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起龍
(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68)
從上博簡《從政》篇再談孔子的從政思想
邢起龍
(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68)
孔子畢其一生追求西周時期理想政治模式,在不同場合發(fā)表了很多從政的觀點,成為先秦儒家政治的重要來源。以《論語》為代表的傳世本記載諸多孔子的從政思想,隨著新出土文獻的整理,孔子的從政思想逐漸成為一個體系,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通過傳世本和新出土文獻相互比對可以進一步研究孔子從政思想的核心,如德性觀、學習觀、教化觀等,從中尋找現(xiàn)代性的資源,對能夠體現(xiàn)孔子從政思想的材料進行現(xiàn)代性解讀。
孔子;政治模式;儒家政治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4.001
關于孔子政治思想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似乎在學者眼中,孔子思想的重要特點在于其政治性。的確,孔子一生熱衷于政治,致力于社會改造,不僅滿腔政治熱情,而且有明確的政治主張。在魯國從政遇到阻力無法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孔子歷時14年周游列國向諸侯國宣傳自己的政治模式,由于時代發(fā)生了變化,各國諸侯對他若即若離,敬而遠之,他最終發(fā)出“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的哀嘆!(《論語·子罕第九》)
上博簡《從政》篇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一篇較為系統(tǒng)的先秦儒家政治哲學文獻,其中“四毋”的思想與《論語·堯曰》篇中“子張問政”有著驚人的形似。
毋暴、毋虐、毋賊、毋貪。不修不戒,謂之必成,則暴;不教而殺,則虐;命無時,事必有期,則賊;為利枉事則貪。(《從政》甲簡15與甲5)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堯曰》)
已經(jīng)有學者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如,究竟誰是祖本等問題進行了考證。有學者甚至認為該簡文作者應該是子張,如周鳳五先生等。子張向孔子問政見于多種典籍,如《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子張問入官于孔子……孔子曰:‘有善勿專,……故君子南面臨官,不治則亂至,亂至則爭,爭之至又反于亂;是故寬裕以容其民……’。”[1]子張似乎很熱衷于從政,在《論語》中子張多次問到“干祿”和如何從政的問題。所以學者認為,《從政》主旨跟《論語》等文獻所反映的子張的興趣(或者說傾向)是相合的。筆者受上博簡《從政》篇啟發(fā)來談孔子從政思想,應該是個比較新鮮的話題。因為,從政比政治的范疇要狹小,更能夠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梢哉f上博簡《從政》是先秦儒家從政思想的一篇綱領性文件,比較全面地展現(xiàn)了上古時代政治文明的狀況。從上博簡《從政》出發(fā)來深究孔子從政的基本觀點,以冀望于挖掘其當代價值。
吳于厪先生認為,先秦時期“士的第一個共同理想為統(tǒng)一與尊君”[2]。歐陽禎人先生認為:“吳于厪先生說孔子主張尊君實在有一些誤解?!保?]筆者也深贊歐陽禎人先生的真知灼見!孔子的政治思想不能簡單定位于“尊君”,應該歷史性地全面反思。
孔子當時因為“道”不同憤而離開魯國,矢志不移地在各國宣傳自己的從政思想,難道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可以解釋的嗎?根據(j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原理,只能從社會層面來解釋他為什么如此執(zhí)著。筆者認為孔子參與政治的熱情源于其雙重的社會身份和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
首先,孔子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其濟世情懷。一方面,孔子貴族身份情節(jié)使他有一種階級責任感??鬃酉茸媸撬螄?,因為逃難來到魯國。在那個時代貴族身份是高貴血統(tǒng)的標志,到了孔子這一代徒有貴族的身份,但階級立場的本能使他一生窮于追求禮樂,希望恢復周公那種上下同心的時代。貴族是要學習禮樂、掌握本領才能有實力參與社會管理,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學習的可能,學習的內(nèi)容主要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另一方面,他出身貧寒,生活于社會底層,早年喪父,故“少能多鄙事”,使他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兼濟天下”的歷史使命。
其次,亂世呼喚改造社會的圣人??鬃由钤诖呵锬┢冢紊匣靵y,軍事上諸侯國互相征伐。自從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衰微,各國諸侯已經(jīng)不聽天子號令。各國為了在眾多的諸侯國中得到一塊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小國被吞并,大國不斷崛起,先后出現(xiàn)“春秋五霸”。各國內(nèi)部大夫地位也逐漸強大,弒君犯上現(xiàn)象屢見不鮮。周代從文王武王及周公等傳下來的禮樂制度也隨之崩潰了??鬃釉?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①本文所節(jié)選《論語》皆來源于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論語·季氏》)
