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與中國政治近代化
臧碩
(西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近代以來,隨著外國侵略的深入,國人開始走出國門,以復興中華為己任,從各個方面學習外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做出深刻的批判。留學生歸國后,積極參與國家政治,對推動我國政治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留學生;近代;政治;革新;民主
收稿日期:2015-04-02
作者簡介:臧碩(1992-),男,安徽阜陽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華民國史。
中圖分類號:K257
1872年8月,中國政府派出第一批赴美留學生30名。從此以后,中國近代史上的留學潮越來越高漲,其中有19世紀末的赴英、法、德留學熱潮、20世紀初的留日高潮、“五四運動”前后的留法高潮、20世紀20年代初的留蘇高潮。近代數(shù)萬名中華學子遠渡重洋,尋求富國救民的真理,接受近代知識的熏陶和近代思想的洗禮。留學生具有新知識、新思想,他們回國后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在中國政治進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為官從政,推動官僚體制的革新
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把工業(yè)革命成果向中國輸入,自嚴復系統(tǒng)翻譯西學著作后,赴歐留學開始興起。甲午戰(zhàn)爭后,隨著日本國勢的強盛,留日運動開始興起。從1896年官派留日開始到辛亥革命前,應當在22000人以上。[1]4同時,留美潮也開始,1905年科舉制廢除,留美運動更加高漲。
晚清,留學生歸國后,大量從政為官,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官僚政治的運行機制。中國古代社會以科舉制度取士,在一定程度上使貧寒學子有了進身之階,但近代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以來,我國急于擺脫困境,解除危機,需要大量的新型知識分子,給整個官場乃至整個社會一場洗禮和革新。以早期留美幼童為例,根據(jù)臺灣學者高宗奮對全體返國幼童所從事職業(yè)的統(tǒng)計,他們當中有國務總理1人、外交部長2人、公使2人、外交官12人、政界3人,加上在鐵路、電報、稅務、海關部門擔任行政職務的人員,共計47人,幾占留美幼童的一半。[2]60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留學生政策經(jīng)歷了三個時期,初期的十年,政策是相對寬松的,留學地也不局限于歐美,在東南亞、埃及等國家和地區(qū)也能見到中國留學生的身影。他們歸國后,成績優(yōu)異者可入政府職,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近代留學生從政為官,雖然不可能從根本上革除官場弊端,但他們受到西方民主氛圍的熏陶并掌握了專業(yè)知識,他們?yōu)楣俸?,大多能散發(fā)民主意識,給近代政壇帶來一些新鮮空氣。1911年尚在美國留學的宋慶齡在《留學生在中國之影響》指出:“數(shù)百年來,中國之政治,日趨腐敗。政府要職俱人學者手中,或由朝廷恩踢,或由金錢捐得。彼等于政治行政,毫無知識。于是萬民怨憤,時起反叛。及至今日,政治始漸上軌道,以留學之士,充任官職,而去庸凡之輩?!盵3]16-17
二、抨擊封建專制,勇于民主革命試驗
歐美資產(chǎn)階級代議制是近代資產(chǎn)階級民主的典型代表,近代的留學歐美的學生耳濡目染,培養(yǎng)了一些民主意識,清末的立憲運動,歸國留學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立憲運動的興起在客觀上動搖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
相對于洋務運動時期的官派留學生,清末民初的留學生的影響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拓寬,孫中山也曾多次提到,革命運動離不開留學生,同盟會的建立、辛亥革命的發(fā)生,都離不開幾萬名在日留學生。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法律的制定、秩序的維護、各部部長人選以及政府的日常運作都離不開留學精英分子的大力支持和貢獻。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5月7日,日本政府發(fā)出最后通牒。留日學生非常憤怒,郭沫若即與幾個同學作為留日學生代表,連夜回國抗議,以圖拯救。[4]371915年12月護國運動爆發(fā)后,留學生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推動護國運動的發(fā)展,1916年1月,留日中國學生總會發(fā)表對外宣言,向外界揭露袁世凱的專制本質(zhì),呼吁各國政府與人民理解和公正看待護國義舉。1916年云南全體留日學生發(fā)表《通告全國父老兄弟書》,歷數(shù)袁世凱四大罪狀,呼吁誓殺袁賊,以擁護共和,保存國體。[5]957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大量的留學生投入到愛國救國的隊伍中去,已經(jīng)回到國內(nèi)的留學生通過集會、游行等方式積極呼吁國民投入到這場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來。1919年5月21日,留日留法等學生向北京政府請愿,要求嚴懲賣國賊,維護我國家的合法權益?!叭T”斗爭取得了初步勝利后,宣城“我父老兄弟奮發(fā)排日救國之精神,并鼓罷工罷市之余勇,合力團結,以圖最后之勝利。”[6]在國外,東京、巴黎等地的留學生前往各國使館游行宣傳,或撰文激勵同胞,或成立各種組織,積極支持愛國運動。
近代最早的留美生容閎在美求學期間,面對中國腐敗情形,萌生了“以西方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的志向,容閎所說的“西方學術”,自然也包括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自由思想。清末民初走出去的留美學生,對美國民主政治產(chǎn)生崇拜大力倡導美國兩黨制,對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宣傳民主思想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三、身體力行,宣傳維護民主政體
留英歸來的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觀,以此來宣傳愛國保種思想,極大刺激了中國人的神經(jīng),很多人開始探索學習西方。部分留學生開始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在異國他鄉(xiāng)組織起反清的組織。
