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5個方面,通過對電影《死亡詩社》的賞析來看教育中天性的釋放。
【關鍵詞】死亡詩社 天性 自由 個性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B-0088-02
米蘭·昆德拉曾經(jīng)說過: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么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都渴望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張揚青春,體現(xiàn)個性,活出自我,實現(xiàn)價值。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壁壘卻無處不在,它們來自各個層面,有家庭的,有學校的,有社會的,更有自身的。那么,自由如何打破權(quán)威的桎梏?個性在主流價值觀面前怎樣彰顯和突破?人應該怎么生活才稱得上人生?或許在電影《死亡詩社》中找不到答案,但是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是思考。電影《死亡詩社》的英文名為:Dead Poets Society,也被譯為《春風細雨》,1989年放映,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以及幾項在英國、意大利、法國舉辦的國際電影大獎。影片故事在美國一所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里展開。一個有思想并有著浪漫主義情懷的文學教師基廷帶領著一群迫切想突破的青少年,以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去學習詩歌,在詩歌里領悟人生,這激起了少年們內(nèi)心的勇氣和激情,于是他們重新組建了死亡詩社。其中一位名為尼爾的少年更是重新認識了自己,決定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卻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故事以尼爾自殺和基廷老師被解聘而告終。這是一部探討人生、教育、主流價值觀和個性發(fā)展等主題的影片,對教育模式化的抗爭貫穿了全片,其中基廷老師獨特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得到了觀眾的共鳴,少年們的勇氣和激情以及抗爭也觸動了觀眾心底深處的自我訴求。
一、四個信念
1959年的威爾頓學院是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執(zhí)行的是古板的教學理念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影片從開學典禮開始,孩子們點著蠟燭舉行知識之光的傳遞儀式。校長提出問題:何為四大信念?學生們紛紛起立,自豪地回答:傳統(tǒng)、榮譽、紀律、卓越。在座的家長們也與有榮焉。當然,這四個信念也被印在錦旗上面,在開學典禮開始時由四個男孩子舉著走進禮堂??梢姡瑢W校對“傳統(tǒng)”的重視。他們也相信,正是因為堅信傳統(tǒng)信念,這所學校前一年有75%以上的畢業(yè)生考取了常青藤聯(lián)盟大學。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這番講話使得在座的家長和學生們激動不已。鏡頭一轉(zhuǎn),在學生宿舍里面,這四個信念卻被戲謔成:模仿、恐怖、頹廢、污穢,而這個家長眼中的“天堂學院”——威爾頓學院也被他們稱為“地獄學院”。這或許是學生們在這個高墻圍建的學校里找的小樂子而已,但是卻表現(xiàn)出他們的不羈和不以為然,在枯燥和性別單一的學校生活里表達出不滿。
二、剝?nèi)ソ虠l的外衣——朗誦詩歌和撕書
