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馨
【摘要】曼德拉山位于內(nèi)蒙古阿拉善戈壁深處阿拉善右旗孟根蘇木(鄉(xiāng))境內(nèi),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曼德拉山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蒙古、鮮卑、匈奴、黨項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先后在這里居住和游牧。目前,在曼德拉山共發(fā)現(xiàn)了4254幅巖畫,以動物為主,并包含大型的獰獵、生活場景,是歷史時期巖畫藝術的代表作。
【關鍵詞】巴丹吉林沙漠 曼德拉山巖畫 游牧民族 風格特征
阿拉善盟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所轄盟,境內(nèi)地廣人稀、氣候干燥,分布著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阿拉善盟地區(qū)的巖畫以巖刻類巖畫為主,并有少量的彩繪手印巖畫分布于阿拉善右旗境內(nèi)雅布賴山的額勒森呼特勒地區(qū)。明代《永泰城銘》稱這一帶:“廣袤千八百里,東佚蘆靖,西夸莊涼,北界沙漠,南濱臨鞏。其間崇崗隱天,森林蔽目,華實之毛。衣食自出,林麓之饒。何物不有?!笨梢姶颂幃敃r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宜人們的生活,這也為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的繁華和豐富的巖畫遺存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追本溯源,這里從舊石器時代就留下人類活動的足跡,“最早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帶從事獵牧生活的是原始氏族部落,春秋時期為北狄的牧地,戰(zhàn)國至秦為月氏居地,西漢時期為匈奴右賢王牧地,東漢至三國時期是羌、烏桓、鮮卑、匈奴等族逐牧之地。西晉時,禿發(fā)、鮮卑游牧于阿拉善西北部,北朝之后,柔然、突厥、吐蕃、回紇、黨項等游牧民族接踵而來,而后又一個一個離去,自元代起,開始為蒙古族游牧之地。明代蒙古部亦卜刺因、火篩、月氏、著力兔、楂漢胡墩先后占有此地。至清代,蒙古厄魯特和碩特部居此地。曼德拉山一帶,從古至今,一直是各游牧民族交替出現(xiàn)的地方”。
曼德拉山巖畫地處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東側邊緣地帶,是巴丹吉林沙漠最密集的巖畫區(qū)之一。曼德拉山與阿拉善盟市中心的直線距離為205公里,地理坐標為:N39°54.0632',E103°46.6387',海拔1736米。在曼德拉山“巖畫分布在東西長3千米、南北長6千米的黑色玄武巖巖脈上,共發(fā)現(xiàn)巖畫4234幅”。從阿拉善盟左旗市中心驅車5個小時,穿越沙漠,來到期待已久的曼德拉山,由于曼德拉山在地質構造上屬阿拉善地塊,地貌形態(tài)緩和,主要為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凹地相間組成,第四紀沉積物普遍覆蓋于地表,形成戈壁和沙漠景觀。然而,“這一帶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水草比較豐美”,并非如今這般不適宜人類生存。
就在曼德拉山嚴酷的環(huán)境之中,有著數(shù)以千計的巖畫展現(xiàn)著這里曾經(jīng)的信仰和社會生活。與陰山、賀蘭山不同,曼德拉山的巖畫并非刻在高高的崖壁上供人們膜拜,而是刻在山間散落的比較光潔的黑色石頭表面上(平面、立面均有),畫面多位于山脈的南面或西面,曼德拉山巖畫的制作方法以敲砸、垂直鑿刻為主,鑿刻的點有時也會落在畫面之外,畫面生動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曼德拉山巖畫主要表現(xiàn)了游牧民族的射獵生活,畫面以各種動物、射獵為主;此外,也有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場景和各種塔、帳篷等建筑。人物常常與具體的場景結合,單體的人物較少;而在北方草原巖畫中極其常見的人面像,在曼德拉山幾乎很難發(fā)現(xiàn)。本文基于筆者對曼德拉山巖畫的實地考察,對其中的駱駝、羊、人形、騎射、場景這幾種常見的主題進行了整理和分析(見圖1~圖6)。
