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習慣是“長時期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這句話包含了習慣的幾個特征,第一,它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靠后天養(yǎng)成;第二,它不能在短時間內養(yǎng)成,而是靠長期培養(yǎng);第三,它既包括外在的行為,也包括內在的心理,既可用于個人也可用于社會;第四,它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
學習習慣豐富多樣,而語文學習離不開語文基礎知識的獲取,評判一個人語文素質高低,人們常常會以詩書滿腹、能說會道,下筆千言、一揮而就來衡量。詩書滿腹、下筆千言就是語言積累豐富;能說會道、一揮而就是語文能力強。那么,說什么?寫什么?其實 ,說的寫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積累。離開了積累,說、寫就成了無本之木與無源之水。可見,要學好語文必須強調“知識積累”。語文知識是分散在各篇課文或所閱讀資料之中的 ,若只是聽聽看看而已,很容易出現(xiàn)知識的遺忘或缺漏。因此,中學生應該注重記錄、鞏固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積累吸收有關的語文知識。
由于習慣與“方法”可以說是孿生姐妹,互為“另外一個”,自然有很多相同之處。有些“方法”由于經常使用,時間一長,就會變成習慣,所以有的習慣本身也就包含有方法的因素。原本記錄是閱讀的一種方法,但如果長期地反復地使用,以至上課時、閱讀時、看到有用的知識時都會很自然地拿出筆記本來記,于是用記錄本積累語文知識,就成了一種學習習慣。
一、用記錄本積累課內語文知識的習慣的培養(yǎng)
葉圣陶先生強調:“知識不能憑空得到, 習慣不能憑空養(yǎng)成, 必須有所憑借, 那憑借就是課本。”因此, 我們必須以教材為依托, 以課堂為陣地, 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一些動作、行為多次重復, 不斷強化, 使其進入學生的潛意識, 變成習慣性動作, 讓學生在較長時期的學習活動中形成積極的動力定型, 以便更充分地開發(fā)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教師可指導學生先從課內開始積累,使學生知道具體怎樣做。
首先,教師可要求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作為專門的記錄本。并讓學生按順序分成字詞、成語、文言文、名言警句、詩歌鑒賞、文學文化常識、精彩語段摘抄等專題,并自制目錄。把知識歸納成若干部分,便于分類整理、記憶、運用。
其次,這種技術性習慣的培養(yǎng),在多數情況下,只要有自覺意識就可以做到。但由于學生此種意識缺失因而多未養(yǎng)成。從教學途徑和方法上說,可先從課內開始。每節(jié)課上課前提醒學生拿出記錄本,課上拓展的字詞、補充的成語、名句等給適當的時間要求立即記錄下來,每篇課文或每單元結束后布置學生及時歸納整理積累字詞和成語。并提醒學生加以識記,一階段后檢測掌握情況。講解課文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圈、點、勾、劃、批注”, 把中心句、關鍵詞、過渡、照應和結構層次、主要內容以及學習重點、難點等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出來, 并隨時把自己的想法和質疑寫在旁邊。布置學生課后整理在記錄本上,或更具體地寫一點對人物、事件的看法。為了切實做到這點,在下節(jié)課講授新課前,可指定兩三名學生宣讀筆記內容,交流評價,讓學生有成就感,也是一種督促。這樣引導學生邊讀邊記錄, 就遠比只用眼睛閱讀理解記憶要深,又利于良好習慣的形成,實在是一舉兩得。
二、用記錄本積累課外語文知識的習慣的培養(yǎng)
語文知識是海闊天空、包羅萬象的,語文知識的積累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教師所授知識或課本中的知識進行積累,學生在課外閱讀或其他途徑所獲得的知識,亦應要求及時系統(tǒng)地整理記錄。再抽出一定的時間加以誦讀、記憶。如此課內外相結合,不但積累知識,不斷擴展知識面,且能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查找工具書,并記錄整理的習慣。查找工具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查找工具書,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教師講不到的知識,還有助于準確讀音、辨析字形、理解詞意、領會用法 ,可以了解許多歷史故事、字詞來歷 ,為寫作提供原始材料。教師應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準備必要的工具書,在課堂上教授工具書的使用方法,養(yǎng)成自然、熟練地翻檢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學生不僅要對課文中的生字、詞及自己以為可疑的查找工具書,在閱讀課外讀物或生活中有不解或疑問之處,亦不妨使用工具書 ,務必做到徹底理解,匡謬糾誤。更重要的是,不是查過就萬事大吉,要隨手記錄到積累本上,加以歸類整理。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報刊書籍的習慣,并記錄、思考。實踐證明,語文水平的高低,往往與是否重視課外閱讀有很大關系。語文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往往是閱讀廣泛的學生。課外閱讀是擴大知識范圍、接受多種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一些優(yōu)美的散文、詩歌及報刊雜志、科學讀物等,能使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接受各種信息。在保證正常教學的情況下,還可以有計劃地開設課外閱讀指導課,培養(yǎng)學生閱讀報刊書籍的習慣。比如每周五上午第三節(jié)課,帶學生走進圖書館,指導閱讀名著、詩歌、優(yōu)美的散文,優(yōu)秀的報刊雜志等。每周找一節(jié)自習課,讓學生自帶一本課外讀物,自由閱讀。關鍵要要求學生摘抄有用的語段,或優(yōu)美動人,或詼諧幽默,或富有哲理,作為讀書筆記寫于積累本的“精彩語段摘抄”專欄,最好能在每個語段后寫一點賞析或思考,能就看到的某個觀點寫出一篇短小的讀書心得自然更好。精彩的段落記錄在本子上,還應該提醒學生反復誦讀,力求神會,有的還要背下來,印在自己的腦海里,以備為寫作積累材料。這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養(yǎng)成摘抄、積累語文材料并有所思考的習慣,天長日久必會有收獲。
任何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都要有一個過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培養(yǎng)學生用記錄本積累語文知識的習慣也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漸養(yǎng)成學習的自覺意識和行動。由此,教師在平時要注意對學生多加指導和培養(yǎng),使他們養(yǎng)成好習慣,早日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