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輔軼
(天津工業(yè)大學數(shù)字化圖書館研究中心,天津 300387)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迅速,圖書館館舍面積不斷擴大,圖書館服務空間持續(xù)擴展,圖書館服務模式呈現(xiàn)多樣化,如IC(information commons)服務模式的出現(xiàn)。圖書館服務方式的演變,突顯了圖書館空間變化對圖書館服務的影響。在圖書館發(fā)展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種空間變化對圖書館服務產(chǎn)生的作用。本文正是探討這種空間與服務之間的演進規(guī)律,并提出了一個空間和服務之間的平衡模型。
從圖書館創(chuàng)立開始,人們更多的是以一個實體空間的機構(gòu)來認識圖書館,近些年來范并思等學者闡釋公共圖書館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用以調(diào)節(jié)知識或信息分配,以實現(xiàn)社會知識或信息保障的制度[1]。本文討論的不是圖書館的本質(zhì)是不是一種制度,現(xiàn)在至少面對一個事實是圖書館還是以一個實體建筑的方式而存在,圖書館這個建筑的實體一直沒有消失,同時空間是服務的承載者,服務的發(fā)生和結(jié)束在圖書館這么一個特定的空間里完成。如果說圖書館的空間和服務之間沒有顯著的關系,顯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但這種聯(lián)系存在,那么就有必要探索空間的生長與圖書館服務之間的關系。
圖書館作為空間的提供者這樣一個作用始終與圖書館服務有著密切的關系??臻g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圖書館服務的多樣性。19世紀,歐洲各國的圖書館都在競相擴大自身建筑面積。不列顛博物館館長帕尼齊充分利用了圖書館空間擴大帶來的機會,打破了歷來的圖書館建筑結(jié)構(gòu),“毅然決然地把閱覽室和書庫隔開,向圖書館建筑的近代化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帕尼齊首次使用了鐵制雙面書架。由于建筑設備均以鐵制品組成……避開靠墻放置書架的缺點,為加強圖書管理、擴大開放創(chuàng)造了條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在圖書館建筑史上產(chǎn)生過極大影響,不少國家的大型圖書館都是采用帕尼齊的建筑格式來設置閱覽室和書庫。如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圖書館(1866年)、巴黎的國家圖書館(1868年)、美國的國會圖書館(1897)、普魯士的皇家圖書館(1914年)等?!保?]
空間從來就不是獨立存在的,圖書館空間的存在是和某些特定的目的和服務聯(lián)系在一起。中世紀歐洲一些大學圖書館有如下規(guī)定:“除非具有一定的價值并實用的圖書,或捐贈者指定收藏,其他圖書均不得夠入或鎖于館中。除非同一學科的藏書已有一定數(shù)量,或已獲得更新的復本,任何圖書均不得借出館外?!保?]這種規(guī)定現(xiàn)在看來與“圖書館要收藏所有文獻資源”的理念似乎背道而馳,但在考量中世紀大學圖書館的空間后,這種規(guī)定卻似乎又變得合理起來。巴黎大學“這座圖書館的房間是窄長形的,12英尺寬,40英尺長,每邊各有19個小窗照明,室內(nèi)有28張書桌。比較珍貴的書用鏈條鎖在檔架上,鏈條很長,可以把書拉到桌子上閱讀。”[4]在如此一個狹小空間下,圖書館空間的限制不允許圖書館隨意購進太多的圖書,購入和保藏一定數(shù)量的具有一定價值的圖書,也要被鎖起來限制其流通。歷史上這種小空間的圖書館更具有保藏的意義,服務的對象也更加私密;空間的狹小決定了圖書館不可能服務大多數(shù)讀者,其保藏保護文獻的意義更為明顯。不僅僅是早期的大學圖書館,作為保藏文獻空間的圖書館在歷史上各種私人圖書館身上體現(xiàn)尤為明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私人不可能獲得太多的圖書館空間。
如今,私人圖書館的空間規(guī)模大多也局限在小空間中,在王子舟等人做的調(diào)查中確認了這個情況。調(diào)查中中國私人圖書館“最大的2 200㎡,最小的面積僅15㎡,面積大小差距很大,而且有77%的基層圖書室面積低于100㎡。”[5]而后其又對私人圖書館的服務進行描述:“私人圖書館的管理人員主要是創(chuàng)辦者自己,很少有委托管理的……4.7%的圖書館未采用分類排架……而是比較隨意,如按照經(jīng)濟、政治、文藝、歷史、法律、種植、養(yǎng)殖、兒童讀物等類目來分類陳列圖書。盡管這種分類排架并不科學、精細,但此種土方法在管理私人圖書館(尤其是家庭圖書室)時卻十分有效?!笨梢钥闯?,私人圖書館的空間和服務之間存在這樣一種互相依賴的關系。
