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萍
【摘 要】德育課程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必修課程。德育教學關乎學生內在的思想政治結構和道德素質的提升。其教學任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起著重要影響。
【關鍵詞】德育課 ? ? 教學策略 ? ? 特點 ? ? 分析
德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指向是學生內在的思想政治結構,著眼于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德育課程的教學策略、目標設計具有客觀性和彈性,既要體現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和“創(chuàng)生性”,給學生留下發(fā)揮主體性的空間與時間,又要厘定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具有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最終實現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fā)展的最大化。
一、教學任務確定:思想性與政治性相統(tǒng)一,理論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
德育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實施德育課程教育教學必須堅持思想性與政治性相統(tǒng)一,理論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
(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教學理念
德育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并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教育教學要著力實現這兩種內外需求的有機整合,要善于引導學生自覺把社會的要求轉化為自我要求,引導學生學會直面社會開放和價值多元的現實,辨別是非,學會判斷和選擇,解決思想困惑,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和素質去參與廣泛的社會生活。同時,要以教師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優(yōu)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素質、能力和水平;重視教師業(yè)務培訓,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教師參加業(yè)務理論、教學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其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建立一支政治堅定、業(yè)務精湛、師德高尚、紀律嚴明、作風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
(二)強化素質教育,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與學生成長成才內在要求相統(tǒng)一的教學價值目標
社會的發(fā)展,實質上是人的發(fā)展。而人在精神方面的發(fā)展,根本上就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因此,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為必然。要使社會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就必須從關心學生的需求和利益入手。中職學生在追求個人發(fā)展的過程中,對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也會提出內在的需求。因為這些素質的高低,影響著他們對于社會、人生等問題的認識和應對能力。
從適應社會、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和從學生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影響看,中職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有作為的人。這種個人發(fā)展的需求需要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作為向導,因此,他們往往有很高的精神需求,有高質量的學習動機,這種需求與動機又往往與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品德素養(yǎng)直接關聯。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正包含了滿足他們的內在精神需求,引導他們積極、健康發(fā)展的內容?;蛘哒f,中職學生在追求個人發(fā)展中也要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也要求把思想政治道德理論作為一門科學進行學習,因此對中職學生實施科學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符合中職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的。
二、教學內容選擇: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價值性和真理性的統(tǒng)一
(一)教學切入點:開展調研,加強實證性研究
德育課程教學是以活生生的個體為教學對象的,因此,加強對教學對象的實證研究,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是教學取得實效的首要關鍵環(huán)節(jié)。德育課程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主要取決于接受主體的可接受性。一是在接受內容上,他們易于或者樂意接受直觀、簡單、具體化的且與其生活經驗、已有認知結構相接近的信息;二是在接受方式上,他們樂意參與互動式的,愉悅身心的活動;三是在接受過程上,他們樂意有自主思考和踐行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
開展實證性研究就是要堅持現實化和虛擬化相結合。一方面要以有形教育陣地如課堂、電視、報紙、講壇等現實化載體和問卷、座談、訪談等渠道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為重要依據,較為準確地把握學生思想狀況及其變化軌跡、原因和規(guī)律,同時積極拓展教育空間,建立教學互動網站,運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使廣大學生能夠在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下,相互進行思想碰撞和交流,并就有關熱點和難點問題向教育者提出咨詢,尋求指導和幫助。這不僅有助于教師掌控教學的主動權和發(fā)言權,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可信度,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的自我道德生成和自我教育。
(二)教學重點、熱點和難點:社會現實需要
當代學生在接受內容、接受方式、接受過程上的特性要求德育課教學的內容建構應以當代學生對思想政治道德理論的“期待視野”為融合點,設計適應其需要特點和可接受性的教學內容。
這些教學內容是能夠使之自主思考和研判,能夠提升其理論思維,擴展思維視野,增強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人生、社會等重大現實問題具有深刻分析和解釋力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論。滿足這種需要,要求德育教學的內容應以當代學生關注的人生、就業(yè)、成才、社會等重大現實問題為切入點,提煉理論內涵深厚的主題,以歸納分析的邏輯線索設計展開教學內容。這些內容不僅要來自書本,更要重視來自各種傳媒中的思想觀點,來自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來自學生、同事、家人和親友間的交往等信息。畢竟社會氛圍和校園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潛移默化地熏陶與影響著學生。
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加強對中職學生的素質教育,絕對不是簡單的說教。素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的統(tǒng)一。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具有素質教育的功能,其教學目標和任務不是專門培養(yǎng)學生的某項技能和專業(yè)知識,而是對中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進行培養(yǎng)和引導。所以,它直接關系到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實現中職學生素質教育目標,德育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首位功能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禮湛,陳杰,陸樹程.思想政治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重點與難點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
[3]魏雷東.在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4]張艷梅.科學發(fā)展觀下的學校德育內涵發(fā)展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