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李飛澤 陳 琳
中醫(yī)藥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觀察
李 潔 李飛澤 陳 琳
后循環(huán)缺血;眩暈;補腎活血湯;肝腎虧虛型
后循環(huán)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TIA和腦梗死,多見于老年人,約占缺血性卒中的20%[1]。PCI無特異性癥狀及體征,常見臨床癥狀有頭暈、頭痛、肢體或頭面部的麻木、肢體無力、行走不穩(wěn)或跌倒、短暫性意識喪失、視覺障礙;常見體征有眼球運動障礙、肢體癱瘓、感覺異常、肢體共濟失調、吞咽障礙、聲嘶、Homer綜合征等。眩暈是PCI的常見主要癥狀,屬中醫(yī)“眩暈”范疇,李飛澤老師采用補益肝腎法聯(lián)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該病,取得較好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腦病科門診及住院患者9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45~78歲,平均(64.6±9.8)歲;病程1月~9年,平均(5.0±3.1)年;伴有高血壓病25例,高脂血癥19例,糖尿病7例。對照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45~79歲,平均(65.1±11.3)歲;病程2月~11年,平均(4.0±2.9)年;伴有高血壓病27例,高脂血癥17例,糖尿病9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并發(fā)癥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神經(jīng)病學》[2]及《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1]:年齡40歲以上;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發(fā)病,或急性起病;既往有動脈硬化病史;發(fā)作性眩暈,伴或不伴惡心嘔吐,聽力下降,耳鳴,視物不清;有共濟失調、構音障礙,可有病側頭面部及對側肢體感覺減退或者消失;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均行頭顱CT或核磁共振檢查排除腦干、小腦及腦葉缺血、顱內占位、眼病或全身性疾病等導致的眩暈。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今日中醫(yī)內科》[3]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診斷為眩暈(肝腎陰虛型)。主癥:頭暈目眩;次癥: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視力減退,兩目干澀,少寐健忘,心煩口干,神倦乏力,腰膝酸軟;舌象:舌紅,苔薄或少苔或有裂紋;脈象:弦細。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10 mg,1天1次,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補腎活血湯,方藥:熟地黃、山茱萸、淮山藥、枸杞子、菟絲子、懷牛膝、丹參、川芎各10g,葛根30g,陳皮6g,天麻9g,地龍10g。1天1劑,由本院藥劑科代煎,煎取300mL,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均治療21天后評價療效。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改善情況及中醫(yī)癥狀積分、血液流變學指標、TCD變化情況。中醫(yī)癥狀積分方法: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主要癥狀:頭暈頻繁,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為6分;經(jīng)常頭暈但能忍受為4分;稍有頭暈,時輕時重為2分。次要癥狀:無計為0分,以惡心嘔吐為例,有輕度惡心嘔吐為1分,惡心嘔吐頻繁計為2分,重度惡心嘔吐并影響日常生活為3分。舌脈如符合計為1分,如不符合計為0分。
2.3 安全性檢測 定期監(jiān)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治療前后各檢查1次血、尿、大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3.1 療效標準[4]治愈:眩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顯效:治療后眩暈癥狀明顯減輕,一般活動無礙;有效:治療后眩暈減輕明顯,一般活動仍有影響;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減輕或加重,體征無改變。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3.3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同組治療后及組間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對照組僅紅細胞壓積治療后改善明顯(P<0.05);觀察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治療后改善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全血黏度高切較對照組改善(P<0.05)。見表3。
3.5 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兩組治療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有改善(P<0.05)。觀察組治療后右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見表4。
表2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對照組45觀察組4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5 45 45 45 16.57±4.68 10.55±4.24* 17.05±4.77 7.43±3.19*△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對照組45觀察組4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0.57±1.44 20.26±1.35 21.37±1.53 20.08±1.14* 5.05±0.88 4.78±0.89 5.01±0.94 4.16±0.67*△1.34±0.34 1.18±0.29 1.42±0.31 1.06±0.30* 0.43±0.14 0.38±0.10* 0.45±0.11 0.41±0.09
表4 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m/s,±s)