在圖書館空間面積較小時期,圖書館的服務以保存和保護文獻為主,提供私人閱讀。小空間的圖書館更具有保藏意義,服務對象也更加私密。這樣在空間和服務兩者達到一定平衡時,在圖書館實體上形成了當時特有的私有書庫、私人圖書館等空間形式。
隨著空間的擴張,圖書館除了在文獻的保有量方面大大增加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控制和使用更大的空間范圍和更多的文獻資源,圖書館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資源,圖書館的自由度在空間尺度和社會尺度(聲望、資金)上都得到了更大的釋放。
現(xiàn)代圖書館空間作用和地標建筑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圖書館在逐步成為精神象征的同時,其規(guī)模和服務的種類也在相應地提高。從美國國會圖書館到波士頓公共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從空間供應的角度看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讀者的基本需要。在我國,一些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也加入了擴建的行列。2002~2006年,上海高校圖書館館舍面積年年增長,5年間上海市高校圖書館館舍面積增加近一倍。同時,2006年上海高校還有大約64萬㎡的圖書館設計面積,這意味著上海高校圖書館面積將繼續(xù)增長[6]。
如圖1所示,2003~2012年,全國公共圖書館使用建筑面積由582.8萬㎡增加到1 058.42萬㎡,增長了 81.8%[7-16]。
圖書館空間的增大使得圖書館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資源。大空間還具有更高的關注度,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和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從而導致圖書館讀者人數(shù)的增加。這從另一方面刺激了圖書館自身去開發(fā)更多的服務方式,并運用更多的空間、設備和人員來實現(xiàn)新服務。浙江省海鹽縣張元濟圖書館2012年新館開館后3個月間,到館人次和外借冊次同比增加62%和78%。面對新館信息量大、圖書典藏和流通方面的工作越來越繁重、人工操作狀態(tài)下難以及時服務到位所帶來的管理難度大等壓力,該館實施RFID智能圖書管理系統(tǒng)來解決這個問題[17]。IC的概念大約是2005年前后引入中國的[18],這一時間段也正是中國圖書館擴建時期。2006~2007年,復旦大學圖書館和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的IC建成并對外開放。之后IC在圖書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各個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都建立了自己的IC,來提升空間增長背景下的服務方式變革。
圖1全國公共圖書館使用建筑面積增加折線圖
如果把圖書館空間的發(fā)展和服務的進步放在一個坐標系內(nèi),就可清楚地看出圖書館服務隨空間擴張而出現(xiàn)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空間和服務在中心的平衡帶上達到一種共生態(tài),形成一個特定的空間形態(tài)。
圖2 圖書館空間和服務演進平衡關系
圖3 KSIC四個空間
大空間還具有更高的關注度,圖書館服務也開始轉(zhuǎn)為對圖書的利用,由此在空間和服務的平衡帶上出現(xiàn)了閉架書庫甚至是開架書庫的形式。隨著這種空間擴張,圖書館的服務變得更加開放和自由,這一階段服務和空間之間的平衡表現(xiàn)出現(xiàn)了以共享空間的形式承載更多的服務方式,而館內(nèi)空間和服務平衡的集大成者則是IC。IC是在有限空間中的服務無限集中,表達了信息充分共享和利用的理念,讀者可以在IC空間中任意的變換自己的信息需求方式和內(nèi)容,在不同的空間中進行創(chuàng)新。如圖3[19]所示,KSIC(知識服務型信息共享空間)的四個空間中,讀者的行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四個空間中跳躍。這種隨機的跳躍激發(fā)了信息的共享和流動,為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圖書館提供的各種服務與圖書館內(nèi)空間的利用在此達到了一種平衡。這也就回答了為什么在圖書館空間變大的情境下,會出現(xiàn)IC這種較小空間形態(tài)。實際上IC正式圖書館空間擴張中服務和空間達到一種平衡的特定空間形式。
