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要:當下各高校廣泛采用古箏集體課教學,主要是為了適應目前古箏藝術繁榮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及古箏藝術普及的需求。對于古箏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主要目的是為提升古箏課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也是古箏教學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重要任務。本文建立在古箏集體課教學長期以來的實踐研究基礎上,提出在集體課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性,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設計,以期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箏集體課 教學模式 探索 實踐
現(xiàn)代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符合高校教育與時俱進的策略,順應現(xiàn)代古箏藝術發(fā)展的潮流,然而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廣泛采用,也同樣是對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挑戰(zhàn)與考驗。筆者在長期的古箏集體課教學實踐基礎之上,對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梳理,也是對前期集體課教學模式探索的階段性總結,以便更好的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在教學方法上,集體課教學中要將傳統(tǒng)教學與現(xiàn)代教學相結合
傳統(tǒng)的古箏教學主要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即老師彈,學生看,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主要通過教師講授,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教師彈奏,學生觀摩,教師布置練習作業(yè)等方法。當前的古箏教學模式主要采取的是一種體驗式教學,是一種開發(fā)學生內在潛能,啟迪學生思維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暗示、研討、指引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自我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在古箏集體課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古箏的集體課教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適合在初級階段的古箏學習者,學生通過聆聽、觀察、記、學習、練習等,能夠將教師所傳授知識掌握。然而,當學生的古箏水平到了中級階段以后,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就會很難對學生們進行個別的針對性教學,甚至會導致學生越學越難,越彈越不會彈的狀況,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也容易偏離古箏集體課教學主線,達不到教學目的,久而久之,更沒有辦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說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與獨立思維能力了。然而,如果在集體教學過程中,僅僅采用現(xiàn)代教學法,很多學生可能會因為時間限制,而導致難以理解,基礎不扎實,造成學生整體學習進度參差不齊。
筆者針對古箏集體課教學的實際狀況,提出在集體課教學過程中要將傳統(tǒng)教學與現(xiàn)代教學相結合,以實現(xiàn)古箏集體課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應該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狀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傳授的內容與進度等,都要進行具體分析。例如,在學生學習古箏入門階段,對于手型、認弦、指法、左右手技法等教學內容,比較適合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包括講授法、觀摩法、練習法等。在學生進行初級、中級階段或者高級階段的樂曲學習時,就要采取傳統(tǒng)教學與現(xiàn)代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不同級別的教學內容要采取不同的教課方式,初級階段的練習箏曲例如《紫竹調》、《浪淘沙》等,在一開始先采用傳統(tǒng)教學的講授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比較系統(tǒng)的掌握彈奏古箏曲的方法,接下來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彈奏所學箏曲之后,要轉為以學生為主題,結合現(xiàn)代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體驗在古箏樂曲中的感受,教師通過語言或者行為來進行情景想象暗示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起一種微妙的心理傾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fā)潛能,使其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學習。
二、在教學內容上,理論知識要全面加強
古箏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種彈弦樂器,其音色優(yōu)美,表現(xiàn)力極豐富,其流傳久遠,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其悅耳動聽、雅俗共賞,是一種人們非常喜歡的優(yōu)秀民族樂器,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又能夠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因此,在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中,除了要重視古箏技術教學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加強古箏各方面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掌握音樂、古箏以及相關的文學理論知識,對于學好古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學習古箏必須要懂得與古箏相關的音樂理論知識,包括古箏樂理知識、曲式以及氣息知識。古箏樂理知識在古箏集體課非常重要,譬如:學習樂曲必要抓準節(jié)奏、音準。掌握好彈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力度的強弱,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準確到位,才能夠達到樂曲該有的美好意境。在古箏集體課上,學生們基本上都是經(jīng)過音樂訓練的,一般情況下,在節(jié)奏與音準方面都能夠達到要求,在學習箏曲的個別難度性較大或者是比較復雜的部分,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失誤,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而速度、力度和強弱是每一個古箏學習者都必須要經(jīng)過的嚴格訓練過程,這就要求學習者要有很好的樂感,對每一個音節(jié)、每一種音色的強弱與速度的快慢要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這有這樣,才能夠準確的抓住樂曲的演奏脈絡。而這些是需要學生在掌握了古箏音樂知識理論以后,在實踐中運用,將音樂理論知識融合到實踐當中。
