轉型期的精神價值定位,既肯定了作家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個人化選擇”,作家對于創(chuàng)作模式和創(chuàng)作風格的自由發(fā)展。通過對人的“潛意識、非理性”的發(fā)現(xiàn)開掘,發(fā)現(xiàn)人性的多種多樣的可能性,把人性置于廣闊的生活時代中去,同時又允許人與社會時代、政治和經濟保持一定的疏離空間。文學除了政治、教育、娛樂功能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審美美育功能,通過審美達到教育的功能是文學反映生活的最高藝術。正像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建軍評論的那樣,“整體性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內在需要。這種整體性不僅指主體與客體自然相容的整體,更主要的在于,藝術作為人類情感的物化方式,它與認識論的知性判斷和倫理學的意志判斷相較,是那種帶有極大的精神自由度的整體。”“相對而言,人類的審美活動,卻使人的生命意識處于全面的呈現(xiàn)、充分活躍之態(tài)。它不是人的本質的某一方面的表現(xiàn),而是通過感性形式對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幻想的全面表現(xiàn)?!保?](序言)
在第六章《重構:先鋒小說的多樣現(xiàn)實貼近》中,劉教授用西方解構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理論,闡述馬原的先鋒小說《岡底斯的誘惑》《虛構》等。認為,先鋒小說掀起了當代文學的敘事革命,它放棄了對歷史本質的追尋和社會真實的反映,顛覆了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與確定性的聯(lián)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經驗碎片,以非線性的共時態(tài)小說敘述來顯示世界無序的本在。打破了傳統(tǒng)小說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還原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讓讀者與作者一起走近生活,感知人的生存狀態(tài)。而對當代另一位先鋒作家余華的解讀,論者卻是從“欲望敘事”的角度加以分析,認為余華構置的小說模式通過對生命本我的揭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冷酷、暴力和血腥的世界,從而讓我們去追問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人性的丑惡和陰暗。在這里,文學作品成了一個象征的世界,通過對象征世界的認識讓我們重新認識現(xiàn)實世界,對現(xiàn)實的認識不僅僅是你看到的,更多地在于你看不到的世界。作家的感性、個性、審美理性和藝術稟賦不斷地把當代小說的藝術展現(xiàn)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整體性文學元素的生成,有效促使了“個人化”創(chuàng)作的生成,使文學自覺地走向“人學”,讓創(chuàng)作的理性成份和感性激情等非理性成份成為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讓作家的想象有了發(fā)揮的余地。
新時期以來小說對多種文體的突破、多元審美的出現(xiàn)、多種語言言說方式的并存,將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融合一體,在造成故事的虛構性、藝術的幻覺性的同時,又給讀者提供了無限自由、寬松的閱讀感官享受。[3](P58)在承認人的“自然性”的同時,劉樹元在本書中專門提到了作家對“人文精神”的堅守,也就是作家要有道德底線。文學自始自終都是源于社會,同時文學也必將反作用于社會。優(yōu)秀的文學家都會認同“使命”和“尊嚴”,作家樹立道德自信心,為讀者提供思想與精神營養(yǎng),才是真正肩負起了塑造人類靈魂的責任,才能創(chuàng)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
劉樹元教授的《小說的審美本質與歷史重構》是一部集文學理論與文學評論于一體的學術專著。該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思想和盧卡奇的整體主義藝術準則,同時兼收并蓄西方符號學美學、結構主義、精神心理分析、存在主義哲學、新歷史主義等等的理論。在文學作品的闡釋分析,作家創(chuàng)作心理的尋根溯源中,既忠實于文學反映現(xiàn)實的題材來源,同時又能發(fā)現(xiàn)文學虛幻而非理性的一面。用倡導馬克思所說的“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造型”來表現(xiàn)人及其生活,恰恰體現(xiàn)了小說審美的本質,使作家的生命主體得以很好的展現(xiàn),作品內在主題、結構、情感和表現(xiàn)形式都得到整體性地呈現(xiàn)。這也正為中國當代小說的進一步繁榮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為文學審美批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1][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劉樹元.小說的審美本質與歷史重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3]朱棟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Aesthetic Reference from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Culture——A Comment on Aesthetic Nature and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Novels by Liu Shuyuan
LU Xiao-feng
(Department of Arts,Huzhou Teachers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As a study of human being,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novel writing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With the libe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art,the novels’digging up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human nature has sprung up since the new era.With Lukacs’s notion of whole aesthetics as reference,starting from the six key words“wholeness,text,culture,viewpoint,style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reconstruction”,this treatise explores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novels including individual creation in novel writing,writer’s philosophy,artistic imagination and the poe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otional state of human nature,etc.The value of the book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and points out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aesthetic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human nature;psycho reference;outlook on life;narrative revolution
I206
A
1672-2388(2015)04-0062-02
20150703
陸孝峰(1968-),女,浙江湖州人,副教授,文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