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琴
摘 要: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團結、嚴肅、活潑、奮發(fā)的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品德不良的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樂于與老師和同學親近,易于接受老師的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小學生;品德;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32-0009-01
品德不良的學生,是指經常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道德過錯的學生。這類學生在學校中雖然為數(shù)不多,但足以影響班風、校風。要轉化這些品德不良的學生,教師不僅需要有愛心和恒心,還必須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因人施教,才能促成轉化,達到矯正學生不良品德的目的。
一、消除學生的疑懼心理,建立相互信賴的師生關系
學生犯了錯誤以后,總是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有的還因曾遭到斥責和譏笑而顯得心虛和格外敏感,對人總懷有戒心和敵意,對老師更是敬而遠之,躲避或者抵觸老師的教導;教師也可能因學生影響了班集體的榮譽而討厭、疏遠這類學生,師生間橫亙著一道不易逾越的無形之墻。“學高為人之師,身正為人之范”,教師要從教書育人的職責出發(fā),主動去跨越這堵墻。教師這時應設法消除學生的疑懼心理,建立起相互信賴的師生關系,要用愛心去感化學生,同情他們的處境,親近、關心他們,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長期堅持下來,這些學生就會從懷疑到信任,逐漸打消疑懼心理,把老師當作知心人,敢于向教師敞開心扉。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以后,教師再適時地以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開導他們,入情入理就能入心,使他們聽得進、記得住、想得深、改得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做到“三要”:一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二要耐心訓練和指導。學生自制力差,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違反行為規(guī)范,教師切忌急躁,要正面引導,多表揚,少批評,以情促行,持之以恒;三要發(fā)揮教師自身的模范作用。教師必須憑著高尚的師德去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二、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認識,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辨別是非就是清醒地認識到行為的對與錯、好與壞,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是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認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之所以會犯錯誤,原因之一就是是非觀薄弱、道德評價能力差,在產生不良動機時不能自覺加以抵制,發(fā)生不良行為時不能自覺地加以糾正,以致一錯再錯,形成不良品德。低年級的學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但理解水平往往停留在表面,看不到本質的東西,他們常把謹慎與膽小、勇敢與魯莽、英雄行為與冒險行為混淆起來。因此,矯正學生的不良品德,要從學生的道德認識入手,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認識,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把他們顛倒了的是非觀念糾正過來,使他們對不良行為感到不滿和痛恨,對正確的行為感到滿意,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認識,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1)講清道理。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犯錯誤的根源,明辨是非,講清犯錯誤的危害性,讓學生對發(fā)生的錯誤行為感到悔恨并有勇氣加以糾正。(2)嚴格要求。明確要求學生今后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樣做,不許打折扣。(3)賞罰分明。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即使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對于不好的表現(xiàn)則要及時批評指正,必要時給予適當?shù)奶幏?,決不能姑息遷就。
三、鍛煉意志,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需要堅強的意志,學生盡管知道道德原則,但是按照這些原則去行事就顯得困難,在生活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只會說,不會做”。這是由于學生年齡小的原因,其意志品質表現(xiàn)得較弱。一是自覺性弱。他們往往容易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不相信自己行為的正確性,因而不敢堅持自己行動的方向和結果。二是自制性較弱。他們易受內、外誘因干擾,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動。例如,小學生具有愛模仿的特點,當他們看到所模仿的動作很有意思,以致明知被模仿的動作是不正確的,不好的,他們仍然模仿。還有一種情況是出于無意。有些學生口頭上背熟了道德原則,但行為中做出了與之相違背的事來,他們事后也常常會為之后悔、惋惜。三是堅持性弱。小學生的意志力還比較薄弱,情緒穩(wěn)定性還較差,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比較容易放棄已經開始的活動。針對上述特點,教師應著力磨煉不良品德學生的意志,排除內、外誘因干擾,增強意志力,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1)培養(yǎng)品德不良學生行為的目的的性,減少其行動的盲動性。不良品德學生缺乏對行為目的的認識,其行為要依靠老師、同學等外力的監(jiān)督,教師在給品德不良學生布置德育任務時,要講清目的和重要性,幫助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指導他們按照預定的目的和計劃,采取適當?shù)拇胧﹣硗瓿扇蝿?。?)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生活入手培養(yǎng)意志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使品質不良的學生不必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在生活中應對品質不良的學生嚴格要求,要求他們一定要改正自己的缺點,決不能半途而廢。(3)培養(yǎng)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教師可訓練品德不良的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行動的沖動性,逐漸形成內在的控制力量。
四、結束語
總之,低年級學生產生不良行為多是不理解道德行為準則或由于好奇心所造成的,教育他們要以正面引導為核心,如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對不同的行為給予具體指導。在矯正學生的不良品德時,教師一定要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社會交往、家庭環(huán)境等情況,在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促使他們的品德向好的方向轉化,為社會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暮细袢瞬拧?/p>
參考文獻:
[1]孫智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理念解讀[J].中小學管理,2012(04).
[2]黃正平.文明禮儀教育:為學生成長奠基[J].人民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