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洋
摘 要:海安方言處通泰腹地,具有吳語底層。受北方方言強勢影響,“-兒”尾使用廣泛,與“-子”尾互補、共用。本文具體考察了“-子”尾、“-兒”尾的語法形式及功能,歸納出兩者在海安方言中的使用規(guī)律。與周邊方言對比,嘗試從方言地理學(xué)角度,解釋通泰地區(qū)“-子”有“-兒”與揚州、鹽城等地有“-子”無“-兒”的差異。
關(guān)鍵詞:詞綴 海安方言 -子尾 -兒尾 語法形式 語法功能
一、引言
漢語構(gòu)詞法的發(fā)展是漸變的,受多種因素影響。古漢語詞的模糊性、多義性、靈活性等特征不利于言語交際職能地發(fā)揮,勢必產(chǎn)生大量復(fù)音詞,中古時期就有由詞根和“阿、第、子、兒、頭”等詞綴合成的詞。
石毓智(2005)指出,5至12世紀(jì)是雙音化趨勢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這期間雙音詞快速增加。5至10世紀(jì)雙音節(jié)詞構(gòu)詞詞綴大量出現(xiàn),自此雙音節(jié)作為漢語詞匯的基本語音單位逐漸成為主流。[1]
王力(1980)推斷:“魏晉以后,到了中古時期,名詞詞尾“子”字已經(jīng)很發(fā)達了,并且它有構(gòu)成詞的能力?!盵2](P223)并提出“-兒”尾產(chǎn)生于唐代。潘允中(1982)則認(rèn)為“兒在南北朝的時候部分半虛化,部分完全虛化,并且有了新的發(fā)展:開始作為動詞名物化的形態(tài)了?!盵3](P37)學(xué)界普遍認(rèn)為“-子”尾比“-兒”尾形成略早。劉新中(2003)認(rèn)為“大體來說,唐代以前變成詞綴的在南方方言中較活躍,唐代以后變?yōu)樵~綴的在北方話中較發(fā)達。中部方言則是南北交叉的地帶?!盵4]
江蘇中部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區(qū)方言情況較為復(fù)雜,有吳語、江淮官話和過渡方言交叉存在。語法化詞綴“-兒”尾、“-子”尾的使用在該地區(qū)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方言地理分布特征。吳語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江北南通境內(nèi)啟東、海門方言亦屬吳語,吳方言絕大部分地區(qū)不使用“-兒”尾,“-子”尾的使用也有限?;春右阅戏窖怨艑賲钦Z。顧黔(2001)指出:“江淮間各府志均有‘春秋時屬吳、越,戰(zhàn)國時屬楚的記載,光緒《重修淮安府志》:‘淮安在西晉以前未嘗為郡,其射陽、鹽讀、淮陰、襄賁、淮浦諸縣,秦以上屬吳、越、楚?!盵5](P508)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歷次戰(zhàn)爭迫使北人南下,不斷充填江淮之間,吳語性質(zhì)發(fā)生根本改變,但留有吳語底層。長江兩岸北起鹽城,南至整個吳語地區(qū),“-兒”尾的缺失顯示在強勢共同語與土著語競爭過程中,土著語言習(xí)慣戰(zhàn)勝了北方官話,保留其底層特色。海安位于鹽城以南,常熟以北,海安方言是典型的江淮官話,然有“-兒”有“-子”,“-兒”尾、“-子”尾并用,頗值得研究。
