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鳳
[摘 要]閱讀教學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教學中,要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情形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教育機智,合理地組織課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精彩。
[關鍵詞]閱讀教學 機智 意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3-062
閱讀教學課堂應該 是“生態(tài)”的課堂:它是生長著的,動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可能發(fā)生一些教師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事情,打亂了預設的教學思路。一般來說,教師都會擔心這樣的“意外”影響教學過程的嚴謹與流暢。于是,往往對課堂中的“意外”說“不”。這就違背了教學的本質。教學應該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教師該如何根據(jù)課堂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情形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教育機智,合理地組織課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精彩,這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
【案例描述】
案例一
特級教師楊樹亞在執(zhí)教《牛郎織女》的教學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本課主人翁是牛郎和織女,但還有一個角色貫穿于全文——老牛,文章為什么要描述老牛呢?或許是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僅關注到牛郎和織女,卻忽視了老牛,所以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這時,楊老師發(fā)現(xiàn)有一個男生,他怯怯地看著老師,手也似舉非舉。很多教師在這樣的公開場合是不敢嘗試找這樣的孩子來回答問題的,可楊老師卻果斷地請了他來回答。只見這位學生晃動著不太穩(wěn)的身體,慢悠悠地站了起來;接著很吃力地回答著老師的提問。他從老牛的身份、老牛的神性、老牛的襯托作用三個方面入手解讀了老牛在故事中作用。他的回答,令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不難看出他在預習時肯定花費了大量的心思。這時,全班學生自發(fā)地鼓起掌來,楊老師也是給予他表揚和鼓勵。
后來在教師交流的時候,這個班的班主任道出了實情,原來這個學生是先天性的小兒麻痹癥,言語機能和行為機能很不完善,但是智商沒有問題;當年差一點沒能順利地進入小學,在家長的堅持和努力下,他才得以入學。
對這個“意外”,不知情者的楊老師,沒有忽視他舉起的手,這是對教師的一種挑戰(zhàn)。
案例二
《大作家的小老師》講了著名作家蕭伯納和蘇聯(lián)小姑娘的故事,通過記敘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jié),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在蕭伯納和小姑娘臨別時,蕭伯納對小姑娘說:“別忘了回去告訴你媽媽,就說今天同你玩的是英國有名大作家蕭伯納。他暗想:當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時,一定會驚喜萬分。”教學時,我以課文為主載體,設計了以下想象說話的內容:
師:如果你遇到像蕭伯納那樣的大作家,并同他玩了很久,回去之后會怎么跟媽媽說呢?
生1:我激動地跑回家,對媽媽說:“媽媽,媽媽,你知道我今天和誰一起玩了嗎?他可是世界著名的大作家呢!”
生2:我一蹦一跳地回到了家,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跟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大文豪一起玩了,我真是太幸運了!你羨慕我吧?”
生3:我回到了家,鎮(zhèn)定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同一位英國大作家一起玩了?!?/p>
師:他們遇到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作家都很激動、興奮,你為什么卻很鎮(zhèn)定呢?
生:因為我沒有覺得大作家就了不起,而且蕭伯納的話讓我感覺到他太驕傲了。
師:你從哪感受出他的驕傲呢?
生:他讓小姑娘回家告訴自己的媽媽,說自己是個世界有名的大作家、世界大文豪。
師:還有什么地方讓你感受到他的驕傲?
生:他臨走前還特地提醒小姑娘“別忘了”,生怕小姑娘回家不告訴她媽媽今天見到了自己。
師:難道蕭伯納說得不對嗎?他不是世界有名的作家、大文豪嗎?
生:他是大作家,沒有錯,但這樣說自己就會讓人覺得自傲了。
師:你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不但沒有因為遇到這樣的大文豪而“欣喜若狂”,反而還讀出了自己獨特的感悟。
【案例反思】
每一次課堂上都可能出現(xiàn)無法預料的意外。作為一名教師,遇到意外該如何面對?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要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那如何在教學中真正體現(xiàn)呢?
一、把握意外,機智方顯從容
教師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面對課堂上的意外要從容面對。每一次意外也許會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都會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既然是自主表達,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奇思妙想。面對這些奇思妙想,我們既要善用又要巧用,巧妙地將這些看似意外的突發(fā)狀況,通過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提煉整合,讓它高效地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如案例一中的那個“意外”,如果教師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特殊的男孩,不敢請他在這樣的場合站起來,又哪來如此令人“意外”的精彩回答呢?
二、拋卻枷鎖,機智應對意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被谶@樣的認識,教師在課堂上的對話如果完全根據(jù)教案設計,就會產(chǎn)生“假對話”的現(xiàn)象,就會缺乏課堂教學所應有的靈動性。
教師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學生的“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一“得”或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案例二中,蕭伯納和娜塔莎的對話是本文故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需要理解感受的?!俺龊躅A料”是本課的一個關鍵詞,小姑娘的話出乎了蕭伯納的預料。在假設自己遇到蕭伯納,想象那種激動的動作、語言、神情時,那個學生的“鎮(zhèn)定”也出乎了我的預料。不同的孩子的閱讀感悟是不一樣的,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情感出發(f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抓住了這個“意外”,不停地“逼問”,帶來了意外的精彩。這個孩子“意外”的回答,也證實了他確實讀懂了蕭伯納當時的那種驕傲,同時也能準確地理解“出乎預料”一詞的內涵。
可見,機智地把握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意外,會讓我們挖掘到我們意想不到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機智地處理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意外,會讓我們的教學更充滿思維的活力;善于總結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意外,會讓我們孩子的學習更充滿個性。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