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渝生 張路楊
摘 要: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同志不僅以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率先垂范,而且著眼于革命事業(yè)的總體目標,系統(tǒng)闡發(fā)了文化建設問題,為中國社會的文化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毛澤東的文化觀不僅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當代傳承,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產物。事實上,正是內蘊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致思理路中的文化旨歸,為我們超越傳統(tǒng)文化的羈絆,構建文化哲學思維范式提供了前置性理論基礎。毛澤東的文化觀正是內蘊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文化旨歸在當代中國的理論延展。顯而易見,梳理毛澤東有關文化問題的理論建樹,透視浸潤于其中的致思理路,必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毛澤東文化觀的精髓,并且有助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實踐活動。
關鍵詞:毛澤東; 文化觀;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A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6-0017-05
在近一個世紀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不僅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導取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而且在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并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極大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主題。我們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僅表現(xiàn)為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不僅僅表現(xiàn)為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而是更多地表現(xiàn)為開拓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嶄新局面。追溯我們黨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化歷程,我們深切感受到毛澤東的文化觀對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同志不僅以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率先垂范,而且著眼于革命事業(yè)的總體目標,系統(tǒng)闡發(fā)了文化建設問題,為中國社會的文化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顯然,認真梳理毛澤東的文化觀,透視毛澤東關于文化建設的理論教誨,對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實踐是不無裨益的。
一
毋庸置疑,毛澤東的文化觀不僅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當代傳承,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產物。事實上,正是內蘊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致思理路中的文化旨歸,為我們超越傳統(tǒng)文化的羈絆,構建文化哲學思維范式提供了前置性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看來:“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盵1]正是因為文化“由經濟所制約”,馬克思并沒有將無產階級的解放直接訴諸“社會的文化發(fā)展”。恰恰相反,馬克思將人類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寄希望于“消滅私有制”的無產階級革命。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只有通過變革社會經濟結構的革命,以及由此所決定的意識形態(tài)與上層建筑的根本轉變,無產階級才能夠承擔起將社會發(fā)展進程推進到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霸谒械娜藢嵭忻鞔_分工的條件下,不僅生產的東西可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豐裕的消費和造成充足的儲備,而且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并且不僅是去獲得,而且還要把這一切從統(tǒng)治階級的獨占品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并加以進一步發(fā)展?!盵1]由此可見,不僅新的文化的確立必須以經濟結構的變更為前提,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必須取決于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變革。這正是馬克思暫時懸置文化問題,而突出強調革命的經濟因素,即著重揭示全新生存方式實踐路徑的基本致思理路。顯然,馬克思對于文化的這種辯證認識,是其他形形色色的社會庸醫(yī)難以望其項背的。概括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問題的思想脈絡,我們或可更加深刻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立場,這必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領會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1.馬克思主義充分強調和關注了文化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確立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坐標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中,“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2]。因此,文化的進步是闡釋歷史發(fā)展的理論坐標,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實踐坐標。馬克思正是運用文化坐標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原生態(tài)進行考量,揭示了階級社會產生的緣由。他指出:“在文化初期,已經取得的勞動生產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fā)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fā)展的。其次,在這個文化初期,社會上依靠別人勞動來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數(shù)量,在同直接生產者的數(shù)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盵3]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邏輯,無產階級肩負著埋葬舊世界的歷史重任,必將通過經濟和政治上的革命,逐步“剝奪剝奪者”并最終實現(xiàn)人類解放,而“人的自由發(fā)展”無疑是內孕于這一進程中的文化價值旨歸。
2.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了哲學的人學轉向,為構建文化哲學思維范式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毫無疑問,古往今來的哲人智者都曾就“人”的問題發(fā)表過一些真知灼見,但“人”卻始終沒有真正進入哲學的視野。如同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樣,“人”在哲學中從來都是處于一種“不在”的狀態(tài)。與傳統(tǒng)哲學的抽象思辨完全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現(xiàn)實的人”為出發(fā)點,實現(xiàn)了哲學的根本性變革。著眼于現(xiàn)實的人的發(fā)展目標,馬克思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作出了總體界定:“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4]顯然,實現(xiàn)以“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為內涵的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恰恰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主張,其中彰顯出明確的文化哲學旨歸。
3.馬克思闡釋了關于共產主義的過程性理論,為人類社會的文化發(fā)展提供了生存論意義上的論據(jù)
不同于傳統(tǒng)哲學的抽象理論思辨,馬克思將共產主義的理論闡釋直接訴諸現(xiàn)實的社會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斷言:“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盵5]而那種主張絕對平均主義甚至公妻制的粗陋共產主義則是“對整個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6]。因此,簡單將共產主義歸結為公有制的確立,抑或將其視為真正的平等狀態(tài)的實現(xiàn),都難免有失偏頗。其實,“孤立的勞動(假定它的物質條件是具備的)雖然能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但它不能創(chuàng)造財富,也不能創(chuàng)造文化”[7]。顯然,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共產主義的真正意蘊并不在于實現(xiàn)某種既定的經濟或政治目標,而恰恰在于以不斷“消滅現(xiàn)存狀況”為宗旨的現(xiàn)實運動本身。由此或可得出結論,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存續(xù)必然會在生存方式的不斷變革中逐步趨向于更加完善的未來。
