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愷
【摘要】竹笛是我國古老的民族管樂器之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最常見的,它的演奏技巧眾多。必須從吐音的單吐、雙吐、三吐、內吐、反三吐等種類來探討,以及它在北派中的運用,這樣才能加深學習者了解吐音技巧在曲子中運用。
【關鍵詞】歷史起源;竹笛;吐音;北派
引言
竹笛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然而到20世紀下半葉,才是中國竹笛藝術迅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同時也涌現(xiàn)出了一批杰出的笛子演奏家及一批優(yōu)秀的笛子獨奏作品,并形成了南、北兩大流派,分別以陸春齡曲笛藝術、馮子存的梆笛藝術為代表。這里將了解的是竹笛演奏技巧之一的吐音及其以馮子存為代表的北派當中的運用,吐音的演奏技法在北派梆笛表演藝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讓學習者更形象且深刻了解它。
一、竹笛的歷史起源
人們常說,我國最早的笛子樂器,是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后帶回來的。此說直到1973年,我國湖南長沙發(fā)掘了馬王堆三號墓,在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有笛類樂器兩支,才證實了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半個世紀,笛類樂器已在我國境內廣為流傳。
1987年,在我國河南舞陽賈湖地方,出土了一大批新石器時代的骨笛。經(jīng)用現(xiàn)代先進的物理考古技術“碳十四同位素放射”及“樹輪校正”法測定,確證這批骨笛距今已有八千至九千年以上的歷史,故稱為“中華第一笛”。
二、吐音的種類
“吐音”大約可分單吐、雙吐、三吐、內吐、反三吐等幾種,現(xiàn)分述如下:
(一)單吐
1.單吐
依靠氣息和舌頭的伸縮運動,使舌頭有力地向前沖擊,擊打牙齒和嘴唇,當舌頭頂住牙齒和嘴唇后迅速收回時,口腔便發(fā)出了“吐、吐......”的音,這種發(fā)音法便稱為舌單吐,通常簡稱為“單吐”。
2.氣單吐
“氣單吐”也是單吐的一種,通常稱“氣吐”。
3.唇單吐
“唇單吐”簡稱“唇吐”,它是把上下嘴唇合在一起,同時收緊兩腮,然后用口腔里的氣息把它們沖開,就在這上下嘴唇分開的同時,要發(fā)出“普、普……”的聲音。稱為“唇單吐”。
(二)雙吐
雙吐是在單吐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喉腔的動作,也就是當口腔剛剛發(fā)出“吐”音,舌尖收回之際,喉腔立即發(fā)出“庫”音,把吐與庫兩個發(fā)音先后結合在一起,反復連續(xù)吹奏,就稱之為“雙吐”。
(三)三吐
“三吐”是由一個雙吐加上一個單吐構成。三吐的“吐庫吐”,前兩個音用的“吐庫”就是一個雙吐,后面一個吐就是一個“單吐”,合而為“三吐”。“吐吐庫”,它的第一個音是單吐,而后兩個音則是雙吐,也合而為三吐,這是三吐的另一種節(jié)奏形式。
(四)內吐
“內吐”雖然適于表現(xiàn)優(yōu)美、柔弱的情緒,但其吹法并非一味的輕吹,而是輕中有強,強中有弱,強弱皆可,輕重都能。內吐和吐奏只是音質、音色的不同變化。內吐與吐奏一樣也分單吐、雙吐、三吐、反三吐,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
1.單內吐
“單內吐”和吐奏的區(qū)別在于舌頭伸縮的距離和彈吐的位置不同。它的發(fā)音吐奏圓潤、柔和,且富有彈性。它是在口中練發(fā)“區(qū)、區(qū)……”的音,這時會感到舌頭伸縮動作的范圍縮短了,不是舌尖撞擊牙齒和嘴唇,而是舌頭的前半部在微微地撞擊著上顎。
2.雙內吐
“雙內吐”是在單內吐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舌頭的動作而成、當舌頭的第一個動作剛剛在口腔發(fā)出“區(qū)”音之后,舌頭的第二個動作,即在舌頭的后半部和上顎之間,通過氣息的外沖而發(fā)出“肯”音,這樣一先一后“區(qū)肯,區(qū)肯……”地連續(xù)吹奏,就是雙內吐的正確發(fā)音法。
3.三內吐
三內吐也和三吐一樣,由一個單內吐加一個雙內吐構成。現(xiàn)把三內吐的幾種不同節(jié)奏的處理列表。
(五)反三吐
就是把三吐的發(fā)音反轉過來使用,如:三吐的吐庫吐也好,還是吐吐庫也好,它們都是以“吐”字開頭和“吐”字收尾?,F(xiàn)在要反過來,先由“庫”字開頭,而且由“庫”字收尾。
“反三吐”在一般情況下都不單獨使用,它都與一個三吐連合在一起使用。即在一個三吐之后接吹一個反三吐音。正反三吐結為一體,交替出現(xiàn),交替使用就有力地解決了三連音、五連音等的快速連續(xù)演奏問題。
因為有了吐音以及別的豐富的演奏技巧在曲子中的運用,使竹笛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流派。我國的竹笛主要有兩大流派:南派和北派。
三、北派竹笛藝術代表人物及曲目
(一)二人臺音樂
二人臺音樂是以當?shù)厣角窀琛吧缁鹜嫠嚒敝械难旮栊≌{和道情戲中的部分樂曲為基礎,又吸收了內蒙民間小曲以及陜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調的特征而成,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北派也是以二人臺音樂著稱,后轉化為竹笛獨奏樂曲如,馮子存的《喜相逢》。此曲原系內蒙古的一首民間樂曲,后流傳至張家口北部一帶,并被吸收入地方戲曲“二人臺”中作過場牌子吹奏樂曲。
(二)蒙古的民間音樂竹笛風格
蒙古民間音樂以五聲音階為主,很少出現(xiàn)變音,其最常見的調式是羽調式?!赌撩裥赂琛凡捎玫氖敲晒诺拿耖g音樂竹笛風格運用吐音技巧和跳躍的節(jié)奏型,表現(xiàn)熱情奔放的情緒時多用吐音,三吐效果模仿馬蹄。將牧民揚鞭催馬奔騰如風的歡樂情景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出來。
(三)新疆少數(shù)民族竹笛風格
在吹奏新疆少數(shù)民族樂曲時會遇到許多半音,竹笛一般采用半音指法演奏。李大同編曲的笛子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采用了塔吉克族的典型節(jié)奏7/8拍子,使樂曲歡快跳躍更具歌唱與舞蹈性,表現(xiàn)了塔吉克族人民熱愛生活、勞動,載歌載舞的歡樂情緒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藏族民間音樂笛子風格
藏族民間音樂采用中國音樂體系以五聲音階為主,其中商調式和羽調式最為常見。演奏時多用F調,G調梆笛,當?shù)厝嗣翊档褧r較多采用胸式呼吸,使得吹出來的笛子音飄逸,盡量將聲音送得遠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竹笛是中國民族器樂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其在音色表現(xiàn)上非常豐富而獨立,然而它的演奏技巧有很多,在這里主要是對竹笛吐音技巧的種類進行淺析,以及吐音在北派獨奏曲中的運用。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到竹笛的發(fā)展,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音樂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李昆麗.中國民族器樂鑒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
[2]胡結緒.竹笛實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4.
[3]袁靜芳.民族器樂欣賞手[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