中國北方的養(yǎng)駝業(yè),可追溯到殷商時期。據(jù)《漢書·匈奴傳》記載:“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佗、驢、騾、駃騠、騊駼騨奚。”其中橐佗即指駱駝。巴丹吉林沙漠位于絲綢之路的北端,在這片漠漠黃沙中,駱駝在日常生活和交通、商業(yè)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曼德拉山巖畫中駱駝是常見的主題之一,且以雙峰駝為主。根據(jù)巖面上的刻痕,駱駝敲鑿而成,靜態(tài)、動態(tài)皆有,其表現(xiàn)形式有剪影式、線條式和兩者結合式三種。
“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羊是內(nèi)蒙地區(qū)最常見的動物巖畫之一。在烏審旗大溝灣的“河套人”遺址中曾出土了羊的骨骼化石,這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內(nèi)蒙古就有野羊的存在?!把蛟诎偷ぜ殖霈F(xiàn)的時代,大體與黃河上游甘青地區(qū)羊的出現(xiàn)年代相當,即大體相當于紅山文化時期?!迸c駱駝相似,曼德拉山巖畫中對于羊的刻畫也是敲鑿而成,靜態(tài)、動態(tài)皆有,其表現(xiàn)形式有剪影式、線條式和兩者結合式三種。與駱駝的表現(xiàn)方法不同的是,我們可以看到駱駝有3/4側面的透視角度;而羊的刻畫基本都是全側面。在對羊的刻畫上,羊角、羊尾的變化比較多。
與賀蘭山巖畫、陰山巖畫相比而言,曼德拉山巖畫中并沒有豐富多樣的人面像,而是各種造型高度提煉概括的人形。這種人形常在具體的場景之中與弓箭或動物組合成騎射、狩獵的場景,與建筑組合成社會生活的場景。具體到人形的動作,有蹲踞式、交媾圖、盤坐式、持箭射獵式。其中蹲踞式、持箭射獵式常常在場景中出現(xiàn),盤坐式常位于塔或帳舍之中。
騎射是曼德拉山巖畫中常見的主要題材之一,據(jù)《漢書·匈奴傳》記載:“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yè),然亦各有分地。無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痹诼吕降膸r畫中馬與羊不同,羊常以單體的形式獨自出現(xiàn),刻畫于某一巖面之上;而馬常常在場景中或和人組合以騎、或騎射的形式出現(xiàn)。獵人騎馬射獸、拔弓待發(fā)的歷史畫面生動地重現(xiàn)眼前。
曼德拉山巖畫最具特色的就是大型場景,有狩獵、圍獵、也有社會生活或宗教生活場景。圖5是狩獵場景,畫面中有人物、動物、騎射等符號。其中動物(馬)圖形周圍分布著圓點,這與西歐早期的動物巖畫形式十分形似。圖6整個巖石上的畫面中共有18頂帳篷,帳篷中間刻畫有雙手合十于胸前的人形。帳篷外也有并排站立并帶有裝飾性服飾的人形。此外,在巖石的立面刻有騎射、動物圖形,中騎射圖形中的馬身體上的交叉線中鑿刻有圓點,帶有烈的裝飾性。
根據(jù)蓋山林的推斷:“曼德拉山最早鑿刻巖畫的代,大約可以推至青銅時代,而作畫的鼎盛期約在漢之世。而到西夏、元明清之世仍在繼續(xù),綿延四千年久,可謂源遠流長。作畫的主要民族是吐蕃、黨項和蒙族?!睆牡乩砦恢枚?,相比青藏、新疆地區(qū),曼德拉距離賀蘭山、陰山更近。但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文化的關性上,巴丹吉林地區(qū)與藏青、新疆的關系更多,這也表在其巖畫的主題和風格之上。曼德拉山巖畫中少見人像,多大型的涉獵、生活場景;而賀蘭山、陰山地區(qū)的畫主題多人面、單體圖形、少大型場景性巖畫。在造型格上,曼德拉山的動物圖形動態(tài)感較強,其中牦牛、駱的造型與甘青地區(qū)在風格上更為接近。相比賀蘭山、陰巖畫給人的神圣性和儀式感,曼德拉山巖畫更像是作畫族真實的生活寫照和記錄,具有更為強烈的社會生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