表4 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cm/s,±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
PCI專家共識[2]指出,PCI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多發(fā)生在中老年人,并且PCI的最主要發(fā)病機制是栓塞,栓子可以來自動脈和心臟。《眩暈診治專家共識》[6]亦指出,血管源性的中樞性眩暈多是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管病變的結果。治療上西醫(yī)多應用鈣離子拮抗劑、血管擴張劑、抗凝劑及腦保護劑等。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是一種新型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可防止細胞水腫、壞死,改善血黏度及紅細胞脆性,臨床上多用于PCI非急性期的治療。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歸于中醫(yī)“眩暈”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亦日:“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景岳全書》云:“無虛不能作?!薄@铒w澤老師認為,眩暈是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致腦髓空虛,清竅失養(yǎng),或由風、痰、火上擾清竅致病,病性以虛者居多。臨床觀察PCI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多有基礎疾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又年老體弱之人陰精衰弱,虛火內灼,熬血為脂,漸成血瘀,上擾清竅,故臨床以肝腎虧虛,瘀濁內阻為病機,治以補益肝腎,活血化瘀降濁。
李飛澤老師將張景岳《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左歸丸減鹿角膠、龜板膠加丹參、川芎、葛根、陳皮、天麻和地龍組成補腎活血方,全方補益肝腎,活血化瘀降濁,主治肝腎虧虛型PCI眩暈。方中熟地黃補血滋陰,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補益肝腎,丹參、川芎活血祛瘀,懷牛膝祛瘀并引血下行,葛根升陽解肌,山藥、陳皮兼顧脾胃,天麻、地龍熄風止痙通絡。全方于眾補益藥中加入活血行氣祛瘀之品,兼補脾降濁,升陽逐瘀,共奏止暈定眩之用。藥理研究表明,葛根中的葛根素能通過抑制內皮素的過量產(chǎn)生,改善腦血流動力學,糾正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失衡及保護內皮細胞[7],同時葛根素可以對抗腦水腫和星形膠質細胞腫脹[8],這些作用使葛根能增加腦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改善因缺血引起的腦血管異常。陳皮含川陳皮素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9],并有助于預防缺血性中風。天麻能減輕缺血、缺氧對腦組織的損傷,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保護受損傷的神經(jīng)細胞[10],從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抗血栓,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后循環(huán)缺血引起的眩暈。
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中醫(yī)癥狀積分兩組均有改善,但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對照組僅紅細胞壓積治療后有改善,觀察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及血漿黏度在治療后均有改善,且觀察組治療后全血黏度高切比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兩組治療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但觀察組右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
補腎活血方聯(lián)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改善肝腎虧虛型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療效顯著,且安全性好,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
[1]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2]史玉泉.實用神經(jīng)病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072-1073.
[3]王永炎,沈紹功.今日中醫(yī)內科(上卷)[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20.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2-186.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6]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中華神經(jīng)病雜志編輯委員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0,43(5):369-373.
[7]毛慶軍,夏瑞,張傳.葛根素對腦缺血再灌注家兔腦組織及內皮細胞的保護[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40-41.
[8]袁芳,王忠誠,王天佑,等.葛根素對星形膠質細胞腫脹及大鼠腦水腫的對抗作用[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22(1):206-208.
[9]Yang EJ,Lim SH,Song KS,etal.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unds from Aurantii Immatri Pericarpium attenuating brain injury in a rat model of ischemia-reperfusion[J].Food Chem,2013,138(1):663-667.
[10]林少杰.天麻藥理研究進展探析[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2):50-51.
(收稿:2014-12-20 修回:2015-01-28)
浙江省舟山市中醫(yī)骨傷聯(lián)合醫(yī)院腦病科(舟山 316000)
李潔,Tel:1361680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