二、海安方言“-子”尾、“-兒”尾的語法形式和語法功能
海安東臨黃海,西接揚州、泰州,北倚鹽城,南望長江,位于通泰腹地,具有典型的通泰方言特征:6個聲調(diào),入分陰陽,濁聲母清化,不論平仄,一律送氣,吳語底層明顯。在其周圍“鄰居”有“-子”無“-兒”、“-子”尾大行其道的形勢下,海安方言有“-兒”有“-子”,“-兒”尾、“-子”尾并用(“兒”卷舌化明顯)的情況引起我們重視。
“-子”尾與“-兒”尾都是在后的定位語素,與不同的語素組合,有時僅表示語法意義,有時還包含一定的詞匯意義,二者均可附著在同一詞根后。與普通話相比,海安方言有自己的特征詞,如時間詞今年、明年后可加“-子”,變成“去年子、今年子、明年子”,身體器官也可加“-子”,如:胃子、肺子、腿子、膀子(手臂)。
“-子”“-兒”均可附著于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之后,具有成詞、轉(zhuǎn)類、變義、增義等幾種功能。下面根據(jù)二者的語法形式和語法功能分別加以討論。
(一)“-子”“-兒”的語法形式
1.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加“-子”尾、“-兒”尾型名詞
(1)單音節(jié)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加“-子”尾。如:
1)動物名詞+子:羊子 豬子 狗子 兔子 雞子 鴨子 蛾子 鴿子 蟲子 蚊子 虱子 牛子(一種黑色小蟲)
2)植物名詞+子:梨子 李子 杏子 橘子 桃子 柚子 柿子 栗子 竹子 筍子 葉子
3)器官名詞+子:肚子 胃子 肺子 奶子 膀子 腰子 腸子 腿子 牙子牙齒
4)建筑名詞+子:椽子 窗子 房子 柱子 巷子
5)親屬稱謂+子:嫂子 姑子 舅子 孫子
6)服飾名詞+子:帽子 鞋子 襪子 領(lǐng)子
7)日常用具+子:袋子 席子 帳子 桌子 案子 椅子 箱子 盒子 盤子 勺子(盛湯盛飯用) 車子 鍋子 毽子 笛子 衲子(尿布)
8)其他:肉子(動物殼里的肉或植物的果實):把~扒出來吃掉。 血子 芽子 皮子 賊子
(2)單音節(jié)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加“-兒”尾。如:
9)動物名詞+兒:雀兒 蝦兒 貓兒 鵝兒 猴兒 鳥兒 蠶兒 雞兒
10)食物名詞+兒:茄兒 棗兒 糝兒 餃兒
11)建筑名詞+兒:坯兒(連著主屋的雜物房)
12)親屬稱謂+兒:爺兒(叔叔) 媽兒(嬸嬸)
13)服飾名詞+兒:褂兒
14)日常用具+兒:釵兒(梳子) 繩兒 袋兒 筷兒 勺兒(喝湯、吃飯用的餐具) 柜兒 凳兒 瓶兒 刀兒 管兒 盤兒(車輪) 本兒 杯兒
15)其他:刻兒 眼兒 縫兒 伢兒 皮兒 畫兒
(3)雙音節(jié)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加“-子”尾。如:
16)涼月子 山凹子 去年子 今年子 明年子 后年子 絲瓜子 手膀子 新娘子 豬血子 彎刀子 菜幫子