孫中山游歷世界,最終選擇日本作為大本營,和日本大量的留學生不無關系。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聯(lián)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成立同盟會,在同盟會的領導下,很多留學生回國宣傳資產(chǎn)階級思想,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搖旗吶喊,孫中山回國后先后在各地領導起義,最終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面貌。
1939年,重慶召開4次憲政問題座談會,并在成都、昆明等地傳播開來,多地區(qū)召開憲政問題的座談會,以期建立民主政體,但被國民黨當局打擊。憲政運動過程中,留洋歸來的黃炎培、董必武、李璜等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堅持專制獨裁,在留學日本任職國民政府文館長的吳鼎昌的建議下,蔣介石三次電促毛澤東來渝洽商,雖然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但對于推動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發(fā)展也有著促進作用。
近代政權為圖茍存,廢科舉、興學校、舉辦新政、獎勵游學,甚至將科舉時代對傳統(tǒng)士子的三年一比改為對歸國學子的一年一試,清廷將大批新型人才充實到官僚系統(tǒng),原想促進官僚系統(tǒng)的新陳代謝,然而事實發(fā)展的結果,反而從內(nèi)部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加速其覆亡。這也是清廷所始料未及的。[7]
四、積極參政,加快了民族獨立進程
留學生在民族獨立方面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留日的學生。日本起初接收來自中華的留學生是為了培養(yǎng)一批傾向于日本的奴才,但結果卻令日本始料未及,很多赴日的留學生后來都加入了反日的行列,他們抵制日貨,尤其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日本在一次展開國會時,清水留三郎等向政府提出的質(zhì)詢書中稱:“來日之中華民國留學生歸國之后,多成為排日論者,而留學美國之歸國者,卻多成為親美論者,政府將采何種方針?”[8]98從中我們就能看出近代時留日學生在民族獨立方面的積極意義。他們感到“只有堅決從自己國土上驅(qū)除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才能國家和個人的獨立自主的可能性,所以回國之后他們成了最堅決的抗日、排日論者,領導人民覺醒。正是很多這樣的留學生的存在,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廣大群眾逐步認識到民族獨立的重要性,推動了我國的民族獨立的進程。
抗日戰(zhàn)爭初期,我國處于民族危機之中,國民政府也適時調(diào)整留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政策,出國留學政策變得相對嚴格,以政府為主導的留學生管理體系建立,政府根據(jù)實際需要向國外派遣留學生學習各種知識。部分留學生歸國后,積極參與軍事、教育等領域,有的加入到抗日的行列,當時軍隊中很多高級將領和參謀也多有留學經(jīng)歷,他們運用自己的學習知識,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貢獻,對于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留學生在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1917年,鄧子恢和周恩來赴日留學,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之后,鄧小平、陳毅、蔡和森等人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以后,在共產(chǎn)國際和蘇聯(lián)政府幫助下,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等為中國共產(chǎn)黨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他們在日后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貢獻。在留法勤工儉學期間,許多有志向有抱負的青年學生開始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他們中的很多人最后成長為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他們在歐洲建立共產(chǎn)主義的組織,回國后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日后的革命斗爭輸送了大量的骨干和人才,對于加快民族獨立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中國共產(chǎn)黨一些高級將領,如鄧小平、聶榮臻等,他們在年輕時,都有國外留學的經(jīng)歷。
中國政治近代化歷程中,留學生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是很復雜的。他們將西方的民族自由等觀念和思想傳入中國,并身體力行地宣傳和實踐,留學生所參與的政治變動和政府活動,優(yōu)化了中國政府的組織結構,提高了行政能力,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留學生積極參與,在政治和軍事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人民解放斗爭的最后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維護了民族獨立。但另一方面,近代西方的民主是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和我國的國情也也不盡然相同完全移植到中國是不符合國情的。
參考文獻:
[1]周棉.留學生與中國的社會發(fā)展[M].徐州:中國礦大出版社,1997.
[2]高宗魯.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3]宋慶齡.留學生在中國之影響[M].珠海:廣角鏡出版社,1981.
[4]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5]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護國文獻:下[M].貴陽:貴州人 民出版社,1985.
[6]民國日報[N].1919-6-6.
[7]王奇生.近代留學生與中國官僚政治[J].歷史檔案,1991(01).
[8]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3.
責任編輯: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