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紅梅
【摘 要】本文是基于我多年來的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后經(jīng)過努力探索研究而成的拙作,其指導思想是大語文教育觀中的人文思想觀和學生發(fā)展觀。主要內(nèi)容是通過教學實例論述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價值取向的確定應考慮的兩個因素:①文本的價值取向的確定要與時代背景相結合;②文本的價值取向的確定要與社會背景相結合。意有其二:①與廣大教育同仁探討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價值取向的確定的問題;②拋磚引玉,喚起廣大教育同仁,在教學中多關注一些教學的延期反應,以便更好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從而真正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大語文教育觀;文本價值取向; 時代背景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語文教材文本價值取向的確定的要求也隨之發(fā)生著變化。首先從名稱上由“思想道德目標”改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內(nèi)容上由思想教育擴展為情感教育、態(tài)度教育、價值觀教育;內(nèi)涵范圍由原來單一形式變?yōu)楝F(xiàn)在的多維形式。由此看來,新課程改革中文本價值取向的確定要求的改革是進步的,但是基于大語文教育觀中的新的人文思想觀和學生發(fā)展觀,在我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在文本價值取向確定這方面仍然突顯出一些問題,在此與小語界同仁共同商榷:
一、文本價值取向的確定要與時代背景相結合
我們選用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是很具權威性的,內(nèi)容也非常具有典型性。但是在教材中有很多內(nèi)容是出自于幾十年前的時代背景下的。而那個時候確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現(xiàn)在的時代要求有一些出入。
例如:我在教學許地山的《落花生》時——課文中有這樣一段內(nèi)容:“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出來才知道。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边@段文字是本文價值取向的重點段落和基本載體。但是許地山的這篇文章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那個時候的文本價值取向和現(xiàn)在的文本價值取向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很大出入:《落花生》本身的價值取向是: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主旨,說明要做像花生一樣有實用價值的人,不要做像蘋果、梨那樣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的確,在當時那種時代背景下,確實需要像花生不追求華麗外表、只顧實干的人才。再比如說:那個時代的“學習雷鋒做好事不留名”等等都是基于當時那種時代背景下所產(chǎn)生的價值取向。
于是,我也“踏踏實實”地按照教學參考上的目標認真地備了課,并且認真地把此價值取向滲透給了學生。本覺得很成功的一節(jié)課,誰知“半道殺出個程咬金”,我班的劉思航同學突然舉手起立,義正辭嚴地說:“老師,我覺得你說的不完全對!”我很詫異…… “老師,我覺得在這個社會,需要的并不是像花生那樣只是默默無聞苦干工作的人,反倒是像蘋果、梨那樣,既有華麗的外表又有實用價值的人更吃得開!”聽到這,我的神情已經(jīng)不只是詫異!平時我只覺得這個孩子考慮問題比較成熟,但我從沒意識到已成熟到這么深刻的程度了!還好,我反應地比較快,及時對他的見解給予肯定,并對他的善于思考給予鼓勵!
對于這件事,課后我寫了整整7頁的反思,其中有這樣一段:“記得我的老師就曾經(jīng)對我說過:‘現(xiàn)在的社會處處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做事情,不只是做,更重要的是會做,而且要讓人知道你做了些什么!當時我并不很理解這話的含義,但現(xiàn)在真正步入這個紛繁的社會了,才知道此話的意義深遠!真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其實像《落花生》這類的課文在我們教材中并不少見,文章是不錯的,只是需要我們在備課時深入思考,在確定其文本價值取向時,多考慮考慮其時代背景,這樣能更充分地展現(xiàn)文本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更能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以正確的、時代性的發(fā)展,這將對孩子們的一生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文本價值取向要與社會背景相結合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推出的課程標準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各個年級的教材中都收錄了大量的外國兒童文學作品。我仔細閱讀過《語文課程標準》和整個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有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結論是編排此類文本的基本意圖是介入國外的平等、合作與信任意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效果并不是很盡人意。原因是我國與國外的社會背景不一樣。在我們中國,大到社會,小到家庭,坦誠一點說,與孩子間的平等、信任氛圍的建設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并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所以孩子接受起來很困難。
在此以三年級下冊的《檢閱》為例,說明此問題。這篇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是:在波蘭華沙的一次國慶檢閱中,師生們讓殘疾同學博萊克參加了檢閱,并且讓他站在第一排,而博萊克也很爭氣,出色地完成了這次檢閱任務。這篇課文本身的價值取向是學習兒童的團隊精神,博萊克的勇敢參與的精神;體會隊員們關注弱勢的美好的心靈;向學生滲透平等、信任的意識。但是我在教學完這課后,課下卻聽到了這樣一番議論:“你們說要是在咱們班有這樣一個殘疾人,老師能讓他參加檢閱嗎?”有的說:“夠嗆!”有的說:“能也不能讓他在第一排!”“放中間應該差不多吧?”“你看平時有人聽課老師都不提問咱們班的×××(一個后進生)!”……
是??!我們仔細反思一下,從小小的一個班級到家庭再到社會,有多少空間能讓孩子們真正體驗到平等與信任???難怪孩子們在學這類文章時有那么大的抵觸情緒呢?更難怪這類文章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效果那么弱了。原來這正符合意識的形成過程,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內(nèi)化,而孩子們的此過程只能進行到理性認識,根本沒有實踐的土壤,更沒有內(nèi)化的養(yǎng)分,所以,我們只想通過文本的說教把這些所謂的平等、合作、信任等觀念機械的灌輸給學生,是沒有用的。
因此,我們在教學此類文章時,一定要考慮到它的社會背景,決不能生搬硬套,把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強加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我們?nèi)鐣黄鹋?,?chuàng)造這種和諧、平等的環(huán)境,給孩子們一個平等、信任的空間,當然這不是說做就做到的事,因為這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性問題。
總之,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很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時只是我們不曾留意罷了,仔細想想,不留意的原因是我們的教學目的的膚淺,只停留在完成教學任務而已,很少深入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層次上。這也是我們教者的一個缺憾,希望能以此文本價值取向的問題為契機,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喚起廣大教育同仁,使我們教育教學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從而真正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