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當前廣西民族文化面臨的挑戰(zhàn),闡述廣西民族博物館在民族文化檔案式保護與傳承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提出新時期博物館在民族文化檔案式保護與傳承方面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民族博物館 檔案式保護 傳承 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C-0128-03
在廣西陸地總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分布著壯、漢、京、苗、侗、瑤、回、彝、水、毛南、仫佬、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當?shù)厝嗣裨陂L期的生產、勞動生活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這些寶貴的民族文化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廣西政府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廣西民族文化的保護,從制度、法律和經濟等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但在政治、經濟、科技各方面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挑戰(zhàn)依然嚴峻。
一、新時期廣西民族文化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新時代的沖擊導致民族文化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和環(huán)境遭到削弱或破壞。21世紀以高度工業(yè)化為代表的現(xiàn)代文明正深入地急劇地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暗厍虼濉背霈F(xiàn),民族文化融合,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不斷發(fā)生變化。隨著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很多民族文化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和環(huán)境遭到削弱或破壞,加劇了民族文化的流失。
(二)文物被盜情況令人擔憂。近幾年國內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但總體來說意識不夠強烈,或是因為人力、財力等原因保護措施不能到位,偷盜和毀壞文物時有發(fā)生。據(jù)不完成統(tǒng)計,僅2011年在廣西賀州市戶外分散文物中,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被盜4個,市級、縣級的文物被盜情況更是令人擔憂。某些地區(qū)出現(xiàn)為追求經濟利益,過度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破壞。國外某些機構和個人在國內大量收集檔案文物,最終它們流失海外。
(三)繼承者老齡化而年輕一輩后繼無人,民族文化面臨“歷史斷層”危險。很多民族文化沒有形成文字,民族文化、歷史和生活等民族記憶基本靠世代口口相傳,隨著部分老一輩繼承者和藝人的離世、年輕一代走出大山融入城市,很多民族文化就此失傳。在2012年文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廣西有10人,除毛南族肥套傳承人譚三崗和劉三姐歌謠傳承人謝慶良分別出生于1959年和1953年,其他8位都出生于上世紀40年代。其中,苗族系列坡會群傳承人梁炳光和廣西文場的傳承人何紅玉均出生于1941,年齡已超過70歲。繼承者老齡化而年輕一輩后繼無人,民族文化“歷史斷層”危險概率大大增加。
二、廣西民族博物館在民族文化檔案式保護與傳承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博物館是西方文化復興時期的產物,自誕生以來,其數(shù)量和質量不斷發(fā)展,在當前經濟快速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文化機構和獨特的檔案資源保護和傳承的載體,其功能和價值不容忽視。廣西民族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西建設規(guī)模和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文化設施項目,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工作任務。廣西民族博物館是廣西舉足輕重的文化窗口和展示平臺,免費開放至今,年均接待觀眾量近70萬人次并逐年遞增,在文化傳播方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在廣西民族文化檔案式傳承與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筆者就此展開總結和思考。
(一)上級領導對民族檔案的重視和全力支持。廣西民族博物館經六年籌建,于2008年12月竣工,并于2009年5月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博物館位于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區(qū)內,館區(qū)面積達130畝,由主樓和廣西傳統(tǒng)民居文化生態(tài)展示園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筑面積29370平方米,主樓外形取材于富有廣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銅鼓。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的禮物,從籌劃到建設的各個階段,都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這極大地鼓舞了相關工作人員的熱情和斗志,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和質量,為民族檔案和文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存儲和展示的場館。