基廷老師的扮演者羅賓·威廉姆斯曾經(jīng)形容這部影片是“一部年輕人的圣經(jīng)”。對于接拍這部影片的原因,他說道:“整個故事都吸引著我,不單是人物……我喜歡這個故事,它的年代在50年代末,正是美國將有許多新鮮事物即將發(fā)生的前夕。同時約翰·基廷的教學方法——追尋自我真實和富有生氣的聲音,正是我對生命的一個重要看法?!被顫姾图で槭巧倌甑奶煨?。威爾頓學院的課業(yè)十分的繁重?;瘜W課老師的作業(yè)特別多,拉丁文老師一板一眼地教讀讓人昏昏欲睡,三角課古板的教學同樣讓人頭疼,這時基廷老師開始上文學課。他吹著口哨進入教室,走到后門,打開門走了出去,學生們正摸不著頭腦時他伸頭進來說:“跟著!”于是大家跟著去了大廳畫像處。在那里他高喊惠特曼的名句“哦,船長,我的船長”,還讓學生念一首英國詩人丁尼生的詩《勸少女珍惜時光》:“及時采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日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將凋謝?!彼S即說了句拉丁文carpe diem,意思是:seize the day,活在當下。學生們的眼睛開始升起了光芒,接下來基廷老師還叫學生們湊近了看墻上的照片,試著去聽死去的人的聲音?;⒗蠋焺e出心裁的舉動使學生們對光陰、生命、死亡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可比在教室里教條地講解內(nèi)容的效果要好得多。
基廷老師是傳統(tǒng)教育革新者,他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得到了學生們的青睞,學生們的天性得到了喚醒。在片中還有一幕經(jīng)典舉動——鼓勵學生“撕書”。在講解什么是詩歌、如何評價詩歌時,伴隨著學生的朗讀,基廷老師在黑板上畫出橫軸和縱軸,橫軸表示詩歌的完美性,縱軸則是詩歌的重要性,由此來評價一首詩歌的優(yōu)良。這是J伊凡斯普利查博士的結(jié)論。這個標準貌似很有道理,學生們也一邊在筆記本上畫著,正準備接受這個理論的時候,基廷老師卻說這是鬼話!詩歌不是裝水管,沒有什么標準,醫(yī)學、法律、商業(yè)、工程都是維生的技能,而詩歌、美麗、浪漫和愛情才是生存的意義,一番話把大家的情緒都調(diào)動了起來。接著,基廷老師叫學生們把關于標準的序言都撕下來!大部分學生們都愣了,不知道如何反應。但慢慢地,他們也興奮了起來,整個教室充滿了撕書的聲音,他們把這個舉動看做對教條主義的反抗,在基廷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認為自身充滿了力量,足以對抗整個制度化教育。先不論基廷老師關于詩歌的觀點是否正確,就教育而言,本身就應該具有被懷疑性和被挑戰(zhàn)性。人類的進步就是從質(zhì)疑開始的,接著推翻,接著重建,再質(zhì)疑推翻重建,周而復始地進行。而制度化教育習慣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結(jié)果學生只適應了應試教育,卻不能適應社會。
三、站在桌子上看世界
基廷老師也是威爾頓學院的畢業(yè)生,他曾經(jīng)組建過死亡詩社。這件事情被學生們從校友年鑒里得知,他們對“死亡詩社”很感興趣。于是在學生尼爾的組織下,死亡詩社在學校附近的一個山洞里開始了。7個年輕人用激情朗誦著詩歌,平時被視為枯燥的莎士比亞也變得精彩起來。這個不能為人所知的秘密進行的詩歌朗讀活動暗地里舉辦著,漸漸地學生們的天性被激起,他們變得更加勇敢,也開始追求個性,如多爾頓對愛情的追求,尼爾對個性發(fā)展的認識。課堂上,基廷老師問學生們:語言的目的是什么?尼爾回答:交流?;⒗蠋熣f,追求伊人。于是他站到了講臺上,說:為什么站得高?因為提醒自己必須經(jīng)常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著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⒗蠋煹恼n堂教學總是這么不拘一格,但是學生們都喜歡并愿意接受這種特立獨行的教學方法。這代表著一種態(tài)度,充滿詩意,明快而歡喜,溫馨而感動,讓學生們開拓了眼界,豐富了思維,啟發(fā)了思考。所以說,這個充滿理想和熱情的基廷老師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而是在傳授學習知識的方法,甚至學習人生的方法??梢哉f,基廷老師是學生們的靈魂導師。
四、尼爾的夢想及個人抗爭