空間并不會永遠的局限在圖書館內(nèi),圖書館的服務也不會僅僅針對館內(nèi)讀者。隨著空間的繼續(xù)擴張,圖書館空間將離開圖書館實體空間,擴展到全社會范圍,可以預測未來“社會IC”將會成為圖書館空間擴張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秉承了圖書館IC的一些特征和理念。在社會IC的空間下,核心理念是“社會即是圖書館”。任何機構(gòu)和空間都具備類似圖書館IC的功能設置,突出全社會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特點,即強調(diào)社會大眾獲取信息、學習知識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全社會應該做出更多努力盡可能地使社會大眾對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產(chǎn)生興趣,主動地參加到學習中,并且要認識到這一學習的過程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而它運行起來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共享。同時,讓社會大眾發(fā)現(xiàn)信息、認識信息、獲取信息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樹立一種觀念,即探索“大情境(空間+事件+時間)”的觀念,從全社會角度來建設、共享信息資源。在社會IC下,社會信息服務和社會空間利用之間成了一種平衡關系,知識服務和知識創(chuàng)新成了主流的服務形式,對圖書館外空間的利用,對非館空間的開發(fā),成了承載這種服務的關鍵所在。
如果社會IC發(fā)展得以真正實現(xiàn),那么在假定空間延展不停的前提下,Global IC也將會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信息共享空間概念?,F(xiàn)在我們對Global IC的研究并不充分,互聯(lián)網(wǎng)空間給Global IC已經(jīng)打下一個非常好的基礎,開放獲取、虛擬服務、全球知識共享等形式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鑒的服務方式。但互聯(lián)網(wǎng)空間并不完全等同于Global IC,而且Global IC在組成結(jié)構(gòu)和構(gòu)建理念上,還都是一個未知數(shù)。然而,我們還是可以期待一個全球性的信息共享空間的架構(gòu),無論這個空間最終是虛擬的還是物理的,空間的擴展總會給圖書館和信息機構(gòu)帶來無限的發(fā)展機會,新服務形式也會在此被創(chuàng)造,來適應全球信息的共享平衡。
就像生物的共生一樣,空間和服務的共生也建立在二者的生長保持一定的速率平衡上。無論是哪一方面出現(xiàn)了節(jié)奏的大幅漲落,都會打破這種微妙的平衡,從而導致另一方的不能立即適應,其結(jié)果必然是在一方經(jīng)歷過度繁榮后的雙方大規(guī)模死亡。
空間的擴張對服務提供了推力,但是當空間增長的速度遠大于服務增長的速度時,這種共生的現(xiàn)象就會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被打破??臻g的擴大導致的直接結(jié)果是拉伸了服務的物理空間,讓原來的服務點變得更加離散,不同服務之間的銜接距離在物理空間上更遠、更難以到達。舉例而言,讀者原來可以在一分鐘內(nèi)享受并完成的服務,現(xiàn)在可能需要十分鐘才能完成。讀者在空間和文獻資源上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選擇,而付出的代價是更長的時間和更困難的服務,出現(xiàn)服務的“空間區(qū)域性真空”。這種“空間區(qū)域性真空”可以解釋為:在大空間內(nèi)尺度上服務存在,而在小空間尺度上服務到達困難。讀者體驗上經(jīng)常有這種感覺:圖書館有服務但我體驗不到,就是空間和服務失衡的一種表現(xiàn)?;蛘呶覀兛梢宰鲆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服務比作一個完整的鏈條,均勻地分布在整個圖書館,那么隨著空間的延展,這個鏈條如果不相應的加長,就會被空間拉扯斷裂,斷裂成一段段碎片。隨著空間的繼續(xù)增大,鏈條的碎片將不再能覆蓋空間的大部分,形成了空間的離散的服務空白區(qū)。
空間和服務處于一種微妙而平衡的共生狀態(tài),空間的擴大必然對服務的進步施加了不可抗拒的推力,雖然這種推力能達到的效果依賴技術、社會環(huán)境和意識形態(tài)等不同的因素,但或多或少這種推力會使圖書館的服務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進步來適應大空間所帶來的“新麻煩”。而圖書館服務的數(shù)量、種類的增加也依賴于空間提供的場所和機會來實現(xiàn)。