4.馬克思著眼于人的全新生存方式對共產主義進行了理論解讀,其中展現(xiàn)出明確的文化旨歸
其實,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中,共產主義并非如我們通常所想象的那樣,是一種既定的社會狀態(tài),抑或是我們必須為之努力奮斗的理想社會制度?!肮伯a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則。但是,共產主義并不是人的發(fā)展的目標,并不是人的社會形式。”[8]換言之,共產主義是人獲得全面發(fā)展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則”,即一種完全不同于人的現(xiàn)狀的全新生存方式。共產主義即是通過對于原有生存方式的根本變革,實現(xiàn)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超越了對于未來社會的單純經濟或政治的解讀,展現(xiàn)出明確的文化旨歸。
二
如前所述,毛澤東的文化觀正是內蘊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文化旨歸在當代中國的理論延展?;陂L期的革命與建設實踐,毛澤東于戎馬倥傯之中“指點江山”,于日理萬機之中“激揚文字”,系統(tǒng)闡釋了他的文化觀。顯而易見,梳理毛澤東有關文化問題的理論建樹,透視浸潤于其中的致思理路,必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毛澤東文化觀的精髓,并且有助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實踐活動。
概括毛澤東文化觀的基本理論主張,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毛澤東文化觀的基本理論底蘊
一九四○年一月九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fā)表了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演講,即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在這個演講中,毛澤東系統(tǒng)闡釋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初步構建了他的文化觀。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毛澤東第一次將社會的發(fā)展概括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三者的相互關系。他認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xiàn)。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盵9]顯然,毛澤東所謂“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對文化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解讀,不同于狹義的文化。遵循毛澤東的理論邏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與上層建筑比肩而立,彰顯著現(xiàn)實的經濟與政治的關系,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精神指南?;谶@樣一種理論立場,毛澤東概括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征,明確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盵10]
2.文化與革命的關系
事實上,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任何一種文化樣態(tài)都必然因其歷史性而僅僅具有暫時性的意義。換言之,文化的發(fā)展始終處在一種不斷構建的進程中。毋庸置疑,文化樣態(tài)的修正和調整不僅是文化發(fā)展的必要舉措,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堅實動力。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邏輯,毛澤東深刻闡釋了文化與革命的關系,指出:“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zhàn)線?!盵11]據(jù)此,毛澤東還針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任務,著重強調了文化建設對于人民軍隊的重要意義,他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zhàn)勝敵人的。”[12]
3.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性
毋庸置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于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言,無異于一次重獲新生的莊嚴洗禮,也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一次高度發(fā)展的重要契機。在民主革命時期,文化并非社會發(fā)展的主題,而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之間的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則是革命實踐的焦點。新中國誕生之際,面對著新民主主義革命行將取得最終勝利的嶄新形勢,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性,預見了即將到來的文化建設的高潮。他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xiàn)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xiàn)于世界?!盵13]在結束了以武裝斗爭為中心的革命任務之后,及時開展旨在轉變人民生活方式的文化建設,不僅是工作重心轉移之必然,也是踐行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之必需。顯然,毛澤東的這一論述開啟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對于我們今天著重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思路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4.人民文化的基本立場
毛澤東的文化觀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始終堅持人民文化的基本立場是其最為鮮明的理論特征,這無疑是與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完全一致的。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本質時,毛澤東將其與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相提并論,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同樣應該是‘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說,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決不應該是‘少數(shù)人所得而私的文化。”[14]顯然,毛澤東所主張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正是我們構建屬于全體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園所應遵循的基本坐標。
5.兼收并蓄的文化策略
在毛澤東看來,履踐人民文化的宗旨,必須以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確立文化發(fā)展的取向。為此,他專門闡釋了對待外來文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判斷一種文化的優(yōu)劣,不僅要考察它的傳承,也要關注它的包容。正因為如此,推動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既不能一味崇洋媚古而固持盲目照搬的方針,也不能憑借故步自封的立場對外國的和古代的文化采取一概排斥的態(tài)度,而必須在兼收并蓄的意義上實現(xiàn)各種優(yōu)秀文化資源的重新整合。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路,毛澤東明確指出:“對于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fā)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鑒;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蘇聯(lián)所創(chuàng)造的新文化,應當成為我們建設人民文化的范例。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15]
6.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在論及具體的文化工作時,毛澤東深刻闡發(fā)了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一,文化建設的內涵。在毛澤東看來,文化建設包括傳承與發(fā)展兩個方面的任務,而傳承更是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這個民族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盵16]
第二,文化建設的宗旨。論及具體的文化工作,主要表現(xiàn)為文學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而明確文化建設的宗旨無疑是提升文化工作品位的關鍵。基于與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相統(tǒng)一的意義,毛澤東闡釋了文化建設的宗旨,他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chuàng)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盵17]
