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玉蓉
【摘 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生,由于受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在校期間除漢語課之外,基本都采用民族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生源多數(shù)來自農(nóng)牧區(qū),均為地方漢語文水平相當差,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這是我校漢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又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藏族地區(qū) 漢語教學 教學方法
漢語語言博大精深,語法結(jié)構復雜多變,字形相近,相似者甚多,教與學都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教與學都要抓重點,而不是全部灌輸;對于語法,不宜講過多,過繁;對于字形相近者采用區(qū)別法即找出不同點,通過比較字形的不同來加以記憶。
一、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
(一)建立漢語角
漢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教學主要體現(xiàn)“聽、說、讀、寫”四字訣,而西藏漢語教學中聽、說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對于從農(nóng)牧區(qū)來的純藏語方言區(qū)的藏族學生來說,由于各種原因平時生活中的聽說訓練是比較少的,因此加強此方面的訓練對于漢語的學習掌握運用至關重要。對此具體情況,我在正規(guī)的教學形式以外,在我校成立了漢語角。漢語角每周一次,重在參與,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鼓勵藏族學生運用漢語多聽多說,學會熟練運用漢語來表達溝通交流。
(二)創(chuàng)造“情境化”的教學模式
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需要我們苦心經(jīng)營,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完成“三維目標”,才能使學生課課有所得。通過多年教學的實踐,我認識到課堂情境化教學的重要性。比如漢語第四冊第一課《雨中登泰山》,我就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游記的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自己登山的游記。西藏,藍天白云,群山環(huán)繞,因此學生從來不缺少登山的生活積淀,作為漢語教師只需引導他們把記憶召回,然后用漢語表達出來。每一篇課文經(jīng)過不同方式的處理,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當語言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時,就會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我們在西藏漢語教學中盡量要把學生的生活拉進漢語,用漢語來演繹他們的生活,讓漢語播撒在藏族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
(三)用漢語的獨有魅力感召學生
1.象形文字獨特性
漢語屬于象形文字,藏語屬于拼音文字,對于熟悉藏語的藏族學生來說,漢語這種象形性、會意性是個獨特的存在。因此我在識字教學中,盡量運用漢語的這種特殊性來吸引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比如“休”這個字,左右結(jié)構,一個人干活累了,靠著樹休息。字有了故事,學生面對這新奇的語言也有了興致,同時記憶也比較牢固。
2.漢語詞匯本身的趣味性
漢語的詞匯尤其是典故成語都是有故事的有趣味的。比如“守株待兔”“驚弓之鳥”“畫蛇添足”“刻舟求劍”。在詞匯教學中,我總是盡可能地找到詞匯的趣味性,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增強學生對詞匯的理解、記憶和運用。
二、有效地利用教具
別出心裁的教學用具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每節(jié)課的教具都能花樣翻新也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除了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生動形象的教具外,我們應該充分而有效地利用那些最為通常而平實的教具,如:生字卡、多媒體、板書等。
(一)生字卡
生字卡,常用于對陌生拼音字母或漢字的教學。我利用卡片上單一的字母或漢字來吸引學生對這種陌生化的關注,以便讓他們迅速的掌握理解。除此之外,利用卡片猶如一副撲克牌般小巧靈動的特點,在復習時可以不斷地 “洗”,即“閃卡”。這樣使得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并更積極的配合課堂教學,寓教于樂。
(二)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方式。它包括PPT制作、播放電影、音樂、動畫等。多媒體生動豐富的圖片和動漫效果是吸引學生最大的噱頭,同時,圖片的直觀性形象性也能夠更好地為字詞、句、文章釋義。但學生的趣味往往只在于圖片本身,往往一陣嬉笑或一個驚奇后,漢語便拋之腦后。因此,多媒體的運用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喧賓奪主,漢語的學習還主要是語言,不能把語言教學變成繪畫課和影視課。
(三)板書
對于藏族學生來說,背誦漢語現(xiàn)代漢語課文或古詩難度是比較大的,所以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良好的引導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并當場記誦,對此我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而運用逐步“擦拭”的方法引導學生當場記憶,取得不錯的效果。
三、不失時機地傳播漢文化以及漢藏文化的融合
文化教學是漢語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文化和語言的關系上來看,民族語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基本形式。文化對于語言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表達范圍上。同時語言也反映文化的內(nèi)涵,因為語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語言的使用者又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傊N幕蕾囉谡Z言,語言推動著文化的傳播。
語言與文化之間是相互制約,互相依賴,又互相推動發(fā)展。因此,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研讀。在西藏漢語教學中,漢文化教學也是漢語教學中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承擔著語言教學作用,同時也承擔民族團結(jié)的思想政治重任。例如漢語第二冊的第二課《中國石拱橋》和第三課《蘇州園林》,這兩篇課文不僅是事物說明文,同時也是介紹內(nèi)地橋梁以及園林建筑獨特美的文章。而漢語第二冊的第四課《夏魯寺》則是側(cè)重介紹西藏建筑的獨特民族風格的文章。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既做到不失時機地傳播漢文化的民族風格和審美個性,同時也可以把兩者加以比較找出兩者異同,從中看到民族文化的個性和中華各民族在長期發(fā)展交流過程中的文化融合。這樣既使藏族學生增強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體意識,又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jié),同時也對藏族學生對漢語有了更為形象深刻的認知。
總之,藏族地區(qū)的學校漢語文教學是一件相當復雜,且難以以一概全的工作,注重藏族地區(qū)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多樣性和社會性,是當前藏族地區(qū)語文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關鍵,才能使藏族地區(qū)學校的語文教學改革有質(zhì)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