尼爾在影片中是一個悲劇角色,以個人對抗權(quán)威卻失敗的典型。抗爭因子一直都在默默地潛伏著,掀開一角便能看到。它們時不時會張牙舞爪地反擊,力度并不是很大。但是在重壓之下,幾乎不能呼吸的情況下就會起來大鬧一場。尼爾也是基廷老師獨樹一幟的教育模式下喚醒的典型學生。他是一個聰明的優(yōu)秀學生,但是家庭教育極為死板和傳統(tǒng)。父親要求他考醫(yī)學院,要求他辭去校刊社,都遭到了尼爾的無力反抗,甚至父親還說:不能在公共場合跟父親辯論。在尼爾的內(nèi)心訴求沒有得到喚醒之前,這些都不是重要的事情。尼爾組建了死亡詩社,接觸了詩歌,他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找到自己的人生發(fā)展道路。尼爾通過努力得到了《仲夏夜之夢》男主角的演出機會,他一改在父親面前懦弱的形象,冒充父親的名義取得演出的家長同意書,這是他表達抗爭的一種方式。很顯然,父親得知后暴怒,堅決不同意他的演藝道路。在爭執(zhí)之間,或許父親還在等著他的解釋,但是尼爾的臉上露出一種“冷靜的絕望”,于是父親也失望了。最終尼爾在父親的書房用槍自殺身亡。這是一個悲劇,個人與權(quán)威之間的對抗,以個人失敗告終。自我是一個重要的成長主題,過于嚴厲的家庭教育會扼殺學生的個性和獨立性。學生應該嚴格按照家長的意志行事,還是應該尊重自身所長,發(fā)揮個人特點?在嚴厲的父親眼中,看不到尼爾的天性,只會粗暴地直接給予壓制。于是尼爾找不到答案,他把問題丟給了觀眾。
五、原始地野蠻地吶喊
基廷老師要求同學們大聲念出的自己所寫的詩歌。與尼爾同宿舍的托德是個害羞的男孩,總是被優(yōu)秀哥哥的光環(huán)籠罩著,也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在參加死亡詩社時他告訴尼爾,他的條件就是他不念詩。試想下這樣男孩如何克服自己,在課堂上大聲地把自己的詩歌念出來?但是基廷老師還是用他有詩意的話語,鼓勵、誘導托德開口。膽小的托德在基廷老師的帶領下做出了一首人人稱贊的詩歌,看著基廷老師鼓勵的眼神,托德的心似乎也安定下來了。這就是一個打破常規(guī),發(fā)現(xiàn)自我的過程。也正是這個膽小的托德,在基廷老師被解聘時,第一個勇敢地站在桌子上,大喊:哦!船長!我的船長!這正是基廷老師給了他對抗傳統(tǒng)的勇氣。類似這樣的“吶喊”在影片中還有很多。多爾頓為心中的美麗女子而吶喊;7人在狹小的山洞里有節(jié)奏地吟唱;體育場上學生們接到基廷老師的紙條,他們大聲地朗誦詩句;托德得知尼爾的死訊后在雪地里的發(fā)泄,這些都是少年們真性情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他們對愛情的訴求,對夢想的追求,對學習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所以他們或幸福,或激情,或興奮,或悲哀,都是在教條體制下的真心流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影片最后,學生們紛紛站上講臺,吶喊:哦!船長!我的船長!讓人想起基廷老師曾經(jīng)在課堂上告訴大家,要原始地野蠻地吶喊。學生們的吶喊讓人的血液沸騰,感情也升華到了最高處,最后,基廷老師用悲憫的眼光看著校長。而學生們正是用行動向他們的靈魂導師致敬。
綜上所述,《死亡詩社》是一部極具批判精神的教育類影片,雖然創(chuàng)作于社會激烈變革的20世紀80年代末,但是因其所蘊涵的深刻教導意義,對如今的教育界很有借鑒意義。成長的過程應該是充滿歡快和幸福的,但是校長說:傳統(tǒng),教育,幫他們進入大學做準備,其他方面順其自然;拉丁文老師也說:你想把他們培養(yǎng)成17歲的自由思想家嗎?家長怒吼:基廷,離我兒子遠點!這些都代表著制度化教育對人性的束縛和桎梏,一旦有偏離他們所期望的跡象,就會被大力地扳回。這是扼殺人性的教育,在任何時候這種方式都不可取。正如基廷老師所說,教育的根本是學會自我思考,文字和思想會影響世界。在學校的學習中,掌握的工具和生活的技能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是人的心靈上、人性上是否得到了升華?是否能認清自身?正如惠特曼的詩中所寫:我步入?yún)擦?,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生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jié),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參考文獻】
[1]許穎.《死亡詩社》及其導演彼得·威爾簡介[J].當代電影,1994(1)
[2]唐囈.點燃靈魂光華——再評《死亡詩社》[J].江蘇教育,2009(7)
[3]郭明明.別小看心靈的力量——《放牛班的春天》與《死亡詩社》比較談[J].電影文學,2008(1)
【作者簡介】陳練雄(1973- ),男,桂林市第十八中學教師。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