其次,學習一門樂器,必須要先了解樂器。古箏知識包括古箏的構造、日常的使用以及如何保養(yǎng)。一個古箏彈奏者,看其對箏的了解以及保養(yǎng)就能夠看出他對古箏的喜愛程度和藝術修養(yǎng)的高低。另外,集體課教學內容要有古箏的起源、發(fā)展等知識,經(jīng)常性的針對各個古箏風格流派以及代表性人物與作品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去了解各個風格流派的箏曲,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深入到學習中。
另外,古箏集體課教學中要融合文學知識,事實上,每一首箏曲中,都蘊含著文學知識,包括箏曲創(chuàng)作的年代背景、創(chuàng)作人物以及箏曲所要表達的寓意等。鼓勵學生主動去了解相關的文學知識,從中了解到同樣的曲目在不同風格流派中有哪些區(qū)別,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色表達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陜西箏曲中以苦音為主的音階調式,微降si和微升fa的苦音則表現(xiàn)悲苦的情緒;河南箏曲中有以表現(xiàn)跌宕起伏的大顫音,細密緊促的小顫音以及凄楚委婉的滑顫音等。
三、集體教學模式要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還需要結合個別輔導以及小組練習的方式。目前,我國高校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多,教學資源短缺,以及我國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決定了古箏教學以集體課形式為主,集體課教學面向的學生人數(shù)多,可以提升古箏教學的輻射面,節(jié)省教學資源,但也不能忽視個別輔導在教學中的作用。在集體教學中可能會有個別學生看不清楚教師的動作,或者對于老師所教的知識一知半解,而老師也不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彈奏上所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的幫助學生改正,會導致學生在一些理論知識或者是彈奏技能上的缺陷,影響學習古箏的進度。因此,集體教課以外,還要結合個別輔導,與此同時,小組的練習、交流以及討論也必不可少,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除了為學生群體做示范還要注意要檢查學生每次學習的掌握程度,以保證教學任務能夠順利完成,這種以集體教學為主,個別輔導補充的教育方式才能適應現(xiàn)代古箏課堂教學的需要。因為每一個學生在其樂感、興趣愛好、理解程度以及技巧的掌握各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進行古箏集體課教學的同時,必須要輔以個別輔導的方式,做到因材施教,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步。而且,結合個別輔導的教學方式,還能夠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升教學效果。集體教學與個別輔導兩者相互結合,能夠填補教學過程中的漏洞,為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多一層保障。
四、在集體課教學中要加強訓練,加入競賽與表演成分
集體課教學是現(xiàn)代古箏教學的主要教學模式,但在授課方式上不能一成不變,要有所創(chuàng)新,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加快學習的進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體會到,在集體課教學課堂上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以及加入競賽與表演的成分,能夠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古箏水平。
首先,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主要訓練內容包括聽力、協(xié)調能力以及相互配合能力。聽力的訓練可以通過彈弦聽音的方式,也就是教師來彈奏音節(jié),學生來分辨,很多學生都覺得聽力只要通過視唱練耳來訓練就可以了,其實并非如此,學習古箏進行彈弦聽音來練習聽力同樣重要。每一種樂器都有它自身獨特的音色,單音、雙音或者是和弦等也各不相同,另外還有顫音、滑音、點音等體現(xiàn)古箏獨特意蘊的一些彈奏技巧,都需要通過訓練去了解,經(jīng)常進行聽力訓練比書本上的理論學習來的更實際一些。在學習古箏的學生群體中,不管是主修還是選修的學生,都存在著調音難的問題,甚至有很多學生自己無法聽辨音準,不管是練習還是演奏,必須要借助于調音器,有的學生認為調音器是必須要具備的,讓人很是費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要求學生學會自己調音。學習古箏還要做到左右手相互協(xié)調配合,為古箏技巧和表現(xiàn)箏曲意蘊提供保證,要鼓勵學生多去練習一些曲目,尤其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箏曲名作。
其次,古箏集體課教學中,要加入競賽與表演成分。這里說的競賽不是讓學生去參加比賽,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你追我趕中,主動去學習,尤其是基本功方面,激勵學生互相競爭,比如學生互相比較誰的顫音技法更嫻熟,誰的搖指更均勻、綿長,誰的彈奏速度更快一些,這樣在無形當中,讓學生更具有積極性,課堂氛圍也活躍起來,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課堂上的表演,是要培養(yǎng)學生時刻以登臺表演的狀態(tài)去準備,不管是平時的練習還是演奏,都要認真對待每一首箏曲。讓學生在集體課堂上進行表演,又是給學生一定的壓力,同時也是一種動力,督促學生勤加練習,并能夠在彈奏過程中,更加認真、細致。學生表演之后,讓其他學生來進行評價,指出在彈奏中的優(yōu)點與缺憾,既能夠使表演的同學提高對箏曲細節(jié)方面的關注,又能夠增加其他學生個人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
另外,古箏集體課教學的成敗,與最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的強弱,決定著集體課教學水準的高低。高校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展開,本身對于教師來說就極具挑戰(zhàn)性,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要盡快適應集體教學的重組以及教學結構的整合,面對新的教改形式,要盡快轉變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學模式,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所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編號:2014B162。
參考文獻:
[1]沈佳虹.對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3,(19).
[2]張婷.高職高專古箏集體課教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0,(12).
[3]李中華.集體課與個別課結合的教學模式在中職古箏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