(二)文物檔案內容豐富,突出民族特色。廣西民族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廣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主,兼顧國內其他省份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資料收藏和宣傳展示。博物館常設六個固定陳列展覽,其中大型主題陳列《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展示面積約4000平方米,展出民族文物及其他實物資料一千八百余件,全面生動展現(xiàn)了廣西12個世居民族豐富深厚、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民族文物專題陳列《穿越時空的鼓聲——銅鼓文化》《壯族文化展》,展示了廣西最具代表性的銅鼓文化資源;并介紹了壯族的歷史與文化,在對壯族進行全面、系統(tǒng)展示的基礎上,突出廣西壯族的特點,濃墨重彩地展現(xiàn)壯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的突出成就和偉大文明;《昨日重現(xiàn)——百年老物件展》集中展示了從民間社會征集來的老物件。展覽區(qū)還設有兩個臨時展廳,常年引進優(yōu)秀主題文化展覽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目前博物館現(xiàn)藏文物總數(shù)三萬余件(套),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三千多件(套),內容涵蓋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藏品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它們真實地記載了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歷史環(huán)境下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全面了解、研究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演變的重要檔案資料。
(三)建設適合廣西模式的“1+10”生態(tài)博物館,對檔案文物進行動態(tài)保護。廣西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豐富,且存在形式多樣。除了展示在博物館建筑里的資料,更多的是分散在當?shù)孛褡遄匀痪劬拥?,融入當?shù)厝嗣竦纳a生活中,是原生態(tài)的人文景觀。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這些“活博物館”遭受著現(xiàn)代文明的侵蝕,許多珍貴文物和民族文化資源面臨流失。在深入調研和考察的基礎上,廣西民族博物館采用“1+ 10”建設模式。即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1個中心,在廣西各地建立10個民族生態(tài)博物館,并以這10個生態(tài)博物館為研究站和工作基地。廣西民族博物館作為“1+10”概念中的“1”發(fā)揮“龍頭”地位和作用,將民族生態(tài)博物館的建設逐步建成生動有效地收藏、保護、研究、傳承與展示廣西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博物館網絡。目前10個生態(tài)博物館已陸續(xù)完成并對民眾開放,在這些開放性的原生態(tài)的博物館里,不僅開創(chuàng)了民族文化保護的嶄新模式,促使民眾更好地了解、參與到民族文化的保護當中,也提高了當?shù)氐慕洕б?,逐漸形成“建設—開發(fā)—管理”的良性循環(huán)。
(四)利用現(xiàn)代科技,促進博物館檔案信息的數(shù)字化和信息化。檔案信息最終的目的是要為大眾提供服務。廣西民族博物館網頁上有展覽、資訊、研究成果、生態(tài)博物館、鑒賞等服務,并對文物信息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整理上傳到網上,方便民眾更快速地查閱。例如,廣西特色的銅鼓文化設置了銅鼓數(shù)據(jù)庫,對其進行了詳細說明;對最新展覽信息及時進行更新發(fā)布。除了當前這些已經普及化的基礎信息電子化服務,廣西民族博物館還利用三維技術設置了三維虛擬展廳。民眾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通過這個三維虛擬展廳,如身臨其境,欣賞到這些寶貴的文物。通過利用現(xiàn)代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的區(qū)域限制,增加了民眾欣賞和利用這些民族文化的途徑,加深了博物館和民眾之間的交流和了解。
(五)重視檔案研究隊伍建設。招聘相關專業(yè)的工作人員,提高研究團隊的整體素質。研究人員積極參與相關課題,活躍在民族檔案文物保護與開發(fā)的一線,進行了大量有價值的實地考察和調研;科研工作以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及民族文物的研究保護為主要方向,鼓勵多學科融合發(fā)展;成立“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舉辦國內外學術交流會議,組織人員進行實地考察、記錄、傳拓、攝影,出版《中國古代銅鼓實測記錄資料匯編》等書籍,出版了大量刊物;定期舉行“三區(qū)”人才支持計劃培訓班、“鄉(xiāng)村紀錄影像”、“陳列展覽人才培訓班”等技能培訓班,為基層博物館工作者提供學習交流、提高的平臺,打造出一支會管理、善創(chuàng)新、精業(yè)務的博物館隊伍。強大的研究隊伍保證了博物館檔案資料的數(shù)量和質量,使其得到留存和保護的同時,得到發(fā)揚和傳承,為廣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搶救、保護、利用、研究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更廣闊的空間。
(六)積極進行國內外同行、民眾的交流與互動。積極“走出去”:主動在區(qū)內外舉行廣西民族文化展覽活動,例如在杭州舉辦“那山、那水、 那人——廣西壯族文化展”;在寧夏博物館舉辦“絢彩中華——中國瑤族服飾展”巡展,弘揚、傳承和發(fā)展廣西民族文化,加強館際交流與合作。派出相關人員到法國、貴州、云南和內蒙古等地進行學習和交流,探索出一條適合廣西模式的生態(tài)博物館之路。與重慶三峽博物館、云南民族博物館、貴州民族博物館、四川涼山州博物館等各館于2010年即建立了西南博物館聯(lián)盟;主動“引進來”:在廣西舉辦中國—東盟文化等論壇,在宣傳廣西民族文化的同時,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讓論壇成為友誼和交流的紐帶;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旅游學院、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共建三方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為高校教學科研基地服務的同時,也為廣西民族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增加新的培養(yǎng)基地、增添隊伍活力。
在與民眾的宣傳互動中,廣西民族博物館也做了大量值得肯定的工作。廣西博物館周末和節(jié)假日進行民族樂器、舞蹈表演,安排志愿者進行講解,并免費向民眾開放;舉辦廣西民族文化節(jié)、毛南族“花竹帽”編織工藝活動、“非遺天天見”、攝影志展、民歌、民族服飾比賽等,吸引民眾積極參與到博物館的活動中,在互動中增加對民族文物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熱愛;走出博物館,深入基層:舉辦“五彩八桂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通過民族文化課堂、民族服裝秀和民族體育活動,讓社區(qū)居民和學生積極地投身其中,感受本土民族文化魅力,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達成民族文化的傳遞潛移默化和社會教育目的。
