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思維模式的不同,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所產(chǎn)生的最終效果就不同。在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本文論證了“主體?葑中介客體?葑主體”的新型課堂教學框架模式。在新型教學框架模式下,對新型師生關系、教學方法及教學過程的實施等進行了研究和論述,并提出在以“中介客體”為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形成“復主體”,利用多種方法共同對“中介客體”進行研究和學習,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
主體間性 課堂教學 中介客體
新課程改革以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開始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但在實踐中,“以人為本”并未得到有效實施,政策、理論也流于形式。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盡管有學校和老師已經(jīng)開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但絕大多數(shù)學校依然沒有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因此,平等互動的交流和溝通在師生之間也無法充分實現(xiàn),老師和學生之間依然是控制和被控制、監(jiān)督和被監(jiān)督、教化和被教化的關系,被動接受學習也只能是學生的首選方法。主體間性理論思想為我國課堂教學的改革、建立教與學的新型關系等,提供了理論支撐。
一、主體間性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
教學的目的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的教育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實施長期影響并改造,使其達到我們的預設目標。根據(jù)這一指導思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構(gòu)成穩(wěn)固的“主體與客體”兩級模式的主體性教育關系。主體性教育關系強調(diào)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受教育者是對象或客體,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能動改造。隨著社會和人們思維模式的變化,這種單一的主體性逐漸偏離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
主體間性理論認為,主體是由其自身存在結(jié)構(gòu)中的“他性”界定的,這種主體中的他性就是主體間性。主體間性理論的提出,為我們開辟了一條更好的實踐教學的道路。在主體間性理論的指導下,教育中失去了客體,并出現(xiàn)了新的關系,即:主體與主體、復主體與中介客體的關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被視為共同主體,而教育資料則被視為共同活動的中介客體。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為教育的主體,形成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兩者是平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形成一個復主體,同時對教育資料進行研究活動,這樣就形成了復主體與中介客體的關系。通過這種和諧、平等的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新型教育關系。
二、主體間性下的課堂教學框架重構(gòu)
當前課堂教學的哲學框架主要是“主體與客體”兩級模式,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教育觀念的轉(zhuǎn)變,這種框架也制約著學科的發(fā)展。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任平教授認為:“它撇開了實踐或認識的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表現(xiàn)在客體觀上,首先,使主體性變成了唯一性、單一性和同質(zhì)性;其次,使主客體之間成為單一關系結(jié)構(gòu);第三,使運行結(jié)構(gòu)偏狹;第四,使活動結(jié)果單一?!苯膛c學之間應該突破“主體與客體”的框架模式,以主體間性理論為指導,建立“主體?葑中介客體?葑主體”的新型教學框架模式。在這種框架的指導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主體”,教育資料被視為“中介客體”。這種新型框架應包括“主體與主體”和“復主體與中介客體”,弱化“主體”,突出“中介客體”。“主體與主體”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復主體與中介客體”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復主體”對教育資料(中介客體)進行研究和學習。
1.主體與主體
主體間性理論視野下的教學活動,首先承認教與學同為教學的主體,撇開以往主客二分框架下的局限性,充分肯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價值和地位,重新構(gòu)建“主體與主體”的教學關系。教學不再是單向的“我教你學”活動,而是師生在平等、和諧的交往中,共同學習的活動。
長期以來,我國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和課本,這不僅禁錮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還限制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教育的本質(zhì)是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學生是整個學習認識活動的主人,更是獲得知識的主體。隨著我國素質(zhì)教育的推進,這種應試教育的現(xiàn)狀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重視。雖然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已經(jīng)得到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但教師的主體地位也不能丟。教師是教學的外因,學生是學習的內(nèi)因,內(nèi)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教師在轉(zhuǎn)變教學觀念的同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教學地位,既不能灌輸式教學,也不能讓學生放羊式學習。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要研究學生、了解學生,要全局把握、主體引導,與學生共同探討和學習。
2.復主體與中介客體
所謂中介客體,是指多個主體在交往活動中所面對的共同對象,在教學中,中介客體包括與教育有關的一切資料和方法。主體間通過中介客體而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形成了交互主體間性關系。因此,在主體間性下的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共同構(gòu)成了復主體,共同作用于中介客體,通過正確的教育和學習方法,對教育資料進行共同研究和學習,以達到使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和提升主觀世界的實踐活動目的。
主體間性理論思想,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同樣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形成復主體時,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也就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教師與學生不再是教與學的關系,而是共同學習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復主體共同作用于中介客體。在這種新型教學活動關系里,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更加明確。教師不僅要明確教學內(nèi)容,更要懂得如何帶領學生一同學習,還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學生知識的獲得是與教師一起研究和學習后所得,因此更加牢固。通過這種新型教學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主體間性下的課堂教學方法重構(gòu)
1.多元對話法重構(gòu)
德國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只有通過人與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對話、溝通和交往,才能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關系,才能擺脫束縛人性的各種枷鎖,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對話是最基本的平等體現(xiàn),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精神世界的敞開和溝通,達到彼此的真誠接納,在對話的過程中實現(xiàn)精神和觀點上的相遇、相通和包容,最終達到生命質(zhì)量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完美建構(gòu)。多元對話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一元獨白法更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強調(diào)師生的平等、和諧及互動,這也正是主體間性理論所提倡的。endprint
