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意明 倪曉宇
摘 要:文化消費是大學生促進自身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文化軟實力,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大學城為例,采取調查問卷、個別訪談的方式,在詳細剖析蚌埠市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其消費現狀及特征,并從政府、學校、個人三個層面給出優(yōu)化大學生文化消費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文化消費;大學生;蚌埠市
一、文化消費的研究意義
文化消費是指人們?yōu)闈M足自身文化需求而消費文化產品或者享受文化服務的行為。文化消費實質上是對社會或他人提供的精神財富的消耗。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同時,安徽省十二五規(guī)劃也提到要將安徽省打造成為“三個強省”(即經濟強省、文化強省和生態(tài)強?。?/p>
文化消費同時涉及文化和經濟兩個研究領域,它同時擁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學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文化需求相比更大,其消費行為對社會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應。通過采取相關措施增強大學生對文化產品的辨識能力,引導其文化消費結構優(yōu)化,可以加速文化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蚌埠市大學生的文化消費現狀
本次調研于2015年1月至2月,采取抽樣問卷和個別訪談法調查形式,選取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yī)學院等院校作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74份,回收率為91.3%;其中有效問卷為258份,有效率為86%。并且有選擇的對大學生進行個案訪談,整理出8份訪談記錄,以彌補調查問卷的不足。
在收回的有效問卷中,男生有效人數為124人,占48.06%,女生人數為134人,占51.94%。其中,來自城市的人數為143人,占55.43%,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人數為115人,占44.57%。有效問卷的年級分布比例具體為:大一占35%,大二占26%,大三占26%,大四、研究生占13%;此外,考慮到調查院校的具體情況,此次調研樣本分布較為均衡。
通過分析,總結出大學生文化消費具有以下特點:
1.大學生月均支出較高,但文化消費普遍偏低
根據收回的有效問卷,由表1數據可得,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月支出在800-1200區(qū)間內最多,其次是1200-1600和800以下,月支出1600以上的最少;文化消費支出主要集中在150以下,所占比例達到76.35%,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每月總支出并不低,但文化消費普遍不高。
2.文化消費更注重實用性與價格,主要集中在教育類
根據此次調查顯示,大學生在進行文化消費時考慮因素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實用性(58.53%)、價格因素(22.48%)、時間因素(11.24%)和潮流因素(7.75%)另外,當代大學生消費的種類主要集中在教育類(82.1%)和娛樂類(52.3%)。
3.大學生文化消費需求增長迅速,但受支付能力限制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有限的經濟支付能力條件下,會首先考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最后考慮自我實現需求。大學生作為純粹的消費者,支出必然極大程度上受生活費控制。如圖1所示,隨著每月總支出的增加,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支出明顯地向較高水平移動,文化消費支出基本和月總支出成正比關系。
此外,大學生用于文化消費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供給,兼職收入、獎學金及財政補助只占一小部分。交叉分析經濟來源與每月文化消費支出額(見圖2),靠父母供給的大學生文化消費支出集中在150元以下,而依靠兼職和獎學金的大學生文化消費支出明顯向高水平移動,其中獎學金一項整體消費水平最高。相比下,接受學校貧困補助的大學生則有半數每月文化消費支出都在60元以下,可見由于家庭貧困,他們不得不降低文化消費支出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這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4.文史法專業(yè)、高年級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水平較高
從統(tǒng)計分析中不難發(fā)現,專業(yè)為文史法類的大學生在文化消費支出方面較多,全部在60元/月以上,其次是經濟類、醫(yī)學類、管理類,而理工類和藝術類專業(yè)的大學生在文化消費支出上則較少,絕大多數都在150元/月以下??梢?,專業(yè)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化消費,詳見下圖3。
另一方面,高年級整體上較于低年級文化消費水平偏高。隨著年級的增高,低消費水平所占比例不斷減少,高消費水平相應增加,這在大一到大三年級尤其顯著。而大四年級出現下滑趨勢的原因在于其忙于找工作或準備考研,時間精力相對不足。研究生的消費水平比預想中低,原因可能在于國家、學校為研究生提供了多余本科生的免費文化產品或服務,亦存在由樣本過少導致的可能,詳見圖4。
5.家庭環(huán)境極大地影響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
據調查結果顯示,城鄉(xiāng)差異對大學生進行文化消費有著極強的影響效果,城市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最多的價格區(qū)間是60-150元/月,且整體水平較高;而農村大學生集中在0-60元/月這一區(qū)間,極少數的文化消費超過400元/月,具體數據如下表2。
此外,父母職業(yè)為工程師、公務員的大學生消費水平較高,而父母從事服務業(yè)或務工務農的大學生文化消費水平很低。
家庭環(huán)境對大學生文化消費產生巨大影響的原因不僅在于家庭收入是大學生的主要支撐點,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在童年、少年時期的視野與價值觀。