在圖書館發(fā)展過程中,空間的擴大是圖書館進入社會角色實踐社會制度的一個必然的趨勢。大空間帶給圖書館大量的新機會,使得圖書館可以更快地受到社會的關注并更迅速地融入社會角色,同時也讓圖書館在物理上可以接納更多的資源和讀者。但大空間所帶來的服務離散問題使得圖書館的服務變得更加的脆弱,對圖書館履行社會職能造成了障礙。
空間的過度延展需要服務在數(shù)量和種類的增加來填補大空間尺度下的區(qū)域性服務空白,圖書館創(chuàng)建IC或者類似IC的空間來解決圖書館在社會融合過程中空間和服務不平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IC的出現(xiàn)也是服務與空間共生關系下平衡演進的產(chǎn)物,這種共生的關系才是支配圖書館發(fā)展的趨勢和基本力量。
[1]范并思.公共圖書館的制度研究:十年回顧與述評[J].圖書館雜志,2013(7):9-15.
[2]孫鳳華.近代——現(xiàn)當代圖書館建筑的發(fā)展及功能變革(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1):49-51.
[3]杜慧平,劉曉霞.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實踐與思考——以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雜志,2009(3):52-55.
[4]哈里斯.西方圖書館史[M].吳晞,靳萍,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115,121.
[5]王子舟,吳漢華.民間私人圖書館的現(xiàn)狀與前景[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5):4-13.
[6]莊琦.透過數(shù)據(jù)看變化 2002~2006年上海高校圖書館活動基礎數(shù)據(jù)與分析[J].圖書館雜志,2007(12):41-45.
[7]李國新.中國圖書館年鑒2003[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510-511.
[8]李國新.中國圖書館年鑒2005[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566-569,590-595.
[9]李國新.中國圖書館年鑒2006[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08:456-489.
[10]詹福瑞.中國圖書館年鑒2007[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766-767.
[11]詹福瑞.中國圖書館年鑒2008[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608-609.
[12]詹福瑞?中國圖書館年鑒2009[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720-721.
[13]詹福瑞.中國圖書館年鑒2010[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620-621.
[14]詹福瑞.中國圖書館年鑒2011[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608-611.
[15]詹福瑞.中國圖書館年鑒2012[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550-622.
[16]詹福瑞.中國圖書館年鑒2013[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450-520.
[17]楊姜英.新館開放以來讀者到館情況統(tǒng)計分析[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2(4):13-15.
[18]戴維民,孫瑾.論信息共享空間[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6):22-25.
[19]魏輔軼,周鳳飛.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型信息共享空間(KSIC)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9):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