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思
【摘 要】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競爭已集中表現在教育領域內,教育改革成為各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傳統(tǒng)的強制性教育在日益劇烈的競爭社會中已經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因此研究強制性教育,有利于學校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
【關鍵詞】強制性教育;教育改革;趨勢
一、強制性教育改革的背景
學校教育在今天普遍認為是制度化了教育。而強制性教育是制度化教育不斷發(fā)展的必經過程。但是隨著教育變革的逐步深入,制度化的強制性教育由于自身的缺陷和發(fā)展的偏差,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和人們的需要,引發(fā)了社會對學校教育體系的激烈批判,教育改革呼聲驟起。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學校教育是強制性教育變革最深層的影響因素,也是教育變革的本質目標。強制性教育作為教育發(fā)展的現階段,難以全面回歸到原始教育狀態(tài),回到教育的原點,這在某些方面違背了教育發(fā)展本質的目標和意愿。從根本上說,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之本”,教育因生命而發(fā)生、發(fā)展。而強制性教育恰恰相反,它注重的是分數,追求的是升學率,不利于人的個性化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
二、美國強制性教育改革模式
1.磁石學校
在1970 年代磁石學校作為一種手段被用來廢止種族隔離的學校系統(tǒng), 通常分布在少數民族學生集中的地區(qū),具有一些明顯不同于其他學校的特征,例如開設特別的理科、音樂或語言課程。開設磁石學校起,這類學校發(fā)展得很快,遠遠超出了預想的促使學校整合的作用。到1980年代,磁石學校已經成為實現學校種族融合的重要工具。磁石學校特別追求嚴格的、高質量的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切實的、適合市場需求的職業(yè)技能,在招生上實行開放的入學制度,推行并堅持生源的多樣性。
2.特許學校
1990年代以來,在克林頓政府的倡導與支持下,特許學校得到了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也由此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受到了政府、社會大眾以及理論界的廣泛關注。所謂特許學校,是一種“公校私營”的形式。特許學校的辦學者享有高度的自主權,但同時必須提出明確的辦學目標,并與地方教育當局簽訂和約,一旦學校不能履行職責或達不到預定目標,政府機構就可以終止合同。
3.學券擇校
20世紀90年代,美國密爾沃基市率先將教育券運用到教育實踐中,以解決教育問題。1990年美國開展了第一個家長擇校計劃——“密爾沃基家長擇校計劃”,其目的在于為相對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進入私立學校學習的機會。隨后教育券計劃在美國其他地區(qū)逐步開展起來。此計劃允許公立學校與特定的私立學校簽訂合同,但是公立學校需要支付部分資金給私立學校,讓私立學校承擔公立學校中部分“問題學生”的教育。
4.家庭學校
這是目前在歐美很多國家都存在的一種教育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與其讓兒童接受質量低下、教育環(huán)境惡化的公共教育,還不如讓兒童在家中接受教育。獲準在家庭中對子女進行教育的父母,一般都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高中后教育)和一定的學位,多為雙親的白人家庭。家長有義務向地方教育當局證明子女所達到的適當的教育程度。家庭學校重視父母參與,能夠促進學生努力學習。
5.私立學校
除了公立學校之外,美國還有許多由教會和其他團體開辦的私立學校,它們都是可以自由申請入讀的學校,而且都有各自獨特的辦學宗旨。1990年代以來,美國興起了一種由私營教育公司開辦的新式私立學校。這些學校一般都是營利的,但其收費與公立學校相差無幾,而且因為它的非宗教性,往往能滿足更多人的需要,因此受到學生家長的歡迎。
三、強制性教育改革趨勢
1.改變統(tǒng)一的教育培養(yǎng)模式,為學生多樣化發(fā)展提供條件
各國教育改革進程無不表明,學校不是唯一的教育資源,只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載體。在辦學模式上,僅僅依靠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來辦學是不夠的,還要聯合非正規(guī)教育,實現正規(guī)教育、非正規(guī)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聯合辦學?,F今,大量的大眾通訊傳媒和多樣化的教育形式為人們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途徑。在網絡背景下,義務教育變革可以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推動繼續(xù)教育,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滿足學習者個性化要求,使教學內容更新加快,教育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2.推進學習型社會及終身學習思想的建構
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從教育體制變革入手,實現學前、學校和學校后教育的一體化的終身教育,做到真正的保障人的學習權,發(fā)掘人的自學本能,起到義務教育應有的作用。教育改革應當順應當代國際教育潮流,創(chuàng)建一種新的教育體系—終身教育,并使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等觀念深入受教育者的內心。
3.加強教育活動參與者之間的聯系,構建開放靈活的教育系統(tǒng)
強制性教育改革從根本還是要爭取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聯系和溝通。要想使得強制性教育改革獲得成功,就要實行三方互相的協調和支持。首先需要社會大眾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強制性教育的結束并不等同與人接受教育的結束,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延伸教育理念。其次學校更要理順管理體制,提供各類型的教育形式,不只是局限于場所、地點、內容,更應注重建立全社會學習網絡。最后,政府需要注意在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明確的政策,合理運用市場杠桿推動強制性教育改革,規(guī)范學校在市場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