三、關于提高大學生文化消費水平的建議
1.政府方面
(1)大力扶持大學生文化消費,以輿論引導其消費結構合理化
通過對所收集樣本分析可得,大學生月收入增加后對書籍培訓需求有所下降,對健身塑形的需求則相應增加。政府應在扶持大學生文化消費方面探索新的機制,例如利用五四青年節(jié)或大學生文化月等契機,為大學生提供類似的、可自由選擇的文化消費券或限時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等,推動產業(yè)發(fā)展。
此外,大學生消費結構偏向于功利性、短期性和專業(yè)性,更多的注重實用因素,這讓校園之中本應濃郁的人文情懷愈發(fā)寡淡,其消費結構仍需厘清。政府應綜合采取新聞、輿論等手段對其進行引導。
(2)監(jiān)管并規(guī)范文化市場,依法建立完善大學生文化消費保護機制
大學生有一定的時間、金錢可以自由支配,并在大數據時代,更大的信息容量和更快的傳播速度讓社會上的的不良因素、學校周邊文化環(huán)境等對其文化消費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政府應依法全面的建立健全大學生文化消費保護機制。采取措施對社會上不良風氣進行整改,對文化經營者逐利而不負責任的誤導性行為出臺懲罰措施。
(3)增加公共文化財政投入,完善基礎文化設施
收入影響消費,大學生的文化消費與家庭經濟狀況正相關。因此,在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仍存在兩級分化情況下,國家應相應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的財政投入,完善基礎文化設施,彌補大學生因經濟問題而文化消費不足、嚴重不平等缺陷。
2.學校方面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素質教育
校園文化建設應以學生的終極發(fā)展為中心,包容藝術多樣性,注重素質教育,鼓勵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自給文化消費。同時,應綜合考慮時代潮流與學生個性化需求,對一部分的選修課程進行適當增減調整;鼓勵、扶持學生成立文化社團小組,并給予相應的物資、場地支持;鼓勵學生申請設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金,并組織相關的學術講座或培訓;定期邀請各界人士進校舉辦文藝沙龍等。
(2)提高大學生對校方公共資源的利用率
通過個別訪談發(fā)現,大學生對校方提供的公共資源利用率并不高,主要表現為對圖書館館藏資源,包括紙質書籍和電子數據庫利用較少。校圖書館應采取措施普及相應圖情信息,大力推廣電子數據庫利用及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以及延長圖書館開放時間等等,使圖書館作為公共知識空間讓讀者可以自由的探索、收獲、分享并成長。
(3)豐富校園文化市場,嚴格校園市場準入條件
校園是大學生的首要文化消費場所,校方應加大公共文化消費設施投入,積極動員各方力量,包括征集學生文化需求、支持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積極引入外資、聯系相關高校合資共建等等。但在解決大學生文化需求與公共設施之間矛盾時的同時,學校必須對外來文化經營者嚴格準入條件,要保證價格合理、內容健康,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高層次文化審美。
3.個人方面
(1)注重發(fā)展型文化消費比例,提高消費質量
通過訪談及問卷調查發(fā)現,當代大學生在進行文化消費時對發(fā)展層面注重較少,消費質量有待提高,且消費觀有一定局限性。知識的內化需要時間,故發(fā)展型文化消費的效用存在滯后性,但其效用卻是生存型和娛樂型文化消費難以取代的。大學生須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發(fā)展型文化消費,并提高消費質量。
(2)主動進行消費,創(chuàng)造性、遷徙性的消費意識
作為文化消費的主體,新時期的大學生應當有更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追求,在消費時也應當轉被動為主動。此外,大學生不應拘泥于享受現有文化供給,應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家庭、學?;蛘呱鐣姆龀窒逻M行創(chuàng)造性、遷徙性的文化消費,這樣才能持續(xù)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層次,不斷優(yōu)化現階段的文化消費結構。
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為例對大學生文化消費進行調查分析,結論不一定適用于發(fā)達地區(qū),其適用性尚需對比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宜春.省域文化產業(yè)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初探——以安徽省為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02:99-103.
[2]葛紅兵,謝尚發(fā).文化消費:文化產業(yè)振興的根本問題——兼評2009年上海文化消費狀況[J].科學發(fā)展,2009,12:83-94.
[3]歐翠珍.文化消費研究述評[J].經濟學家,2010,03:91-96.
[4]楊曉光.文化消費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6.
[5]林東生.論文化消費增長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趨勢[J].東岳論叢,2011,05:105-107.
[6]趙閃.大學生文化消費調查分析——以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02:163-170.
[7]蘇志平,徐淳厚.消費經濟[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8]范周,齊驥等.中國城市文化消費報告(總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9]Grant David McCracken.Culture and consumption II: markets, meaning,and brand management[M].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5.
[10]John Storey.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M].Sunderland University Press,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