汪如東(2012)指出:“‘絲瓜‘賊‘屋脊在海安話中可以單說,但習(xí)慣加上‘-子,是一個衍音成分?!边@種情況與蘇州方言類似,他認(rèn)為應(yīng)是吳語底層的遺留。[6]
(4)雙音節(jié)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加“-兒”尾。如:
17)植物名詞+兒:稻子兒 麥稈兒 白果兒 花朵兒 蠶豆兒 豌豆兒 綠豆兒 番茄兒
18)時間名詞+兒:這刻兒 那刻兒(那時候) 先朝兒(前天) 下晚兒(傍晚)
19)地方名詞+兒:溝頭兒 河浜兒 壩頭兒 旮落兒(角落)
20)服飾名詞+兒:汗衫兒(背心) 衣袖兒 圍腰兒(圍裙) 褲頭兒 褲管兒 褲頭兒(褲衩) 小褂兒
21)食物名詞+兒:藕餅兒 雞腿兒 小菜兒 蘿卜干兒
22)人稱名詞+兒:雙寶兒 雙胞胎 細爺兒(小叔叔) 媽媽兒(妻子) 細伢兒(小孩兒) 重孫兒 外孫兒 土佬兒 自家兒(自己)
23)動物名詞+兒:麻雀兒 飛蜓兒(蜻蜓) 蜜蜂兒 蟢蟢兒(蜘蛛) 公貓兒 米貓兒(母貓兒)
24)身體部位名詞+兒:嘴邊兒(嘴唇) 手爪兒(手指) 頭爪兒(大拇指) 屁眼兒
(5)多音節(jié)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加“-子”尾或“-兒”尾。如:
25)耳朵根子 討飯花子
26)膝頭盤兒膝蓋 眼睛珠兒 黃歷本兒 蝴逸蝶兒(蝴蝶) 茅草棚兒 祖先牌兒 洗臉盆兒 豆腐腦兒 喉嚨管兒 拳頭墩兒 肚臍眼兒 新郎官兒 農(nóng)民佬兒
(6)表示兄弟姐妹排行的序數(shù)詞后加“-子”尾或“-兒”尾。如:
27)二子 三子 四子
28)三兒 四兒 五兒
排行老大一般不加“-子”尾、“-兒”尾,排行老二也不能加“-兒”尾。
此外,“-兒”尾亦可附著于單音節(jié)人名之后。如:
29)紅兒 東兒 強兒 祥兒 娟兒 貴兒
2.動詞、動詞短語加“-子”尾、“-兒”尾型名詞
(1)單音節(jié)動詞加“-子”尾。如:
30)磨子 起子 墊子 鉤子 夾子 架子 剪子 鋸子 鑷子 刨子 篩子 刷子 耍子 舀子 插子 販子 騙子
(2)動賓短語加“-子”尾。如:
31)嚇人子(嚇人) 磣人子(凍人)赤人子(凍人)
(3)單音節(jié)動詞加“-兒”尾。如:
32)錘兒 包兒 蓋兒 泡兒
(4)動賓短語加“-兒”尾。如:
33)□覺兒(睡覺)
3.單音節(jié)形容詞加“-子”尾、“-兒”尾型名詞
34)呆子 瞎子 聾子 瘋子 瘸子 禿子 蠻子 侉子 圓子(湯圓) 黃子(蛋黃) 白子(蛋白)
35)尖兒 大兒(親屬稱謂,指大伯)
另外,多音節(jié)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語素加“-子”尾、“-兒”尾的,如:
36)二流子 細呆子
37)尖尖兒(尖頭) 彎彎兒 蠻攪絡(luò)兒(胡攪蠻纏的人)
4.量詞后加“-子”尾、“-兒”尾型量詞
(1)量詞加“-子”尾構(gòu)成量詞。如:
38)一盤子 兩箱子 一下子 一車子 一萬子(一畦)
“一下子”在海安方言中有多種表達功能:
a.動量詞:他光聽啊~只聽了一遍就記得嘎!
b.數(shù)量詞,表示量多:手上抓?。M滿)~糖,哪吃得下去??!
