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潔誠
舞臺服裝的美,通常有多種樣式來呈現(xiàn),或調(diào)和、或抒情、或紀實、或變形。然而以一種特別矛盾的形式語言來強化戲劇沖突,即殘舊美與華麗美,更是另一種強化鮮明展示角色形象的手段,尤其適合具有高度戲劇性與歷史凝重感的歌劇。這里的殘舊美指舞臺服裝為了體現(xiàn)劇情歷史真實效果,自然、質(zhì)樸、殘缺、破舊;華麗美指整體舞臺調(diào)性鮮明,角色塊面清晰,黑、白、灰層次分明,而不是一定要穿金戴銀、珠光寶氣,是一種急管繁弦、夸張強烈、激烈活躍的美。殘舊美與華麗美既是一對矛盾,在舞臺上更是一種樣式手段。
由上海大劇院制作的威爾第歌劇《阿蒂拉》,講述匈奴王阿蒂拉公元452年入侵意大利的故事。威爾第創(chuàng)作該劇時正值意大利被奧匈帝國侵犯,劇中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粗獷奔放的戲劇沖突和熱情有力的音樂等因素,使得《阿蒂拉》在1846年3月17日威尼斯鳳凰劇院首演時大獲成功。
上海大劇院版《阿蒂拉》舞臺角色的形象,尤其是服飾與道具部分則充分體現(xiàn)了殘舊美與華麗美的形象塑造。兩者既統(tǒng)一,又有差別??紤]到整部歌劇的總體舞臺效果,因此,設計風格上是統(tǒng)一的,無論是羅馬人的服裝還是匈奴人的服裝,都采用相對寫實、尊重歷史的設計手法,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與表現(xiàn),從而最終使舞臺呈現(xiàn)達到一種歷史的厚重與輝煌。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體現(xiàn)在對沖突的兩個群體的設計,一邊是羅馬帝國的將領、教皇,所設計的服裝頗具古羅馬風格,古典、優(yōu)雅、華貴;另一邊則是匈奴服裝,阿蒂拉、傳令官,設計服裝略帶北方游牧民族的風格特點。兩種不同風格服裝的同時出現(xiàn)大大加強了舞臺上的沖突與矛盾。而對于羅馬戰(zhàn)士及匈奴戰(zhàn)士的服裝設計十分追求真實效果,戰(zhàn)士們征戰(zhàn)沙場,不遠萬里的征程,使服裝破舊不堪,與羅馬將領、阿蒂拉王的服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拉開了角色之間的身份區(qū)別,也更能將觀眾帶入劇情。
“阿蒂拉”這個角色的塑造,在角色定位與舞臺空間呈現(xiàn)的層面上,既有共同的文化認同又有不同的定性差異?!鞍⒌倮笔枪?50年間的一個游牧民族的匈奴將領,是古代歐亞大陸匈奴民族最偉大的領袖和皇帝,史學家稱之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領大軍入侵東羅馬帝國以及西羅馬帝國,對歐洲構成極大的打擊和威脅。其疆土從我國的東北及中亞地區(qū)一直到羅馬,橫貫歐亞大陸。雖然這部歌劇由上海大劇院制作,但阿蒂拉這個人物也不一定要局限于中國的某個具象的游牧民族,而應是從游牧民族驍勇善戰(zhàn)的共性中抽離出來的一種具備游牧民族共性的領袖式形象。如“阿蒂拉”的袍服上的圖騰裝飾,既有精致顯示王者風范的一面,同時也帶有游牧民族奔放、粗獷、強悍的特征?!鞍⒌倮笔峭酰虼?,他的袍服必須有王者的氣勢,華麗、精湛的做工,圖騰裝飾的細致描繪,原始圖騰中的鳥獸紋,用以表達一種原始文明的野蠻和一種生命力。整件袍服以藍色為主色調(diào),圖騰的刺繡以黑色和金色相搭配,袍服的色彩不多,僅三色,但已充分顯示了王者冷峻的氣質(zhì)、果斷的決斷力。金色是身份的象征,高貴氣質(zhì)的體現(xiàn),很多帝王將相的服裝少不了金色的點綴。黑色是威嚴與權力的象征,凡是代表權利機構的服裝都以深色為主,如藏青、黑色等。
因此,阿蒂拉的袍服展現(xiàn)的是舞臺上的華麗美,寬大、整體,展現(xiàn)了王者的寬宏的胸襟與氣魄;藏青與黑色是權力的象征,金色是高貴氣質(zhì)的體現(xiàn);特有的圖騰裝飾與印花等等,這些都體現(xiàn)了帝王服裝的華麗美。