在實際教學中,盡管有的老師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在問題的設置上扣重點、抓難點,但往往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有很大的差距。這也只是教師本人對教學的個人理解,然后通過所謂的有效問題的對答來展示給學生。教師這種帶有強烈目的的對話或問答,無非是想把學生的思路匯聚到預設的答案上。如此的對話或提問藝術只能把教學引向傳統(tǒng)的“你教,我學”模式,學生的獨特見解和感悟只能是一句空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理論的層面,課堂對話的過程也就成為了“傳話”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多元對話互動,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提問式對話模式,可以是師生間對話,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對話,要讓對話更和諧、更有趣、更具生活化,讓學生敢問、敢答。教師要打破學生因回答不上問題而不敢對話的尷尬局面,對話的目的是相互探討,因此,不要預設答案。
2.角色互換法重構(gòu)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兩者也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抖Y記·學記》中曰:“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陶行知在《中國大眾教育問題》一文中也提出:“只須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學生做學生,他們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們能為你保險,使你永遠不落伍?!苯巧Q法如今已經(jīng)作為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被廣泛運用在課堂教學上。但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在角色互換中教師習慣性地進行說教,學生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敬畏戒備心理,因此也就影響了角色互換教學法的效果。
主體間性理論下的師生角色互換,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師生角色互換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不僅是師生角色的簡單轉(zhuǎn)換,更重要的是把主動權、主體性全部交給學生。主體間性理論下的師生角色互換,形式也更加多樣,如:演講、辯論、角色扮演、相互討論等等。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授者而是直接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辯論,以自己的個人魅力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對學生進行有利引導。
四、以中介客體為主的課堂教學過程實施
在“主體?葑中介客體?葑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中介客體的重要性,并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的中介客體。在教學中教師要突出中介客體的作用,與學生一起對中介客體進行研究和學習。
1.靈活利用教材,重視興趣引導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中介客體,教師要把傳統(tǒng)的“教教材”觀念,轉(zhuǎn)變到“用教材”的觀念上來。首先要明確一點,教材是為教學而服務的,不是教學服務教材。在主體間性理論思想的指導下,教師更應該靈活利用教材,把教材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我們的社會現(xiàn)實和日常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研究、相互交流,以此擺脫課堂的沉悶及壓抑,使課堂更具人情味,這也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在和諧、平等、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更愿意了解、參與和獲得,以此擺脫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厭倦。我們應該讓教條式的教材教育成為歷史,更接地氣、接近生活現(xiàn)實的教育才符合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的現(xiàn)狀。
2.教學貼近生活,巧妙設計環(huán)節(ji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苯虒W來源于生活,并最終回歸于生活,這也是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教育的主體思想。新的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實踐性,重視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實踐的有機結(jié)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內(nèi)和課外相結(jié)合,通過設計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以達到擴展學生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jié)構(gòu)的目的。
3.巧用現(xiàn)代媒體,注重學生參與
目前,在多媒體服務教學的手段上,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老教師用得不太多,新教師用得過于多。當然,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和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是分不開的。但無論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沒能很好地利用現(xiàn)代科技,只是把它做為自己的一種教學手段,只注重自己如何教,卻忽略了學生如何想。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多種技術手段和媒介,如果教師不能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傳授知識,那么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也是徒勞。因此,教師要站在與學生平等的角度想學生所想、講學生所需,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備課、上課、討論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與教師一起研究資料、相互討論,本身就是一次新知識的學習,同時也達到了師生相互了解的目的。例如: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制作課件,并在課堂上輔助講解;讓學生策劃設計“微”(微博、微信等)教育主題等等。
綜上所述,主體間性理論不僅為我們課堂教學的轉(zhuǎn)向提供了理論指導,還把我們認知的主體與客體關系轉(zhuǎn)向主體與主體之間、復主體與中介客體的關系,即從“我和你”的關系,轉(zhuǎn)向“我們”和“我們與它”的關系,以此確立了教學中共生、平等、和諧的交流關系。隨著教學主體與關系的變化,主體間性下的教學方法也就發(fā)生了變化。通過對多元對話法、角色互換法等教學方法的重構(gòu),也為我們的課堂教學開辟了新的思路。我們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主體間性理論理念,只有轉(zhuǎn)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以學生現(xiàn)實生活為課堂,才能獲得學生的共鳴,才能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使課堂教學更接地氣。因此,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改革,教學主體是關鍵,教學方法是主導,主體間性理論則是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 蘇令銀.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
[2] 任平.論中介客體[J].中州學刊,1993(1).
[3] 馬萬賓.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0).
[4] 張兵.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轉(zhuǎn)向[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13(8).
[作者:閆飛(1982-),男,江蘇豐縣人,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