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基督教和中國傳統(tǒng)的相遇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由于基督教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兩種異質(zhì)文化,對《圣經(jīng)》“God”翻譯的爭論一直是核心問題。本文將依據(jù)自明末清初至19世紀傳教士譯名討論的歷史資料,討論早期傳教士的分歧,歸納對“God”譯名之爭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翻譯處理以及詮釋沖突的解決。
關鍵詞:傳教;God;翻譯;詮釋
一、《圣經(jīng)》漢譯譯名翻譯討論的歷史
(一)明末清初天主教的譯名之爭
西方傳教士漢譯《圣經(jīng)》始自明末清初,而圣經(jīng)的譯名爭論始于天主教耶穌會之間。天主教進入中國時,利瑪竇迫于形勢及其走上層路線傳教策略的考慮,通過附會儒學來傳播天主教,提出天主教的天主就是儒家的上帝。就天主教譯名而言,其爭論的焦點在于能否用“上帝”翻譯God,將之作為“天主”的同義詞使用。支持一方認同利瑪竇的看法,認為中國經(jīng)典可以為天主教傳入中國提供幫助。相反,反對者則對這兩者是否等同存在疑問,中國人并沒有把‘上帝視為人格化的、獨一無二的、天地間的造物主和無所不在的神,相反是按照經(jīng)典著作的傳統(tǒng)詮釋而把它看作是天道和天命的一種無形力量。
(二)十九世紀在華新教對譯名的討論
新教傳教士的譯經(jīng)活動始于19世紀初。在早期《圣經(jīng)》中譯的過程中,傳教士們感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翻譯基督教的一些特有名詞。于是麥都思、文惠廉(William Boone)、婁禮華等 5位代表,于1847年在上海舉行翻譯會議,開始《圣經(jīng)》修訂工作,但隨即出現(xiàn)了分歧。英美傳教士圍繞英文“God”如何中譯的問題發(fā)生了爭論,史稱“譯名之爭”。麥都思等在對馬禮遜的譯本加以修訂時,將“神”改為“上帝”。但以裨治文為首的美國傳教士則堅決反對。他們主張繼續(xù)使用“神”這一譯名。
二、“God”漢譯的主要分歧
(一)傳教士對原文理解分歧
理解原文是翻譯過程的起始環(huán)節(jié)。首先要理解原語意義,然后才可能選取譯入語中合適的詞來表達。在God的翻譯中,傳教士對漢語譯詞的選擇,跟他們對與God對應的希伯來原文語詞的理解有很大關系。對原文語詞的解釋及其意蘊的不同側重點的強調(diào),往往是傳教士支持自己的譯名,反對對方譯名的重要理據(jù)。從爭論可以看出,希伯來文原文中God對應詞用法和意義的多樣性為傳教士的爭論創(chuàng)造了空間,這也從翻譯過程的源頭上引發(fā)了譯名問題的不確定性。
(二)傳教士對譯入語理解分歧
傳教士們在翻譯基督教“God”時產(chǎn)生了嚴重分歧。因為它涉及到詞語背后的語言、文化、宗教等維度。由于傳教士自身認知的局限,傳教士們從各自的視野出發(fā),產(chǎn)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導致了大量討論和辯駁。有傳教士認為,中國人充滿了泛神論的觀念,這種觀念造成了用“神”翻譯“God”的困難,無法在中文中找到與God對等的詞。傳教士們能做的只是找到一個接近的詞,將之基督教化,使之成為一個合適的詞。當然,也有傳教士持相反觀點,艾約瑟就確鑿地申明:上帝就是God,在天性的關照和傳統(tǒng)的幫助下,中國人一直都認識God,出于神學、傳教、翻譯等理由,傳教士應該采用“上帝”一詞,而不必去確證儒家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God。
三、“譯名之爭”中的翻譯詮釋
翻譯即闡釋,就是將文本的意思拼合,運用文法、歷史譯解古老文本。翻譯研究多注重譯者對原文的詮釋。傳教士進入中國,目的就是向中國人宣講“神性”。對他們而言,傳達God的困難在于中國語言中不能找到一個為大家共同認可的詞,不能共同認可是由于傳教士對所選詞的詮釋有沖突。正是為了能夠在這一沖突中獲取優(yōu)勝地位,他們把目光轉向了God的原文,希望通過原文的權威來強化己方所選的詞。因此,解決的趨勢就是歷時的考察,是一個視域不斷融合的過程。正如前面分析,每一種詮釋都是在傳教士自己的前見及由此形成的視野中發(fā)生的,但詮釋的沖突并不因此定格,影響詮釋的諸因素在歷史中的變動將會推動詮釋的發(fā)展。因為,歷史地看,視域是不斷變動和修正的,推動著理解的進程。譯名爭論正顯示出這種歷史的軌跡。所以,傳教士對“上帝”、“神”等中文語詞的認識也是一個從片面逐漸趨向全面而不斷完善的過程。
四、結論
本文以《圣經(jīng)》中“God”漢譯為例,從翻譯學角度來闡釋19世紀前的傳教對《圣經(jīng)》漢譯的影響。可以看出,傳教士的基督教背景和宗教思維方式是翻譯中作出取舍的重要依據(jù)。翻譯是詮釋學的核心,把外語移植為本國的語言,超越彼此之間的一切文化差距,使之可以理解,并重新固定下來。就譯名問題而言,解決的趨勢就是歷時的考察,是一個視域不斷融合的過程。
參考文獻:
[1]Douglas, Sprite and God一How should they be Translated? Beijing: Chinese Recorder, 2004.
[2]Irene Eber, The Interminable Term Question, Sankt Agustin: Institute Monumenta Serica, 1999.
[3]龔道運.《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觸》.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一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5]鄭安德.《明末清初耶穌會思想文獻匯編》.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2000(4).
作者簡介:趙雄(1992–),男,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專業(yè),研究方向:英語筆譯。