(2)量詞加“-兒”尾構(gòu)成量詞。如:
39) 兩把兒 一袋兒 一勺兒 一筷兒 一杯兒
(二)“-子”尾、“-兒”尾語法功能
1.成詞。
“-子”“-兒”附加于單音節(jié)不成詞的名詞性語素之后,具有成詞功能,這類詞數(shù)量較多,且為雙音節(jié)詞,如:笛子,柱子;餃兒,糝兒等。
2.轉(zhuǎn)類。
海安方言中“-子”尾、“-兒”尾附著于形容詞、動詞后使詞性改變?yōu)槊~?!?子”尾詞,如:圓子、舀子、剪子、磨子、鉗子、拍子、瞎子、聾子、賊子、呆子、矮子等?!?兒”尾詞有:蓋兒、尖兒等。
3.變義。
變義即改變原詞根的理性意義,例如:
40)路→路子 光→光子(好處、甜頭) 盤→盤兒(車輪)
媽→媽兒(嬸娘) 媽媽→媽媽兒(妻子)
4.增義。
增義即詞綴附著于詞根后,詞的基本意義沒有明顯變化,只增添附加意義,如指小、親昵、喜愛、輕蔑等。趙元任先生(1979)認(rèn)為“雖然‘子的本義是孩子,可是作為后綴卻沒有指小的意思,或輕松的口吻,只有名詞化的作用?!盵7](P121)呂叔湘先生(1983):“‘子和‘兒原來都帶有‘小的意味,可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不明顯,尤其是‘子字?!盵8](P11)此種觀點同樣適用于海安方言。
(1)指小。 如:
41)刀兒 勺兒 伢兒(小孩) 細豬兒 細狗兒 小店兒 小褂兒(襯衫) 石子兒 角子兒(硬幣) 眼睛珠兒
(2)表親昵、喜愛義。如:
42)蝴逸蝶兒(蝴蝶) 蜜蜂兒 瓶兒 樣相兒(樣子) 雙寶兒(雙胞胎)
在單音節(jié)人名后加“-兒”也表親昵義,如:
43)紅兒、東兒、貴兒
(3)表輕蔑義、貶義。如:
44)農(nóng)民佬兒 土佬兒
“農(nóng)民佬兒”是對農(nóng)民的歧視稱呼;“土佬兒”是對鄉(xiāng)下沒見識的人的戲稱、蔑稱。
海安方言有“-兒”有“-子”,“-兒”尾與“-子”尾雖有交叉,但也有規(guī)律可循?!?兒”“-子”尾的分工體現(xiàn)在增義(指?。┤坑伞?兒”尾承擔(dān)。例如,袋(子/兒)、勺(子/兒),鞋(子/兒),刀兒等。“袋兒”表衣服口袋,購物用塑料袋,“袋子”則指裝大型物件的麻袋;“勺子”表盛湯飯的廚具,“勺兒”則指喝湯用的小勺;“鞋子”是統(tǒng)稱,“鞋兒”特指小寶寶的鞋子;“刀”單說指切菜用的薄刀,“刀兒”則指小的鉛筆刀。肚(子/兒)有點特殊,“肚子”指人的肚子,“肚兒”指動物的肚子,如“豬肚兒”,在這里,“-子”“-兒”后綴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小部分詞根“-子”“-兒”并用,詞義及引申義完全相同,如:猴(子/兒)、雞(子/兒)、邊(子/兒)等。這種情況較少,可以解釋為“-子”在占位之后,還沒立穩(wěn)腳跟,又被“-兒”占了,兩個詞綴在長期競爭較量過程中勢均力敵,只能兩可。
三、海安方言與周邊方言的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綜上所述,海安方言“-子”尾、“-兒”尾并用并未引起系統(tǒng)內(nèi)部混亂,而是有效互補。作者調(diào)查海安周邊地區(qū)“-子”尾、“-兒”尾的使用情況,除南通、如皋、如東、興化等少數(shù)方言點外,其余地區(qū)以“-子”為主,“-兒”基本不用。以“蝦”為例:
鹽城境內(nèi)東臺、阜寧、建湖、響水、鹽城市區(qū)有“-子”無“-兒”,在極少的幾個兒化韻中,“-兒”尾也不是以卷舌音面目出現(xiàn)。劉新中(2003)研究常見詞綴在漢語中的分布,指出:“東南各方言的‘兒沒有官話的那樣發(fā)達,有的方言雖然有‘兒尾,但語音形式很不同?!盵9]濱海方言“侄兒”讀“ts??4?0”,大豐“果等兒(一會兒)”讀“k?22t?n213?0”,“-兒”的卷舌音弱化,變成非卷舌,向半元音靠攏。南通地區(qū)的南通、通州、如東、海安、如皋“-兒”“-子”并用;泰州地區(qū)的泰州、泰興、東興以“-子”為主,興化、姜堰等與海安相似。揚州有“-子”無“-兒”,與鹽城、泰州大部類似。靖江靖城屬吳語,7個聲調(diào),跟南岸的常熟、蘇州一樣,有“-子”無“-兒”。除了海安、如皋等地,這些數(shù)據(jù)大體符合張維佳(2011)“卷舌音類在地理上呈南北分治的格局”的論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