這段話中“天下無道”的情形折射出春秋末年上下混亂的政治局面,反思反映出思想者的歷史苦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理解孔子為什么能夠一生為改造社會而努力。事實上,孔子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quán)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jīng)常思考治理國家的種種問題,也常發(fā)表一些見解,到了30歲時,已經(jīng)盛名在外。如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慕名請教秦穆公稱霸的問題。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fā)生內(nèi)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追隨至此。齊景公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便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這個事件反映出幾點信息:一是齊景公很欣賞孔子的從政能力,但是齊國貴族擔心他在齊國影響過大;二是齊國也是“陪臣之國命”的狀況,齊景公即使想重用他,也不得不顧及大臣的意見。孔子在魯定公九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已經(jīng)五十一歲了??鬃又卫碇卸家荒?,政績卓著,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得以大治。問題就出現(xiàn)在他堅持“禮”的從政原則,主張“強公室,抑私門?!边@樣勢必與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產(chǎn)生政治沖突,魯定公十二年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來重建魯國政治秩序結(jié)構(gòu),結(jié)果失敗。現(xiàn)在看來,當時社會秩序已成為定局,孔子不可能改革成功。有學者分析魯定公十三年季桓氏接受了齊國饋送女樂直接刺激了孔子離開祖國。筆者認為,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可能是故意所為,意在向孔子表達“道”不同。于是,孔子只有離開父母之邦,希望能夠在其他國家得到施展機會。如果沒有歷史責任感和為民請愿的精神,不可能產(chǎn)生這種堅忍不拔的勇氣。
《論語·堯曰》子張問政篇和上博簡《從政》關于(敦)五德的原文移錄如下:
子張問于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贝酥^五美。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此謂四惡。(《論語.堯曰》)
聞之曰:從政,敦五德,固三誓,除十怨。五德:一曰寬,二曰恭,三曰惠,四曰仁,五曰敬。君子不寬無(甲簡5)以容百姓,不恭則無以除辱,不惠則無以聚民,不仁(甲簡6)則無以行政,不敬則事無成。(甲簡7)
聞之曰:“從政又有七機[]:獄則興,威則民不道,□(鹵)則失眾,□(猛)則亡新(親),罰則民逃,好□(刑)[簡甲九]……則民作亂。凡此七者,政之所殆[]也?!痹环溉酥畡?,十曰口惠而不系[]。興邦家,治正(政)教,從命,則正不勞;壅戒先匿,則自己始。顯嘉勸信,則偽[簡乙二]不章(彰);毋占民斂,則同;不膚(敷)法羸惡,則民不怨。”[簡乙一]
春秋是一個講究實力的時代,凡是講實力的時代,道德都是沒有市場的。面對這樣混亂的社會,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從政措施:
第一,為政者要修德。在孔子看來,老百姓服從從政者的前提,就要看從政者為人怎么樣?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從政者應該具足德性,有了德性人民才會擁護你。這個思想對歷代政治家影響深遠??鬃踊貒笞鳛閲?,當政者季康子經(jīng)常向他請教如何從政?孔子就提到“上行下效”的觀點。一次季康子問:“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這是兩種從政理念:季康子持刑罰論;孔子持德性論。從政者德性的影響力如疾風傳播之快,否則就是另外一種情形。又如: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
上好禮,則民莫干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這些都貫穿了一個基本道理即領導者要以身作則,要注重修養(yǎng)德性。當然德性具足才能正身,為政者自己做好了,下面的百姓自然會受到感染,“上梁正下梁就不會歪”,從政者勤政也皆從道德范疇意義上說的。
第二,從政者要有“信、義、禮”的完整人格。上博簡《從政》開篇就從明王與亂王治政的區(qū)別來說明“信、義、禮”的重要性,雖然沒有太多文字來展述,但把其作為從政之基礎依然顯見。明王與亂王時代的根本區(qū)別:
聞之曰: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予也,而盡取之,民皆以為義,夫是則守之以信,教[簡甲1]之以義,行之以禮也。其亂王舍人邦家土地,而民或弗義;[簡甲2]禮則寡而為仁,教之以刑則述。[簡甲3][4]
簡文表示“明王”與“亂王”之治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對待“信”“義”“禮”三者的態(tài)度迥異,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從政理念:三代明君雖然擁有天下,甚至不把土地給予人,而人民不以為他為不義;三代的亂君雖然給予人土地而不盡取,人民卻以為不義??鬃右舱J為從政者應該具足“信”“義”“禮”的品格,他在回答樊遲“學稼”和“為圃”說: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
