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廣
《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yǎng)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
教學中,可以緊扣“孝”字,結合當今社會特點和學生道德認知的現狀,進行“孝文化”的相關教育。
一、感恩教育
李密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父早亡,母改嫁,“少多疾病,零丁孤苦”,正是“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祖母劉氏親手把孫子撫養(yǎng)成人,李密長大成人了,而祖母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李密懂得感恩,史料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他的孝行早就名揚天下,甚至當“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時,不惜冒著觸怒皇帝的風險,“愿乞終養(yǎng)”,言辭懇切,感天動地。正如他所說:“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這就是對感恩的最好詮釋。
而反觀現在的學生,都是好幾個家庭的中心,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好像是天經地義的,卻從沒想過要為父母做點什么。不但拿學費、生活費自認為理所當然,甚至超高標準消費,衣服要買名牌,手機要買名牌,父母稍不滿足,對父母冷眼相對。父母稍對自己提點學習上的要求,甚至打聽一下成長情況,關心一下學習成績,都是滿臉不耐煩,甚至發(fā)脾氣。在學校,鮮有主動打電話關心父母的學生。放假回家,要么沉迷于電視、網絡,要么忙于同學聚會,寧可跟陌生人聊得熱火朝天,也不愿和父母溝通交流。種種表現,不一而足,讓父母流汗又流淚。推而廣之,連對父母都不感恩的人,又何談對師長的感恩,對朋友的感恩,對學校的感恩,對社會的感恩。
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常懷感恩之心,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自己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學生擁有了感恩之心就會更加熱愛班集體、學校、家鄉(xiāng)、祖國、世界,就會對他人充滿了愛心,就擁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礎。
二、愛國教育
從社會政治架構來說,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按照血緣關系的遠近來分配政治、財產權力和確定責任義務關系的,家國同構、父權和君權合一都成為其重要特征。在這種社會體制格局中,孝父與忠君實際上是表里關系,在家做孝子,在朝做忠臣,其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首先,忠君就是孝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边@說明孝有三個層次,事親為孝的最低層次的要求,忠君就是孝的進一步發(fā)展,忠君是孝的更高要求。其次,孝親可以擴大為忠君,在家孝順父母,在朝自然忠君,因為“君”就是“父母”,所以,“退家則盡心于親,進宦則竭力于君”,講的就是“忠孝一體”的標準。
李密的《陳情表》之所以能打動晉武帝,不單單只是他言辭哀切的孝情,還在于他對晉武帝忠心耿耿的表白:“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字字句句都是對晉武帝的感激涕零,對新朝的一片忠心,自然能博得皇帝的褒獎與認可。
在現今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社會生活中,任何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必然從屬于某一民族、某一國家。在“世界大同”沒有實現之前,在民族國家沒有消亡之前,提倡愛國主義,保衛(wèi)民族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是一個國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堅持人格的尊嚴。而個人的人格尊嚴有一個基本條件,即是個人所屬的民族的獨立。如果一個民族的獨立主權喪失了,那個民族中的個人是不可能保持人格尊嚴的。因此,愛國教學育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