同時用古藍色和暗玫紅作為男女主角在劇中婚禮上的禮服的主色,男女主人公代表的是兩個對立的民族,兩股水火不容的勢力,用對比色的沖突來表現(xiàn)戲劇角色的沖突性。一方面是用色的大膽,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設計師對劇情的把握十分到位。懂得用服裝推動劇情,渲染整個舞臺。
阿蒂拉身邊傳令官這個角色主要起到貫穿始終的作用,他從開劇之后一直追隨著阿蒂拉,是一位忠實將領。因為遠征萬里,傳令官的服裝相比阿蒂拉則又是另一感覺,其服裝破舊不堪,還沾滿了鮮血。雖然從表象上判斷這套服裝是不具有美感的,但在舞臺上對于劇情的烘托,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無疑是最適合的設計。傳令官的盔甲是用真皮制作,首先,肯定了他在軍中的地位(只有地位較高的將領才有可能穿著真皮的盔甲),盔甲選用紅色,目的是為了同血與火的場景匹配,渲染了一種血腥和悲壯的氣氛,配上道具號角,以及兇殘的妝面,更加立體化雕刻出傳令官的形象,而褲腿部分的做舊,以及加上血跡、綁繩帶等一系列的元素,是為了更好地突出游牧民族遠征萬里的情節(jié),體現(xiàn)其九死一生的慘烈經(jīng)歷。
劇中對羅馬人的形象塑造構想,主要利用匈牙利提供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的造型素材來創(chuàng)造的,因為西方人認為那個時代的服裝形態(tài)最能體現(xiàn)那個時期西方服飾文化的人文特征,而不必拘泥于拜占庭時期。羅馬人的鎧甲也需做舊,經(jīng)過拼殺,必然血跡斑斑、破舊不堪。雖然這些服裝顯得殘舊與破敗,但是透出的是一種特殊的美,這種美是源于自然流露的美,真實的美,不刻意裝飾的美。莊子說過“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這樣的樸素之美在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中,是一種很高的審美境界。
此外教皇服裝的設計也突出了其宗教的地位,在西方世界,教皇被認為是能與神靈對話的,因此,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服裝充滿了宗教色彩,采用傳統(tǒng)十字圖案的面料為內(nèi)層,外層罩著半透明真絲白色面料,真絲的質(zhì)感突出了教皇高貴的身份,同時透出內(nèi)層十字圖案。黑色與銀白色的完美搭配,渲染了宗教的神圣氣氛。當然教皇的服裝必然華麗,象征著宗教的神圣力量!
教皇服裝的華麗,是來自于對宗教的敬仰,這里的華麗絕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珠光寶氣、綾羅綢緞之美,而是色調(diào)鮮明、凸現(xiàn)穿著者特殊身份與地位的,展現(xiàn)角色的特定性。這是劇情的需要也是必然的,戲劇創(chuàng)作中對于道具的設計與制作則遵循劇情需要,如劇中所有戰(zhàn)士的弓箭、箭套,戰(zhàn)士們用的盾牌,征戰(zhàn)沙場鼓舞軍心用的軍旗等等,都體現(xiàn)出征戰(zhàn)沙場、廝殺過后的痕跡,而各種煙熏、各種血跡、各種刀痕,無一不講述著阿蒂拉的故事。
從《阿蒂拉》服裝道具設計與制作的立意來看,舞臺中的服裝、道具,選擇破舊美還是華麗美,最重要的是在于其是否符合劇目的規(guī)定性,是否能烘托舞臺氣氛,是否能更好地傳達劇目與角色的內(nèi)涵,是否能給予觀眾一個清新的舞臺樣式,這才是我們需要刻意關注的。舞臺劇中,合理地運用殘舊美與華麗美這個設計理念,必然會使舞臺形象更有張力,更有哲理,也更符合戲劇沖突性的本質(zhì)要求。
(作者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教師,上海戲劇學院在讀博士)
參考文獻:
1.阿諾德·豪塞爾:《藝術史的哲學》
2. K.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
3.胡妙勝:《舞臺設計美學》
4. E.H.貢布里希:《秩序感》
5.布魯諾·賽維:《現(xiàn)代建筑語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