(七)拓寬信息溝通渠道。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以其方便、快捷受到民眾廣泛歡迎,目前廣西博物館已開通微信、微博和廣西博物館官方淘寶店。微信和搜狐微博上通過文字加圖片的形式主動匯報博物館當前開展的活動情況、近期的展覽信息、場館開放時間調整,并在上面和志愿者、民眾進行實時互動,大大增加了博物館的被關注度。目前搜狐微博粉絲數(shù)量已達到38552人次。淘寶店上有民族特色的產品和衍生產品銷售,足不出戶,也可以購買到感興趣的民族文化產品。
三、新時期博物館在民族文化檔案式保護與傳承方面應采取的措施
截至2013年底,我國現(xiàn)有博物館4165家,比2012年增加299家;全年接待觀眾數(shù)量超過6億人次,同比增長13.1%。作為公共文化體系之一的博物館在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激勵著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促發(fā)我們對此做出更多思考。
(一)擴大民族文物收集范圍。目前,博物館文物和檔案的主要來自考古發(fā)掘出土移交文物,文物數(shù)量增長過程相對比較緩慢,主動開拓新的博物館文物藏品資源匯集渠道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深入社會征集是當前和今后博物館文物工作的主方向之一。對文物捐贈者給予適當?shù)奈镔|、精神獎勵,提高捐贈回報。國外的藏品大部分來自民間收集或個人愛好收藏家,我國這方面起步較晚,但在發(fā)展和進步中。首都博物館專門開辟了一個專門的區(qū)域展示來自民間收藏的私人藏品,如煙標、火花、鐘表、相機、古玩,并以捐贈者名字來命名?,F(xiàn)有約37萬件藏品的陜西歷史博物館,20年來通過征集方式增加了1.2萬多件藏品。廣西民族博物館主動定期在區(qū)內外進行走訪調查,對民族文物進行征集,僅在2010年社會收集活動中,就收到藏品13835件,其中包括民族服飾、老物件和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資料。
(二)利用現(xiàn)代技術,做民族文化傳承的守護者。當前科技飛速發(fā)展,博物館在這個時代潮流里要與時俱進。博物館檔案信息化、數(shù)字化是必然趨勢。文物收集數(shù)據(jù)庫化、多媒體技術、3D影像技術等在博物館大量運用。貴州博物館目前在建的“數(shù)字博物館”,就是一個博物館信息實體虛擬化的重要嘗試。它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在更廣袤的范圍、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上網參觀,利用方便。
民族文化由于其歷史、地理等原因,存在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以有形圖案在某類物質載體上和口口相傳這兩種。這種方式受人為和自然影響極易損壞和滅絕。如何采用現(xiàn)代技術挽救和保留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是當務之急。廣西民族博物館采用錄制老人、少數(shù)民族日常生活、節(jié)日活動影像的方式記錄這些檔案,例如錄制民族文化紀錄片《取粘膏》,反映了南丹白褲瑤技藝蠟染中的一項名為“取粘膏”的手工程序,保存了再過五六年就可能消失的傳統(tǒng)工藝。
(三)拓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目前我們對博物館的概念還主要停留在藏品保管、陳列展覽上。在國外,博物館里面可見大人和小孩在里面充分享受到各自的樂趣。博物館應該是一個“好玩”的社會教育和文化休閑服務基地。開發(fā)博物館的各種民族特色傳統(tǒng)項目,吸引大人和小孩主動走進博物館,在“玩”的過程中,熏陶我國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廣西民族博物館已開展類似活動: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花竹帽”制作技藝傳承人譚素娟和家長學生來博物館互動花竹帽的編制過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得到提高。博物館的官方網頁也可以考慮設計得更加有趣和實用。首都博物館網頁上設置有專門的互動社區(qū)和少兒網站。少兒網站里包含活動場、民族知識漫畫、精彩視頻、游戲區(qū)、百寶箱、看文物學歷史等,在游戲過程中增加了“我愛我的博物館”感情,更加了解和熱愛民族的文化。
(四)將博物館的后期運營管理與民族文化緊密聯(lián)系起來。我國博物館迅猛發(fā)展的同時,經常面臨著只重建設不重后期保護、運營管理的問題。“熱熱鬧鬧建設,冷冷清清運營”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博物館的發(fā)展應該由重視量的建設轉向重視質的提高,其中的關鍵就是博物館的后期運營管理。2011年中國—東盟文化產業(yè)論壇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以“博物館運營管理及其文化產品創(chuàng)意開發(fā)”為主題展開討論,探討博物館在免費開放和經濟全球化、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背景下,如何進行運營管理。博物館應更多地考慮同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fā)聯(lián)系起來,充分挖掘其經濟潛能,以更吸引人的民族文化產業(yè)鏈帶動博物館的有效運營,以更有效運營的博物館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最終實現(xiàn)兩者的良性發(fā)展。
在我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56個民族文化就是其中一顆顆璀璨明珠。這些明珠極具特色,在時代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對民族發(fā)展、國家進步起到了重大作用。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民族文化,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時代在變,博物館的角色、功能也變得更加突出。博物館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和新的嘗試,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載體引發(fā)我們更多思考。相信通過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努力,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關注、參與到民族文化傳承事業(yè)中,讓這些明珠更加絢麗多彩。
【作者簡介】黃丹妮(1981- ),女,廣西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檔案學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和建設。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