孔子認為在上位者如果好禮、好義、好信,人民則不敢不敬、不敢不服、不敢不用情,甚至“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他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政績。
第三,學而優(yōu)則仕。從《論語》的《學而篇》與《為政篇》的前后邏輯結(jié)構(gòu)似乎也能夠說明《論語》“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對從政者而言,學習應該處于第一位。他認為社會上充斥的“斗筲之人”太多,這些人不修德、不學習?!白釉?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孔子對當時不學習而從政的現(xiàn)象深為憂慮。他說學習可以使得自己知識廣博,“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如果人人愛學習,這個社會就少了不少動蕩。在《論語·先進》)中,孔子對子路不學習就做官的態(tài)度表示反對: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所以,孔子在教化弟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白右运慕?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目前,中國共產(chǎn)黨主張建設學習型政黨,這是歷史傳統(tǒng)在政治理念上的折射。從古至今,官員都是經(jīng)過科舉走上領導崗位的,不學習如何從政?如何領導人民?
孔子的從政思想并不是形而上學的空洞無物,是有著具體可以操作的方案,筆者將其復雜政治思想中涉及從政的內(nèi)容進行邏輯性的梳理,認為有這樣一些措施或方案:
第一,“正名”和“正身”的主張。在孔子看來,“禮崩樂壞”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社會秩序的紊亂,那么,從政者首先應該在社會秩序方面做好“正名”的輿論準備,“正名”是復興“天下有道”的必要條件。當年孔子隨魯昭公到齊國去的時候,齊景公就問到如何治理政事這樣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鬃诱f得簡單但是切中問題要害,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他“正名”的本意,即要求各階層的社會成員各自歸位,思不出位。
“正名”之后要“正身”即自我約束?!凹究底訂栒诳鬃?。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篇》)言外之意,就是批評季康子從政要自己做得正。他反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從政者自身端正,行為符合“禮”,即使不用下命令,人民也會效仿你,反之,你自己身不正,即使下達命令,別人也不會聽你的??梢姡瑥恼摺吧碚钡纳鐣嵌嗝创?。從政者帶頭工作,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從政者身體力行,做在人民前面,貴在影響人民。
第二,從政者要履行教化的責任。1993年郭店發(fā)現(xiàn)的十四篇儒家的文獻中,有一篇名叫《成之聞之》的竹簡就談到君子教化民眾的理論和方法,在今天看來仍然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郭店簡《成之聞之》共有竹簡40枚,簡長32.5厘米許,兩道編繩。該簡文關于教化的思想很明顯。在先秦儒家眼中,教化與政治等同。其中簡4-7關于君子教化思想如下:
君子之於教也,其導民也不浸,則其淳也弗深矣。是故亡乎其身而(簡4)存乎其詞,雖厚其命,民弗從之矣。是故威服刑罰之屢行也,(簡5)由上之弗身也。昔者君子有言曰:戰(zhàn)與刑人,君子之墜德也。是故(簡6)上茍身服之,則民必有甚焉者。(簡7)[5]
意思是君子之于教化,就是要引導民眾從事善道,這個過程就像以水澆地,如果不循序漸進就難得澆深。君子要引導民眾從事善道,他本人必須具備德行并從事于善道。否則,如果善道只存在于外在言語之中,而不身體力行,那么,雖然你強調(diào)你的命令和言辭如何重要,民眾也不會服從你的。因此,之所以經(jīng)常實施威服刑罰,那是因為在上者沒有身體力行善道之故。這正如過去君子所言,戰(zhàn)爭與刑罰是人君喪失德性的表現(xiàn)。所以,如果在上者身體力行于善道,那么人民一定會做得更好!簡文認為君子本身要從善,然后才能引導人民從事善道,如果自己本身不正,民眾也不會服從。這種精神與《論語》等先秦文獻多從政者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先秦時期教化的主體應該是“君子”。君子的稱謂在《論語》等先秦文獻中有所指:“《論語》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保?]孔子認為實現(xiàn)“有道之世”的途徑就是冀望于“君子”推行教化?!敖陶?,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zhì)樸,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質(zhì)言之,教化就是“以教導民”“以教化民”。西漢陸賈曰:“民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新語·大政下》)《禮記·學記》認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通過教育來轉(zhuǎn)移社會的習俗風尚,目的就是“化民成俗”。
第三,政治上要“尊五美,屏四惡”。
子張問于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贝酥^五美。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此謂四惡。(《論語·堯曰》)
孔子對于從政理念概括為:尊五美、屏四惡。后來,學者發(fā)現(xiàn),上博簡《從政》篇也有一個類似簡文,如下:
聞之曰:從政,敦五德,固三誓,除十怨。五德:一曰寬,二曰恭,三曰惠,四曰仁,五曰敬。君子不寬無(甲簡5)以容百姓,不恭則無以除辱,不惠則無以聚民,不仁(甲簡6)則無以行政,不敬則事無成。(甲簡7)(《上博簡·從政》)
相互參照,發(fā)現(xiàn)共同之處太多。甚至有學者說該簡文也應屬于子張問政的另一出處。筆者認為有一定道理,子張在《論語》之中似乎太關心從政,如“子張學干祿”。子張問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孔子說:“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笨鬃影褟碗s的從政上升到哲學高度,也具有操作性。從政者一定要避免: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因為,這“四惡”是從政者普遍的通病,從政者要實行“教化”第一的思想,加強自己德行建設,不可追求刑罰來治理百姓。從政者應該明白:老百姓犯錯誤一定要反思自己是否盡到教化的義務。官僚主義的錯誤根源就是把老百姓看作治理對象不是服務對象,他們共同之處就是求助于刑罰來治理和管理社會。
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先秦儒學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在歷代受到不同待遇,實踐證明,往往儒學低落的時代總會出現(xiàn)明君給予應有的重視。先秦儒學自有存在的合理性,其思想自然樸實,可以解決現(xiàn)實中的諸多問題。排斥儒學思想有兩種人,一是專制主義者,害怕孔子的約束性思想;二是不讀經(jīng)典,人云亦云者,孔子說這部分人“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筆者建議放下爭執(zhí)踏實讀讀經(jīng)典再辯論。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儒學發(fā)展史上的正?,F(xiàn)象。相信,從政者在經(jīng)典的涵育下會生長智慧,明了從政者的責任感,如此,中國夢才會有基礎。
[1]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吳于厪.士與古代封建社會制度之解體[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3]歐陽禎人.論孔子的政治理想[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4]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13.
[5]劉釗.郭店楚簡校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36.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2.
[責任編輯:焦玉奎]
On Confucius'Political Thoughts by Analyzing Bamboo Slips in Shanghai Museum
XING Qi-long
(School of Economy,Politics and Law,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Confucius pursued in his whole life the ideal political pattern in the Western Zhou period,publishing many political views on different occasions,whi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s a representative of many Confucius records,hands dow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him.With new unearthed literature,Confucius political think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ystem with rich content.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hand-down books and unearthed books,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Confucius political thought like his understanding of virtue,learning,and education,looking for modern clues to interpret the resources in a modernized way.
Confucius;political pattern;Confucian Politics
邢起龍(1978-),男,湖北廣水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從事中國哲學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東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比較研究”(12&ZD120)和“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中國哲學新發(fā)展綜合研究”(11&ZD086)成果之一;湖北省2015年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楚地出土文獻中的先秦儒家心靈哲學研究”成果。
B222.2,D09
:A
:2095-0063(2015)04-0001-05
:201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