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冬梅+丁偉
摘要:闡述了由鎂粉與空氣里的氮氣反應制備氮化鎂的實驗設計和原理。針對該傳統(tǒng)實驗流程過于繁瑣、所需時間較長、不適宜在課堂展示等不足進行了改進。實踐表明,改進后的實驗操作簡便,現(xiàn)象明顯,適于課堂演示,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氮化鎂;氮氣;鎂;實驗改進
文章編號:1005–6629(2015)3–0050–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中學化學在講授鎂元素的相關知識時,給學生介紹了鎂在空氣中燃燒的相關反應,即分別與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的反應。通過學習學生對氧化鎂的生成反應往往比較熟悉,但對氮化鎂的生成卻很陌生。因此,在化學興趣實驗課上展示氮化鎂的制備及其性質是必要的。筆者根據(jù)實驗原理設計了實驗方案,探討了設計實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針對實驗效果進行了改進。
1 實驗原理及改進的提出
鎂和氮氣可以直接反應生成氮化鎂,氮化鎂是黃色固體[1],可以較明顯地區(qū)別于其他物質的生成。因此該實驗檢驗標準就是:(1)觀察有無黃色固體生成;(2)取產物與水反應,若有氣體生成則用紅色濕潤石蕊試紙檢驗。若試紙變藍,說明有堿性的氨氣生成,則可推測產物中有氮化鎂。
實驗藥品:鎂粉和氮氣。中學實驗室有鎂粉,但沒有氮氣瓶。根據(jù)《化工辭典》[2]解釋,地面附近干燥空氣中成分如下(體積百分率):氧20.93;氮78.10;氬0.93;二氧化碳0.028;其他(氪、氖、氙、甲烷等)0.002。
由于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均要與鎂反應,因此在使用前需要除掉氧氣和二氧化碳。
一般做法是:用氫氧化鈉溶液除去二氧化碳,用鐵粉除去氧氣,用濃硫酸干燥,最后將剩余氣體(氮氣)通入裝有鎂粉的硬質玻璃管并加熱,觀察記錄現(xiàn)象。很多有關氮化鎂制備的實驗也是這樣做的[3]。筆者在實驗室按照這個方案進行了實驗,結果并不理想:沒有得到黃色固體,在產物中加水,產生的氣體能使?jié)櫇竦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說明只有極少量的氮化鎂生成。而且該流程過于繁瑣,所需時間較長,不適宜在課堂展示。于是筆者對該實驗進行了簡化和改進。
2 實驗用品
帶鐵圈的鐵架臺1個、酒精燈1盞、石棉網(wǎng)1張、燒杯(500mL)1個、燒杯(50mL)1個、火柴1盒、紅色石蕊試紙若干、鎂粉、鎂條
3 實驗裝置
示意圖見圖1。
4 實驗步驟
(1)取5g鎂粉平鋪在石棉網(wǎng)上(厚約2mm)。
(2)用點燃的鎂條引燃鎂粉。
(3)待鎂粉引燃后,立即用燒杯蓋住鎂粉,使鎂粉與外界空氣近乎隔離。
(4)將燃燒生成物取少量置于試管中,加入適量水,將潤濕的紅色石蕊試紙置于試管口,觀察試紙是否變色。
5 實驗現(xiàn)象及分析
見圖2、圖3、圖4??捎^察到:鎂粉表層燃燒,有火星,生成白色固體(MgO);燃燒面逐漸蔓延擴大,最后所有鎂粉呈紅熱狀,燒杯壁很燙,反應放出大量的熱;燒杯中有大量的白煙生成;反應結束冷卻后,產物呈塊狀,表層呈白色(MgO),白色固體表層下有大量黃色固體生成,還有少量黑色粉末(未反應完全的鎂粉);向產物中加入水后,有大量氣泡生成,并有刺激性氣味,潤濕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由于氧氣比氮氣活潑,反應開始時,鎂粉先與燒杯中活潑的氧氣反應,生成白色的氧化鎂(MgO)。燒杯中的氧氣反應完之后,過量的鎂粉繼續(xù)和氮氣反應,由于反應放出大量的熱,使反應物呈紅熱狀。該反應很快,燒杯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隔空氣交換的作用,間接提高了燒杯中氮氣的濃度,使盡可能多的鎂粉與氮氣反應,確保反應的主要產物是Mg3N2。反應結束后有較多的Mg3N2(黃色固體)生成。
6 改進后的優(yōu)點
(1)操作簡便,實驗條件要求不高,現(xiàn)象明顯,適于課堂演示。
(2)安全性易于保證。
(3)可重復性強,試驗幾乎都可以成功。
(4)產物量大,原料利用率較高。
參考文獻:
[1]吳孫富.鎂條與鎂粉燃燒實驗的比較及有關應用[J].中學化學,2004,(2).
[2]王箴.化工辭典(第四版)[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
[3] 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海南卷)第16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