第三,文化工作的評價標準。毛澤東認為,評價文化工作需要依據(jù)政治和藝術雙重標準。“政治并不等于藝術,一般的宇宙觀也并不等于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批評的方法。我們不但否認抽象的絕對不變的政治標準,也否認抽象的絕對不變的藝術標準,各個階級社會中的各個階級都有不同的政治標準和不同的藝術標準。但是任何階級社會中的任何階級,總是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以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的?!覀兊囊髣t是政治和藝術的統(tǒng)一,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盵18]
第四,文化建設的工作方針。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fā)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的基本主張,并就“雙百”方針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著重強調,指出“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fā)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我們認為會有害于藝術和科學的發(fā)展。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采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19]。
三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tǒng)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淵藪,毛澤東的文化觀則為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實踐的指南。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恰恰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并且鑄就了未來中國發(fā)展的文化底蘊。梳理文化建設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踐意義,或可進一步領悟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真諦,確立未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路向。
1.文化建設的真實底蘊表現(xiàn)為社會生活方式的重建
一般來說,所謂文化,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協(xié)調群體關系、調節(jié)自身情感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換言之,文化是現(xiàn)實人類生活的反映,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準則,其中包含了人們對于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因而構成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共同體。
繼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后,黨的十八大報告再一次強調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痹谖覀儌鞒泻桶l(fā)展中華文明的過程中,不僅創(chuàng)造了堪稱楷模的豐富經驗,也存在著必須引以為戒的慘痛教訓?!按蟾镂幕彪U些割斷我們中華文明傳承的血脈;改革開放后,由于“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思潮,導致了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誤讀;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惡果是社會道德的失范和價值尺度的傾斜,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幾近失落。顯然,前車之鑒必須汲取,文化建設的必要性也由此可見一斑。通過深入扎實的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撥亂反正,重塑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也會在實踐的意義上提升我們的生活品位和境界,重建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方式。
2.文化建設的實踐旨歸著眼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
黨的十八大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確立為根本任務,明確彰顯了“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建設實踐旨歸,揭示了其中深邃的文化強國意蘊。按照黨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文化建設的實踐旨歸應該著眼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事實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而言,文化軟實力并不軟。按照鄧小平同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邏輯,文化建設重在形成全體人民的文化共識,從而造就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只有這樣,文化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明確引領和強大動力。
3.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在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實踐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的發(fā)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努力,我們基本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開始步入小康社會。然而,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必然日益增長。顯然,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已經凸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基本路向,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則構成了我們的實際工作目標。
4.文化建設的主題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币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就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題。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黨中央曾經明確提出了四項基本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應該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不僅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弘揚,而且也集中反映了當代中華民族的文化共識,體現(xiàn)了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5.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集中體現(xiàn)為將文化產業(yè)建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yè)
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大力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二是要“加快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推動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顯然,后一方面的任務更具有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對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有利于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機制構建,以及培養(yǎng)造就宏大的社會主義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都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而這一任務的完成,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關系到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更大的文化影響力。
總而言之,重溫毛澤東文化觀的理論闡釋,承繼黨的文化建設傳統(tǒng),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明確黨在新時期的文化建設戰(zhàn)略,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2][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8]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9-80.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10][11]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14][15][16][17][18]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19]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